導語:《入菩薩行論》中說:“實語者佛言,一切諸畏懼,無量眾生痛,皆從心所生。”淨除無始以來罪業的最好方法,要帶著菩提心依靠眾生的力量和因緣,斷除“我一直都在為眾生付出”的心態,才能真正消業增福。
一、心是苦樂源
盡管每個眾生都希望獲得快樂,不想遭受痛苦和煩惱,但“只樂不苦”對輪回中的眾生而言,是不可能的。因為每個眾生,都有罪障障蔽,業障、煩惱障、所知障和習氣障,會對解脫造成重大的影響。
所有罪障,追根究底皆來源於心的造作,心是一切痛苦、煩惱、疾病、天災人禍的來源,心是一切苦樂之源。
《入菩薩行論》中告訴我們:“實語者佛言,一切諸畏懼,無量眾生痛,皆從心所生。”一切痛苦都源於自己的妄念與罪惡心,每個眾生都被業力所牽引,不斷在輪回中轉生受苦,如果不忏悔,苦無出期,更無法讓我們證悟心的本性。
二、眾生來救我
如果仔細觀察,所有的因果報應,都與眾生息息相關。因為曾對眾生造了惡業,才會有所謂的冤親債主,可以說,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的冤親債主,正因為有眾生作為對境,我們才會造作罪業,所以,所謂的“消業”,也必須要以眾生為對境,消除“我”從無始以來,對眾生造作的惡業。
消業,必須依靠眾生的力量和因緣才可以,要對眾生發自內心慈悲、無私地付出,眾生是在救度“我”啊!
三、消業增福法
一般眾生是不怕造惡因的,只擔心受到惡果,或者是受了惡報之後,才會產生悔意,大部分生命都很少認識到自己經常造作罪業。
當然,眾生也會因為曾行善業而累積福報,讓自己的身體和心靈都能獲得一些短暫的快樂。即使是累積福報資糧,輪回中的生命,也多因“人有我”和“法有我”的執著,一切都是以“我”為主在累積資糧。
事實上,即便是累積資糧,人們也一直是摻雜著貪、瞋、癡等“五毒”,心懷著各種“執著”在行善、造善業。以這樣的心識所累積的福報,當然不究竟圓滿,所以是“有漏的福報”。
因執著產生出來的福報,也會因為執著而慢慢消失。當你學佛之後,當然不希望自己的福報消失,希望福德資糧越來越往上增長;希望罪障能不斷消失,盡快盡早清除。這時,“發菩提心”將變得極其重要。
如果我們是為了利益所有一切眾生聽聞、思考、修行佛法,行持一切善法,最後將功德全都回向給眾生,然後再對自己的所求發願,這樣的力量便很大。
要淨除無始以來罪業的最好方法,莫過於以修菩提心和護持法性實相為基礎。這就是為什麼佛陀對菩提心那麼看重,要常常強調菩提心的緣故。
眾生,是每個“我”在輪回中的對境,我們必須要常常將功德以菩提心回向給所有一切如母有情眾生,如此一來,善業才會存在得久一點,累積得多一點,罪障才能消除得快一些,淨除得多一些。
四、正念菩提心
我們不要認為菩薩之心,只是在辛苦利益他眾,為他眾付出,佛陀歡喜發出無上大菩提心,最後得度的是自己。眾生糾結於小我的利益得失,至今還在輪回中苦苦掙扎。
發菩提心,沒有什麼好糾結的,應該自自然然歡喜發心,如果總覺得發菩提心,自己會有損失,就會感到心不甘情不願,特別是在遇到困難挫折的時候,會感到非常委屈,覺得發菩提心也沒有讓自己當下獲得順遂,從而產生退失信仰之心。願行菩薩道,絕不能感覺自己高高在上,決不能覺得慈悲眾生是一種施捨,這樣就會偏入邪途。
佛弟子,要斷除“我一直都在為眾生付出”的心態,因為這種看似高大上的心態,會帶來傲慢、妒忌與邪見等,造就不善之果,甚至會覺得:全世界只有我最好,我是多麼稀有難得,所有眾生都應該欠我的……這種心態不知不覺會使慈悲心麻木,在日益增長的傲慢中,漸漸變成“佛油子“,那時就很難回到老實修行的正道了。
所以,反觀自己的身口意,非常重要。我們要經常問問自己:我為什麼要學佛?我為什麼要做佛弟子?我為什麼要來聽法?聽法到底有什麼用?我要怎麼做才是真的在修行?
多多思考這方面的問題,對於一個想成為真正佛弟子的人來說,會增強動力與信心,對聞思修佛法,都有非常好的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