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生活修行中會遇到種種障緣和阻撓,十件事中不如意事常有八九。達摩祖師說:“修道行人,若受苦時,當自念言:我從往昔,無數劫中,棄本從末,流浪諸有,多起冤憎,違害無限。今雖無犯,是我宿殃惡業果熟,非人非天所能見與,甘心忍受,都無怨訴。”
逆境都不過是歷劫業因種子的現行而已,一切的怨尤都是多余的,我們要抱著逢苦不憂、體冤進道、逆來順受的心態,用同情心和憐憫心善待對方,加強自我修養,以德報怨,化解煩惱和敵意,這樣就能減少許多煩惱,成就自己的忍辱波羅蜜。
達摩大師說:“眾生無我,並緣業所轉,苦樂齊受,皆從緣生。若得勝報榮譽等事,是我過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緣盡還無,何喜之有?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喜風不動,冥順於道。”凡事隨遇而安,知足常樂,就能將憂喜置之度外,灑脫自在地生活。
一戒律包括止惡和修善兩個方面:一是不應該做的就不去做;一是應該做的就必須去做。該止的不止是犯戒;該做的不做也是犯戒。 “諸惡莫作” 做到了,“眾善奉行”做得不好,做得不夠,那還沒有達到持戒的完整要求。
有人問趙州:“什麼人是七佛師?”趙州答:“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由此可以看出趙州禅師對念佛法門的態度。我們同樣如此,既“弘淨土也弘禅”,既有禅七也有念佛七,把修行法門統一在禅的基礎上,互相圓融,互相補充,而不是互相矛盾,如同水火不相容。
古言:“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我們平常還能把握尺度,一旦發生爭執就會口不擇言,犯下妄言、绮語、惡口的過失。表面上只是一句話,實際上說一句好話,可以成就一人乃至千萬人的善業和前途;說一句壞話,可以毀掉一人乃至千萬人的善業和前途。
經雲:“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我們要把一切眾生都當做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來看待,有慈悲心,有愛心,有護念的心,你比我好,我應該喜歡;你比我差,我應該幫助。互相關懷,休戚與共,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有人講修行是修心,只要心好就行了,於是放浪形骸,無視律儀,這是“狂禅”的一種表現。還有人修行只講形式,吃齋叩頭,不管心地是否清淨,性格是否柔和,這僅是修行的一部分。修行是將身口意三業作為一個整體,全面檢點自己的言行舉止和起心動念。
《地藏經》講:“閻浮提眾生,舉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可見當下這一念事關重大。修行人要時刻把握當下一念,要讓每一念都清楚明白,毫不含糊。在無明煩惱剛要萌動時,就要用智慧的光照破它,不可隨之遷流,起念不要緊,不覺悟就可怕。
一切聚合離散都是因緣和合,有緣千裡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暫時的,如白駒過隙,光陰迅速,日月如梭,人生苦短,要及時行善積德,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我們才不會空過此生,就會在此生此世種下好因,將來有個好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