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師說“我從未離開具虔誠心者”,如果我們認為上師是一位有著血肉的凡夫,就很難生起修行所需的強烈虔誠心,因此我們應當看待上師如蓮師不變智慧的化身,他的全知智慧遍滿三界,就算同一時刻百萬眾生向他祈請,蓮師也能准確地知道是誰在祈請。
修行道上的核心就是虔誠心,如果我們心中只有上師,同時心中除了強烈的虔誠外別無其他,那麼一切事情都可以被視為上師的加持。如果我們能單純的帶著此虔誠心修行,這就是祈請本身。
當一切念頭都浸潤著對上師的虔誠心,自然就會有信心來面對所發生的一切事。一切形象都是上師,一切聲音都是咒語,一切所生起的粗糙及微細念頭都是虔誠心。在究竟本性中,一切事情都自然解脫,就像虛空中所打的結,這是最高的上師相應,也就是了悟到上師是三身的不可分割。我們無需依賴生起次第,也不需依靠閉黑關、空觀或持氣入中脈,就可以達到此成就。只需透過這一種修行,所有其他的修行都會融入到專一的虔誠心,就像貢贊巴尊者及其他偉大的聖者們,透明日夜安住於專一虔誠心的狀態,經年累月的如此做,連饑餓和口渴都不會注意到。
帶著此熱烈的虔誠心,除對此生的引誘感到厭離外,別無其他,如此就不會為世間事所分心。了解到行為所帶來的果報,我們就不會造惡的行為。所有求取個人解脫的心願都已了結,我們不會落入下道。看待一切現象為本尊及大樂,我們不會落入凡夫的覺知。將一切視為上師,將自己全部的心念都匯聚於對上師的熱烈虔誠心中,我們就不會落入邪見。這樣一來,自然就會有出離心及心不散亂,一切所應捨棄的都會自動消失,禅定及禅定後合而為一,而究竟本性即自身的智慧覺性就會顯現。
我們應該持續修行淨見,直到我們自然地看到宇宙及一切有情眾生都完全純淨及圓滿。特別是不論心意活動是向著外在現象,還是內在的印象,我們都應該認出它們的本性,然後令它們自然解脫。我們應避免沉溺於回憶過去的事,當這些念頭生起時應即刻看穿它。如果我們不檢查念頭,那麼像是戰勝敵人的記憶,或是沉醉於賺錢的企圖,又或是一直想著要重復過去的成功,這將引發許多念頭,就像風吹湖水創造了無盡的漣漪。如果讓自己迷失在貪、嗔、癡、慢、疑的記憶中,就會讓自己更牢固的被迷惑所捆綁;就因為這些狀況的掛礙,所以會造業以及持續受苦。
當念頭生起時,只要知道它生起了,同時要記得它沒有來處、住處及去處,不會留下任何痕跡,就像一只鳥飛過天空不留下任何痕跡。就是這樣,當念頭生起,我們可以令它在究竟的遼闊中解脫;當念頭不生起時,我們應當在自然狀態的開放單純中歇息。
簡而言之,不論我們做什麼事,永遠不要與蓮師的鮮明記憶分離,由此可以得到大利益;除此以外,我們一切的行為都應為利益天下廣大眾生而回向。心中懷抱他人,是修行的第一點,也是生起珍貴菩提心的基本准備。
在正行中,一切所做都應伴隨著空性的領悟,而我們的心應專注於修行上,這是第二點。如果我們在此修行的初期無法生起對空性的了悟,那我們應努力地專注於蓮師,絲毫不令自己的心落入負面情緒。
最後也就是第三點,在結行時應做功德回向,將自己在修行時以及所累積的一切功德,為利益所有眾生而回向。
這就是大乘無上三要點:1.前行的預備,可以讓自己的修行有最究竟的成就;2.正行的主修,可以保護我們的修行不入歧途且無障礙;3.結行的回向,可以保證自己修行的利益無量增長。
倘若我們已有專注的能力,那麼修行上師相應法的困難並不大或沒有困難。但如果對於心沒有正確的訓練,或是沒有培養大乘的功德,卻堅持只願修持大圓滿,這對我們是無助益的。大圓滿的見解頗高,而此時我們的心續頗低,就像一個兩三歲的小孩缺乏成年人的經驗、能力及理解。倘若在我們所有的生命中都能記得上師的指導,那麼上師將不會放棄我們,然後我們的內心會逐漸對不同階段的修行道路,發展出正確的了解。
為了確保上師永遠與我們同在,我們必須持續修行。如果認為修行幾個月或一年,就足以成就,這對我們沒有幫助;我們應該從此刻起一直修行到最後一口氣。如果我們希望在面對死亡的恐怖及困難時刻能保持信心,這樣的精進修行是有必要的。我們應該問自己,當死亡來臨時,我們是否能記得上師所有的指示;就算記得,可能也很難在受著死亡之苦時修行這些指示,除非我們一生都在持續的修行。
一位佛法修行者,應該能夠面對任何情境,不應在好的時候趾高氣昂得意,或壞的時候心情沮喪。無論好或壞,都能超越期望及懷疑,我們應憶起上師。快樂和悲傷、喜悅和痛苦,它們本身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成為修行道上的助益或障礙,我們如何看待這些經驗,才是自己修行真正的見證;這就是此上師相應法的真實要義,也是它主要的修行。如果我們盡全力如此去修行,也就沒有所謂的“更深”開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