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慧淨法師:《阿彌陀經》兩文解釋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今天晚上要跟大家講的是《阿彌陀經》裡面,兩段很重要,又常被誤會的經文,這兩段經文是:

  捨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捨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這“一心不亂”,也是容易被誤解,卻很重要的一句經文。今晚就跟大家講解這兩段經文。

  應當發願,願生極樂

  《阿彌陀經》的宗旨,是要我們往生極樂世界。不只是極樂世界的救主 ——阿彌陀佛,他成佛以來十劫之間,伸著佛手一直在呼喚我們,祈求我們讓他救度到極樂世界;釋迦牟尼佛也在好幾部經典中,勸導我們一定要發願,願生極樂世界。譬如在這短短的一千八百五十八個字的《阿彌陀經》裡面,釋迦牟尼佛就三次很殷勤懇切的勸導我們,一定要往生極樂世界。第一段勸往生的是:

  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第二段是:

  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第三段是:

  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可說釋迦牟尼佛婆心深切,一而再、再而三的強調、勸導,希望我們務必要往生極樂世界。

  一般對“善根福德因緣”的誤解

  往生極樂世界的方法從消極上來講,是“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那麼,這十四個字是什麼意思呢?一般解釋說,善根是指菩提心,福德是指六度萬行,以菩提心的善根為因,以六度萬行的福德為緣,因緣和合,就能夠往生極樂世界。而且善根不可以少,必須要多,所謂的“多善根”,就是要發無上菩提心;因為剛才提到,善根一般解釋是菩提心,那麼菩提心不可以少,什麼叫少呢?以成就阿羅漢果位來說,就是屬於少善根,因為他沒有發菩提心,不在行菩薩道,所以不能成佛。往生極樂世界無非是為了成佛,因此一般的解釋是,必須要自己發無上菩提心,作為往生之因;既然發了菩提心就必須行菩薩道,因此要廣行六度萬行,這叫作福德。以無上菩提心的因,加上六度萬行福德的緣,因緣和合,才能夠往生極樂世界。

  這樣的解釋從另一個角度來講,並沒有錯。可是必須要了解,這個菩提心跟六度萬行的福德因緣,是眾生自己必須累積成就呢,還是阿彌陀佛為我們累積成就?問題就在這裡。

  何謂“善男子、善女人”

  再看下面這一句:“捨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這就是針對上面那句的回答。也就是所謂的“善男子、善女人”,包括出家、在家,包括善人、惡人,甚至六道四生的所有眾生,只要他聽聞到阿彌陀佛這個名號,此後一向專稱彌陀佛名,都可以稱為“善男子、善女人”,所以善男子、善女人指的是阿彌陀佛第十八願所講的“十方眾生”。

  執持名號就是多善根、多福德

  十方眾生聞說阿彌陀佛,這“聞說阿彌陀佛”,並不只是聽人家念了一聲阿彌陀佛,就叫作聞說阿彌陀佛,並不是!

  而是聽聞善知識講解傳授阿彌陀佛救度十方眾生的第十八願的內涵,阿彌陀佛救度十方眾生的來龍去脈、因果道理,信受在心,這才是“聞說阿彌陀佛”。所謂信受在心,就是“信受彌陀救度”,而“願生彌陀淨土”,此後“專稱彌陀佛名”,這叫作信受在心,也叫作“執持名號”。執持的“執”,就是堅牢,信仰堅定,不會移轉;“持”就是不散不失。意思是說,這個道理信受在心中,永遠不會懷疑改變,亦即徹底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這就是“執持”。

  內心信受阿彌陀佛的救度,口中自然就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所以,所謂的“多善根、多福德”,就是“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等於說往生極樂世界必須具足多善根、多福德,而這些阿彌陀佛已經為我們完成,容納在阿彌陀佛這句名號當中,讓我們心中信受,口中稱念,自自然然就具足多善根多福德。所以從這裡來講,多善根多福德,不是我們所累積,是阿彌陀佛所累積,我們只要稱念他的名號,願生他的淨土就可以。因此蓮池大師說:“稱念彌陀名號,就是善中之善,福中之福。”又說:“執持名號,願見彌陀,誠多善根、最勝善根、不可思議善根”,這是蓮池大師的解釋。蕅益大師也解釋說:“只要信受彌陀,願生極樂,執持名號,那麼每一聲、每一聲,都是具足多善根、多福德。”可見所謂多善根、多福德,是只要我們“專稱彌陀佛名”。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段經文的梵文(我們的經典都是由梵文翻譯過來的,現在普遍受持的這部《阿彌陀經》,是鸠摩羅什所翻譯,目前已經發現《阿彌陀經》的梵文本)如果翻譯成漢文,也是十四個字。學者是這樣翻譯的,請大家注意聽:

  眾生不因此世所做善行,得生彼國。

  也就是說十方眾生要往生極樂世界,必須靠阿彌陀佛的功德,而不是靠我們在這裡所做的善行。鸠摩羅什翻譯為“善根、福德因緣”的經文,梵文本只有“善行”兩個字,以善行來包括善根、福德。

  此處並不是說我們念佛願生極樂世界,不必去行善積德,譬如說孝順父母、奉事師長的善德;同時也不是不要我們去行六度萬行。而是孝順父母、奉事師長這些我們應盡的本分,以及隨緣隨分能夠做得到的六度萬行,我們都理所當然應該去做;只是要往生極樂世界,必須靠彌陀的功德力量,專稱彌陀名號,而不是回向我們在世間所做的。因為我們在世間所做的,都談不上多善根,談不上大善根、殊勝善根、不可思議的善根福德,都是少善根、少福德,唯有阿彌陀佛他累積了兆載永劫修行的功德,才是最殊勝的善根福德。

  我們要往生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以真實心、清淨心所建設完成的,可以說是無我的、涅槃的、不生不滅的境界。我們凡夫有貪嗔癡,怎麼能夠進入他的國土呢?因果不相吻合、不相應。必須以阿彌陀佛無我無漏的善根功德,才可以進入極樂世界。因此《阿彌陀經》才說,要我們“聞說阿彌陀佛”之後,就“執持名號”,道理也在這裡。為什麼這麼講呢?阿彌陀佛建設極樂世界,必須完成我們往生的功德,然後回向給我們。所以《無量壽經》裡面說:

  我於無量劫,不為大施主,

  普濟諸貧苦,誓不成等覺。

  這是阿彌陀佛的願。阿彌陀佛說,他從無量劫以來,都要做一個大施主,所以阿彌陀佛另一個名稱,叫作“大施主”——大布施的主人。阿彌陀佛平等地、普遍地救度十方眾生的貧苦,我們是在肉體存在的這個世間,受盡種種的貧窮困苦,死後還會輪回六道,苦不堪言。阿彌陀佛就是要做一個大施主來救度我們,從這一點來講,功德是從阿彌陀佛那裡來的,所以叫作佛力,我們以念佛乘佛力而往生極樂。

  另外一段經文中阿彌陀佛說:

  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

  阿彌陀佛是為我們十方眾生開發往生成佛的法藏,所以說“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布施廣大的功德之寶給我們,讓我們能離開娑婆,往生極樂,而成就佛果。另一段經文《無量壽經》說:

  令諸眾生功德成就。

  是阿彌陀佛使我們十方眾生,成就往生成佛的功德。《無量壽經》另一段經文又說:

  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

  阿彌陀佛以我們十方眾生不曉得領受的法 ——往生之法,來布施給我們。因此我們這個法門,是講彌陀救度的法門,是講我們信受彌陀救度的法門,是講我們信受而專稱彌陀名號的法門。

  一心不亂

  現在再解釋“一心不亂”。很多著作都解釋為眾生念佛,工夫上成就的一心不亂。譬如要達到“事一心不亂”啦,甚至能夠“理一心不亂”,就是最高的境界。否則至少也要“工夫成片、夢寐一如、淨念相繼”,這叫“一心不亂”。其實這是完全錯誤、不正確的,是依一般教理來解釋淨土的教理。這一心不亂,其實意義很簡單,也就是剛剛所講的,我們聞說阿彌陀佛,心中信受彌陀的救度,口中稱念彌陀的名號,若一日……若七日;這若一日……若七日是指我們的生命,隨著我們生命的延長,而專念這句名號。如果還有一天的生命,就專念一天的名號;有七天的生命,就專念七天的名號;有七個月、七年、七十年,我們就盡這一輩子來專念這句名號,不必假借其他的功行。雖然我們有累積其他的善根福德,但是不假借這些善根福德來往生,因為這是不夠格的,往生都是依靠“阿彌陀佛”這句名號。

  稱念名號也是隨我們的根性,每個人根性不同,士農工商,都以他本身的崗位、根機來念佛就好。能念幾萬就念幾萬,不能幾萬,能念幾千就幾千,能念多少就念多少,也就是說,有時間就稱念這句名號。至於在念佛當中,心有沒有散亂,有沒有妄想,這個不成問題,因為往生不是靠我們的工夫,與有沒有妄想雜念,有沒有達到工夫上的一心無關。是否要一心才能往生,否則不能往生;或者必須臨終正念現前才能往生,沒有正念不能往生;或者說臨終要有助念,沒有助念就不能往生 ——都不講這些,因為一切都是阿彌陀佛的力量。只要我們願生極樂世界的心一輩子不變,專念彌陀名號,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自然就會現身接引我們到極樂世界,根本不存在工夫上的“一心不亂”“不一心不亂”的問題。

  所以這裡的“一心不亂”,就是專信阿彌陀佛、專念彌陀名號的心,沒有其他的心;而且不變動、不雜亂,這就是“一心不亂”。人家如果說:“某某人啊!有一個法門非常殊勝哦!你來學學看吧!”我們也不好奇,任何法門我們都會覺得不如這句彌陀名號,只要有這一句彌陀名號,就萬德具足,往生的事情當下成就,不必依靠其他,所以我們不會好奇,而動亂我們對阿彌陀佛信受的心,這叫作一心不亂。當我們煩惱起來了,妄想雜念起來了,我們也不會因此而顧慮說:“糟糕了!我要往生極樂世界,可是有這樣的心念,阿彌陀佛怎麼會救度我呢?恐怕會被阿彌陀佛捨棄吧!”完全不會,不要顧慮。

  請問大家有沒有貪嗔癡?有沒有妄想雜念?如果你沒有貪嗔癡、妄想雜念,那就是阿羅漢了!阿彌陀佛為了救阿羅漢,經過五劫的思維來發願,經過兆載永劫來修行,豈不是沒有價值嗎?阿羅漢本身就可以離開三界六道輪回,何必要阿彌陀佛救度?所以阿彌陀佛要救度的是五濁的眾生。所謂“五濁”,就是“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我們眾生本來就是有見濁、煩惱濁,才是凡夫呀!如果我們沒有見濁,沒有煩惱,沒有貪嗔癡慢疑,我們就不是凡夫了,不是凡夫,也就不是阿彌陀佛所要救度的對象了!

  所以一方面,我們因為有煩惱而慚愧、歡喜來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同時因為我們有煩惱,所以才更加感恩阿彌陀佛的救度。因此,凡是念佛要往生極樂世界的蓮友們,請大家不要因為自己有煩惱、有雜念而感到退怯,感到往生不夠格而懷疑阿彌陀佛。如果這樣的話,等於是拿一把刀,插在阿彌陀佛的胸膛上,讓阿彌陀佛傷心流淚。阿彌陀佛本來就是不嫌棄我們,才為我們發願修行、救度我們,所以只要任憑彌陀的救度,只要專稱彌陀佛名,不管自己有沒有清淨的心,有沒有一心的工夫,都不管。

  念念稱名常忏悔

  作為一個學佛者,會羨慕西方極樂世界的清淨安樂,厭離娑婆世界的骯髒污穢,所以當我們生起骯髒污穢念頭時,不能沾沾自喜,應該心懷慚愧 ——我是個學佛的人,怎麼也起這種念頭呢?雖然起慚愧心,但是不要懷疑彌陀的救度。所以善導大師才說:

  念念稱名常忏悔。

  我們這種眾生,居然能受阿彌陀佛沒有條件、毫無計較的救度,所以一方面感恩歡喜,一方面也感覺慚愧。因為慚愧,自然我們就有柔軟的心、包容的心。為什麼?阿彌陀佛居然包容我們,不跟我們計較,不嫌棄我們,要救度我們,我們感受阿彌陀佛的大慈悲、大愛心,自然就會包容別人,就像彌陀包容我們。同時不會像以前那樣,心非常剛強,凡事都要計較,因為我們體會阿彌陀佛救度我們是不跟我們計較的,我們自然跟眾生也不會計較。雖然我們善根福德不夠,可是,無形中就會去增長善根福德,而在這當中,並不覺得自己是在累積善根福德,覺得這都是阿彌陀佛的感化,是阿彌陀佛的佛力、佛德,在我們的心中發酵、產生作用,使我們自自然然心性轉變、氣質提升,所作出來的就很像一個學佛者。

  本來還要引用善導大師的一首偈子來作為補充解釋,但是時間不夠,今天晚上我們就講到這裡。

  南無阿彌陀佛!

 

上一篇:慧廣法師:怎樣理解一切法得成於忍?
下一篇:大安法師:別把自己忙的一塌糊塗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