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嘎瑪仁波切:你的信仰停留在哪個層面?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現實生活中我們所談及的信仰,在自定義層面上,會與物質追求所普及的種種號召性盡顯不同。信仰與我們的認知,更像超脫的精神主義至上,而使物質主義稍遜一籌。如果我們說,自己是個有信仰的人,那麼另層含義,也是在宣告說我們的道德精神更純潔和純粹一些,或許也是在自诩,我不是純物質主義者或是我不會激蕩在物欲橫流中等等。

  當然,有信仰的人一定在理智與道德約束上會更有規則和標准性一些。最起碼, 當我們說自己是個有信仰的人時,也意味著告知他人,自己是個好人,以此也能降低旁人的戒備心而獲得最起碼的信任。這些也只是淺層面的談及信仰的標榜。換個角度,比較滲透性的去剖析,信仰與我們,更像是心靈重重受挫之後的“止疼劑“或是“創傷修復劑”。 這樣說,其實並不為過,因為,即便我們是信仰佛教的一個群體,但大多數人開始追尋這條信仰道路的起初,一定是吃了不少苦頭,掉了不少眼淚,才開始成為此路中的行者的。而且,也一定是把這份信仰,當作了療傷治愈的手段,才開始慢慢滲透,慢慢去認知的。這些沒有問題,而且也符合佛陀的本意,想讓我們了知該了知的,體會該體會,進而告訴我們本該知道。

  但是,問題來了。我們即便已經找到了信仰,而且也對我們所信仰的初衷略知一二,可惜我們健忘。這種健忘的嚴重程度,就像是好了傷疤忘了疼,那麼也以此,讓我們的信仰停留在了不同層面。盲目跟風層面、理智層面、迷信層面、和真正求解脫層面……

  我們對於佛教的信仰,如果說只是艷羨這種身份的高貴或是略顯更純潔一些,而去效仿並著裝佩戴,看似符合這種信仰身份的裝束時。那麼,很遺憾,我們只是把佛教的信仰當成是時裝發布會後的風向標而已,除了有些街拍的效果之外,也只是帶動了不同材質佛珠市場的價格浮動而已。這就是盲目跟風層面後的市場價值帶動力,除此並無其它意義。

  如果說,是在理智層面的信仰,那麼就更符合與做人相匹配的一些道德標准約束和價值觀取向。當然,一個國家人人都能有以信仰的標准,來約束我們的理智與思維意識的話,社會中基本都能人人自律,或許就更能體現社會主義的美好了。在理智層面所維系的信仰,更像儒家思想所倡導的社會倫理規范與禮儀等等。共建和諧社會,也少不了這個層面的要求。但是,對於佛教的信仰來說,不僅僅局限於此。

  再說迷信的層面,可以理解為,通過信仰療過傷、逆轉過生活窘境、滿過心中所 願、求過心中所想……可是,回過頭來,並沒有以此理解信仰中慈悲攝授的用意,反而變本加厲的,以信仰的名頭來助長貪心而一發不可收拾。這個層面的問題相當普遍,這也是可悲的一點。也是讓我們有時看見報道中說,有人手捧相當七尺男兒身高般的香燭在古剎禮拜時的驚訝了。對於佛教的信仰的迷信,如果說是個別行為使然,也不至於讓人誠惶誠恐。但是如果把信仰的層面停留在迷信上,而是成為一種風氣的話,或多或少,還是會有些令人惋惜。

  所以,對於信仰的認知,作為一個佛法的傳播者來說,如果大家信仰佛教,那麼起初是希望給大家帶來一些現實利益的,這也是在方便中建立一種能讓大家產生正信的信任和接納。那麼之後,才是慢慢的引導,而且也需要通過理智的層面,去善導一些准則和規范。如果說還稍許帶一些幻化的出其不意時,並不是要為我們的信仰鋪一條迷信的道路,而是為了建立大家信任的堅實度和進取心。

  那麼對於信仰,如果我們追求的是真正求解脫和希望能獲得真實覺悟的層面話, 那真的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情。因為,有這種認知的信仰精神,它本身就自帶治愈性和約束性,或是能實現希望通過迷信層面想獲取而並非能獲取的一切意願。因為,我們之所以走上了追求信仰的這條路,是因為我們在純物質生活或是現實生活中,對我們起初信以為真的一切執念開始產生懷疑了。正是因為這種懷疑,讓我們開始動搖,從而以一種追求信仰的方式,來獲得我們產生懷疑與疑問的答案。

  原先我們以為,自己不會老不會病,身邊沒有背叛,一切都很美好,親人不會撒手而去,我們不會有生命倉促終結的那一天。突然間,某一天,一切我們信以為真的現實都開始動搖了,和我們想象的完全不同了,我們所執念的一切像多米諾骨牌似的開始傾倒。一切我們認為的美好,突然間發生了變化,我們痛苦、惆怅、幽怨、彷徨。於是就開始尋找另一種寄托,也是一種答案。我們找到了信仰,而且也找到了我們想要的答案。當這種信仰的力量,完全給於我們安全感之後,我們也敢於在自己的信仰之間,建立完全的默契,完全的信任。這種信任和默契,也是一種另辟蹊徑的追求。我們起初相信一切的真實,進而接連受挫之後開始產生懷疑,接著在信仰中找到慰籍與答案,之後慢慢的開始自行解答,一切看似真實的幻化成真其核心問題的關鍵。接著像尋寶一般的慢慢瓦解幻化成真的執念,進而再像佛陀一般去慢慢證實,一切幻化的實質。

  因此說,當我們把對於佛教的信仰,建立在真正合理的層面上時,信仰的力量才會發生真正的效用。

 

上一篇:仁清法師:送往生的時候,能念大悲咒嗎?
下一篇:南懷瑾:病由業生,業由心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