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慧淨法師:人生的目的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淨土是整個佛法的精華,也是學佛的人唯一的希望,為什麼要學佛,為什麼要學淨土、了解淨土,還要非走淨土這一法門不可呢?我想來談論一個基本的概念,就是“人生的目的”。

  “人生的目的”這一件大事,對我們來講,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為什麼人會生下來?為什麼存在著?為什麼再苦也非活下去不可?諸如這些疑問,如果不存在我們心中的話,恐怕就跟宗教沒有緣分了。唯有這些問題才是人生真正有價值的問題,同時也唯有這些問題的解決,才是人生真正必須解決的問題,真正生活意義之所在。

  人類存在的價值

  我們知道凡是一件東西,都有他存在的目的。譬如說,這一支筆的存在,是為了寫字;這個杯子的存在,是為了裝茶;我們眼鏡的存在,是為了看東西;對面這個鐘的存在,是為了計算時間;可以說凡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各自的目的。我們人被稱為萬物之靈,而這個最有靈性、最有理智的我們,如果沒有自覺到自己存在的價值,不曉得人生的目的,那麼如何能被稱為萬物之靈呢?等於失去了人的靈性、智慧,這樣跟貓狗有什麼差別呢?因為貓狗只要有東西吃,到處躺著睡,不曉得明天,不為將來考慮,也沒有人類的靈性和辨別判斷的理性,如果人不知人生的目的,就跟貓狗沒有兩樣了。

  如同身為學生需要上學,是當學生的目的,如果當學生而不了解當學生的目的,就失去了當學生的意義。如果目的不存在了,就好像這支筆不能寫了,這個杯子不能裝開水了,這個鐘不能看時間了,它們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可以丟到垃圾桶去;又如一部車子非常好,但如果我們不知道這部車的目的,開這部車的方法,不知實現它的價值,它等於是一堆廢鐵;同樣的,如果人不知道人生的目的,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所以對人生目的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

  大命將終,悔懼交至

  一般人大都自以為曉得人生的目的,男人創造事業、安定家庭,女人扶養兒女、相夫教子;如果是單身漢,較有閒暇,他就比如說去旅行、娛樂、做有興趣的事,以此為生活的目的。但是這能算是人生真正的目的嗎?其實不然。人生真正的目的,是有它的條件的,當這個條件或目的達成了,那麼隨時死掉,都心滿意足,這樣才能說是真正的目的。

  比如說,我們到市場買廚房的用品,如果還沒買到,是不會離開的;我們到飯店去,沒有吃飽也不會離開的。同樣的,如果我們去旅行,通常也會有目的地的,買了車票坐上車子,卻不知車子要開到哪裡去,我們不會如此的。宇宙間分為六道,我們出生在人道,可說是懷著人生的目的,到這個人道來完成,而且也唯有到人道才能完成這個目的,如果還未達成目的就死了,是很遺憾的;如果這個目的達成了,什麼時候死都沒有掛礙,也會覺得不虛此行。孔子曾說:“朝聞道,夕死可矣!”早上得道,即使晚上這麼短的時間就死去了,也覺得很滿足,為什麼呢?因為他已經完成他這生應該完成的目的了。

  從佛法來看,一個人成家立業,求得名利地位,或是擁有眷屬財富,這些其實並不能真正滿足人生的目的,而將是有所遺憾的。臨終時,他會後悔說,我怎麼從來都沒有思考過“人死後將往哪裡去”這件人生最重大的事情,最重要的目的?一般人臨終的時候,都會有這種後悔,如同《無量壽經》所說:

  大命將終,悔懼交至。

  這種人,他不曉得人生的目的。

  唯有人道最能超越六道輪回

  那麼人生的真正目的,到底在哪裡,是什麼呢?如果以釋迦牟尼佛剛出世時的示現,就可以了解。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時候,腳踏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向著大地眾生,宣說了一句劃破時空、震爍古今的至理名言:“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一句話,可以顯現、說明人生的目的,以及要達成這個目的的正確方法。“天上天下”是指整個宇宙,雖然很廣很大,但唯有我們人類 ——這個“我”並不是只指釋迦牟尼佛本人,而是同時指我們人類、人道的眾生,能擁有一件獨一無二的尊貴的使命。也就是說,這件事情,唯有人道的眾生,才能夠完成;天道、修羅道的眾生不能完成,畜生、餓鬼、地獄道更不能完成。

  “天上天下”是指六道,佛法的基礎是六道輪回、因果報應。一個人如果不相信三世因果,就不會相信佛法,對佛法的修持,不會產生原動力;唯有在心底確認、相信有六道輪回,有善惡報應,有三世因果,修行才能離苦得樂,超凡入聖,不修行只有墮落三惡道去輪回,必須要有這種觀念,才是真正的佛教徒,才會有原動力去學佛。“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就是表示唯有人道,擁有獨一無二的尊貴使命——超越六道輪回。如釋迦牟尼佛出生時走七步,六步加一步,就是七步,顯示要解決六道輪回、跨越六道輪回,這是一件非常嚴重的事情,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件大事。

  人身難得,如盲龜浮木

  釋迦牟尼佛說:“人身難得。”得人身已是難能可貴,而已經得到人身,一旦失去了,要再獲得人身是非常困難的事,並不是說沒有機會,但是很困難。佛陀曾經在《雜阿含經》中用“盲龜浮木”的譬喻來說明“人身難得”,經中說:在八萬四千裡這樣寬廣的大海中,海面上有一塊浮木,浮木中間有一個孔;有一只壽命非常長的盲龜,可以說無量壽,盲龜必須經過一百年,才有機會浮出水面一次,這只盲龜浮出水面的時候,剛好遇上這塊浮木,並且剛好把頭伸進浮木的孔。各位想想看,這種機會有多少呢?如果這只盲龜在東面,浮木在西面,或可能龜在南面,浮木在北面,所以說機會是極渺茫的。佛陀又說,雖然極不可能,可是總有機會,但是人一旦失去了人身,進入三惡道,要再得人身的機會,比這“盲龜浮木”還要困難。

  從這一點來看,我們人生有一件大事,什麼大事呢?人生無常,誰都不敢保證他今天晚上躺下去,明天早上會好好爬起來,或轉身出門,會安全到達。人生真是無常,生命很脆弱,隨時都可能死去,墮落三惡道豈不是非常痛苦,故此生死輪回一定要解決。看過《地藏經》的人,就知道地獄道有多麼的痛苦,釋迦牟尼佛也曾經在很多部經典,用具體的譬喻來說明地獄之苦。比如說:曾經有一個犯人被抓到了,這個國王命令部下,用一百支槍刺向犯人的身上。到了中午,國王問部下說,這個人死了沒有?部下說還沒有死,於是國王又命令再刺他一百支槍。到了晚上,國王又問,這個犯人死了沒有?部下說還沒有,於是國王再度命令刺他一百支槍。釋迦牟尼佛問弟子說:“你們想想看,一個人連續從早上到中午、晚上身體被刺三百支槍,這個人是否還有像小豆那樣的完膚?”弟子們說:“身體上幾乎沒有完膚,而且那種痛苦,是無法形容的痛苦。”釋迦牟尼佛說:“是的,可是這種痛苦如果跟地獄比起來,這種痛苦便像小石頭,而地獄的痛苦就像喜馬拉雅山。”

  想想看,地獄就是這麼樣的苦,即使沒有墮落地獄,出生在餓鬼道,也是苦不堪言。我們知道,餓鬼道五百世不聞水漿之名,連口渴要喝水都不可能,肚子餓要吃飯也不可能,不但實際的東西吃不到,連名稱都聽不到,即使有水到了嘴邊,這水便立即變成火;在畜生道中,更是弱肉強食,時刻生活在恐怖與懼怕當中。

  人身一失去,就難再得人身,墮三惡道之後,再得人身,且能得聞佛法,得到解脫,這樣的機會有多少?因此,有幸出生在人道,就應努力達成人生的目的 ——超越六道輪回,否則誰敢保證生生世世不會墮落三惡道。一失人身,萬劫不復,如盲龜浮木,時間是那麼長。佛陀也曾經在《涅槃經》形容人身難得說:“得人身如掌中土,失人身如大地土”,可見機會是這麼微小。

  人生的目的是解脫生死輪回

  這樣的話,雖然我們這一口氣還在,但是我們卻面臨一件大事,這件大事就是:“這一口氣不來,就要墮落到三惡道。”所以解決這一件大事,就是人生真正、唯一的目的。為什麼?有生必有死,在百年之內,這個地球上六十億的人,終將全部死亡,死去以後一定還會再投胎轉世,但是往往墮落三惡道的比較多。所以不管是古今中外,萬人共同的人生目的,就是要解脫生死輪回,解決迫在眼前的將要墮落三惡道的這件大事。

  不然結婚是大事,養育兒女是大事,開創成功的事業、得到崇高的名位,也是大事;但是想想看,跟我們將墮落到三惡道的這件大事比起來,這些都微不足道了。所以如果不曉得有這一件大事,可說是不曉得人生真正的目的;曉得人生真正目的的人,就知道擺在他眼前非盡快解決不可的,就是解脫生死輪回的大事。

  “淨土門”和“聖道門”

  要解脫生死輪回,必須學佛修行才能達成。佛法中所謂的八個宗派,可分為兩種法門,一個是“淨土門”,另一個是“聖道門”。淨土門就是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永離六道輪回,在淨土直接成佛,成佛之後再倒駕慈航回到娑婆世界,乃至到十方世界,分身千百億,廣度諸眾生,這一個法門叫作淨土法門。除了淨土法門以外的所有宗派,天台宗也好、華嚴宗也好,禅宗、密宗、律宗和三論宗等都屬於聖道門。聖道門的定義是靠自己的力量在娑婆世界修行,這一輩子不成,下輩子再來,下輩子不成,下下輩子再來,這一種法門叫作聖道門,這種判別的方法是以淨土門的教理來判別的。

  我們曉得有這件大事要解決,有這個目的必須去達成而來學佛,接下來的問題是到底要選聖道門,還是要選淨土門?我們必須仔細去檢討自己的根機,學聖道門能夠達到這個目的呢,還是學淨土門才能夠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如果真正深入去檢討自己的根機,就會發現我們不夠資格去學聖道門——我們是沒有力量學聖道門的,走聖道門我們還會再度地繼續輪回。

  聖道門是依自力具足戒定慧成佛

  因為學聖道門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而走“戒定慧”的過程。“戒”就是一般所講的“五戒”或“菩薩戒”,出家人則有“比丘戒”“比丘尼戒”以及出家的“菩薩戒”。單單以“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YIN、不妄語、不飲酒來講,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把“五戒”持好是很不容易的。比如說不打妄語,我們心中明知要真誠清淨,言行一致,心口一如,打妄語是犯戒,卻往往會說妄語;尤其是做生意的人,他幾乎在一生當中,甚至每天都打妄語,因為他需要做買賣的關系,不得不打妄語。至於說不偷盜,就是不取不應該取的,甚至花費超過自己本分的東西,也算是偷盜;甚至在公司裡用公司的郵票、信封、信紙啦,也算是偷盜;別人或公家的物品,小如針線、大如鈔票,擅自拿取,也算是偷盜的范圍。我們用五戒的鏡子來照照自己的言行,就知道很容易犯。又如不殺生,有直接、間接甚至見殺隨喜,我們只要是不持齋吃素,即使不殺生也會有間接殺生的罪過,因為我們吃肉屠夫才會殺來賣,所以他們是為了我們而殺生的。

  以上只是略微談論一下“五戒”已是如此,何況“十善”,以及其他更微細的戒。《地藏經》說:

  閻浮眾生,舉止動念,

  無不是業,無不是罪。

  如果我們依自己的力量學聖道門,一定要持戒,而持戒不清淨,就是跟眾生結了惡因緣,下一輩子要來還債,了結這個因緣。想脫離六道輪回,就要持戒清淨,不能與眾生有牽纏,否則犯了戒,就只有墮落三惡道這一條路了。

  至於“定”,修定要達到最低層次的“欲界定”——心時時刻刻做得了主,能保持清淨,事來當下辦理,事過了無痕跡,已經很不容易。而初禅、二禅以上的“色界定”、“無色界定”,在學佛的人當中,不論在家或出家,很少人能修成。近代最出名的是廣欽老和尚和虛雲老和尚,虛雲老和尚是學禅的,有幾次入定的經驗;廣欽老和尚不是學禅宗的,可是他曾經在深山有深沉的入定經驗,不過廣欽老和尚最後曉得,即使有禅定的經驗,也不能了脫生死輪回,所以晚年他都強調念佛,弘揚淨土法門。虛雲老和尚雖然講禅,也講淨土法門的道理,他曉得禅修不適合大眾的根機。

  “慧”是指“明心見性,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明心見性”,是達到開悟、覺悟的境界,印證了真理和佛性,此世沒有幾人能達到;至於“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則更困難了。

  淨土門是依他力往生淨土成佛

  由上可知,靠自力修行,唯有具足戒、定、慧才能了生脫死,這是聖道門,我們能修嗎?單從這一點來檢討,就可以了解我們修不起,學不成。那怎麼辦呢?擺在眼前的就是三惡道火坑。那麼淨土法門是怎麼樣的呢?淨土法門是完全依靠阿彌陀佛的力量,來離開六道輪回的。剛剛說人生的目的,就在於學佛;而學佛的目的,也就是超越六道生死輪回並進一步成佛。這個目的有近程的目的和遠程的目的,畢竟學佛最終是為了遠程的目的 ——成佛,可是近程的目的 ——解決生死輪回,必須先達成;否則,人身都難得了,還談得上成佛嗎?所以學佛的目的,近程是先離開六道輪回,同時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一級一級往佛的境界去。

  就如剛說的聖道門,要離開六道輪回,必須修習戒、定、慧,最低限度要證到初果阿羅漢。雖然初果阿羅漢未能立即超越六道輪回,可是他不會墮落三惡道,他還有七次天上、七次人間的果報,經過了這時間的往來,他就到達四果阿羅漢的地位,超越了生死輪回。當然若要成佛則必須回小向大,發菩提心去行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菩薩道,然後一級一級由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最後到達等覺、妙覺而成佛,但是這段時間非常長久,做起來非常困難。

  龍樹菩薩曾經說過,聖道門是屬於難行道,只靠自己的力量,好像在陸地上走路,比較辛苦,而且時間很長,非常困難;淨土法門是依靠阿彌陀佛的力量,依靠他力,好像坐船走水路,不必費自己的力量,時間一到便達彼岸。依靠阿彌陀佛的力量往生淨土,到極樂世界去成佛,就是淨土門;依靠自己力量在這娑婆世界,生生世世修行來了生脫死,超越輪回乃至成佛,是聖道門;我們學佛必須要了解這兩門的差別,才不會學起來混淆不清。淨土門是完全靠彌陀的他力法門,但我們不要認為,自己不努力完全依靠佛力,這樣沒有志氣。我們不要有這種觀念,因為我們知道自己連五戒都修不成,還有什麼力量不力量呢?自己無力、無能,就得依靠大慈大悲的阿彌陀佛——並非指其他佛菩薩、羅漢,那麼今生今世就能離開六道輪回,往生淨土成佛,然後廣度十方眾生。

  彌陀救度,主動、積極、平等、無條件

  我們依靠阿彌陀佛本願救度的力量,必須先了解阿彌陀佛是怎麼樣的一尊佛。一般修淨土法門的人雖然專修淨土,可是常認為即使阿彌陀佛要救我們,我們也未必夠資格被救,心中存有懷疑,往往因而退失修淨土門的信心。其實阿彌陀佛是主動救眾生的,他在身為法藏菩薩的時候,發大悲心,不忍眾生在六道苦海中頭出頭沒,經過五劫去思維,然後擬定四十八大願,為了完成四十八願,再經過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完成四十八願,而成就了能夠度脫眾生的功德力量,成為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從因地至成佛的歷程,在《無量壽經》裡有說明,我們看《無量壽經》就可知道。可以說,阿彌陀佛為我們六道輪回的解脫而發願,為我們修行,是主動性的,並不是我們去要求他的;是在我們還不知道生死輪回的恐懼,還不曉得人生真正的目的的時候,他就為我們發願,為我們修行,而且成佛以來已經十劫了。也就是說,在十劫以前,他已經成佛,已經完成了救度我們的力量,可是我們都完全不知道這一件事情 ——確實是阿彌陀佛主動地,為我們能夠到極樂世界這一個永恆的歸宿,而完成所有往生的功德力量和善根福德因緣。

  所以這個淨土法門,是阿彌陀佛主動救度的法門,一切的來源、根本,都是從阿彌陀佛那裡來的。阿彌陀佛不因我們的祈求、拜托而來,他主動而來,平等地救度我們;無論在家或出家、男眾或女眾,精進或懈怠,善根深厚、持戒清淨或劣根犯戒,發菩提心或未發菩提心,阿彌陀佛都平等救度。阿彌陀佛發了四十八願救度眾生,其中第十八願是根本願: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也就是說,阿彌陀佛救度的對象,是十方任何一位眾生,不分男女、老幼、在家出家、是善是惡、會修行不會修行,阿彌陀佛都沒有條件的平等救度。阿彌陀佛並沒有說,你必須修行某種工夫,到達某一個水平,我才救度你;你必須深入經藏,我才救度你,阿彌陀佛沒有這些限制。阿彌陀佛也沒有說,你必須在臨終的時候,正念現前,心不顛倒,我才救度;如果那個時候,心中痛苦、散亂,甚至昏迷,甚至橫死、意外而死,我不救度,阿彌陀佛並沒有這些條件限制。所以我們要曉得,阿彌陀佛主動救度我們,呼喚我們給他救度,並不是我們要祈求、發願、修行或達到某樣的功行,回向給阿彌陀佛,並沒有這種貿易、買賣現象;而是阿彌陀佛大慈大悲,不忍我們曠劫在三惡道中頭出頭沒,主動地呼喚我們、救度我們。一般學淨土的人,以為必須自力修行發願回向,才能夠往生;可是從剛才所說這幾點看來,不是我們有能力發願回向往生,而是因為阿彌陀佛發了四十八大願並完成而回向給我們,我們再怎麼發願也不可能比這四十八大願更超越了。

  彌陀救度,是純他力法門

  阿彌陀佛為我們創造了極樂世界,極樂世界裡面一滴水、一片葉、一朵花、甚至一顆寶石,都是阿彌陀佛完成的。那麼極樂世界是建設給誰的呢?當然是建設給我們的,如果沒有我們眾生的往生,極樂世界就沒有意義了。

  往生極樂世界所需的功行,也是阿彌陀佛為我們成就,為我們圓滿的,他經過兆載永劫修習種種苦行,來完成能夠救度我們的四十八願 ——扼要地說就是第十八願。極樂世界的成就和能夠往生極樂世界的善根福德因緣,都是阿彌陀佛圓滿的,所以能往生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發願回向給我們,而不是我們發願回向給阿彌陀佛。

  如果是我們發願回向給阿彌陀佛,才能往生,那往生便很難有把握,阿彌陀佛救度的對象也很狹窄,誰敢保證他的功行,已具足往生的資格、條件。其實,只要我們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此後專稱彌陀佛名,便已經被救,當下便具足往生的資格了。我們要了解這個“信”是永恆不變、毫不動搖,是金剛不壞的,就算病苦現前也不改變,臨終時也金剛不變;它跟世間一般信用的信不同,世間的信用會變,而我們對彌陀的信心是金剛不變,因為信心的對象是阿彌陀佛及他所完成的極樂世界。信願行的“信”,應該這樣信 ——阿彌陀佛是無量壽、無量光,能救度任何時代的任何眾生,而不應摻雜含有自力的、修功行來回向的成分。完全純粹接受阿彌陀佛的救度,是“純他力”的法門,如果還摻雜自己意見在裡面,叫“自他二力”的法門。

  以《觀經疏》分別“純他力”和“自他二力”

  現在講這二門的差別。淨土根本經典有三部:《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有關摻雜自力,和純粹他力的內涵,以善導大師對《觀無量壽經》的解釋最正確,這裡便是引用善導大師《觀經疏》的內容來解釋。

  《觀經疏》總共有四卷,第一卷《玄義分》,就是在還沒有解釋經文之前,先將這一部經的重要義理加以提示,然後才發揮。《玄義分》有一段話說:

  遇因韋提致請,我今樂欲往生安樂;

  唯願如來,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韋提希夫人,是佛陀在世時,印度一位國王叫頻婆娑羅王的夫人,他們的太子阿阇世王為了奪取王位,把父王、母後關在牢房裡,夫人非常痛苦、悲傷,她想:為什麼我的家庭,甚至皇家,會有這樣忤逆不孝的事呢!她非常悲傷地向著釋迦牟尼佛所住的方向,祈求釋迦牟尼佛來給她說法;釋迦牟尼佛應韋提希夫人的祈願,以神通變化來到夫人待的地方。

  夫人跟釋迦牟尼佛說,這個娑婆世界充滿了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的痛苦,希望我下一輩子,不要再出生在娑婆世界,能夠往生到沒有三惡道的世界去,希望釋迦牟尼佛指示她一個沒有痛苦的世界去求生。釋迦牟尼佛就以他的眉間白毫放出光明,普照十方世界,照耀十方世界之後,又將這光明收攝到頭頂上來,顯現了一個光明台,十方世界的國土,全部在這個光明台上顯現出來。夫人觀看選擇後,禀告釋迦牟尼佛說,十方的淨土雖然都美好,但是我願意往生極樂世界。

  在這裡善導大師所說的:“韋提希夫人致請,我今樂欲往生安樂,唯願如來,教我思惟,教我正受。”意思是說,我想往生極樂世界,請釋迦牟尼佛教導我怎樣觀想,才能觀出極樂世界種種相貌而往生極樂世界。

  “要門”和“弘願門”

  接下來:

  然娑婆化主,因其請故,即廣開淨土之要門;

  安樂能人,顯彰別義之弘願。

  “娑婆化主”是指釋迦牟尼佛,因韋提希夫人的請求,才開展出淨土法門裡面的所謂“要門”出來。“安樂能人”是指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顯彰出“別義之弘願”。“別義”是指它別於一般教理、一般因果、一般法門,故稱作別義;“弘願”即第十八願,為救度十方眾生,此願非常弘廣,所以叫作弘願。以這一點可以看出,往生極樂世界有兩門,一門是“要門”,一門是“弘願門”。

  其“要門”者,即此《觀經》定散二門是也。

  定即息慮以凝心,散即廢惡以修善。

  回斯二行,求願往生也。

  “要門”是指什麼呢?是指“定”跟“散”這兩門。“定”是“息慮凝心”,也就是“十三觀”,因為要觀想十三觀,必須將妄想雜念停息下來,所以叫“息慮”,將整個心集中在這十三觀上,所以叫作“凝心”,這個是“定”的法門。“散”是指十六觀內的第十四、十五、十六這三觀,雖然不像前面第一觀到第十三觀,必須息慮、凝心,也就是說他的心不是定的,而是散的,但雖是散心,必須去惡修善。

  “回斯二行,求願往生”,是說要回向定散這兩門所修,往生極樂世界。如果沒有這兩門的修行,就沒有功德可以回向,也就不能往生了,這是屬於要門。

  那麼“弘願門”是什麼呢?

  言“弘願”者,如《大經》說:

  “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

  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

  《大經》是指《無量壽經》,在《無量壽經》哪裡有說這一點呢?就是第十八願,所以這一段是指第十八願來講的。因為第十八願一開始便說:“設我得佛,十方眾生……”意思就是說,我成佛的目的,就是要使十方眾生,通通往生極樂世界,所以《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十方眾生包含起來,就是善跟惡的眾生,那麼十方眾生,是以凡夫為本來講,不是指聖人﹔一切善惡凡夫能夠往生極樂世界,通通都是依靠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力量,才能往生的。那麼這個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的緣,這個力量,是能夠使我們超凡入聖,離開六道生死輪回,達到往生成佛,所以叫作“增上緣”,這是指第十八願來講。

  從以上就可以知道,淨土門裡面有“純他力”的,也有半自力半他力的“自他二力”的法門。

  佛法大致分為聖道門和淨土門;淨土門裡有要門、弘願門。要門則分定跟散,定就是十三觀,散是三福九品,三福九品必須看《觀無量壽經》才能夠了解,這是屬於“自他二力”的法門,自力回向給阿彌陀佛——他力,使他力能夠救度我們,所以說是他力中的自力法門。

  大願、大業、大力

  那麼弘願門呢,是純粹“他力回向”過來的,“他”是指阿彌陀佛,是阿彌陀佛將他的力量、功德,回向給我們,使我們白白就能夠擁有的,那麼他回向什麼給我們呢?前面所講的“大願業力”,也就是“大願”、“大業”、“大力”。

  “大願”,就是剛才所講的,阿彌陀佛當法藏菩薩的時候,為了救度我們,以五劫的時間去思惟後,考慮出容易救度我們的四十八願來,這就叫作“本願”。他這個本願,是為我們而發的。

  “大業”,就是指大的行為,什麼是大的行為呢?就是阿彌陀佛,雖然發了願,發了願如果沒有付諸實踐,這是空願,不能達到目的,所以必須實踐;阿彌陀佛經過了兆載永劫,去行菩薩萬行,可以說他這個行,是為我們而修的。

  有了願、有了行,願行圓滿之後,就有了“大力”出來。“大力”就是無礙光明的攝取力和無為、無漏的名號功德力。《觀無量壽經》說: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也就是說,阿彌陀佛的光明,是無量的,而且是不受障礙的遍照十方世界,它有攝取救度念佛眾生的作用,所以裡面就有無礙光明的攝取力。

  至於“無為、無漏的名號功德力”,“名號”就是指“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以下講演,錄音中斷)

  澳門佛教青年協會

  一九九五年

 

上一篇:兩代往生記
下一篇:淨空法師:名是天地鬼神都忌諱的,所以出名不是好事情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