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怎樣求福報做大功德?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布施是佛教六度之一,而大乘佛教菩薩六度萬行的根本目的是自覺覺他,在自我覺悟的同時也化度一切眾生脫離苦海,同證佛果,得大解脫。在此,希望眾生常行布施,廣種福田,遠離苦厄,早證菩提!

  為什麼有些人一生運氣特別好,生活安逸優越,為什麼有些人一生衣食不足,生活艱辛。很多人雖然日日辛苦勞作欲求福報,然福卻不至,這是什麼原因呢?

  佛教講:“假使千百劫,所做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太上曰:“禍福無門,唯人自招,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古人亦雲:“窮達皆由命,何勞發歎聲?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由此我們知道,一個人的貧窮困苦或富貴福報都是修來的,也就是說從因果裡來的,佛教常言:“若問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問來世果,今生做者是”。

  所以,一個人的貧富貴賤,長相美丑,智慧或愚鈍,健康或盲聾喑啞病痛纏身,這些不同的遭遇,都是因為每個人所作所為之不同,也就是說你過去生造了什麼樣的因,這輩子就會得到什麼樣的果,同樣的道理,春天播什麼種,秋天就收什麼果;春天不播種,秋天那裡有收成呢?既然是因果關系,這樣過去生有布施的,這輩子就會有錢,沒有布施的人就沒有錢了。因此,我們若想得到好的福報,那就要學會布施,多種善因。

  布施,可以從三方面來修,一是財施,二是法施,三是無畏施。

  財施,分為外財、內財。外財是指外在的財物,例如土地、錢財;內財是指個人的身體,如四肢、頭目腦髓、五髒六腑。布施內財對普通人而言不容易做到,要發大菩薩心的行者才做得到,例如釋迦牟尼佛生生世世修菩薩行,捨身喂虎、割肉喂鷹,這是因為了解眾生都有佛性,所以能以平等心行布施,真正成就布施波羅蜜。你修財布施的因,即可感應財富的果報。

  佛法是宇宙人生的真理,以這種真理來布施,稱為法施。真理包含世間法、出世間法、出世間上上法。世間法的真理,稱為俗谛;出世間法的真理,稱為真谛;以最上乘而言,即中道第一義谛。修行不能離開世間法,世間法是指做人做事、待人接物的道理,在儒家而言是三綱五常、四維八德,現今社會則是講遵行法治、奉公守法,這都是俗谛,任何人都不能違背。雖然修行是在追求真谛,乃至達到中道第一義谛,但是佛法不離世間法,好比修一棟十層的樓閣,若沒有建好第一層,也無法達到最上面的一層,上面的幾層譬喻真谛和中道第一義谛,下層的基礎則是俗谛。行菩薩道必須明白俗谛、真谛、中谛,達到三谛圓融,方能以法施利益不同根基的眾生。

  對貧者施財、病者施醫、暗者施燈,使他人在精神上得到安定,減少恐懼,稱為無畏施。例如,對失意的人給予關懷、鼓勵,使其建立起信心;在偏僻的暗路上裝置路燈,使行人免除恐懼,這都是無畏施。

  佛在《月燈三昧經》中講布施十大利益:

  菩薩信樂檀波羅蜜者,有十種利益。何等為十?一者降伏悭吝煩惱。二者修習捨心相續。三者共諸眾生同其資產,攝受堅固而至滅度。四者生豪富家。五者在所生處施心現前。六者常為四眾之所愛樂。七者處於四眾不怯不畏。八者勝名流布遍於諸方。九者手足柔軟足掌安平。十者乃至道樹不離善知識、諸佛菩薩聲聞弟子。

  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如果想改變命運,那就多種善因。既然我們希望發財,那就多修財布施;希望得聰明智慧,就修法布施;希望健康長壽,則修無畏布施。布施法門的直接果報是令我們今生及未來生不至貧乏,這包括了金錢、食物及藥物種種方面的貧乏不足。

  佛教經典上曾記載:有一次,捨利弗以一缽飯供養佛,佛立即以那缽飯布施給狗吃,而且問捨利弗說:“你布施飯給我,和我以飯布施狗,哪一個人得到的福報多?”捨利弗說:“佛布施飯給狗的福報多,因為佛的心清淨無比。”因此,我們布施時要有三種清淨思,即施前快樂,施時心清楚與清淨,施後歡喜,同時,讓自心放下貪愛執著,保持自在無住。《金剛經》雲:“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是故,以清淨、無求之心廣植福田,是自利利他的菩薩行,能成就無量功德。

  布施是佛教六度之一,而大乘佛教菩薩六度萬行的根本目的是自覺覺他,在自我覺悟的同時也化度一切眾生脫離苦海,同證佛果,得大解脫。在此,希望眾生常行布施,廣種福田,遠離苦厄,早證菩提。

 

上一篇:南懷瑾:當別人說你錯了,大部分人都是這樣的反應
下一篇:讓父母幸福的十六件小事,請記在心上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