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2014淨土大經科注(第374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今天是中國的國慶日,我們在海外的同胞,都會紀念這一天。我們也趁這個機緣,把三皈依給大家做個簡單的介紹。我們每堂課在上課之前,都把三皈依念一遍,這是什麼意思?這個意思很深,讓我們念念不忘老師。老師是釋迦牟尼佛,他教我們什麼?就從三皈依開始,皈是回歸,依是依靠。我們無量劫以來,這人不是一生一世,生生世世,無量世到今天,在六道裡頭沒有依靠,這個輪回就很可怕。

  怎麼樣才能夠超越輪回?佛法教學,第一個目的就是脫離輪回。輪回是苦海,真的是苦海無邊,誰知道?佛菩薩知道。為什麼要學佛?大家都能夠熟知,佛法常講的離苦得樂。什麼是苦?苦有根本,根本就是六道,不出六道,離苦不究竟,拖泥帶水。必須脫離六道輪回,超越十法界,這個人真正離苦了。誰能辦得到?釋迦牟尼佛做到了,釋迦牟尼佛看到了,他做到了,他脫離了。回頭看看我們這些人,還是懵懵懂懂,迷惑顛倒,在造作許許多多不善的業,不善業所感召的,是輪回裡面的三惡道,畜生、餓鬼、地獄。縱然是捨己為人,行善積德,也不過是天道。欲界天還有很多修行人,那就講到宗教了,修行有成就的,他們能夠生色界天,四禅,修行人所住的,比欲界高。再向上提升是無色界,出不了六道輪回。所以佛這些東西不教我們,這些東西由世間聖賢他們來教。佛教誰?佛教是真正有心,想脫離六道輪回,想脫離十法界,這樣的人佛歡喜,佛認為這是他教學的對象,他不會放棄,我們不找他,他會來找我們,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是這個根器,想在這一生脫離輪回,脫離十法界,佛要不來度我們,慈悲何在?那大慈大悲就不是真的。所以他會找我們,他一定來幫助我們,只要我們肯學,愈肯學加持的力量愈大,感應不可思議。

  在中國,這兩千年來,佛教沒到中國來,中國也出了不少聖人、賢人,聖賢君子。聖賢君子,是中國儒家學位的名稱,好像現在大學裡面設的學位,最高的學位有博士、碩士、學士,三個學位,儒家有三個學位,最高的聖人,其次的賢人,再其次的君子。這三個學位,如果你真正拿到了,可以說保證你不墮三惡道,不容易!比現在學位要高,現在學位拿到博士墮三惡道的人很多,佛法只要拿到阿羅漢,就不墮三惡道了,不但不墮三惡道,而且有能力超越六道輪回,不容易!

  佛陀一生所做的事業,我們稱它作佛事。佛一生干的什麼事?諸位一定要知道,教育,跟中國孔老夫子一樣,比孔老夫子還要殊勝。夫子一生也教學,但是他還是希望當時的諸侯能用他,他希望他能夠像周公一樣,像管仲一樣,能夠幫助一個諸侯治理好國家,為其他諸侯國做個好榜樣。可惜,當時這些諸侯對他很尊重、很敬仰,沒有人聘用他,最後他回到老家教學。教學的功德,我相信他自己也沒有想到,死後被尊稱為至聖先師。這個成就,佛法講功德,這個功德無量無邊,沒有人能夠跟他相比。記住,三百六十行做教師,孔子是個教師。所以,夫子的生日前幾天過去了,教師節,中國的教師節是以孔子生日為教師節,非常有意義。

  中國五千年文化的根是什麼?第一個孝道,第二個師道,孝道以父母為代表,孝順父母,師道以孔子做代表,師道是尊敬。古聖先賢教我們,人生在世,一生要把這兩樁事情做好,對於一切人事物的尊敬,要像尊敬老師一樣,對於一切人事物的孝順,就像孝順父母一樣,這才叫孝敬兩個字做到。這兩個字做得圓滿就是聖人,做得很好,但是還不能說圓滿,那就是賢人;做得圓滿的是聖人,再其次的是賢人、君子,聖賢君子。中國傳統文化是聖賢君子的文化,要求大家至少要做一個君子,要做一個好人。

  今天的經文,第一句是『戒若琉璃』,佛法,佛法學的是三樁事情,戒定慧,叫三學。戒是什麼?倫理的教育,道德教育,因果教育,聖賢教育,都包括在其中。用戒這個字,意思用得很深,戒是什麼?你必須要做,必定要做到。因戒得定,定是什麼?我們經題上清淨平等覺,心清淨,心平等,用心平等,心覺悟,覺而不迷。我們從哪裡回歸?從迷惑顛倒回歸,從無知回歸。

  去年六月,我參加聯合國的和平會議,會議完了之後,我到倫敦來訪問,上議院接待我,有一位議員,我們在一起喝茶談話的時候,他提出來一句話,無知。這個問題嚴重。我聽了之後深有感觸。無知是什麼?是佛家講的癡,貪瞋癡那個癡,這是煩惱裡面最深的,深層的,所有一切煩惱都是從它這生出來、出生的。佛的教誨就是要把它斷掉,用什麼?智慧。無知就是沒有智慧,沒有智慧才會干錯事情,才會作亂。第一個,糟蹋自己的身心,身心不健康,造作一切惡業,將來要受惡報,真可怕!我都沒有想到,這位議員能夠說出這個話出來。釋迦牟尼佛就是看到,六道裡面眾生、十法界裡眾生無知。真正明白人怎麼肯造惡業?怎麼會毀棄自己的前途?不可能的。我們要從無知回過頭來,開智慧。要不要?要。怎麼做法?就從戒定慧。

  戒,剛才說過,它裡面的根就是倫理教育,那個根,也就是說倫理裡頭兩個,一個孝,一個敬,這是戒的根。沒有這兩個字,如果是學戒律,也是學皮毛,為什麼?他沒有得到戒的功德,沒有得到戒的真實利益。戒的功德是什麼?戒的利益是什麼?是清淨心。持戒的人心清淨,為什麼?他放下了,應該放下的徹底放下,不再留戀。

  在佛法裡頭,根本的戒律,佛告訴我們,你能把這個戒律做到,你不失人身,最低的利益,你來生還得人身,決定不會墮三惡道。這個戒是什麼?十戒,沙彌十戒,或者說是十善業道。范圍大了,不一定是出家人,一切眾生都應當遵守的。十條:第一個,不殺生,決定不能做傷害眾生的事情。不但是不殺人,所有一切動物都要愛護,為什麼?沒有一個動物是不怕死的、是願意死的,沒有,都不願意死,都怕死,我們要保護它,要幫助它,怎麼可以殺它?這不殺生,不能傷害一切眾生,不能讓眾生因我而受苦受難,這都包括在這一條裡頭。第二,不偷盜。不殺生是仁,不偷盜是義,不邪YIN是禮,與我們中國五常相應,五常是德,五倫是道。五常,常就是永恆不變,一時一刻都不能忘掉的,仁義禮智信。底下那個智,就是對付剛才所說的無知,有智就不是無知。最後一個信,信用,信用是一生絕不欺騙一個人,他欺騙我,我不欺騙他,要能做到,不但不欺騙人,連畜生也不欺騙它,一切有情眾生我們要講信用。

  最近這十幾年來,我們自己種植,我在澳洲有一個大菜園,有很多果木樹。我們的菜園有小蟲吃,我們跟小蟲有信用,我的菜園裡面一定畫個小區,這裡面的菜專門供給它們用的,這小蟲要吃都到這來吃,沒有指定的那個它決定不去,十年效果卓著。水果長在樹上,我們不必去包裝保護,指定幾棵樹供養小鳥的,你們要吃到這來吃,不是給你們吃的,你們要留給我,這些小鳥小蟲統統聽話。有些同修看到很稀奇,我說你回家試試看,他回家試,果然沒錯,真有效果。雲南有位道友,同修的,他有個很大的農場,他聽說我這樣做法,他去看,看了之後他回去做,告訴我,這麼多年來,這些小蟲小鳥都很守信用,非常可愛,不是指定的它決定不會來吃,不會來騷擾。連小蟲、小鳥、畜生都守信,都有信用,人要無信,連禽獸都不如。

  不要怕別人騙我,只要求我不騙別人,就對了。別人欺騙我,他無知,他要是有智慧,他怎麼會欺騙我?所以都可以原諒。為什麼無知?沒人教他。我們要不是遇到釋迦牟尼佛,要不是遇到幾位好老師,我們也無知。這就是各人所謂運氣不一樣,我們的運好,都能碰到善人,碰到善知識。

  所以佛是覺的意思,皈依佛就是皈依覺,第一個,我們不能做愚癡的人,不能做無知的人,一定要求知,這是皈依佛。皈依法,法是聖賢教誨,他教的是什麼?以釋迦牟尼佛來說,這個老人一生,教人不離戒定慧,叫戒定慧三學,他四十九年所講的一切經教,歸納起來三大類:戒學、定學、慧學,戒定慧三學。他教學是有次第的,像我們現在講的,辦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他教學四十九年,前面十二年講小乘,我們叫小乘經,佛法裡面叫阿含,阿含這一類的,這一類裡面多半都是講倫理、道德、因果,小學。諸位要記住,十二年扎根。再向上提升,方等,方等好比是中學,八年,方等前面通小乘,後面通大乘。八年之後,我們想想,八年加上前面十二年,二十年,二十年叫扎根教育,這個根扎得穩。再進入般若,般若就好比大學,是佛對眾生主要的課程,般若是智慧,教多久?二十二年。哪個大學裡頭有二十二年?釋迦牟尼佛這個學校有二十二年。最後八年,研究所,講《法華》,《法華》、《涅盤》,把學般若的這些菩薩提升到成佛,最高的學位,提升到最高的學位。大學是菩薩,前面是羅漢。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陀,你看看四十九年,它有層次的,一步一步向上提升。

  我們的學習是要按這個順序,不按這個順序,你學習起來就有困難,不可以躐等,一定從小乘學起,不能夠輕視小乘。南傳的佛教多半是小乘。大乘佛法全在中國,為什麼?佛法沒到中國來,中國古聖先賢,我們常講的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孟老莊,他們都是大聖,超過大賢,他們都是大聖,大聖是什麼?在佛教裡面大聖是佛陀。這些人,如果他們要是生長在印度,印度人就都稱他作佛;釋迦牟尼佛如果是生在中國,中國人稱他作聖人,稱呼不一樣,他境界相同。我學這麼多年來,才搞清楚、搞明白。回過頭來再看看其他宗教,這地球上大宗教,像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這些創始人摩西、耶稣、穆罕默德,他們是什麼人?統統是聖人,統統是佛陀。確確實實他們是在同一個層次,怎麼知道的?你讀他們的經就知道了。這些人生在不同的時代,生在不同的地區,他們講出來的東西,是開悟悟出來的,完全是一樣的。

  所以我們相信,古人有一句話說「無師自通」。我們相信真的無師自通,妙極了。這些人,他們這些學問智慧從哪來的?誰教他的?釋迦牟尼佛出現在印度,那個時代印度是哲學第一,世界的高峰,宗教也是第一,他都學過。他十九歲出家,學了十二年,到三十歲全都學過,學過之後認為怎麼樣?不能解決問題,前面說的離苦得樂,離究竟苦得究竟樂,做不到,放棄了。這都是教學,我們都不能夠疏忽,要細心去觀察。他不學了,到菩提樹下去入定,他用什麼?他用戒定慧。入定,坐在大樹下收心,把妄想放下、把雜念放下、把分別放下、把執著放下,這些是什麼?這些是戒,這都屬於戒。

  統統放下了,心清淨了,清淨是定,小定;平等是定,是大定。平等是沒有分別,清淨是沒有染污。不受外面境界干擾,這清淨。最後,覺,覺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那叫成佛。所以你能夠懂得這套方法,相信這裡面所講的道理,你能夠這樣做,你也能開悟。古人留下兩句話,「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學東西只能學一樣,不能學兩樣。為什麼?學一樣容易得定,學兩樣、學三樣,你頭腦裡容的東西就很多很雜,你得不到定。得不到定就不能開悟,就不能見性。所以要「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讀書千遍,其義自見」。

  最近,就這一個月,在中國大陸有幾個同學跟我聯系,告訴我這兩句話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他們真做了,一部經一部論念了三千遍。讀書千遍,他是三千遍,真的覺悟了。也沒有人跟他講,他念這個經意思就懂了,自己就懂了。很高興,來告訴我。古人不騙人,相信的人占便宜,不相信的人虧就吃大了。古人並不吃虧,吃虧是你自己。為什麼?讀書千遍是修定,叫你讀書那是持戒。就是字沒有念錯、沒有念漏掉,字裡頭,告訴你沒有意思,你別去想,你一面去念一面去想,那是妄想,那是你的意思,那不是佛的意思。這個要懂,必須把自己的意思念出來,就是自己的智慧,覺悟了,這個覺念出來,這就對了。

  所以你只要照這個方法去念,不要有分別,不要有執著,字裡頭真的沒有意思,一直念下去,念到開悟意思就出來了。有多少意思?無量義。無量義可不得了,你沒有讀過的東西,你拿來看都懂,沒有一樣不懂。現在東西你看得懂,古人東西也看得懂,不同的文化你也能看得懂,通了,這個可貴。東方人求智慧,西方人求知識,知識要憑記憶,同時學幾門行,智慧不行;智慧要清淨心,心愈清淨智慧愈高,智慧愈大,這就是覺,覺就是佛。所以皈依佛,我們依佛為老師;皈依法,佛所說的經教統統是法。

  那我們現在知道,不但佛說的、孔孟所說的、文武周公所說的,這個世界上許許多多宗教家他們創教的這些大德們,也是的,他們說的,法!他說的是真的不是假的。我照教給我們的道路方法,這路怎麼走法都講得很清楚,依教奉行就對了。有恆心就有效果,最後智慧開了。

  戒定慧三學,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是究竟覺悟圓滿的人,法是他教的方法。僧,僧是僧團,是佛的學生。真正依教奉行才是真的;不依教奉行,自己去創造一套,那是假的,那不是真的。所以僧是傳法的人,世世代代相傳,自古至今承傳都有記載。這叫三寶。我們皈依佛法僧三寶,三寶能幫助我們證得阿羅漢,證得菩薩位次,證得佛果。這叫三皈依。三皈就是佛陀真正的弟子。三皈要有人傳授。沒有法師,居士可以傳授,真正有修行的。那居士也沒有呢?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只要你真正發心,在佛像面前念三皈依,一樣得到。真誠就得到,沒有誠意的話,縱然是法師給你傳授,高僧大德給你傳授,你也得不到。所以誠則靈,不誠就不靈。這是我們必須知道的。

  現在我們看今天這一段科文,八百七十一頁倒數第三行:

  「戒若琉璃」,琉璃是透明的,是清淨的,不染一塵。經上常常有,有玻璃,有琉璃。琉璃,透明的玉石。經上講的玻璃,不是我們現在的玻璃,現在這化學玻璃古時候沒有,那個時候玻璃,就是我們今天講水晶,水晶像玻璃一樣,玻璃是指的水晶。琉璃,我們現在一般叫翡翠,綠色的玉,透明的。都是取它沒有染污,它內外透明,一塵不染。持戒要像琉璃一樣,所以經題上講清淨,第一個就得清淨心,清淨心生智慧,平等心生大智慧,再提升就大徹大悟,圓滿的智慧。把智慧分成三等,小智慧是清淨心,大智慧是平等心。清淨平等多麼重要!成佛必經的路程,你不走這條路不能成就。

  先求不染污,不染污是什麼?放下。什麼都要放下,為什麼?它不是真的。佛教我們真的要放在心上,不是真的不能放在心上,放在心上把心染污了,道理在此地。那佛法呢?佛法也不是真的,把佛法放在心上,大概來生得人身,或者到天上享福,不能開悟。所以《金剛經》上說得好,中國人最喜歡讀的,經上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法門一樣的。又告訴我們,「法尚應捨」,這個法就是佛法,這個佛法也不能放在心上。可以放在口上,可以放在身上,像個佛的樣子,不能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心被染污了,被佛法染污了,不能不知道。佛法是什麼?佛法是因緣所生法,《中觀》裡面講,因緣生法不是真的,為什麼?因為眾生無知,因為眾生不覺,因為眾生做惡業,所以佛來幫助他,糾正他,是這個意思。這都是像生病吃藥一樣,病好了,藥還要不要吃?大家知道那不要吃了,吃又吃出病出來了。這就是「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世出世間法,統統不要放在心上。這句話怎麼落實?斷惡,真的斷一切惡,修善,真的積一切善。斷惡,不把斷惡的這樁事情放在心上,修善,也不將修善這個事情放在心上,心上沒有。為什麼沒有?心上本來就沒有,什麼都沒有,佛也沒有,所以心上有佛也不行。

  那我們今天心上就有佛,有什麼佛?有阿彌陀佛,還有這些,這是特別法門,只有這個法門可以,其他法門不可以。這個佛什麼?這不是成佛,這不是開悟,是往生到極樂世界。我們的根性很劣,煩惱斷不掉,修什麼也都修不成功,怎麼辦?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辦了個佛教大學,他歡喜我們到那裡去修學,他做指導,那個地方老師是阿彌陀佛,諸佛菩薩在那邊,都是阿彌陀佛的助教。所以到那裡不是成佛,到那裡是上學,上學慢慢向上提升,把我們提升到阿羅漢,提升到菩薩,提升到法身菩薩,提升到圓滿的佛果,統統在極樂世界完成。極樂世界的人,第一個好處無量壽,生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沒有生死,永遠年輕,長壽,真長壽,不是假長壽,無量壽,所以有的是時間,決定保證你成就。淨宗特別就特別在這個地方,我們不能不知道。

  你要問我,我年輕的時候,心裡頭最羨慕的,《華嚴》、《楞嚴》、《法華》,大經大論,學了三十年有沒有開悟?沒開悟,有沒有得三昧?沒得三昧,生死有沒有把握?沒把握。《華嚴經》講到最後,看到文殊、普賢發願往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我看到這段經文寒毛直豎,流汗,文殊、普賢是我們年輕人的榜樣,心目當中最仰慕的人,沒有想到他還是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才成就的!這給我們很大的啟示,我們想想,我們跟文殊普賢怎麼比?他今天選的法門,難道還會選錯嗎?所以我把大經大論都丟掉了,都放下了,八十五歲開始,專講《無量壽經》,就講這個本子,專修這個法門。目的是什麼?目的是求生極樂世界,追隨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我跟他走一條路,這個路有把握能走得通,歡喜!歡喜從哪裡來的?有把握,只要信願持名就決定得生。這麼容易,這麼簡單,再不干,自己找自己麻煩,錯了。

  我們看「戒若琉璃」下面,「戒者戒律,為戒定慧三無漏學之首」。成佛就靠戒定慧,是成佛的方法,因戒得定,因定開慧。無漏是佛學的術語,漏是比喻,如果我們這個茶杯有破損,水裝進去漏掉了,叫有漏,無漏,它是完好的,它是法器,它沒有問題。所以漏是煩惱的代名詞,無漏就沒有煩惱,無明煩惱、塵沙煩惱、見思煩惱統統斷盡了,就是你徹底放下了,定就現前。所以戒是手段,定就現前,定到一定的程度豁然開悟,覺了,經題最後這一個字,覺,清淨平等覺,清淨是阿羅漢,平等是菩薩,覺是成佛,智慧開了。戒不重要嗎?

  那戒怎麼修?我們是要找一個學律宗來教我?大乘裡頭說沒這個必要,尤其是淨土宗,你只要把淨業三福做到,問題就解決。淨業三福是淨土宗修行指導的最高原則,是屬於戒,最高的教誨。第一條四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要能做到,要真干。第二條,「受持三皈」,這三皈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受持三皈。佛法僧是我們的榜樣,佛法僧是我們的道路。

  可是今天佛教衰了,經在,沒有問題,經典在,沒有人學了,講經還或許有,依照經教去奉行、認真去干的人太少了,我們到哪裡去找?我們想學,找不到老師。但是你真正想學,老師可能不定在什麼時候,你真遇到了,緣成熟了,遇到了。這個有可能,我自己就是個例子。我這一代,上一代還有真修行的人,少了,很少很少,沒看到幾個,在家修行的,修得不錯的人還有,他們有能力教我們,而且都專修淨土的。其他的法門很少人修,民國初年還有,有修《金剛經》的,還有修《心經》的,有修法相的,有修三論的,還有,到我們這一代沒了。現前呢?現前更少了,為什麼?社會亂了,佛教衰了,真正修行人沒有了,這個時候只有淨土宗可以保證你一生成就。

  所以我們把經典縮小,《華嚴》放下,學《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學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幸虧好,黃念祖老居士留下來這個注解,如果沒有這個注解,就有一定的難度。為什麼?會把經看錯了、講錯了、學錯了。這個注解注得好,提供我們非常豐富的參考資料,裡面攝取了八十三部經論,一百一十種祖師大德的法語。這些祖師大德都是明心見性的人,不是凡夫,我們這一代碰到了,我們要不努力,要不把它傳下去,下面一代迷惑了,那個麻煩就大了,真正成就的沒人了。所以我們生在這個時代要有使命感,我們來承傳這個法門,我們自己這一生成就,把這個法門傳給底下的學生,一代一代傳下去,這就對了。要不然我們對不起老師,對不起祖師大德,對不起釋迦牟尼佛,最後也對不起阿彌陀佛。

  底下,《梵網經》裡頭也是比喻,「戒如明日月,亦如璎珞珠。」璎珞珠跟水晶球一樣,透明的,一塵不染,這持戒。記住,根本就是孝敬這兩個字。我們在不得已的狀況之下,我們把佛、老師、世世代代承傳的人,我們都記在心上,都把他表示出來。我們這個講堂牆壁上懸掛的,是淨土宗十三代祖師,下面的照片是我的老師,是我們的護法,這裡面少一個人,我們都不能成就,一個都不能少,得到他們教導護持才有今天,我們念念不忘。每一堂課,都好像老師、護法都在我們身邊。

  所以經上說,「戒若琉璃」。『內外明潔』。「內者指心意,意業清淨,起心動念,悉離垢染」。這個垢染是比喻,染是不清淨,垢是指分別。我們起心動念學菩薩,不分別、不執著,不執著就不染,離染;不分別,離垢,這都是平常會用功。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佛菩薩怎麼個接境的?就是他沒有起心沒有動念,那是佛。起心動念了呢?菩薩,菩薩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悉離垢染,是沒有分別執著。底下說,「外者威儀具足」,就是我們守住三皈、五戒、十善就行了,要做到威儀具足。「德形於外」,別人能看到,「內外悉潔,故其言說令眾心悅誠服」,能叫大眾跟你接觸,對你尊重,聽你的勸告,聽你的教誨,這是佛菩薩教導我們的。故曰『其所言說,令眾悅服』。達到教化眾生的目的,幫助別人,要做榜樣給別人看。

  下面這一句,『擊法鼓,建法幢,曜慧日』,都從比喻上說的。《會疏》裡頭說,「法音高響,猶如鼓聲」。這是說法,說法音聲宏亮,像鼓一樣震動人心。「威德摧邪」,有威儀、有道德,偏邪不染,不為偏邪所動搖。這就好比勝幢。幢,旗幟一類的,佛門諸位常常看到的幡,幡是扁的,佛殿裡掛幡,有懸幢的,幢是圓的,當中是空的,都是屬於旗幟一類的。古時候寺廟庵堂,沒有一處不講經,那怎麼通知人?沒有現在這麼方便,寺院裡面講經,寺院有旗桿,旗桿上懸的是幢,圓筒的,你看到了,今天有講經,喜歡聽經他就來了,它的作用是這個;如果掛的是幡,今天是法會,是念佛會,法會,不是講經,喜歡法會就看到幡,幢幡,它就起這個作用。所以佛不邀你來聽經,你看到我這講經,你想來你就來,你不想來就別來,不拉信徒的。但是不能沒有幢幡來傳遞信息,讓你知道這個信息,願不願意來隨你,隨便,沒有絲毫強迫。幢上有寫字,譬如我今天這裡講《華嚴》,它那個幢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南無妙法蓮華經》,那是什麼?這個經題在那裡,他今天講的這部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它是這樣傳遞信息的。寶幢。「慧日照迷,猶如杲日」。這個是比喻,講經教學這是智慧,智慧像太陽,它能把迷惑照破,像太陽一樣。

  「《會疏》曰:法音高響,猶如鼓聲。威德摧邪,猶如勝幢。慧日照迷,猶如杲日。」《會疏》的意思,下面是黃念老的解釋,「法鼓喻菩薩法音,醒眾遠聞」。現在用電傳播,用衛星電視,用網路,這是過去人無法想像的,過去人傳遞的音聲就是鐘鼓,鐘鼓的聲音傳得很遠。「法幢喻菩薩威德,摧破邪惡。如嘉祥師曰:建幢是戰勝之相,譬說法降魔得勝也」。幡幢都有護法神守護,古人都相信,我們也相信,有護法神守護。「教聲遠被,名擊法鼓」。這是比喻。我們最近這幾年來提倡祭祖,也就是提倡孝道,祭祖大典裡面有鐘鼓,鐘鼓非常重要,鐘鼓是幫助你傳遞,就像現在電波一樣傳遞,把這個祭典的信息,傳遞給遠方。《淨影疏》裡頭,「以聞思修三慧明此三喻」。這三種比喻。「疏曰:言擊法鼓,喻聞慧法」。聽到智慧的法音,取這個意思。「慧日喻菩薩智慧,照破癡暗,以醒群迷」。這個是喻講經的。《淨影疏》裡頭,聞思修明這三種比喻。「疏曰:言擊法鼓,喻聞慧法。教聲遠被」,教是經教,說法的音聲遠聞,這個用擊法鼓來比喻它。「建法幢者,喻思慧法」,這個意思更深一層了,前面是聽,聽了之後要去思考,這是智慧,所以思慧法。「立義」,意思明白了,有了悟處,「稱建,義出名幢」。幢取這個意思。「指建立法義,彰顯於眾」,這個叫建法幢。建立道場,也就是建法幢的意思。

  現在真的,佛所說的佛法五個衰相,每一個階段是五百年。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第一個五百年解脫堅固,能持如來的教法,都能夠證果。雖然證果不高,小乘四果四向,但是非常不容易。證得小乘初果,進入正式的學校,這些佛的學校,天上人間七次往返就畢業,證阿羅漢果,就超越六道輪回,小成就,再往上提升是大成就,很難得了。現在是佛滅度二千五百年,所以解脫之後就禅定。佛法傳到中國,是在佛滅度之後一千年傳入中國,禅定成就,持戒已經沒有辦法證果,要修定。這五百年過去,修禅不能入定,入定不能開悟,不要說大悟,小悟都沒有,這個時候多聞成就,講經說法的人很多,真正開悟的人,得定開悟的人不多,還有少數。再過五百年,講經聞法的沒有了,叫塔寺堅固,建寺廟的多,到處都有,建塔的多,這塔廟成就。現在第五個五百年,塔廟也比不上過去了,現在是斗诤堅固,六和敬的僧團沒有了,過去有,在塔廟堅固的時候還有,到斗诤堅固的時候就沒有了,下面就滅法了。但斗诤堅固的時間長,末法一萬年,已經過了一千年了,現在是末法第二個一千年,確確實實我們看到,明顯的看到斗诤堅固,往下還有八千年。所以佛法不會滅,還有八千年,這八千年地藏菩薩慈悲,這《地藏經》上有,代替佛教化眾生。用什麼法門?我們就曉得孝親尊師,地藏菩薩表這個,全靠信願持名,求生淨土,只有這一門得真實利益,這個我們要知道。

  下面注解我們念念,「言曜慧日,除癡暗者」,曜慧日,除癡暗,「說修慧法,開眾生也」。我們今天,能夠把古大德告訴我們,佛法學習的理念、方法、效果,這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我們用在一部經上,這一部經怎麼學?讀遍數。東北有個同修告訴我,她這麼多年來,就念一部《無量壽經》,一天念十遍到二十遍,她並不是很嚴格,有空就多念,有事情忙就少念,大概不會少過十部,那也就是不少過十遍,多的時候念二十遍,二十年沒中斷。我猜想,古人的話「讀書千遍,其義自見」,她有沒有見到?我相信她見到。二十年的時間,一天十遍,你們諸位想想看,這有耐心!她真得法喜,法喜充滿,一天到晚無論誰跟她見面,看她笑咪咪的。她要沒有悟處,那個法喜就生不出來,肯定得法喜。徹悟不敢講,小悟、大悟應該有。

  北京有個同學,每天念《大乘起信論》,告訴我,他念了六年,滿三千遍了。有沒有悟處?我讓他講一遍給我聽,在香港,他在香港住了兩個月,講一遍給我聽,我完全把它錄下來了,錄像錄下來。為什麼?可以做教材,將來誰要學《起信論》,這個可以做教材。講得好,無師自通。誰給他印證?最後讀蕅益大師《起信論》的注解,看蕅益大師的注解,就是《大乘起信論裂網疏》,蕅益大師作的,讀他的疏,你自己領悟到的,跟蕅益大師注解裡頭講的,相不相同?如果相同,正確的,你真的是開悟了,不是假的。古時候請古大德,高僧大德給你印證,現在找不到人了,找古人的注解來印證,這就難得。

  癡暗就是無明暗惑,《華嚴經》第二卷裡頭,有這麼一句話,「如來智慧無邊際,一切世間莫能測,永滅眾生癡暗心」,是即慧日破癡暗之義。癡暗是無知,無知是重病,比大病還嚴重。《華嚴》、《法華》都是大乘經,都能幫助我們破癡暗。

  下面一段,『淳淨溫和』。「淳者,純也,好也。淨者,清潔也」,淳淨溫和。我現在勸勉漢學院的同學,漢學院的使命是,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從哪裡做起?從我做起。怎麼做起?教學做起。所以我希望這批將來學出來,終身服務於教育界,而且不能好高骛遠。希望我們真正發心,當小學教員,中學教員,為什麼?這個教育要從扎根做起,根不深,根不固,目標達不到。要根深蒂固,根深蒂固是什麼年齡最好?三歲就要開始,要教他念《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中國古時候私塾裡面的教科書,那都是真正有智慧、有學問、有德行的人編輯出來的兒童讀物。兒童讀這些書就是讓他記,不要講解。所以什麼?念遍數,每天你看這個孩子,你教他一段,古時候講幾行,教他十行,他念十遍就可以背了,這是測驗他的根機,他的能力,十遍就能背,就正好適合他,那督促他什麼?督促他念三十遍,念五十遍,念一百遍,他一生都不會忘記。這本書念完了,再念第二本,第二本念完了,念第三本。從三歲到十歲,大概四書五經都能背過,十五歲以上智慧慢慢開了,老師就跟他研究討論。

  老師怎麼教學生?因為這些東西學生都會背過,背得很熟,老師讓學生講演,跟同學老師一起分享,你把你所悟到的,講給我們大家聽,老師做印證,講得不錯,確實悟性開了。每個同學都要復講,這就是考試,測驗成績,老師還有更深的意思,可以跟學生在一起研究討論。「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佛經上這兩句話用在儒家可以,一個道理,同出一個境界,這個教學的目的達到了,要開悟,沒有開悟,目的沒達到。所以老師不能講給學生聽,為什麼?那是你老師自己悟到的,不是經書的真實義。經書真實義是誰說的?是佛說的,孔子說的,祖師大德說的,真正大徹大悟的人說的,那都是一樣的,真的悟到那個程度,那這本書裡頭什麼意思?給你說,部部書都是無量義,不但每一部書是無量義,每一章,每一節,甚至於每一個字都是無量義,一點都不假,那是什麼?大徹大悟了。他給你講這部經,應機說法,你是什麼程度,他就給你說什麼,你能聽得懂,你能聽得生歡喜心。你的程度高,他說得深,你的程度淺,他也說得淺,淺深廣狹得大自在。所以法沒有定法,任何一法都通一切法,任何一法,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這是自性。所以教學的目的是開發性德,自性本自具足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東方人,佛菩薩聖賢人教人,標准在此地,我們要懂得。

  我勸同學們,我們要認真學習。內要學釋迦牟尼佛,放下貪瞋癡慢疑這五種煩惱,見思惑是非常大的障礙,這個東西放下就證阿羅漢果。外面,我們表現在外頭要學孔老夫子,五德:溫良恭儉讓,表現在外面;內裡頭斷貪瞋癡慢疑。那是什麼境界?清淨平等覺出來了,清淨完全出來了,平等開始有了,覺也有影響了,小覺悟,沒有大覺悟,重要!

  夫子,學生對他老人家的贊歎,可見得是真的不是假的,溫和、善良、恭敬,我這樣說他容易懂,對人恭敬,對事恭敬,對一切萬物恭敬,重要!節儉、謙讓,要謙虛,要懂得讓別人,孔老夫子表現在外面,難得。希望我們每個人要向孔子學,溫良恭儉讓;要向釋迦牟尼佛學,放下貪瞋癡慢疑,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個擔子才擔得起來。沒有這十個字,這個擔子擔不起來,說著好聽而已,不能兌現。所以夫子、釋迦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我們要學。

  這底下也有,「淳淨,指內心之清湛離垢。溫者,良也,善也,和也」,平和。「和者,平和。溫和,指儀態之溫良和美」。這我們要學,人家見我們面都歡歡喜喜,不要人家討厭我。我要別人喜歡我,我要先喜歡別人,這肯定的。要學神聖的愛、上帝的愛,上帝愛世人沒有揀別的,沒有分別,這個要懂,沒有附帶任何條件。你尊敬上帝,上帝愛你;你侮辱上帝,上帝還愛你,這個道理要懂。佛法講的,講得好,「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緣是條件,無條件的大慈;同體是一體,我們是一體,眼睛跟鼻子是一體,牙齒跟舌頭是一體。一體還能分別嗎?這叫真愛。凡是有條件的,假愛,虛情假意,不是真的。不是真的你要放在心上,哪一天他不愛你了,你就痛苦來了。如果從來不放在心上,他不愛你,你還是愛他,不受外面環境的干擾,這叫功夫。所以溫和。

  『寂定明察』,「寂定者,實際之理體」。實際是什麼?實際就是真如,就是自性,就是真心。真心的體叫實際,我們存心、用心都要與實際相應,這在佛法裡名詞叫「寂定」。寂是寂滅,定是如如不動,自性本定。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告訴我們,「何期自性,本無動搖」。心有沒有動?沒動。搖晃是動的樣子,妄心是動的,真心不動,真心本無動搖。妄心剎那剎那在搖晃不定,前念滅後念生,生滅的頻率很高,我們完全不能覺察。到近代的科學才發現,但是它沒有講出,具體沒有說出來,只是說非常高的速度,高到無法想像。

  在佛經上是有明文記載,彌勒菩薩說的,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說出來了,科學家沒說出來。三十二億百千,一百個千是十萬,三十二億乘十萬,得出的是三百二十兆,這一彈指,它搖晃多少次?動搖多少次?三百二十兆次,我們怎麼知道?我們今天電視的屏幕,我們曉得畫面是跳動的,是一個接一個的動畫組成的,知道速度太快,快到什麼程度?一秒鐘一百張,一百個畫面,一秒鐘,我們完全沒有感觸,沒有看它在動,太快了。整個宇宙,我們眼耳鼻舌身接觸外面,色聲香味觸法,接觸六塵,這個速度。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一秒鐘多少?二千二百四十兆次一秒鐘,我們完全不知道。我們等待二、三十年之後,科學技術也許能發現,然後告訴我們,佛經講的是真的。

  寂定就是自性的樣子,明察,「智慧之照用」,明是明了,察就是觀察,觀察入微。菩薩能夠明察念頭,微細念頭波動現象,他怎麼?他看到了、他聽到了,六根的作用他證得圓滿。我們不行,我們完全有障礙,聲音小的聽不見,波動快的看不見,波動慢的能看見,波動快的看不見。聽聲音也是的,鼓能聽得見,鐘能聽得見,你敲個碟子就聽不見了。所以明察,自性般若智慧起作用。《宗鏡錄》裡頭說,「舉一心為宗,照萬法如鏡。」講得好。永明延壽大師說的這兩句話,如果我們能做到,這是菩薩境界。菩薩是一心為宗,起作用,照萬法,整個宇宙,沒有空間,沒有距離;沒有時間,沒有先後,徹照。

  「寂定如鏡之體。明察如鏡之用。了了分明,秋毫不爽,故曰明察。」寂定明察,就是大乘教裡頭常說的,寂而常照。記住寂才能常照,心上妄念多了,照就沒有了,就迷了。所以寂就是定,定愈深照得愈廣,愈深愈清楚。今天極微之微,這物質最小的單位,科學家發現了,從發現原子,一九八O年代,到今天發現微中子,幾十年的時間。彌勒菩薩做的報告,三千年前,他沒有儀器,他看到的,怎麼看到的?寂定看到的,不需要用儀器,寂而常照,諸佛法身菩薩都是這個境界,他怎麼會不明白?怎麼會不清楚?三賢菩薩有,但是照得沒有這麼深,沒有這麼廣。佛在經上說的不是迷信,我們要相信,我們可以證得,我們如果往生極樂世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六種的神通全現前了,這不是我們自己修的,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本願威神加持我們的。當然我們自性裡頭有,自性裡沒有也加不上。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上一篇:不可不知邪YIN者的兩大丑態!
下一篇:蔡禮旭:文言文,開啟智慧寶藏的鑰匙(第62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