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從書》一共有14本不同的主題,此主題為《富室珍言 赈務先例》。裡面都是值得我們當代做人借鑒或者學習的,懂得因果,改變命運。這套書為印光大師作序推薦,淨土法門法師極力推薦的此生必讀的書本!末學根據繁體字古文翻譯成白話文,略微有些不當之處,敬請諒解!南無阿彌陀佛!歡迎轉載!
解囊救溺
己已時杭城發生火災,連續數日沒日沒夜的燃燒,大火蔓延到幾千戶人家,官兵們都前往救災。大家都看到大火裡有一個金甲神人,神人拿著一面紅旗左右指揮圍繞著一座宅院,大火燒到那座宅院就返回了,。一直等到大火停下來。在一片廢墟中,只有這一座宅院孑然獨存。原來是北新關吏顧某家,當時顧某奉命出差前往江南還沒有回來。房子裡只有婦女孩子幾個人。大家都感到很驚訝,沒有人不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剛好顧某前往江南,舟停在蘇州河的旁邊。傍晚的時候看到一位少婦,在河邊哭泣。顧某問她原因,回答說“妾身的丈夫因為欠人糧食五十金,被關在監獄裡,生命危在旦夕。我不忍心比丈夫先死,所以才想到這兒自盡。”顧某馬上拿出自己囊袋裡的五十金給她,婦人拜謝後離開了。顧某偶然間到酒店喝酒,對門就是剛才的那個婦人家,婦人看到顧某後告訴了她的丈夫,邀請顧某到屋子裡喝酒打算好好款待他。因為要留宿,丈夫就對婦人說“救命之恩無以為報,你應該去服侍恩人睡覺,以此來報答他。”夜深了,婦人就到顧某房間就寢,顧某堅決拒絕了好多次後,便披著衣服到小舟裡避嫌。回到家後,慰問的人接踵而至,詢問顧某有什麼德行,能夠像這樣得到天佑。顧某很茫然,別人一再地問他,他就用去江南途中的事情來作答。大家都伸出手指去算時間,剛好和發生火災的時間相符合。
出資救溺(一)
高郵張百戶因為公事去淮安,事情完畢後回到鄉裡。正值大風天,遠遠看過去,有一條小船被打翻了,在江上起起伏伏,有一個人坐在船背上呼救。張百戶就出十兩白銀,對漁夫說“如果救得一條人命,就給這個數目的賞金”漁夫認為這樣有利可圖,就到風浪中救人。救得一人回來,竟然是張百戶的兒子!為了等待父親才來到這裡卻遭遇大風差點溺水。救人救得是自己啊!實在是巧啊!
出資救溺(二)
安徽商人王志仁三十歲了沒有孩子,看相的人對他說,他十月的時候會有大災難。王志仁向來很信看相之人說的話,就急著收拾他的錢財打算回家。住在客棧裡,晚上走路時看到一個婦人要投水自盡。王志仁趕緊拿出他的二十金,大叫漁人一同駕舟前往救人。問那個婦人原因。婦人說“家裡靠夫君給別人作僕人來度日,養了一只豬,將它用來抵租費。昨天賣的時候,沒想到收到的是假銀。夫君回來後鞭打了我很痛苦,並不想活下去了。”王志仁用加倍的錢,周濟了她。婦人回去後告訴了她的丈夫。丈夫不信,帶著婦人一同去王家對質。王志仁已經合上門就寢了。婦人敲門說“投水婦人前來道謝”。王志仁厲聲說“你是少婦,我是弧客。晚上不應該見面!”婦人說“我的丈夫也一同前來。”王志仁才披衣起床,剛去開門。臥室的牆忽然倒塌了。臥榻已經被壓碎了。被救的夫婦驚歎地離開了。王志仁回去遇到看相的人,那人十分震驚,說“你滿臉都是陰德,不但免死,而且會有很好的福氣”後來,他生了三個孩子,兩發科第。
捨資救溺
楊少師是榮建寧人,世代以周濟他人為生。長時間下雨,溪水漲了,水溢出來沖毀了百姓的房屋。被溺死的人順著洪流而下,有一些小船都在打撈貨物錢財。只有少師曾祖父和祖父在救人,沒有撈取任何貨物錢財。鄉裡人都說他家人愚癡。等到少師的父親出生,家裡逐漸富裕起來。有神人幻化為道人,告訴他說:“你的祖父有陰德,子孫會富貴並且顯赫。應該埋葬在某塊地。”於是按照道人所指的地方下葬,也就是現在的白兔墳。後來,生下少師,二十歲時登第(獲得科舉考試錄取列榜的甲乙次第。)官位至三公(相當於最高官位,是皇帝的顧問),他的曾祖父、祖父,朝廷也封為少師。這是古代的榮宗耀祖。他的子孫顯貴昌盛。
解衣救凍
馮琢菴的父親,隆冬時早起,看到路邊有人倒臥在雪地裡,已經奄奄一息。就急忙脫下自己的棉襖,給那人穿上,扶他回去就醒了他。晚上夢到神人對他說“你救人出自誠心,當送你韓琦作為你的孩子。”後來生下琢菴,名為琦。
出資贖票
黃汝揖家裡很富裕。當時正遇強盜作亂。汝揖把金銀埋在地裡,想要逃出去避難。聽說強盜綁架士女數千人,關在空的屋子裡。得到金帛才放人回去。不然就要將他們殺了,汝揖動了恻隱之心,回去把埋著的黃金萬兩取出來作為贖金。數千人獲救了。後來汝揖生下五個孩子,分別是開、闔、閱、聞、訚,他們相繼登第。大家都認為這是救人於危難的福報啊!
【八】恤孤寡
矜恤孤女(一)
明朝的張振之,字中仲起,太倉蔡泾人。曾經駐守吉安,吉安丞張大猷晚年時妾生了一個孩子,剛剛三歲。大猷和妾相繼病故。這孩子便流落民家。張公知道了這件事後,為他添置媵女等撫養措施讓他回到張家。長邑縣令沈某,一家人相繼死去,張公就買了棺材讓他們有個歸附。僅留存一個孤孫,就托付給有關部門撫養他。天台縣令做官時死了,不能回到家鄉,他的家人流落在杭州,有一個孫女還是個兒童,落到了奸人的手裡,成為了青樓的妓女。張公聽說了這件事,忍不住哭泣,將她贖了回來,並為她選擇了良配。像這樣捐錢救贖周濟他人的事情很多,張公的兒子際陽是當時的名流,子孫非常昌盛。
矜恤孤女(二)
鐘離瑾主管德化縣,准備將女兒許配給鄰縣令許公。一天,他告知手下買婢女隨女兒出嫁同行。手下就和一個老婦拉來一位女子。問她是哪裡人。老婦用假話來回對,女子受到老婦告誡,也不敢說實話。一天,鐘公外出辦事回來,看到那女子在屏風間抹眼淚,就诘問她:“你是被冤枉挨打了嗎?”女子說:“不是,我的父親也曾經是個小縣令,後不幸父母都去世了,當時自己才五歲。沒有親人可以依靠,就在胥家生活了很多年。現在府上需要婢女,胥因為有命令。就讓我到府上來,我回憶起自己逝去的親人,不覺悲從中來。”鐘公急忙把胥和老婦叫來詢問,果然如此。便十分憐憫她。告誡家人為她換上好的衣服,寫信給許公,告訴他婚期要延長了,將要挪取自己女兒的嫁妝嫁那女子。許公也很感動,回復說:“君侯能夠不管自己的女兒,而先幫助孤女。我第三個兒子,希望能夠將孤女許配給他。安事盛裝打扮。”最終把兩個女兒嫁到許家。鐘公做夢夢到一個綠衣服的男子向他拜謝“我那卑賤的女兒承蒙您的恩賜啊!我已經請求上帝,您將要十任守土官。”後來,鐘公果然做了十個郡的太守,最後在江淮轉運使。壽命達九十八歲,子孫大多在朝廷做官。
矜恤孤女(三)
劉宏敬世代居住在淮淝間,有百萬資產,修功德不炫耀,沒有人知道。有個擅長看相的人在路上看到他,邀請並且詢問他說:“您的錢財甚多,但是再過兩三年,您的生命就要到頭了,沒辦法啊!”劉宏敬說“長壽或者早夭都是上天決定的,先生您告訴我有什麼用呢?”看相的人說:“面相不如德行,德行不如度量。您雖然不長壽,但是有厚德,度量也特別寬大。所以啊,在兩年裡,要勤修功德,希望或許能夠延長壽命。我三年後,再來這裡。”劉宏敬哭著送別了看相之人後,便急忙回家處理身後之事,有個女兒恰好要出嫁,需要幾個婢女跟隨,便花錢八十萬買來四個人。其中有一個婢女名蘭蓀的,很有姿色,風姿濯濯與常人不同。便诘問她來由。只見她哭泣了很久才說“妾身本是名門望族之人,家在河洛,父親因為卑微的官職滯留在淮西,遇到吳寇作亂,身處於刀刃劍峰之間,家因此沒有了官,從此埋沒。沒有地方可以申訴,骨肉都被俘虜掠奪,都不知道去了哪裡。妾身已經多次變換主人,所以現在才到了這裡。”說完便感到十分悲恸,劉宏敬歎息了很久說:“好官員的女子,像這樣含冤,我如果不拯救她幫她家洗去冤屈,神明也一定會殺了我吧!”便問她有何親戚,說有外氏姓劉。就燒了債券納為外甥女,用家裡的五十萬錢財,在自己女兒之前將該女子嫁了良人。這一晚,他夢到一個穿著青衣拿著象笏的人在空中拜謝他,並說:“我是蘭蓀的父親,感謝您的恩情,沒有什麼可以報答的,聽說您的壽命將要到盡頭了。應當向上帝請求,所以來告訴您。”後來過了三天,夢到蘭蓀的父親在庭院中紫衣象笏,侍衛甚嚴。向前感謝說:“我幸好向上帝請求了,准許您延壽25年,富及三代。那些殘害我家的人,都要審案辦理!上帝又憐憫我的冤屈,署我重要職位,獲得主宰淮海間山川的權利。”然後嗚咽著第二次拜謝離開。過了三年,看相的人又來了。迎面道賀:“您的壽命延長啦!應該是做了讓上天感動的陰德之事吧!從現在開始的25年吉祥三代啊!”劉宏敬這才把蘭蓀的事情告訴了相者。相者十分贊歎。後來富壽果然和說的一樣。
恤矜孤寡
潘季卿是廣城人,是鄉裡的讀書人。每天靠著替別人抄寫來度日。有一母一妻一子,家裡四壁空空如也。鄰人有個姓夏的老婦,女兒十七歲了,丈夫已經死了,自己年紀也六十了,還在做著女工的活養家糊口,經常有沒飯吃的時候。季卿就經常周濟給她一些米粥之類的食物。時下新鮮的水果蔬菜回家侍奉母親後,一定會分一些給她。同鄉有一個孤兒左茂元,十歲就死了父親,生來就很聰明,悟性很高。季卿每次在家的時候就教授他《毛詩》、《易傳》。一直教到他能夠順利寫文章。這孩子十四歲的時候,才科第一。季卿又常常做事忠誠,對母親孝順,是一名孝子。有一天有個道士路過他的家門,教授了他九九靜攝的法術。於是他也無心於考取官職。母親一直活到九十九歲,沒有疾病安詳去世。鄰居母親也在同天去世。季卿料理後事對鄰母同自己母親一樣。舉行完喪事後,他就帶著妻子孩子去了不知名的地方,不知所蹤。後來有鄉人看到季卿曾在海上來往。茂元成了進士,在東山的山腳下做了個台來懷念季卿。秦山人有潘季卿傳。
矜恤難婦
杜環是金陵人,父親一元廣交四方的名流之士。有一個常允恭的人與他父親交好。後來,常允恭在兵部主事死在了九江,他的母親張氏六十多了無所依靠,便去找安東守譚敬。敬本來就是恭的好朋友,堅決不接納,張氏感到非常窘迫,輾轉到了金陵,拜訪一元。路人告訴他,一元已經死了,便告知他的孩子杜環家的地址。張氏穿著破衣服,冒著雨到了他家。看到杜環後哭訴著以前的事情。杜環也哭著把妻子孩子叫出來叩拜張氏。妻子馬氏脫下衣服給張氏穿上,供養張氏食物與住所。當時戰亂後,遇饑荒。人人都骨肉不能相保。張氏看到杜環貧窮,堅決要離開,拜訪其他的故人。杜環就派婢女跟隨張氏。結果,一路上沒有遇到能供養她的人,只好返回。杜環便讓家人像母親一樣對待張氏。張氏的脾氣有點急,稍微有些不惬意,就诟罵生氣。杜環偏向張氏,告誡家人謹慎地侍奉。張氏經常生病,杜環就親自為她調藥。過了十年,杜環成為了贊禮郎(官位名稱),奉旨去了會稽,遇到了張氏的小兒子伯章,便告訴他他母親的現狀。伯章漫不經心地說:”我也是知道的。只是道路太遠不能來罷了。”杜環回家半年後,伯章才來,這一天剛好是杜環的生辰。母子兩人相擁而哭,家人認為這不吉祥想要阻止他們。杜環說:“這是人之常情啊,哪裡來的不吉祥。”完了之後,伯章竟然因為有其他要事頭也不回的離開了。杜環就侍奉張氏更加謹慎小心。但是張氏因為思念伯章的緣故,疾病更加嚴重了,又過了三年就去世了。臨終前拱手對杜環說:“連累你很長時間啦,希望你的子孫都和你一樣啊!”杜環厚葬了張氏,每年都會去祭拜她。杜環做官做到太常,子孫也都很顯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