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句『發言和悅』,這句話非常重要。言語是禍福之門,夫子教學就非常慎重,你看他教學的四科,第一個是德行,第二就是言語,第三是政事,第四是文學。在全世界,每一個族群、每一個宗教,古聖先賢他們沒見過面,他們沒有信息往來,但是他所想的、他所說的、他所教的,在原理原則上完全相同。這是什麼?我們稱它作真理,完全相同,都是把德行擺在第一,都是重視言語,「發言和悅」。無論是請教於人,或者是你教誨別人,我們在《還源觀》上看到的四德,這是賢首國師為我們提出來的四種性德,都是法身菩薩的,我們應該學習。第一個「隨緣妙用」,隨緣,大家好懂,我們能做到隨緣不攀緣,你就自在了。妙用,妙用得大自在,什麼叫妙用?裡面沒有我,只有一個念頭:利益社會、利益大眾、利益國家、利益世界,他這個利益他想到別人,從來沒有想過自己,這妙!想到自己,就又生煩惱,為什麼?他就有得失。想別人,沒有得失,事情做成功,眾生有福,自己不居功,我沒有什麼貢獻,眾生有福。做不成功,眾生沒福,我也不會難過,我們已經盡心盡力,功德就圓滿了,妙用!換句話說,不能把自己加在裡頭,加在裡頭就不妙了。自己加在裡面就造業,這個業有善業、有惡業,總而言之,果報在六道,出不去。沒有自己,這個業叫淨業,佛教人修淨業,斷惡沒有自己在裡頭,修善也沒有自己在裡頭,淨業。
第二個,時時刻刻想到給社會大眾做最好的樣子,「威儀有則」,則就是原則,就是好樣子,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給社會大眾做個好榜樣,不能做壞樣子。第三就講到了,你看「質直柔和」,柔和就是此地講的「發言和悅」,和是溫和,悅是喜悅。反面是什麼?反面現在人講發脾氣,那就不是和悅。人家把事情做錯了,事情做錯了也和顏愛語,做錯的人會很感激你,不會再犯第二次錯誤。如果做錯了,你把他叫過來,狠狠的訓他一頓,發了一頓大脾氣,他是你的下屬,他替你打工,他不能反抗你,心裡不服,過失還會重犯,他不服你。和顏悅色,處處為他著想,人家感恩,他怎麼會再犯錯誤?我在年輕的時候,也上班,工作不多的時候,在那個時候還看看報紙,喜歡靠在椅子上,椅背往後靠,凳子前面兩個腳就翹起來。我的長官,他從後面看到,我不知道,走近我的身旁,拍了我的肩膀,我一看過來,看到是他,趕快站起來。他是和顏跟我講,他說你這個坐姿勢不好,椅子容易翻過來,你就摔跤,你會受傷。我這個毛病永遠就改掉,感恩!他沒有把我狠狠教訓一頓,沒有,發言和悅,永遠感激,永遠不會再犯,這個力量多大。
改正別人錯誤,發脾氣是很愚蠢的一個做法,是錯誤的做法。真正學過《弟子規》的人不會這麼做,他一定是和顏悅色,會收到非常好的效果。這是學問,是大學問。又何況我們向別人請教,這種事情太多了,活在這個世間,知識日新月異,要不要學?不能不學。但是傳統的那是大學問,更要學,那是根基,有大學問,這些知識都被你受用,你會用得非常恰當。真正是有大學問,肯定他會用高科技媒體來傳播古聖先賢的教誨,讓無數眾生破迷開悟,真正離苦得樂。
文摘恭錄—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二O九九集)2010/2/4 檔名:12-17-2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