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禮旭:如何做一個真正如法的好人19[海口]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幸福人生講座-如何做一個真正如法的好人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十九集)  2004/11/24  海口市孝廉國學啟蒙中心  檔名:52-115-19

  諸位朋友,大家好。我們剛剛提到學問的幾個境界,所以求學問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境界,那提升的方法莫過於要好學,要勇於改過,要能夠不斷力行,這樣就能不斷提升自己的境界。所以夫子在「中庸」裡面提到「好學近乎知」,「智、仁、勇」是「三達德」,您只要能夠遵守這三達德去求學問,一定可以不斷提升境界。所以好學的人離什麼就近了?離智慧就近了。

  我們剛剛提到的「共學,適道」。再來,「可與立」,還有「可與權」,這四個境界一開始就是「學」,學習的「學」。所以「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你有學習不見得能夠真正去落實走這樣的正道,「未可」是告訴你不見得,但是它同樣也告訴你,其實你只要肯好學就可以提升境界達到「適道」;你繼續好學,就又可以從適道提升到屹立不搖的境界;你繼續好學,又可以從屹立不搖提升到通權達變,所以這一句教誨的核心還在「學」字。一個人只要時時處處保持一個學習的心,時時處處觀察別人的優點,提升自己,那他的學問一定可以不斷提升境界,所以好學是一個人學問成敗的關鍵。除了好學之外,也要勇於改過,所以「知恥近乎勇」。當我們不斷的學習,然後自己的過也沒改,那就好像你拿了一個水桶在裝水,底下破了兩個洞,水能不能裝滿?裝不滿,所以也要同時改正自己的過失才能夠讓道德提升,所以要「知恥近乎勇」。

  「力行近乎仁」,惟有你真正去做了之後,去用聖賢的教誨去對待你的家人,去對待你的親友,你才會發覺到別人的需要在哪裡。你不關心你的孩子的時候,你都不覺得他有很多需要;你真正接近他,真正替他設想,你才能感受到原來他有這麼多需要。常常很多老師都會問我,他說「蔡老師,你為什麼有這樣的精神,這樣的意志,不怕辛苦,去推展中國文化?」他們都覺得有時候沖勁很強,三天之後就怎麼樣,又稍微氣球又消下去了。我跟他們說,我說「你假如有被八十歲的仁慈的老者給你跪過,我相信你睡覺都不會睡超過七個小時」,為什麼?因為你去感受到別人的需要是這麼樣的迫切。

  因為我在杭州天目山講課的時候,講到第三天,中午吃完飯才剛走出來,一位八十歲的老者看到我,馬上就跪下去了,我的動作還挺快,因為我以前是打羽毛球的,所以瞬間救球的習慣是已經不用思考了,所以我馬上人就撲過去了,兩只腳也跪下去,剛好把他扶起來,我就把他撐住,我說「老人家,起來說話,別這樣」。結果老人家一站起來,他說「蔡老師,你一定要答應我兩個要求」,他說「第一個要求,我是新疆烏魯木齊的人,新疆沒有這麼好聖賢的教誨可以聽,你一定要到新疆去講課」。他都已經八十歲了:

  問:他那一跪為誰跪?

  答:為老百姓跪。

  對。所以不是我在教他,是他在教我們這些年輕人。人家不為己,他的兒子已經在大學當老師了,他這一生是不愁吃穿,但是他念念是想著要為人民。

  他說「第二個,一定要把你們講課的碟送我一套,我還要去送給別人」。所以我跟我們一些在推廣文化的老師說,我說當你真正在接觸這麼多人群,當你從內心真的感受到他們的需要,他們對於聖賢學問的渴望的時候,你的那顆仁慈之心就會提升了。所以確實,當你愈去落實聖賢思想的時候,愈落實聖賢教誨,你就能夠看到自己的責任在哪裡,這樣子你就能夠處處替人著想,處處幫助別人的需要。所以智、仁、勇(三達德)對我們提升道德是一個很重要的態度。

  五倫關系最後我們可以用三個字來總結,而您只要處處能夠用這三個字來觀照自己的言語行為、起心動念,那您很快就能把這五倫關系做圓滿。這三個字可以說是我們中國文化的三寶,哪三個字?「君、親、師」,君親師與天地並列五尊,萬物當中最尊貴的就是「天、地、君、親、師」,而「君親師」就是要把天地之德演出來,這樣的君親師才能真正讓人尊敬。君親師到底它的本質是代表什麼?在外在來看,「君」是代表領導人,「親」是代表為人父母者,「師」是老師。而它深層的本質,「君」代表領導,代表以身作則,這是「君」重要的含義。「親」是父母,用一份關懷,用一份愛護,這是親的本質。再來,「師」代表處處引導他,教誨他,就是言教的角色,所以「君、親、師」這三個角色對一個人一生特別重要。

  現在有一個現象,就是為人父者、為人母者覺得孩子很難帶;為人長官的人覺得員工不聽話;為人老師者覺得學生不受教,不好教,所以是誰有問題?是孩子有問題,是學生有問題,是員工有問題,這樣對不對?這樣子就很難契入聖賢的教誨。我們中國聖賢教誨有一句心法,諸位記住了沒有,「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其實為人領導者,為人父母者,為人老師者,只要把「君親師」都做到了,那一定可以把孩子教好,把學生帶好,把員工培養好。

  我們來看一下,為什麼現在當老板的人,員工不聽話?因為他當君的時候,他有沒有做到以身作則,他沒有做到,他可能只是他有錢,怎麼樣?要求部屬,他有這個權位,拿權位壓別人,這麼一壓,表面上員工很聽話,等你不在的時候,陽奉陰違了,所以不能用權勢壓人。我們《弟子規》說的「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你應該是用道理,用自己的好榜樣去感化、去帶動員工,這才是君的角色,所以領導者連君基本上沒做好。

  再來看看他有沒有做親,有沒有把員工當做自己的親人看待,當一個老板把員工當親人看待的時候,他的整個公司的氣氛會怎麼樣?那絕對是互相關懷,互相照顧。我們當領導者出外旅游,比方說到海口去,去玩了七天回來,你的這些部屬都知道你去海口回來,結果你一回來,兩手空空,代表你出去的時候也不會想到他們,他們本來想說還可以有椰子糖可以吃個一、兩顆,結果都沒半顆。假如我們一回來,馬上把椰子糖、咖啡這些特產拿回來放在辦公室裡面,說「來,想喝的時候自己泡」,他們時時刻刻可以感受到你對他的關懷,所以那個工作氣氛就很不一樣。當員工的工作氣氛好,工作效率自然就好;假如氣氛很不好,很多員工在這裡長期工作,可能連身體都搞壞了。所以工作氣氛要靠領導者有對下屬的這種關懷,這種以親人對待的態度。

  領導者假如又能夠做到師,因為我們的部屬,他不是一來什麼能力都會了,也是要透過你點點滴滴的指導,你的耐性,抓住一些機會點提升他的能力,當我們還有這種老師的態度對他,部屬跟著我們就會覺得自己有很多的進步跟成長,他也會時時念著你教導他的這分恩德。所以當一位領導者做好君、做好親、又做好師,那絕對會贏得部屬的愛戴,所以領導者要看看自己有沒有把君親師做到。

  再來,很多為人父母的覺得孩子不聽話,那我們來看看他君親師有沒有做好。先看他是為人父母,請問他有沒有愛護孩子?愛護孩子還要學習,不是你想怎麼教就怎麼教,這樣會像《弟子規》說的,「但力行,不學文」,不學聖賢文章,「任己見,昧理真」,你都只是用你的想法去照顧孩子,結果不只對他沒幫助,有可能害了他。所以要學為人父,學為人母,你沒有正確的觀念,很難在這個社會當中把孩子教好。比方說很多父母很愛護孩子,深怕他太疲勞了,深怕他太多壓力了,所以啥事都幫他做得好好的,這樣有沒有愛護孩子?所以我們看看現在的年輕人能不能承擔挫折?能不能承擔壓力?沒有,當他沒有這個能力的時候,他這個人生會不會走得順暢?他這一生可能不知道會在哪一個關鍵就倒下來了,所以真正愛護孩子的人應該懂得創造很多機會讓孩子磨煉,讓孩子歷練才對。前幾天我們舉的例子,盧叔叔的小孩,他是創造很多機會給他孩子磨煉,孩子出來找工作,居然是董事長說你要多少薪水自己開。沒有之前父親給他的這麼多磨煉,他的能力能出來嗎?所以愛護孩子你要有理智,你要能夠深謀遠慮,所以為人父母愛護孩子也要透過學習才行,不然你連「親」這個角色都沒做好。

  再來,為人父母者要做君,也就是要以身作則給孩子看。我們常常舉一個例子,父母都要求孩子要好學,然後自己坐在那裡看電視,然後說「你趕快給我去念書,我數到三,不然就打你」。孩子在那裡依依不捨還抱著牆壁、抱著柱子在那裡撐著,後來說「最後通牒」,他才走上去。這麼一走上去,腦子裡在想什麼?想那個女主角、男主角現在會怎麼樣,他坐在書桌上能不能靜心的看書?不行。所以我們為人父母的人都拿著聖賢的要求要求孩子,從來沒有要求自己,所以當父母沒有以身作則的時候,請問我們的孩子服不服氣?不服氣。不服氣,那個怨氣會開始積累,突然積累到他的身高跟你一樣高的時候,他就不聽你講什麼了,你拳頭大,我的拳頭比你更大,這個時候就發生逆反現象就出來了。所以很多人說逆反現象是正常的,這句話對不對?現在社會上流傳的這些觀念很多都是似是而非,其實都是錯的。

  我們去參加一些初中、高中的親師座談,很多老師說,孩子到這個年齡出現逆反現象是必然的,有待商榷的話。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當中從來沒有記載,小孩子從小在青春期的時候一定有逆反現象。這個是結果,這個結果在這幾十年當中結出來,這個果子在幾千年當中沒結出來,那我們這一代的人還真厲害,把這個惡果瞬間結起來,我們中國幾千年的老祖宗就沒有結這種果子出來。所以原因在哪裡?原因在幾千年的老祖宗很重視教育,而教育當中首重的是孝道,為人父母的都把孝演給孩子看,所以他的孩子從小就有孝順、尊敬長輩的態度,從小對父母就有孝敬之心,哪來的逆反效應?哪來的逆反現象?所以不把真正原因找出來,只在那裡每天擔心我兒子以後一定會逆反,不知道嚇出多少病來。

  我父親那一代哪有什麼逆反現象!父親那一代父母這麼辛勞,時時想著把書念好,能夠奉養父母,哪有一個逆反?像我這個年紀就差不多有百分之六、七十有逆反了,我沒有,我還去跟我母親求證說「現在都說有逆反,我有沒有?」我媽媽想了一下說「沒有,還算合格」。所以當我們從小對父母有敬畏之心,從小父母都是言行一致,以身作則,在我們的內心對父母只有敬、只有畏,敬畏而已,哪來的逆反!

  我父母在我們小時候吃完飯休息一下,兩個夫妻就進房間看書了,那我們這三個孩子會不會坐在沙發翹著二郎腿看電視?不敢,乖乖的去看書了,所以我們家是從來沒有叫孩子看書的,我母親每次上樓都是叫我們趕快去睡了,不要再看了。所以常常我母親腳步聲聽到了,還沒上樓,我的姐姐就已經把她的聲音傳出來了,「去睡覺了,不要再看了」,因為父母以身作則,所以孩子很自然就效法。古人說「身教者從」,身教,他就跟從你做;「言教者訟」,你只是在嘴巴上要求,自己都沒做到,到最後家裡的人一定吵起來,孩子一定不服你的指導。所以現在為什麼孩子教不好,因為大人以身作則沒做到,甚至於孩子在勸你,「媽,不要打麻將了」,你還給他打一頓,以後他聽不聽你的話,根本不可能聽你的,也根本不可能尊重你。所以父母「親」沒做到,「君」沒做到,「師」沒做到,有一些該教誨他的時候都視若無睹,這樣也沒做到教誨孩子的責任。

  還有的家長更誇張,很沒有教育敏感度,有一個陝西的教育官員說,他有一個朋友有一天跟他說,我兒子真聰明,因為有一天他跟我要兩塊錢,我拿了一張兩塊錢的給他。他說:爸爸,我要兩張一塊的。他爸爸就問他:那不是一樣嗎?為什麼要兩張一塊的?他跟他爸爸說:因為兩張,我可以送去給教務處、訓導處兩次,每次可以加十分,拾金不昧。他的爸爸很高興,你看我兒子這麼聰明。這位教育官員聽了時候在那裡「唉呀」。父母教育的敏感度有沒有?沒有,他還想說我兒子腦筋真好,他的孩子已經開始說謊,不老實了,要的是那個虛名,所以為人父母該教的時候可要好好教。所以為什麼現在的孩子教不好?我們為人父母的人沒有做到君親師。

  為人老師的人有沒有做到君親師?所以老師常常拍桌子,學生真不受教,其實我們要回過頭來想想自己哪裡做不好。我們看現在為人師的人好像有在教誨小孩,每天只看你為什麼考這麼差,手伸出來,統統只抓分數,你只抓分數,不教孩子做人,孩子不會尊敬你的。我從小在初中、在高中都算是很好的學校,在初中的時候那真是逼得不得了。我記得有一次我考英文考了一百分,我很高興,高興沒三分鐘,我們老師講了一句話,下次月考退步一分打一下,我從高興變成憂傷,因為我下次鐵定被打,後來考了九十一分,被打了九下。

  因為我從小有父母的教導,所以常常都是對人都很厚道,所以從來不責怪別人,因為我父母從小到大沒有在我們面前講過哪一個人的是非,所以往往我們姐弟發生事,第一個反應先檢討自己。但是其他的同學就不這樣了,當老師常常都是這樣惡言相向,都是這樣子打,對他們的自尊心傷害很大。我很多的同學智商都超過一百五,一百四、一百五的大有人在,我才一百一十八,所以他們的頭腦反應都比我好很多,結果因為老師常常都是罵、都是打,他們開始出現厭學的現象,到最後高中也沒考好,很多同學連高中都沒念完就退學了,所以教也要教對。你這樣子為人老師的教錯了,傷了孩子的心,當孩子對老師沒有恭敬之心的時候,你同時把孩子一生的學問、道業都砍斷了。所以我看到我這些同學,我內心都覺得很惋惜,但是我想想我們這些老師,我也覺得他們很可憐,他們確實「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整個大環境就要求他們什麼?你就是把分數逼起來,當考上好學校的學生愈多,我們學校就愈成功。

  要慎思、慎思,現在人要的成功到底是不是真的成就孩子的人生?我們為人師的人真正要靜下心來思考。到底我們幾年、幾十年的教學是不是成就了孩子?不可以在這個洪流當中迷失掉了。現在大半的人對人生的追求方向是偏頗的,我們可要謹慎,不能隨波逐流。

  當我們為人師的人真正抓到了成就孩子一生正確的思想觀念,才是為人師最重要的事,那你這個「師」才開始走上正確的方向。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要傳真正正確的做人之道,要能解孩子人生的疑惑,這才是真正的老師。我們在杭州演講,那位武警四十歲了,他才知道人生的對錯,假如他是十幾歲的時候就懂了,他的人生絕對截然不同。我們為人師的人不能再讓很多人人生的遺憾,繼續在我們學生的人生發生,這是為師者的一個良知。所以從這個「師」當中我們要先抓到「教什麼」。

  再來,為人師的人也要思考我們自己有沒有以身作則,當一個老師好學,當一個老師講課的時候都能旁徵博引,舉很多歷史故事,學生光看到我們這種教學的態度就會深深的吸引他,所以當我們好學,學生自然好學。再來,「親」,我們為人師的人有沒有處處把自己的學生當自己的親人、小孩一樣看待?當我們有這樣的態度的時候,孩子對我們的信任就會很深,而你所講的教誨他也會吸收得很認真、很用心。所以當一個老師真正做到君親師,他絕對把他的老師工作做得很圓滿。所以我們時時刻刻在五倫相處當中去思考自己有沒有做到君、親、師。

  父子關系,我們當父親有沒有做到君親師?再來,孩子對父親可不可以做君親師?可不可以?「大道不器」,宇宙人生大的道理是放諸四海皆准,你要把你兒子的這個角色本分做得很圓滿,你也要做君親師。所以你當君的時候,你以身作則,你用德行去感動你的父母,你希望你的父母也能夠得到聖賢教誨,讓他的晚年身心能夠輕安。那你的道德學問要怎麼樣?要比你的父母還好,所以你要做君。再來,你要做親,要時時處處關懷父母;你要做師,你對於很多道理要能融通,要能懂得抓住時機來引導父母,因為一個人思想觀念的成長絕對不是一朝一夕。所以你在引導的過程,當然我們孩子演這個師,態度可不能像老師罵學生一樣,那你就沒有學得靈活,這個師是有一種抓住機會引導父母,但是在態度上還是要「怡吾色,柔吾聲」,態度要對,所以父子關系要做君親師。

  君臣關系可不可以做君親師?你說「我是部屬,我怎麼做君親師?」其實你只要很有德行,你的上司會向你學習,你處處為上司著想,把他當一家人一樣看,那你們就惺惺相惜,該勸谏他的時候,該用言教的時候,你要抓住時機勸導他,那你也做到師,那你的領導人、你的上司一定會非常珍惜你這種部屬,也會好好提拔你。所以父子關系要做君親師,君臣關系做君親師,那夫婦關系呢?同樣做君親師,當你的另一半打從心裡佩服你,你都以身作則,你的話就很有分量。時時關懷,做到親的角色;抓准時機開導他、勸導他,這個就是師的角色。兄弟也一樣,最後,朋友,甚至於同事,也可以做君親師。

  我們常常聽到一些朋友說,我進了這個公司就是因為有這個同事在生活面、在工作面給我很多指導,甚至於在我的人生價值方面也有給我很多啟發,你有沒有聽過你的朋友談他的另外的朋友是這麼樣談出來的?有沒有?沒有。我有聽過,我一些朋友就說,我就是遇到我這個同事,我的人生才這麼不一樣。為什麼他對這個同事有這麼深的感受,這麼深的感謝?一定是他的朋友有做到君親師,有在工作、在生活當中給他當好榜樣,然後在生活當中有給他很多關懷。在他工作不明白,很多能力有缺失的時候,他還會主動教導他,所以他才會對這個同事有這麼深的感謝。所以當我們在任何一個人與人關系當中都能夠做到君親師,那每個接觸你的親友都會對你佩服,見到你都會很歡喜贊歎。所以「君親師」這三個字,這三個態度,我們時時拿起來觀照自己有沒有做到,假如能這樣去觀照,保證你的道德學問會提升得很快。我們五倫關系到這邊告一個段落。

  接下來我們要進入的是學習的次序。學問學什麼?學道德,學五倫大道。我們前面的整個課程就是講解了這個五倫大道,當道理明白之後要進而去落實,所以整個學習的順序也是很關鍵。在我們的講義裡面有寫到「學之序,博學,審問,慎思,明辨」,最後一個是什麼?「笃行」。那我們來看一下「博學、審問、慎思、明辨」這四個步驟,其實它最重要的就是要把道理搞清楚,道理搞清楚,這個叫「知」的部分。最後一個步驟是要把搞清楚的道理要做到,要落實,所以叫「笃行」,這樣才能「知行合一」。

  學問最重要的就是要知行合一,當你知道的很多,但是都沒有做,這樣有沒有學問?這樣不只沒有學問,而且有害處。知道愈多,愈不做的人,一定會很傲慢,所以《弟子規》裡面有兩句對求學問很重要的開顯,我們一定要記住這兩句話,「不力行,但學文」,不去做,只是一直讀書,一定會「長浮華,成何人」,絕對不可能成就學問。但是只是去做,都沒有學習,「但力行,不學文」,那就「任己見,昧理真」,就只朝著自己的想法、看法去做,結果做下來事情也沒做好,自己還很多抱怨,那就是「任己見」,沒有去順從聖賢教誨。所以很多人人生也很認真,也很努力,但是他人與人的關系始終沒有處好,這個就是沒有學習。所以我們一定要透過博學、審問、慎思、明辨把道理搞清楚,進而去落實笃行。

  而落實的時候要落實在三個方面,哪三個方面?第一個立身,修身方面,這是自己修養的提升。第二個方面要落實在處理事情當中,處事上。第三個方面要落實在接物,就是與人相處當中。所以學問要在你的生活,在你的工作,在你的處事待人接物當中去真正做到,甚至於會修學的人還在自己的存心、自己的起心動念當中去觀察自己、去要求自己。

  古代人求學問的態度如何,這個我們值得來學習。很多人求學問都很有意願,常常聽朋友勸告也好,或者聽一場演講下來,覺得道德學問很重要,馬上回到家裡就把書櫃裡面那些書趕快拿下來,一擺,七、八本書都放上去,說這一次我一定要好好的把這些書讀完,這個熱度持續幾天,可能三天以後又不知道到哪裡去了。所以我們常常立志要好好讀書,但是也常常就荒廢掉,所以古人說「君子立常志,小人常立志」,君子一下定決心一定要成就學問,他就終身不改,很有恆心的、很有決心的堅持到底。沒有這種態度的人常常在那裡說,我這一陣子一定要把書好好讀好,我的人生一定要從現在開始好學,但是後來怎麼樣?又不見了,這種志向常常會不見,到最後自己對自己有沒有信心?就沒信心了。當然一個人的志向能夠堅持下去,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你要先立定好志向,你這個學習才能夠貫徹下去,人生沒有目標,你很多的努力到最後就沒有動力了。

  其實我是常常立志的,常常下決心要好好念書,每次我記得高中考試也好,或者大學考試也好,每次考完試,我總會說下次以後我一定好好念書。我還記得大學考試,考試卷後面老師都會有一行寫到說,「您對這個學期的學習有什麼樣的感受?」我們就會開始發露忏悔,開始說我們不夠認真,這個暑假我一定會用功讀書,然後寫一寫,老師看了還有點欣慰,就沒有把你當掉。所以也是常常立志,但是始終沒有真正堅持下來。我到外面出社會開始工作,也換了七、八個工作,所以我父親看我覺得我都是三分鐘熱度,你們看得出來嗎?你們太仁慈了,都沒有給我難堪,我就是三分鐘熱度,熱一下就冷了。但是諸位朋友,我為什麼會冷掉?因為我每次熱愛一個東西,後來發現它不是我想要的,我就又離開了。

  我曾經在教育訓練機構待了兩年的時間,專門辦很多課程給人家來上,結果一來上都是幾千塊,甚至於有上萬塊,我很熱衷,為什麼?因為他們假如接受這些課程而改變一生,這種工作很有意義,所以我是我們公司業績最好的。但是做了幾個月下來,我發現很多上完課的人,人生有沒有變?沒有變,不只沒有變,他們更辛苦,因為花了那個錢,經濟壓力更大,所以我看不下去了,我賺的錢是制造他們的痛苦,後來我就離開教育訓練界。當然在這個過程我們也看到一些現象,就是演講的人說一套做一套,所以後來我們也不願意繼續這樣子做下去。當我離開的時候,因為還有這分良知,所以離開之後,可能是老祖宗冥冥當中的祝福,我就翻開聖賢經典,結果一翻開,那個情緒無法形容,坐都坐不住,站起來拍桌子,說這麼好的教誨,雙手奉送給你,你不要,還去花一大堆錢,所以覺得自己實在是很愚癡,也很慶幸終於打開了,那更有一份使命,要讓聖賢的教誨利益更多的人。所以我的三分鐘熱度從此消失了,因為找到真正人生一生值得追求的目標。

  我在一開始學習的那幾個月,我的父親常常進到我的書房看看我,然後就跟我說,這幾個月你讀的書比你這十多年加起來還多。我父親很驚訝,這個三分鐘熱度的兒子怎麼變了,我就看看我父親,也沒答話,因為我們要表現到某種程度才是我們說話的時機,話不要太多,要沈得住氣,所以我笑一笑,繼續看我的書。所以就在這整個接觸的這五、六年,方向目標就沒有再換過。那也深入經典當中可以感受到,古代人對於求學問的態度確實我們是跟不上,只要下定決心,終身不改。

  所以「中庸」裡面有一句話就提到了我們聖賢人求學的態度,我們來看一下。「有弗學」,真正要學了,「學之弗能」,學了之後沒有學到會,「弗措也」,絕對不中斷,很有決心,所以學一定要學到能、會,他才肯罷休。所以這一段教誨對現代人,常常都是陽奉陰違,真正是最好的對治方法,因為我們最缺乏的就是恆心,而恆心就是求學問成敗的一個重要關鍵,所以博學一定要學到能。「有弗問」,有去請教別人,「問之弗知」,問了之後沒有知道,沒有搞清楚,「弗措也」,這個措就是不放棄。所以你問別人,請教別人,一定要打破砂鍋問到底,一定要問到懂,很多人問別人沒問懂就算了,所以學問常常是一知半解。一知半解不打緊,別人問你,你還隨口給他說說,那又害到別人,所以問的話一定要問到知道。所以我們看看古代人的那種求學態度,確確實實我們要學。

  再來,「有弗思」,有去思考,慎思,思考,「思知弗得」,思了之後沒有定論,沒有考慮清楚,怎麼樣?也不放棄,「弗措也」,一定要思考到有定見,思考到知道自己要如何下手才行,不然像我們很多會議開了兩、三個小時,想到最後說,好了,下次再說,哪有那麼多時間在那裡下次再說?所以思考一定要有所獲得,有所定見才行。再來,「有弗辨」,有去辨別,「辨之弗明,弗措也」,你去分辨一些人,分辨一些事物,一定要分辨到明白了才可以放手;你沒有分辨明白,絕不放棄,不然你不就白分辨,白去判斷了嗎?最後,「有弗行」,你有去力行聖賢教誨,但是「行之弗笃」,就做得不踏實,不夠扎實,這樣也不行。你不能聖賢教你要孝順父母,你才做二十分,這樣行不行?這樣不行,所以一定要做到非常扎實,笃行,笃實,才能夠算是把學問扎好。

  最後提到了「人一能之己百之」,別人一次就做到了,沒關系,我們不氣餒,勤能補拙,他一次做到了,我有做一百次也要做到的決心,「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人家做十次做到了,沒關系,我做一千次也要把它做到。當人有這樣的決心求學問了,「果能此道矣」,雖然愚笨也會明白,開智慧;雖然軟弱也必能變成一個剛強、一個很有行事原則的人,所以這段話提供我們很重要的修學態度。下一節課我們就進入整個學習順序,先到這邊,謝謝。  

上一篇:蔡禮旭:如何做一個真正如法的好人18[海口]
下一篇:蔡禮旭:如何做一個真正如法的好人20[海口]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