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是我們的真心,菩提心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老祖宗說的本性。《三字經》一開端,「人之初,性本善」,性本善就是菩提心。在《大學》裡面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就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明德、就是性善。因為我們的明德迷了,所以老祖宗把明德上加一個字,明明德,希望你恢復明德,那就是此地所講的發菩提心的意思。有明德,而後才有「親民」,才有「止於至善」。
所以確確實實湯恩比博士說得很好,中國在兩千年前有這樣大的心量,接受外來的學術思想,就是佛教,佛教在中國大大的提升了儒跟道家。像我們剛才學的這一段,把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講到佛的境界了,這是大幅度的提升。佛法沒有到中國來的時候,講法不是這樣的,僅限於人天境界,沒有超越聲聞、菩薩、一直到佛境界,沒有,這就是豐富傳統文化的內涵。現在佛法跟中國傳統文化早就融成一體,這在全世界也只有中國人能做到,做得非常好。老祖宗告訴我們「量大福大」,這量大福大也是佛經裡面所說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心發了之後,都是給我們做榜樣的,示現給六道凡夫看的,給初學的人看的,要治地。治是治理,地是心地,就是治心,這個心要是不治麻煩就很大。心本來是善的,純淨純善,如果把治疏忽,他就隨順煩惱習氣,古人所謂是「近朱則赤,近墨則黑」,你肯定受環境的污染。所以此地這個治跟我們傳統裡面所講的教是一個意思,你看《三字經》上開頭講,「苟不教,性乃遷」,老祖宗很清楚,「性相近,習相遠」。
在佛法裡面講性完全是相同的,眾生跟佛沒有兩樣,都是一個自性。他為什麼能成佛?我為什麼不能成佛?他接受善知識的教誨,他接受過聖賢的教育,在佛法裡面講,接受過佛菩薩的教誨,佛菩薩教誨裡面最重要的就是治地。治地首先你要用真心,菩提心發了,你現在有直心、有深心、有大悲心,念念不捨,日常生活、工作、待人處世,都是用的這個心,這是真心。真心在此地說為空心,這個空是什麼?空是智慧,根本智,常隨空心。為什麼?知道一切法空無所有,所謂萬法皆空。大乘教裡面將一切法歸納為六大類,這就好講了,這六大類就是性相,相是現象,性是本性,性本善,本性。相從哪裡來的?相是性現的,性是相之體,相是性之事。宇宙從哪裡來的?萬物從哪裡來的?我從哪裡來的?都是性現的。為什麼有這麼多的變化?佛說那是識變的,心現識變。識是什麼?識裡面最重要的是講分別執著。我們有分別心,我們有執著的心,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從分別執著而有的,離開分別執著,十法界就沒有了,那個境界叫一真法界。
佛說這三種煩惱習氣你統統具足,妄想分別執著你統統都有,你生活的境界就叫六道輪回。所以六道輪回怎麼來的?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只要有這些東西,六道就現前,你就出不了六道輪回。三種煩惱你真能夠斷掉一個,不執著,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執著,執著放下了,執著空了,可是還有分別、還有妄想,這了不起,這證阿羅漢果,六道沒有了。六道沒有了,四聖法界現前,現還是一層一層的現。聲聞法界現前了,聲聞雖然見思煩惱斷了,真斷了,他有習氣,這還得用功,這統統都屬於治地,都講心地。習氣沒有了,習氣斷掉他就升級,他升到緣覺,就不在聲聞,升了一級,就是辟支佛。辟支佛見思煩惱的習氣沒有,他有分別,他這個時候修行就是把分別心捨掉,也把它放下,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分別,他又升級,升到菩薩,所以菩薩沒有分別,但是有分別的習氣。菩薩要把分別習氣斷掉,他又升一級,十法界升得最高,佛法界,他就是佛,不過這個佛沒見性,只差一點點,沒見性。他在這裡面必須把菩薩分別的習氣斷掉,這是十法界裡面的佛,還出不了十法界,在十法界裡他最高。所以天台大師講六即佛,這個位置是相似即佛,很像佛,不是真佛,他修六度萬行。為什麼不是真佛?他還用的阿賴耶,阿賴耶是妄心不是真心。妄心用得最正,妄心裡面所有的邪惡他都斷掉了,妄心裡面完全與自性相應的這些淨善他統統具足,但那個心沒有轉得過來,必須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他就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就是初發心的菩薩,叫發心住,真心現前了。
文摘恭錄—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七五卷) 2009/11/28 檔名:12-17-2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