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答問 (第五十九集) 2001/2/14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21-090-59
這位同修問了三個問題,這三個問題是許多同修都有的。第一個問題:「佛七期間,請問是否可以誦《無量壽經》,這是否夾雜?」
答:打佛七最重要的是要遵守主七師父定的儀規,依照這個規矩做就好。如果主七師父在念佛之前規定念一部《無量壽經》,這個也可以,但是大多數佛七都是用一卷《彌陀經》及三遍往生咒,在第一支香以後就不必要了,它的用意是在攝心。我們平常心是散亂的,一部經念下來,心清淨了,這是收心的,作用在此地。
念《無量壽經》當然也可以,《無量壽經》經文比較長,佛七當中還是以《阿彌陀經》為恰當。它的重心是在執持名號,以求一心不亂,重點在這個地方。
第二個問題:「冬天坐在床上看佛書,請問是否可以?」
答:如果是冬天,在天氣很冷的時候是可以的。尤其是北方都是燒炕,可以這麼做的。佛法並沒有一定的方式,諸位深入佛法之後就知道,它是通情通理的,我們今天講合情、合理、合法,所以它能夠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佛法並不執著,雖然規矩多,但開緣也很多。
第三個問題:「同修之間確實有不如理、不如法,而且會使大多數人產生煩惱心。這種情形之下,請問是否可以單獨找他,幫他指出來?」
答:這個可以的。單獨規勸,規過勸善,這是很如法的作法。
陳居士問:「我年輕的時候,一場車禍導致腰骨及雙腳受傷,不能夠久立,不能夠長行。因此繞佛時,雙腳筋脈常常拉緊、僵直、疼痛、麻木,雖然強行,然而腳力不及,不能隨時跟上前方同修的步伐,往往出現較大空間的距離,內心焦急萬分,口雖然仍有佛號,但是佛實在已在西方外,一點都不管用,除了惱害眾生外,亦欺騙佛菩薩,這是很大的罪過。就在不安之際,您建議分三區隨緣自在念佛,欣喜之心非筆墨所能形容。」
答:身體有局部妨害,我們可以不隨眾。就是在佛七或者念佛堂當中也可以不隨眾,我們坐在一邊看著大家念佛、繞佛就可以。如果想跟大眾在一起繞佛,可以走在最後,不要插在當中,等最前面的人跟到我們自己後面來的時候,我們可以退出,可以坐在一旁念佛。所謂是「方便有多門」,不要受一般規矩的約束,這是因為你有特殊的狀況,要先跟主七師父和大眾說明,要在念佛堂說明,大家都知道,這樣就好,自己心安,大家也歡喜。
下面一個問題:「您曾經說,禮佛是佛弟子最好的運動,尤其是年過五十歲,應每天禮佛三百拜。膝蓋原來不靈活,但深信您的話,我拜下去了。由於拜佛時膝蓋磨擦少,緊繃與疼痛狀況消失,從此在禮佛當中得到身心的好處,深深的謝謝您!感恩您!現在即使在地鐵列車內,座位若滿,我也可以站著回家。但是念佛以繞佛為主,而我不能夠如法去做,深感愧疚,請問應如何是好?」
答:我剛才給你講了,你這個情形特殊,可以不必繞佛,坐著念佛就好。拜佛,實在講非常非常重要!希望同修們不要疏忽,對於你的身體健康有很大的幫助。
這位同修問:「弟子是內蒙古偏遠地區的居士,有些問題請開示。《觀經》第十四觀中,『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您在《觀經》講記中提到香港某居士讀經往生的事跡,但在其他地方似乎並不太提倡讀經往生。且《彌陀經》、《無量壽經》都是提倡念佛,甚至『乃至十念,即生我國。』於是心生疑慮,不知讀經是否確實能往生,也不知我是否契這個機?因為我讀經比較容易專心,不過也會打妄想。」
答:一切眾生根性不相同,所以佛教導眾生沒有定法。佛教導我們念佛,念佛這個方法在末法時期契多數人的根機,所以佛提倡。多數人也不一定說超過半數,不能這樣說法,譬如十個人當中,有三個人喜歡念佛,其他的每一個人都學一樣,這三個人就是多數的,要懂這個道理。因此,這個世界上人口將近七十億,學佛的人也不少,可是真正選修念佛法門的人依舊占少數;這個少數要是跟其他法門各個來比較,那是多數,「多數」應當是這種講法,所以佛極力提倡這個法門。
在一切法門裡面,確實只有這個法門能幫助你真正成就,這是無比殊勝!其他法門縱然修行得很成功,你沒有發願往生,不能發願往生,換句話說,你很難超越三界。修得很好的人到哪裡去?大多數到天道的欲界天、色界天,欲界天是最多的,而天福享盡之後還要輪回。換句話說,這就是修行不究竟,不是法門不究竟,是你修行的功夫不到家。修行功夫到家,那是「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那個行!原因在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
有幸能夠聽到淨土法門,發願求生西方淨土,這種因緣非常希有!古德講:「諸佛贊歎!」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確實是諸佛贊歎。為什麼贊歎?因為你這一生就要作佛了,因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作佛,這個因緣太希有了。我們遇到這個法門的人很多,真正能生到西方的人太少太少了!過去李炳南老居士常講:「念佛人真正能生極樂世界,一萬人當中也不過兩三個人而已。」原因是什麼?我們自己要曉得,原因是我們用心不專,我們的信不真、願不切、行不專,所以才被淘汰。果然深信切願,老實念佛,沒有一個不成就,這種人肯定這一生作佛,這樣的人難!他真的把一切萬緣統統放下,心地清淨,一切的憂慮牽掛全都捨掉了,心裡只有一個阿彌陀佛,除一句阿彌陀佛之外,他心裡面什麼都沒有,這種人決定往生,這是我們應當要記取的。
如果念佛不能攝心,讀經能攝心,這是你過去生中根性不相同,你就讀誦大乘。《無量壽經.三輩往生品》,這一品裡面總共有四段,末後一段經文就是說:讀誦大乘者,以這個功德回向求生淨土,一樣得生,這是經上有明文。所以淨土法門廣大,不是專修淨宗,修其他法門只要發願往生,都能得生。原因在哪裡?我們要知道,真正的因素就是「心淨則佛土淨」,這是原理。讀經,讀《地藏經》也好,讀《般若經》也好,讀《法華經》也好,無論讀什麼經論,我讀到心清淨,清淨心發願就決定生淨土;否則的話,我念阿彌陀佛,念《無量壽經》,念《阿彌陀經》,我念到心不清淨,還是不能往生。
所以往生真正的條件是「心淨則佛土淨」,不一定是要淨宗的經典,這個才是平等法,才是真實法。甚至於不是修學佛教的,一個基督教徒、天主教徒、印度教徒,他依照他們宗教裡面方法去修學,也修到心地清淨,萬緣放下,有人勸他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他臨終十念、一念也能往生,這是他條件具備了,他心清淨。由此可見,這個法門廣大!這個道理懂得,我們就不會疑惑了。
問:「請問讀經是否必須二十四小時不間斷才能往生,打了妄想行嗎?又同時還要注意什麼?這關系到我這一生是否成功,萬望導師慈悲開示為盼!」
答:希望你多聽經。我們過去講過的經論很多,你可以聽《無量壽經》、《彌陀經要解》、《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你聽這些經典,你的疑問全都在這些經典裡面講過了,你會得到圓滿的解答。
梁居士問了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請問犯了根本戒,是否可以再受戒,又犯戒和破戒是一回事還是兩回事?」
答:戒是菩提之根本,如果不認真的學戒,你決定不能成就,無論是修學哪個法門,大乘、小乘,宗門、教下,顯教、密教。為什麼不能成就?因戒得定;你不持戒,清淨心決定不能現前,你沒有清淨心,念佛都不能往生,然後你就曉得戒律的重要。
戒律,形式上受不受沒有關系,決定不重要。沒有受過形式戒,我們看到往生的人很多,甚至於還有一些往生的人沒有受過三皈的,他們念佛往生了。那是什麼?形式上沒有受戒,實質上他戒全得到了。所以實質重要,形式不重要。實質上的戒要學,我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常常教導我,他非常重視戒律,他教我持戒:「學一條做一條,這一條你就受持了,這是實質的。」我沒有在戒壇法師那個地方去求受戒,章嘉大師教我依照戒律一條一條去做,先看看自己能做到的就先做,做不到的就放在那個地方以後再學,先做容易做到的,這樣自己就有進步了。所以,一定要堅持!
從哪裡學起?從十善學起,從五戒學起。不可以好高骛遠,一步一步往上提升,這是正確的。凡是好高骛遠,都不會有成就的,所以要老老實實的去做。我希望同修從十善業下功夫,決定要依教奉行,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以這個為標准。這個標准是諸佛如來的標准,諸佛菩薩教導我們所有一切的戒行,都是以十善為根基。最近我們講的《十善業道經》,你聽了就明白,現在我們講到三十七道品的五根五力,哪一條都不能離開十善,離開十善那就都落空了。十善業道是我們最根本、最基礎的戒條,這十條做不到,其他的可以暫時放在一邊;這十條做到之後,再向上提升,那就可以。
第二個問題:「請問聽經是否可以躺著聽?」
答:躺著很舒服!講經的人坐在那裡講,聽經的人躺在那裡聽,這是不恭敬;不是說不可以,是不恭敬。但是有開緣,什麼時候是開緣?你生病的時候,你坐不起來,可以躺著聽。如果你能坐得起來,你要是圖舒服躺著聽,這是大不敬。世出世間法的成就,印光大師說得好,從「誠敬」中學,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縱然是佛菩薩來給我們講經說法,我們沒有誠敬心,一分利益也都得不到;你能得多少利益,是在你自己的誠敬心。
何況我們在威儀上表示這一種誠敬,不但自己受益,也能幫助別的眾生,這是化他。人家看到你聽經這麼樣恭敬,他就受感動,你能多感動一個人,功德就愈大。不要以為沒有人在,可以隨便一點,這個想法錯了,我們聽經沒有人在,還有鬼神在。我們肉眼看不見的無形眾生很多,我們恭恭敬敬,威儀具足,他們也尊敬你,鬼神對你都尊敬;你如果輕慢,鬼神瞧不起你,我們要懂這個道理。儒家講:「君子慎獨」,獨是獨自,一個人都很謹慎,不敢放逸,不敢隨便,道理都在此地。
問:「假如在房間裡有躺著的人,請問是否可以在此地念經、聽經,對躺著的人有影響嗎?」
答:有影響。如果這個房間有躺著睡覺的人,我們不在那個地方讀經,也不在那個地方念佛,除非他有病,有病可以,那是例外。
林同學問兩個問題,第一個:「我的先生沒有信佛,有時候又好像信,又常向我提出佛教的問題,有個問題我也不知道如何答覆他。他問,你們佛教是不是主張死後捐贈器官?我答:我佛大慈大悲,昔日歌利王割截忍辱仙人的身體,他也不曾怒他。我相信他問我是為了想難為我,我如此答他,請問對否?」
答:你不知道對否,我也不知道對否。這什麼原因?答問要看當時問的人,他的心態、他的用意何在,你的答覆是不是能夠幫助他醒悟過來,關鍵在此地。我不知道你們當時的情形,你這個問答,我也不知道是對否。你可以自己好好的去思量、去體會,你就會明白了。
這問題我們要搞清楚,為什麼?這是個很嚴肅的問題,是個大問題。菩薩捐贈器官沒問題,我們凡夫有問題。凡夫,雖然這一口氣斷了,神識還沒離開,經論上講的、祖師大德告訴我們的,人斷氣之後,阿賴耶識沒離開。經上說阿賴耶識是「來先去後作主公」,它最後走,不是一斷氣它就走了。在一般狀況之下,大概斷氣之後八個小時阿賴耶識才離開,這個時候,你割截他的器官沒有問題,他已經不知道痛苦了。如果八小時之內,阿賴耶識沒有走,你割截他的器官,他會痛苦,這個時候,他要是忍受不住或是後悔,那個麻煩可就大了。
生前答應很容易,到真的要割的時候就難了,那個時候如果生一念瞋恨心,他就往三途墮落,這不能不知道的。凡夫之人,有這個能力忍受嗎?如其不能,還是不要發這個心為好,等到往生到極樂世界,來生倒駕慈航,回來之後再捐器官不遲。為什麼?你從極樂世界回來,你是菩薩身,那個時候有能力像忍辱仙人一樣,被別人割截身體一點怨恨心都沒有,你有這個能力。如果沒有這個能力,希望不要冒險,不要說這些好聽的話充面子,到最後自己受不了,墮到三途,這個虧就吃太大了。
第二個問題:「有一位善知識朋友,突然對我態度轉變,我難過了一陣子,唯有靠念佛開解,當作菩薩來考驗我。我不知做錯了什麼,不敢問他,又不敢接近他,怕他生煩惱。我聽法師說:人家討厭你,你要改道而行;又說:冤家宜解不宜結。請問應如何處理?」
答:這些我們在講經甚至於答覆同學問題,都說得很多。自己要想自己的道業有進步,一定要常常反省檢點自己的過失。了凡先生他能夠接受雲谷禅師教導,他的功過格一生當中都能夠奉行而不厭倦,這就是他改造命運成功的秘訣。一般人不能成功是沒有恆心,沒有耐心,開頭學這一陣子很有信心,學幾天之後慢慢就懈怠,最後就廢棄了,所以他不能成功。了凡先生的成功,就是一生都能夠堅持,用這個方法每天來反省自己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有哪些過失。
我們一般人雖然不用功過格,我們用經教。淨宗學會成立之後,我教同修們,晚課我們選的經文是《無量壽經》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這一大段經文內容就是五戒十善,佛在經裡面講得很詳細。我們讀誦,用這個來做檢點,佛在經上教我們做的,我們想想,今天我做了沒有?佛在經上說不可以做的,我們想想,我們有沒有做?從這裡反省檢點,改過自新,這叫真修行。如果不是這個作法,那修的是什麼?
修行就是修正我們錯誤的行為。我們對人、對事、對物,想法、看法、說法、作法錯了,把它修正過來,叫做修行。對的,就是佛所說的,我們都做到了,自己要勉勵更認真努力去做,永遠保持而不喪失,這就對了。所以修行要真干,絕對不是說每天把經典念一遍叫修行,那不是的,那與修行完全不相干。有很多人錯會了意思,以為受持經論就是早晚把佛經念一遍,「我今天功課做完了」,這個錯了。一定要用經教對照自己的心行,認真的改過自新,這個經教才有受用。
我們為什麼不用古大德定的早晚課讀誦的經文,而改成《無量壽經》?諸位要體會到這個意思,古大德的東西不是不好,好!適合於那個時代的眾生,不適合於我們現代。現代眾生煩惱習氣太重,確實要細心的反省檢點,改過自新,所以我們早課選擇四十八願,晚課選擇五戒十善這一大段。
吳居士的問題:「我們現在學會裡的早晚課,由於學生人數漸多,空間不夠,所以就取消繞佛,只采原地念佛。恐怕日子久了,各個都站成蘿卜腿了。變成蘿卜腿實在是不打緊,但是學會裡活動空間小,同學們課業也很緊湊,少有時間運動,長期如此,細胞含氧不足,很容易造成昏沈。所以學生建議,請問能否把唱彌陀贊的部分改為拜佛,警眾偈等等附在第六品和三十七品之後一同唱誦?這樣可以節省時間,也可以保有經文的薰習,又可兼顧到運動。身心兼修,法喜充滿,則道業必成。」
答:這個建議很好。拜佛是很好的修學方式。拜佛的時候心地真誠,不起一個妄念,這是修心。拜佛的時候,每一個動作都合乎威儀,全身的運動都達到了,所以古人非常重視拜佛。我學佛的時候,那時候沒有出家,作居士時,我跟忏雲法師在山上住茅篷五個半月,他沒有教我別的,就是教我拜佛。每天早課拜三百拜,晚課也拜三百拜。中午,午後繞佛、念佛,就是飯後經行半個小時,然後繞到佛堂再拜兩百拜。我那個時候在山上修行的功課是每天拜八百拜佛,這樣拜了五個半月,非常好!對自己的身心修養,確實有很多的好處。所以我現在勸導一般大眾,也都是勸他要拜佛,拜佛確實能消業障,開智慧。
我們拜佛,是以真誠恭敬心,以我們的頭頂禮佛之足,叫「接足禮」。如果能將這個修行的方法落實到生活當中,我們面對著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就如同面對佛祖一樣「至誠恭敬」,你能這麼做,你就是普賢行裡面「禮敬諸佛」了,你就把修行層次提高了,這個受用,功德無量無邊。希望真正有心者,應當如是學。像《華嚴經》善財一樣,凡夫只有我一人,除我之外都是諸佛菩薩,都是聖賢示現。無論是順境、逆境,善人、惡人,決定不生輕慢心,決定不生分別心,都是以真誠、平等、恭敬來對待,這種人念佛上上品往生。所以這個建議很好。
這位同修問:「《高王觀世音經》,請問是真經或是偽經?」
答:古大德說這個經是後人偽造的,不是佛說的。你喜歡念也可以,總而言之,都是勸善,不是教你作惡的。假如你真的有智慧,為什麼不去念《普門品》?為什麼不去念《華嚴經》觀世音菩薩這一章經?或者是《楞嚴經》第六卷「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華嚴經》跟《楞嚴經》觀世音菩薩這兩章經文都有單獨流通,合《法華經・普門品》,叫「觀音三經」。這是真實的,決定不是虛偽的,為什麼不念這個?這是給諸同修自己去選擇。
這位同修請問悟道法師:「老和尚的教學,一向都是教學生五年學戒,以五年遵守一個老師的教導,不夾雜,一門深入,長期薰修,聽一家之言。」
答:這是祖祖相傳的原則,我們一定要遵守,如果不遵守,我們自己決定不能成就。自古以來,無論在家、出家,修行證果的人都是這一條路走出來的。現代人學佛,學了很多年,學了幾十年沒有成就,就是不知道這一個門路。
下面他提出問題:「現在老和尚提倡多元文化,這對於一個初學者,聽了那麼多的知見,接觸那麼多的人事,請問對五年學戒的基礎是否有影響?」
答:有沒有影響在你自己。換句話說,你真懂得就沒有影響;你會受影響,是你對於這些原理原則並沒有完全了解。真正了解,不但沒有影響,還有許許多多的助緣與功德。今天我們為什麼要提倡多元化?其實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也就是多元文化,不過沒有這個名詞而已。《華嚴經》幾百個族群,那是不同的族群,不同的眾生,用現在的話說,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文化,都能夠生活在一起,合為一個大的團體,就是華藏世界,這已經顯示告訴我們了。
我們看到近代社會的動亂和眾生的痛苦,原因是什麼?人與人之間不和,族群與族群之間不和,宗教與宗教之間不和,國家與國家之間不和,帶給這個社會動亂,帶給這個社會大的災難,天災人禍!佛法修學的目的,是幫助眾生離苦得樂。苦從哪裡來的?苦從迷惑與不和來的。樂從哪裡來的?樂從覺悟來的。覺悟之後才知道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社會才安定,世界才和平。我們今天做的是這個工作,這就是在此地提倡、推動多元文化。
在這個活動當中,我們學佛的人要做一個最好的榜樣。這個榜樣就是跟一個老師,學一家之言,讓他們看看,「學佛人為什這麼樣懂事,為什麼這麼有智慧?」我們做出樣子來給他們做參考,讓他們看到、聽到,他們去反省、去思惟。我們用這個方法來幫助他們,這就是對眾生修學最佳的貢獻。所以,它可以相輔相成,這裡面決定沒有矛盾。
五年學戒,這是一般的規矩,如果不是利根,這個時間要加長。我跟李炳南老居士,老居士要求我五年,實際上我遵守他老人家這些規矩十年。我不是利根,我守十年的約束,循規蹈矩,把自己的根扎穩了,這一點非常重要。所以沒有矛盾,一個是自行,一個是化他;五年學戒是自行,推動多元文化是化他,自行化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