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幸福人生講座—如何經營無怨無悔的人生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三集) 2006/12/13 台灣中坜善果林淨土寺 檔名:52-184-03
諸位朋友,大家好。
早上我們提到了,人生要有智慧才能下對了許多的抉擇,抉擇正確了才不會有後悔,才不會有埋怨。而智慧要開啟,我們首先要先自我了解。自我了解,自我有了信心,才能不斷的能夠放下自己的煩惱習氣,然後提升自己的智慧。早上我們也提到,孔夫子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佛陀也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諸位朋友,當我們念到這幾句經句的時候,內心應該是很歡喜的,我們終於不會被誤導,終於能明白的了解自己。以前還沒有看到這些經句的時候,都對自己沒什麼信心,都不是很了解自己。所以還要借用很多心理測驗來了解自己,而且了解的往往都是比較偏頗的。
我常常感歎這些心理測驗,怎麼測驗完之後都是跟畜生比較像!就沒有一個心理測驗,測驗完,它的一些結論是說到,我們有堯帝的仁慈,我們有周公深遠的智慧,我們有唐太宗的恢宏大度;怎麼都不是希聖希賢,而都是引導我們去跟這些動物的特質去比較!所以難怪這個時代,我們教出來的孩子一屆不如一屆。這些就是因為我們用錯誤的方式、錯誤的引導去帶我們的下一代。假如他們從小被引導的是他有明明德,是他能夠像聖賢人一樣,去效法、學習,相信孩子從小的格局就很不一樣,而不是只是增長他的一些欲望而已。
你看范仲淹先生,他從小的志向就是要當宰相,要利國利民。而他這分人生的態度,事實上也是有家學的淵源。范仲淹那個時候,離他一千年,他的祖宗范滂,東漢的一位忠臣。那時候社會比較混亂,但是他的祖宗范滂就曾經說道,「登車攬辔」,就是坐上他當官的車子;「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他那種心胸就是要以國家天下為己任,他要盡忠盡力。那是在范仲淹一千年前左右的祖宗。所以這種家風承傳下來,當下范仲淹小時候就形成慨然有以天下為己任的胸襟。所以我們今天的人生價值觀,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在影響我們下一代的人格。
所以什麼是家教?就是我們留在孩子內心裡面那一分德行風范,這是家教。我們清不清楚留在孩子心目當中的我們的風范是什麼?是那分對爺爺奶奶體貼入微的照顧,還是每天喝得醉醺醺的,孩子根本不知道我們什麼時候回來?有位老師她就回憶起她的小時候,她提到有一天晚上,她剛好回家,下完課回去,結果一進門,這個孩子就馬上聞到了她母親今天做的佳肴的香味。她馬上就一個反應說道:給奶奶家端了沒有?剛好奶奶家就住在隔壁。以前大家庭,奶奶跟她的所有的子孫住在一起,然後這個孩子先反應的是先有沒有送到奶奶那裡去?
諸位老師,我們現在孩子先聞到香味的時候,下一個念頭是什麼?是不是給奶奶家端了沒有?還是趕快,等不及了,在那裡喊著:快,快,我都快要餓死了,怎麼這麼慢?你看每一個故事都值得我們觀照,都值得我們深思,我們到底現在的孩子應該怎麼樣去教導他們?
當這位女老師她進門講這一句:給奶奶家端了沒有?突然全家都笑起來了。她就覺得很納悶:我這句話有什麼好笑,怎麼全家哄堂大笑?接著她的母親又接了一句話,她說:怪不得你們三個孩子都是一個娘胎出來的。因為她有一個哥哥、一個姐姐,她們家三兄妹,她媽媽就很高興的講了這一句,難怪你們三個都是同一個娘胎出來的。接著她母親又說了,你哥哥剛剛先回來(她大哥先回來),一進門聞到香味的時候,就是這一句:給奶奶家端了沒有?接著她的姐姐第二個回來,一聞到香味,還是這一句:給奶奶家端了沒有?接著她第三個回來,又講這一句,難怪全家哄堂大笑。而其實在這笑聲的背後,代表著一個家風的承傳,代表著一個家庭的和樂。這種和樂的氣氛,現在在我們的家庭當中能否出現?而這個家庭溫暖的氣氛,淵源就是在這分孝心,這分感恩的心。這個家庭時時都是懂得孝順奶奶。懂得孝順爺爺、奶奶,那就更會孝順自己的父母,那是一定的。
結果有一天,這個孩子又聞到香味了,就跟她媽媽講:待會煮好,我親自再端去給奶奶。剛好這煮的東西它比較要熬久一點,接著這個媽媽就跟孩子開了個玩笑,她說:今天煮得太少了,不給奶奶家端了。她看孩子年紀還小,就跟她開個玩笑。諸位朋友,給孩子能不能亂開玩笑?不行,孩子聽每一句話聽得很認真。當下這個孩子就覺得很痛苦,你看對父母、對爺爺奶奶那種天倫,那是天性!當母親說:今天不給奶奶端了。剛好那時候吃完中飯,那個菜還在那裡熬,她就很難受,怎麼睡都睡不著。接著她就自己偷偷爬起來,看爸爸媽媽都在睡午覺,她自己爬起來。爬起來之後,因為身高又不是很高,就墊著腳去撈這個食物,就把這個食物給撈起來。然後趕快端到奶奶家去,就給奶奶敲門。奶奶一打開門來,這位小女孩就對奶奶講:奶奶,這很香的東西,是媽媽叫我端過來給您吃的。
你看這個小女孩為什麼要說是媽媽叫我端的?她是說謊嗎?這不叫說謊!說謊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欺騙別人。而孩子這一分心,那是不希望奶奶跟媽媽不合。她聽說媽媽說煮太少了,不給奶奶端,她心裡很難受,就怕奶奶跟媽媽的關系會不好。所以她自己端過去的時候還幫媽媽說話:這是媽媽叫我端過來的。其實一個可愛的孩子在一個家庭裡面降臨的時候,他天性非常的善良,他都有那種當家裡和事佬的那種很自然的反應出來,他希望家庭是和和樂樂。
我曾經就聽過一對夫妻,剛好孩子還在襁褓當中,他夫妻吵架,結果一吵,那個孩子就哇的哭;然後他們兩個不吵了,那個孩子就不哭了;然後再吵的時候,那孩子就跟著又哭了。結果他們兩個就被這個孩子的反應給震撼住了。那個孩子還兩只手在那裡比。後來他們夫妻倆慢慢就靠近,靠到這個孩子的面前來,結果當他們兩個人頭很接近的時候,這個小孩子就笑了。你看他的感受能力很強,他絕不希望父母是不和的。所以當父母不和,對一個孩子來講那是最痛苦的。相同的,當家裡婆媳不和,或者是兄弟不和,只要任何家裡人的關系不和,對孩子的人格都是一種煎熬。為什麼現在心理健康的人不多?都是從小看太多沖突,他們在內心裡面很難相信人與人能夠和睦。當不相信人與人能和睦,人與人相交往就很難互相信賴。所以你看現在朋友之間疑惑都很多、擔憂都很多,其實源頭都是還在家庭當中。
假如父子關系很好,他一定跟主管能處得好,「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跟父母關系很好,他自自然然知恩報恩,懂得怎樣去跟長輩相處。所以今天在家裡很孝順的人,他往後出去工作你都不需要替他擔心。兄弟姐妹很和樂,「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他兄弟之間和睦相處,他那種對哥哥姐姐,那種平輩當中,互相的體諒、互相的幫助的態度自自然然就延伸出來。所以兄弟能和睦,他跟同學、跟同事相處也會非常的融洽。所以你看一個人能否跟生命當中的有緣人相處得很和諧,根源都還在家庭關系。所以「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我們可以冷靜思考一下,我們自己的心和諧嗎?我們孩子的心和諧嗎?而這顆心將伴著他一輩子。今天我們有成就孩子的心,就應該把和諧,就應該把人與人當中相處應有的忍耐、應有的關懷,要把它演出來。這個都是我們很可能忽略掉的。我們沒有去觀察到孩子的心性到底往哪裡在發展。
剛好有一次我們跟一群幼兒園的小孩在那裡談到賢妻良母,還談到三從四德,提到這個四德,小孩子也很仔細的在聽。結果提到婦德,一個婦女的德行,尤其一個媳婦的德行,應該具備哪一些特質。結果孩子們回答的答案讓老師很吃驚,其中小孩回答最多的一個條件就是「媽媽要對爺爺奶奶好」。你看這個訊息都告訴我們,假如我們婆媳(這個公婆跟媳婦之間)處得不融洽,你看孩子每天都是很難受的。
甚至有一位媽媽,我們講到這裡的時候,她都回想到一些孩子成長的情景。比方說奶奶有炒菜,媽媽也有炒菜,端到桌上,這個媽媽其實也不是很刻意的去分別,這是奶奶的菜,這是媽媽的菜,她只是順手夾了自己炒的菜給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兒子):這個菜很好吃,多吃一點。結果這孫子(她的兒子)馬上就去夾奶奶炒的菜:我先吃這個。你看孩子其實他的心是很細膩的。今天假如我們把侍奉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公婆這一分孝心真正演出來,那孩子人格會非常的健康,而且他會自自然然就把孝道給演出來。所以孩子假如從小看不到和諧,他的內心還是會有埋怨,就埋怨誰?很可能就埋怨媽媽、埋怨爸爸。所以這都不是我們願意見到的。
有一位母親她自己剛好接觸《弟子規》,接觸以後,她也很歡喜,因為她希望能夠好好教她的孩子。很多的家長,事實上都非常用心教導孩子,只是方法有些不當。等她看到《弟子規》,那都喜出望外,都覺得久違了,現在才遇到。可是當她自己在讀誦《弟子規》的時候,內心非常的掙扎,當她念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突然深深的反省。因為她從結婚之後,生了孩子,六年了,沒有到她公公婆婆家去過,都沒有打過招呼。她心裡想我現在要教孩子孝,結果我又沒有做出榜樣來,所以她心裡就很掙扎。而為什麼她會跟公公婆婆六年沒連絡?只為了她生了孩子,要求婆婆、公公幫她帶,婆婆婉拒了,她就這樣記恨了六年。
所以實在現在我們這些年輕人要好好的反省。父母已經辛苦了幾十年,都已經年齡大了,老人家抱小孩抱個半個小時、一個小時,那真的是老骨頭都受不了。而且我們生了孩子,照顧好孩子,本來就是父母的天職,應盡的本分,怎麼可以把自己應盡的本分要推給老人家?還視為理所當然,甚至於連一句謝謝都沒有講。所以年輕人不可以太過分。因為這件事情,所以就整個關系就比較惡化。我在那裡想,六年,一個人六年在那裡嘔氣,對自己有沒有好處?她還真厲害,嘔了六年,身體還沒事。假如其他的人,可能六年都快得癌症了,有沒有?不只她會得癌症,很可能公公婆婆也是癌症高危險群。害人一定害己,利人一定利己,這是天地間的真理。當我們起個不好的念頭要害人,事實上自己的所有的細胞都收到這個壞的訊息。
所以大家看歷史上這些奸臣,有沒有長得臉圓圓的、耳垂很大的?都是長得鼻子尖尖的,一副很薄福的樣子。你看歷史上這些奸臣,後面都沒有好下場;而且不只他沒有好下場,他的子孫都沒有好下場。諸位朋友,有沒有人是曹操的後代?有沒有人是秦桧的後代?都沒!所以你看,他們那時候覺得占了便宜,事實上吃了大虧,虧到斷子絕孫!而就像歷史上這些名臣、忠臣為了國家、為了人民,自己可能連買棺材的錢都沒有。那時候可能世間的人說:怎麼這麼傻?但是看到的是他們的家道百年、千年都不衰。所以他不是吃虧,他是真正有智慧。所以人假如沒有智慧,真的看事情都不容易看得准。
當她起了這分忏悔的心,其實命運就開始轉變起來。她就趕快整理好自己的心境、心態,然後就回到公公婆婆家。結果一回去,兩個老人家好像驚弓之鳥,突然看到她,很緊張,本來在煮菜,趕快做了些處理,一些比較好的菜趕快先收起來。她自己去的時候也買了一些菜,她就跟她婆婆講:今天就我來煮就好了。兩個老人家驚魂未定,她怎麼六年不出現,突然出現,也很緊張。結果後來煮好飯菜,煮了一桌,全家人就坐下來。當下她也用很真誠的心,對著她的公公婆婆說:這六年來都是我的錯,我向你們忏悔,都是我太不應該。所以從今天以後,我一定好好盡我媳婦的本分,好好孝順你們老人家。那個公公婆婆聽完之後,當場眼淚就掉下來,整個晚餐吃下來是又哭又笑,哭是感動,笑是贏來了家庭的和睦。其實家庭的禍福就在我們一念之間,是不孝還是孝?是付出還是計較?是寬恕還是過不去?這都是一念之間,整個家庭的命運就會轉變。所以我們一定要把這個和諧演出來給孩子做榜樣看。
剛剛我們提到這個小孩端了好吃的端到奶奶那裡去,就說道這是媽媽要我端過來的。結果奶奶也不疑有異,就端進去,結果發現那個東西沒煮熟。又過了一、二個小時,真的煮熟了,這個媳婦就自己端過來了。一端過來,這個奶奶就很驚訝:剛剛不是已經端了還沒煮熟的?這個媽媽才反應過來,跟孩子真不能亂開玩笑。所以這個故事也讓我們好好的來感受一下,我們的家道到底傳了什麼?
在我們中心很多老師他們都是放下了自己的很多名利的機會,然後投入文化的弘揚,等於是對民族有一分忠心在。而我們非常明顯的感受到,他們都很孝順,而且他們的家道都傳得非常的好。他們都常常回想到,父母最常講的話是在外面絕對不能占人家的便宜。他們所傳遞下來的家風都是那一分樸實厚道。他們留在腦海裡的都是母親那一分忍讓、那一分謙讓,從來不跟人起沖突。甚至於是很多這些親戚朋友們來,都有怨氣的來到他母親的面前來,母親都是給他安慰、給他關懷,慢慢的把他的怨氣給消除掉。這一分人生的態度都會傳給下一代。
曾國藩先生曾經就講到,這個家道能傳多久都可以看得出來。他就提到他在宦海數十年,不只在官場上,他接觸了廣大人民,看到各行各業的興衰。他說當官的人,基本上過一代、二代的都微乎其微,這是在清朝說的話。其實我們再好好的來看當下的社會,不要說過一、二代都沒有,連過他自己的都很少。他自己雖然當了官,但是卻沒有修身齊家的態度,官也當得不好,然後下一代搞得亂七八糟,夫妻離婚的大有人在。「家齊而後國治」,家都不能齊,而能治好團體、治好國家,那無有是處。那是騙得了一些人,騙不了真正懂道理的人。所以真是當官的「弄權一時,淒涼萬古」,一代、二代都過不了。而這些官宦人家,他的下一代「始而驕佚」,非常驕傲又放逸;接著就開始游蕩,有了錢,父母又忙於事業,又沒有好好照顧他們,就開始游蕩,可能很多人都到這些不良場所去了;「終而溝壑」,最後都死在這些山溝裡面、水溝裡面都有。
比方說商人要能家道興旺三、四代的,那絕對都要有勤儉的特質傳下去,勤勞節儉,留在孩子心目當中,父母的風范就是非常的勤奮努力。你看留在我的心目當中,我常常會想起的景象是,我父親有時候假日值班,都在公司裡面很認真的辦公。剛好我的母親帶我們去看我爸爸,我們幾個小孩,我的記憶都還很深刻,從窗外望著自己的父親那一分神態、那一分盡忠職守,深深落在心上。勤儉,我的奶奶特別節儉,小時候都覺得奶奶怎麼這麼省,一看到電燈不需要用馬上都把它關起來,甚至於一張衛生紙都分好幾次用。當時候我們看了覺得太省了。可是你看那種德行確實會感人,不見得當下就感動我們,但是那一點一滴那種形象就落在我們的腦海裡面。後來我們長大自己賺了錢,也很節儉,走到很多地方,自己也變成關電燈的高手,都很習慣。突然想到奶奶這個行為風范確實已經扎到我的心田裡面。
有了勤儉持家,做生意的人才能夠過得了三、四代。再來,要過五、六代,都要有這種謹慎樸實的家風承傳;你不謹慎,很可能一個子孫就會把整個家族的名聲給毀掉都有可能,非常謹慎又很老實、樸實。而真正能過八代、十代的,絕對要孝悌傳家才有可能。所以我們今天立了志向,要能家風傳百年、千年,那絕對是從我們自己把孝悌做出來當孩子的榜樣開始。
剛剛我們是提到家道是從我們做起的。我們今天學習聖教要長智慧,而這個智慧也可以傳給子孫。而我們要有真實的智慧,也首先要對自己有這分信心在,才能透過我們無窮的信心,突破我們不好的一些習氣,這樣就能撥雲見日,智慧就透出來了。我常常會跟朋友提到,我們常常口口聲聲說我了解別人,其實當我們連自己都不了解,怎麼了解別人?跟自己二十四小時朝夕相處的人都搞不清楚,然後說我看別人很准,其實那都是自欺欺人。
在《大學》裡面有一句話,「知所先後,則近道矣」,一個人要了解別人,首先先了解自己,「欲知人者先自知,欲愛人者先自愛」。我們今天說到說我很懂得愛護別人,結果自己的生活搞得亂七八糟,那我們拿什麼正確的人生態度去愛人?所以為什麼現在很多人與人的感情都出現這麼大的問題,其實那哪是懂得愛人?愛怎麼會愛成互相傷害?那不對的,那是欲望,是控制的欲望,人家不順我們意就發生沖突。真正懂得愛人是知道如何自己這一生不自暴自棄,知道這一生一定要能明明德,成就自己的智慧德能;又能夠親民,這個親民就是幫助廣大的人群,包含從家庭,以至於到我們的社會民族,他都懂得去愛護。其實這一分愛是自自然然就會引發出來,因為只要他懂得孝順父母,他的仁愛心就會提起來,「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欤」。所以真正懂得自愛、愛人的人,就是真的懂得人生的價值觀就是這一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所以自知才能知人,自愛才能愛人。
再來,自助才能助人。我們現在口口聲聲說:我都在幫助他人。當自己煩惱還叢生的時候,我們拿什麼幫助別人?就幾句話說:看開一點,看開一點!結果自己都沒看開,我們講那一句「看開一點」,人家相信嗎?「人要放下!」結果人家聽了之後說:自己都沒放下,還說我,叫我放下!所以「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所以真正明白的人,時時提升自己,而不是在那裡想著,我要先幫誰、先幫誰。當我們自己提升自己了,自己真的把人生過得非常充實、自在快樂,那不用去給別人講一大堆道理,人家看到我們的這樣的轉變,自自然然就跟上來學,這叫為人演說!演的時候,已經在說了。而且那個說比用嘴巴說,力道不知道強多少倍?我們開始自知、自愛、自助,這是第一步,先後一定要搞清楚。
假如我們做個比喻,這看起來像要變魔術,大家別誤會。比方我們用這一顆寶珠來比喻作我們的明德,這個明就是智慧,德就是德能跟福分。所以人生的智慧、福分、德能不是去外面去要來的,而是自己本有的。本有的,我們現在智慧沒有了,只有煩惱,我們現在能力不見了,福分也很薄,原因在哪?原因在我們有障礙,所以本有的這些智慧、德能、福分得不到受用。但是假如真正去掉了這些煩惱障礙,那真的當下就能得到,這些本有的就會顯現出來。
你看大舜他本來的人生,那比我們慘多了!可是你看他時時不減他的孝心,他的德行、智慧長開了;他的福分,你看他一輩子從本來是默默無聞的農夫,由於智慧、德能現前,他那一輩子就當了天子。而且他的後代子孫到現在都還很興旺。可能在座很多人都是大舜的後代,比方姓陳的是大舜的後代,我們台灣講「陳林半天下」,那大舜的後代就不知道有多少?現在在整個華人世界裡,很多很有成就的政治界、商業界的人都是大舜的後代。
大舜能在一生把他的智慧、德能、福分現前,相同的,我們也可以。但是我們要先了解,你看這個光芒就好像智慧一樣,但是它被障礙住了,被一陣塵埃給它蓋住了。這個塵埃是長得是紅色的,紅土吹過來,諸位朋友,我們現在看到的是什麼?你看,看不到它的明德,看不到它的本善,有沒有人說看到了寶珠?沒有了,統統說看到了一顆紅土球。可能又有一陣風吹過來了,諸位朋友,我們看到了什麼?藍色的塵埃、土壤把它包住了,藍土。也絕對沒有人會說寶珠、摩尼寶珠,不會這麼講。
其實我們現在常常說:那個人我太清楚了,他什麼德性我都摸得透了。是不是真正清楚了那個人?不是。他完全看不到他的本來面目。他所看到的只是這個人成長過程中染上的習氣而已。所以習氣隨時可以改過來,但是他那種本善的心時時都在。我們看到的不是他不變的本善,都是看到他的習氣。所以認虛妄的東西為真實,認真實的東西為虛妄。真實的就是他本善的心,但我們現在看不到,對人都不相信,人現在都很奸詐狡猾。所以我們是不是真正認識清楚人,我們自己要靜下心來思考。
再一陣風又吹過來,那就變成黃色的土球。我們自己看自己,有沒有看到自己本善的心?有沒有時時鼓勵、激勵自己,要把我本善的心發揮出來?還是常常在那裡懊惱,我的個性就是這樣,我不行!連自己都瞧不起自己,那誰都幫不上忙。所以什麼叫扶不起的阿斗?就是完全不相信自己,那誰都幫不了忙。自己放棄自己,所以自棄則天棄。自助則天助,自救則天救,我們自己真的願意救自己,真的願意幫助自己,很多親朋好友的善的力量、助緣就會接著來。但我們自己都不信任自己,放棄自己,那真的誰都幫不上我們。
我們很可能都被很多習氣包住了我們的明德、智慧。但突然有一天,可能我們在念《弟子規》,念到一句經文跟我們本善的心相應,那就好比下了一場雨把這塵埃給沖刷了。這麼一沖刷,可能一個角的光芒就射出來,然後射出來了。這個時候假如我們看到別人這分本善顯露出來,那我們就應該好好的再去幫助他、去扶持他,讓他的善良不斷的引發出來。像我們教書的老師們,看到孩子有孝心、有仁愛心,我們趕快肯定他,這時候那個善心就會不斷的被引發起來。
所以我們對人那一分信心、信任要始終不變。今天這個魔術、這個實驗做了,不能白做!從今天以後對任何人都相信他「人之初,性本善」。有了這樣的信念,真的我們的世界就開始變。因為曾經有一位朋友,她剛好跟我們一些同仁相處,然後到我們中心去,還在幫忙剪草。我剛好那一天也蹲下來一起在那裡剪草。結果這位女士就跟我們聊了起來,她說跟我們相處感覺到「人之初,性本善」。這個時候我們聽了會怎麼樣?有沒有八風開始動了?幸好沒動,觀照了一下。接著我跟這位朋友說道:不管你遇到任何的人,你這一輩子都不能動搖「人之初,性本善」的信念。不能說看到這一批人才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看到其他的人就不相信,這也不是真的信。假如看到這群人覺得「人之初,性本善」,當這一群人又有一些習氣被她看到,那可能她又不相信了。所以我們要明白真相,確實是本覺本有。但這個習氣是不覺,那是虛妄的,我們不要把它認成真實的。一個為人父母者、老師堅信之後,才能把這分至誠的信任傳遞給學生,傳遞給自己的小孩。
有一位小朋友,他算是在學校裡面名聲不大好,很多老師一看到他,可能臉色就很難看,或者是都有一些嚴厲的指責。剛好有一位有愛心的老師看到了他犯錯,就把他叫到辦公室來。叫到辦公室的時候,其實孩子他那個表情都已經准備好了:你要罵就趕快罵,罵完,我好走人。都已經好像有一種慣性。這個老師突然看到了這孩子身上衣服很髒,好像已經很久沒洗了,突然就起了這種憐憫的心,然後就對著這個孩子講:你早餐吃了沒有?你看關心他的生活。那個孩子本來是想著說老師要罵我,突然老師這麼一問,他愣了一下,眼淚就掉下來。因為這種關懷的言語離他似乎已經很遙遠,都沒有聽過。所以這個老師的這一句關懷就打動了他的心。後來這位老師就親自帶他去吃早餐,陪他吃早餐。所以有時候父母、老師道理不要講太多,先關懷愛護他,那一分心與心的交流很可能就讓孩子的心就開始軟化、開始轉變。老師帶他去吃完飯,往後就常常關心他,這個孩子感受到這位老師對他的信任,覺得說我假如不好好的表現,那我對不起這個老師對我的愛護。這個孩子的成績和人格和德行很快的就轉過來。這一分堅信很重要。
我們也曾經跟監獄的朋友們有交流,確實這些受刑人,「可惡之人必有可憐之處」,他們都是人生有很多不幸才造成這個結果。其中有一位受刑人他才二十幾歲,但其實這個孩子從九歲就已經跟父母分離,而且還被賣過好幾次。那小孩被人家亂賣,離開父母十多年,都根本就不知道家在何處。後來因為偷拿人家的東西被抓了,關進去。這位女警看到他,因為自己也是為人父母,都有那一分同理心,他也是人家的孩子,他的父母看到他這樣也會很難受。所以就問了他:你需要什麼東西沒有?當下這個年輕人連想都沒有想,馬上回一句:我什麼都不需要。我們今天很有愛心的去關心他,然後他說我什麼都不需要,我們當下的心情會怎麼樣?會不會惱羞成怒?我的好心對你,你這什麼態度?真的,我們對人家好是不求的,有求的心那都不是真心。今天我們對人家好,有所求,人家回應回來不好,我們馬上就翻臉。所以用一顆無求的心去付出。
而這位女警聽到的,我什麼都不需要,她不只沒有不舒服,反而是有一種酸楚,這個孩子已經絕望到根本不相信人,根本不相信人家會關心他,所以一下子就回絕掉。隔天,這位女警她就買了一些日常用品,毛巾、牙刷這些東西,就拿到了這個受刑人的面前,然後就交給他,就走了。在大陸,公務人員的薪資並不多。所以當他看到她還給我買這些東西,那她的整個生活也會很吃緊,這個受刑人就很感動。後來他在監獄裡面行為的改變很快,也很得到裡面警員的肯定,還幫他減了一些罪。他就說:我時時都想著不能夠讓這位阿姨(這位女警)她的好意給白白浪費掉。所以他就一直砥勵自己,不能讓這位阿姨失望。當他心中有感受到人家對他的這分愛,就會化成他源源不絕的動力。而由於這分信任的心,我們給予這個受刑人(這個年輕人)的每一句話語,都會記在他的心上。
這位阿姨曾經跟他講過的,說他很善良,說他很懂得上進,說他一定可以不斷的進步,誰都不能阻擋他的進步,這些話他都記在他自己的心上。後來母親節那一天,這個受刑人還親自做了一張賀卡,還祝這一位女警母親節快樂。他又說到這監獄就好像他第二個家一樣,因為這個地方有愛他的人,有信任他的人,有幫助他的人。後來這個受刑人他出來以後做什麼?做反扒的警員。他本來去偷人家東西,現在他改邪歸正,他自己去幫忙抓這些扒手;而且抓到以後,都會同理心的先去幫助他們。好,我們這節課先講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