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佛成道後三轉四谛法輪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成道後三轉四谛法輪

 

“轉四谛法輪”:四谛就是苦、集、滅、道。苦,是世間之果;集,是世間之因;滅,是出世之果;道,是出世之因。苦集滅道,這叫四谛法。

佛成道,說《華嚴經》之後,觀察一切應該度的機緣,應該度的眾生,知道陳如他們五個人應該先得度,就先去找這五個侍者。所以佛就到鹿野苑裡邊,轉四谛法輪——轉,是輾轉;四谛,就是苦、集、滅、道;法,是方法、法則;輪,因為佛所說的法,是從心性裡邊流出來的,流到眾生的心裡頭,令眾生反迷歸覺,所以這叫輪。輪以摧伏為義,摧,是把它摧破了;伏,是降伏。摧,是無堅不摧,越堅固的,越把它摧壞了,也就是能將堅固的外道、堅固的魔王破了,這是輪的意思。

轉四谛法輪,是這個世界最先有佛法的時候。轉法輪含有三轉,三轉四谛法輪。

第一轉是示轉,示就是指示你,因為你不懂,那麼我要指示你,我要告訴你,這叫示轉法輪。怎麼叫示轉法輪?就是指示這四谛法都是什麼。示轉又叫初轉,就是一開始轉法輪,就說:

此是苦,逼迫性;
  此是集,招感性;
  此是滅,可證性;
  此是道,可修性。

“此是苦,逼迫性”,怎麼逼迫呢?這種苦很厲害的,令你連氣都透不過來,氣都不能喘了。壓迫著你,這是逼迫性,逼迫得很厲害。苦,什麼苦呢?就是三苦、八苦、無量諸苦。

三苦,就是(一)苦苦,(二)壞苦,(三)行苦。什麼叫苦苦呢?苦苦就是苦上更苦,苦中加苦,所以叫苦苦。這是什麼樣的人呢?就是那貧窮的人,很貧窮的吃也吃不飽,穿也穿不暖,所謂受餓、受凍。本來有一間木頭房子,晚上可以睡覺。雖吃不飽、穿不暖,但有個地方可睡,這還算不錯啦!可是打了飓風,或者下了大雨,把房子打爛了,也沒有得住了。既然吃不飽、穿不暖,又沒有地方住了,你說這是不是苦?

或者有地方住,也可以吃飽,但沒有衣服穿,這也是苦中之苦。或者有衣服穿、有地方住,但沒有飯吃,這也是苦中之苦。所以這叫貧窮的困苦,貧窮困苦是不容易受的,這種苦逼迫得很厲害。

那富貴就沒有苦了嗎?殊不知富貴有壞苦。很富貴、很有錢的人,被土匪綁架去了,土匪看你這身家值多少錢。譬如你財產有五百萬,他就要你六百萬,你借也要借一百萬塊錢給綁票的土匪。這豈不就是壞了嗎?把富貴壞了,這叫富貴壞苦。

沒有貧窮困苦,也沒有富貴壞苦,但這一生由少而壯,由壯而老,由老而死,念念遷流,念念不停,有行苦。這合起來叫三苦。

八苦,就是:(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愛別離苦,(六)怨憎會苦,(七)求不得苦,(八)五陰熾盛苦。

除了這苦而外,又有無量諸苦,所以說“此是苦,逼迫性。”

“此是集,招感性”,集就是集聚煩惱。集聚煩惱這是一種招感的。你內裡邊有煩惱,外邊煩惱才來;你內裡邊有貪嗔癡,外邊這不如意的事情才來了,所以說“此是集,招感性。”

“此是滅,可證性”,寂滅為樂,這是可證的,可以證得這寂滅之樂。

“此是道,可修性”,道是戒定慧的道:戒道、定道、慧道。戒定慧這個道,要是往多了說呢,就是三十七道品——七菩提、八正道、五根、五力、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道是可修性的,你可以修道。

以上是初轉四谛法輪,也就是示轉。

第二轉是勸轉,就是勸轉四谛法輪。佛說:

此是苦,汝應知;
  此是集,汝應斷;
  此是滅,汝應證;
  此是道,汝應修。

勸其他人來修四谛法,這叫勸轉。

第三轉是證轉,是證轉四谛法輪。

此是苦,我已知;
  此是集,我已斷;
  此是滅,我已證;
  此是道,我已修。

證,就是說我不是單單教你們要知苦,要斷集,要慕滅,要修道。我還告訴你們:

“此是苦,我已知”,我已經知道啦!
  “此是集,我已斷”,因為集是煩惱,我已經斷煩惱了,不是說我教你們斷,我不斷。因為我斷了,覺得自在,所以我教你們也來斷煩惱,知道這種苦。
  “此是滅,我已證”,這寂滅之樂,我已證得,所以我現在才告訴你們,也應該證得這寂滅之樂。
  “此是道,我已修”,說苦集滅道這個道,我已經修好了,我已經不需要再修了。
  那麼現在我希望你們也都知道“知苦、斷集、慕滅、修道”這個法。

 

 

上一篇:臨終時若對世俗有絲毫牽掛,亦不能往生
下一篇:珍寶般的人身是修行的必須條件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