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禮旭:中國遠祖如何教導他的後裔(第五篇)求學問是一個放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放下心中的執著點

    其實求學問是一個放下的過程,放下很多的執著點,心裡就沒有罣礙。心裡一沒有罣礙,心清淨了,就長智慧。假如每一天罣礙的是想吃些什麼,想穿些什麼,想玩些什麼,那整個意志都耗在這些欲望的追求上,心志不會清朗、不會長智慧。反而一切都隨緣,什麼都好,所有物質的享受都帶著感恩的心,那吃什麼都好。所以在吃的過程當中是格物,是窒欲的過程,放下欲望的過程。所以人欲望會越輕,智慧就越長。所以何處是學習呢?一切時、一切處是學習。今天吃飯的時候,這個菜很好吃,假如我們產生貪著了,那智慧就下降了。假如我們邊吃,提起的都是眾人的付出,感恩眾人的心,那這個吃當中是提升自己的心境。所以會不會學,差別很大。會學的,在一切境界當中提升;不會學的,在一切境緣當中產生執著點。

    剛好有一次跟一些老師到一個地區去分享交流,出去的時候都是一次要四、五天左右,結果其中有一位老師去的隔天眼睛有一點血絲,她說昨天沒有睡好。她也提到了她很認床,她要睡的就是她自己的那個枕頭才行,才睡得好。你看睡覺會不會墮落?睡覺也會產生貪著。所以人要無有罣礙,其實我們身邊這些人事環境、物質環境,不都讓我們產生心裡的罣礙、心裡的煩惱嗎?人都有煩惱了,怎麼去幫人家開智慧呢?

   
息滅貪瞋癡

    智慧都是從息滅貪心、貪著來的。哪一個境界不是讓我們放下貪著呢?這個是會修。
    瞋,壞的脾氣要放下來,那一切境緣都在讓我們放下壞的脾氣。其實壞脾氣從哪裡來的?順自己意思的就高興,不順自己意思就生氣了。那情緒一上來,怎麼去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不可能。

    再來,愚癡,對很多的道理不明白、不清楚,順著自己好惡的心。其實我們看這麼多的父母,誰不愛自己的子女,可是現在把孩子教好的比例又有多少呢?明明是愛他們,怎麼把他們教不好?這個就是沒有智慧了,所以“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因為產生好惡了,對他很喜愛就有偏袒,就看不到自己孩子的缺點。所以“人莫知其子之惡”,人很難看到他自己最愛的那個人的缺點,看不到自己最喜愛的人的缺點,就很難不偏袒他。所以我們很冷靜看,這個智慧真的會被好惡給障住。所以很多十幾歲的年輕人出狀況,一往前找尋他的蛛絲馬跡,其實在這十多年的過程當中,有很多的親朋好友,甚至於學校的老師都有提醒他的父母,可是父母都覺得,哎,我孩子很好,並沒有這個樣子。人莫知其子之惡。

   
小學五年級對人際關系的反思

    其實我們的智慧洞察不足,想幫人都難。甚至於是跟我們關系越好的人,越容易墮落。怎麼說呢?跟我們關系很好了,現在的人恭敬心不夠,一跟領導關系好啊,這個傲慢心就起來了,狐假虎威就出來了。其實不要說別人了,我們容不容易啊?很容易啊。所以人真的不能寵啊,你最喜愛的人,你都應該用理智去對待,要“善相勸,德皆建”,甚至於彼此要嚴格一點,互相督促。不然真的我們那個傲慢的習氣很容易上來,得意會忘形。

    我記得我念五年級的時候,我們老師生產,來了個代課老師,這個代課老師跟我們年齡差不了多少,她好像高中畢業沒多久,結果來代課,就像個大姐姐一樣,她很疼我,哇,那不得了了,老師不在的時候,我就好像唯我獨尊,真的是變形了。我奇怪了,我事後想想,都覺得那一段時間我怎麼會變成這樣?本來人際關系還不錯,結果那一段時間連我最好的朋友都跟我斷交了,看不下去了。你看這個老師這麼寵愛我,結果我變成什麼樣子?仗勢欺人,這是一點都不差。然後還會在眾人面前好像特意去炫耀我跟老師好得不得了,所以習氣使然,渾然不知。結果後來我的老師回來了,我馬上變成什麼樣?好像很溫順的,頭低低的,很忏悔的樣子,就是一副小人的樣子。來勢的時候就這麼囂張,失勢的時候就乖得跟什麼一樣,一點都沒有君子的氣節,因為那個時候還沒讀過《論語》。

    結果從那一件事之後,我都感覺人要對自己的行為要很謹慎,所以我反思人際關系的重要性是在小學五年級,不經一事,不長一智。雖然是蠻囂張的,但是這個良心還起點作用,當我最好的朋友告訴我說,“你都全變了,你已經跟以前不一樣了,我要跟你斷交”。那個狀態讓我很深刻,也開始反思其實應該是要從他人的角度去思考,人家現在是什麼樣的感受,設身處地為人著想。所以從五年級那一次之後,基本上就沒有跟人處不好的問題了。

   
痛苦的根源是貪求

    但處好有沒有問題?跟人處得好也有問題,因為越看親朋好友都有很多痛苦跟煩惱,自己也幫不上忙,這個時候也有苦,因為很珍惜人與人的緣分。

    後來遇到傳統文化,遇到聖賢的教誨,這個才真正心安下來了。因為知道每一段善的緣分,最重要的是成就對方的智慧。因為人要苦啊,誰也幫不上忙。因為苦都是從求不得來的,唯有放下貪著、貪求、攀比的心,人比人,氣死人。煩惱是從自己生起來的,也只有自己放下了,才能解決這個煩惱,解鈴還需系鈴人。所以知道有了這麼好的儒道釋傳統文化的教誨,心裡覺得很踏實,對人生每一段,不管是親人朋友的緣分,我們都能盡一份力量、盡一份道義,去根本解決對方的痛苦、煩惱。當然我們去幫助任何一個人的時候,我們會不會有貪著?會不會有貪求?也會啊,哎,這麼好的東西你都不聽,氣死我了,那又是另外一個貪求開始了。做好事也會有貪求,強求在裡面。

    所以假如不懂得放下一種貪求、強求,那做好事也一大堆的煩惱。所以“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盡力就好。當然這個盡力的過程當中,還要不斷反省自己的方法對不對,心態對不對?不能說,我已經告訴他了,他不聽就算了。其實說實在的,當我們說,我已經告訴他了,他不聽就算了,他沒有善根。光聽到我們這樣的語氣,其實就很難打動人。不聽就算了,情緒都上來了,那個真誠度都不夠。所以真心勸人一定能做到《弟子規》當中說的,“親有過,谏使更;怡吾色,柔無聲”。我們假如從形跡、從動作來看,哎呀,“怡吾色,柔無聲”好難。“谏不入,悅復谏”,那我可累了。那個難跟累從哪裡來的?還是從自己的心來的,哪有難跟容易,是自己分別了。
 

上一篇:蔡禮旭:中國遠祖如何教導他的後裔(第四篇)讀書學習的方法
下一篇:蔡禮旭:中國遠祖如何教導他的後裔(第六篇)人生不要被自己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