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禮旭:中國遠祖如何教導他的後裔(第八篇)古人的通權達變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被父杖責的曾子

    曾子孝不孝順?孝順哦。曾子對父親非常非常地恭敬、孝順,對母親也是沒話說了,已經達到了母子連心。剛好有朋友來找他,他自己上山砍柴不在。母親很厚道,朋友那麼老遠來,又讓朋友等,她於心不忍,情急之下母親咬了一下手指,曾子馬上就心痛,趕快趕回來。現在我們的媽媽假如咬手指會怎麼樣?這個是本有的天性。可是我們為什麼隨著年齡長大,這個天性反而越來越弱?這個父子有親是天性。

    我都感覺像我姐姐那個小外甥,因為我姐姐在我們家坐月子,他也常常到我們家住,所以他成長過程我看了不少,我也參與不少,所以累積了些經驗,不然又沒當過爸爸,就變紙上談兵,幸好還有他來幫助我累積些經驗。結果我就發現很奇怪,我們一家人在那吃飯,啥也沒聽到,就看到我姐姐突然碗筷一放下,就進去了,“怎麼了”?“孩子哭了”。就所有的人都沒聽到,奇怪,就我姐聽到。這個真的是很微妙,那個感應很強啊,包含這個小外甥學講話,講了半天我一句都沒聽懂,他媽全懂。所以那個心是相連的時候,講什麼都懂,所以這個是天性啊。

    所以曾子這個天性保持一生,可是曾子是立,還沒達到權。有一天他跟父親到田裡面去幫忙,不小心把一個瓜籐弄斷了,這個瓜籐斷了,這整個瓜就都毀了。父親一看很生氣,手上拿著農具,一下就給他打下去了。曾子認錯,頭低下來就給父親處罰,結果父親用力過重,就把他給打昏了,後來他蘇醒過來了。諸位朋友,假如你是曾子,被爸爸給打昏了,眼睛一睜開來第一個念頭是什麼?我……這個學處在哪?我們今天一直在講學,學處在哪?在心境上。所有的言語、行為都是從心流露出來,
所以“慕聖當慕其心”,我們從整個聖賢人表演過程中感受他的心境。

    被打昏了,那個是很重的力道,應該醒過來還是很痛的,可是曾子他一張開眼睛開始唱歌,唱著唱著。我那時候看到這一段很震撼,孝子心中只有父母啊,他知道父親現在一定很擔憂他的身體啊,所以他一醒過來先要讓父親別擔心他,先高歌一曲。爸爸說,哦,還能唱歌應該沒事。結果唱著唱著就開始去干活了,邊用余光看看父親,當看到父親放心了,他才再去辦自己的事。

    結果這個消息傳到夫子那裡,其他的人一聽都很感動啊,哇,這個曾子太孝順了。結果夫子一聽到說,曾參不是我的學生,叫他不要來見我了,他以後不要來見我了。諸位朋友,假如你是曾子,面對夫子這樣的批評,我們當學生的當下會有什麼心境?當下會不會說,我已經這麼孝順了,還這麼批評我,算了,有什麼了不起?很多時候我們可能在求教的過程,師長是站在更高的境界在看,他可能在二十層樓,我們才在二樓,二樓那個直徑能看到的范圍跟二十層是不一樣的。所以“欲知三叉路,須問過來人”。說實在話,就像我們投入到浩瀚的傳統文化裡面,誰知道要從《弟子規》開始學?很多人研究了一輩子都還找不到這個門啊。所以“經師易得,人師難求”,有師長這樣的智慧,我們才知道從哪裡開始修學起。

    曾參不只孝順父母啊,他對夫子非常地恭敬。老師責備他了,他沒有其他念頭,他馬上。這個話要會聽哦,老師說,不要來找我了。這個時候更要去找,所以就趕快趕到老師面前,然後先給老師道歉,“徒弟到底是哪裡做得不對,請老師教誨”。結果當下夫子就說了,“你不是有聽過我講大舜的故事嗎?大舜是父母需要他的時候,需要他幫助的時候,他馬上就出現;父母要害他的時候,他馬上就不見了,他不陷父母於不義。所以今天你看,你父親已經氣成這個樣子了,你再讓父親打,假如他失手把你給打死了,誰最傷心?你父親一輩子都難受,而且又被世間人罵一輩子,那你不是陷你父親於不義嗎?所以要記住,小杖則受,拿小棍子就受,大杖則走,趕快溜之大吉”。所以這個就是會變通。

   
出仕奉母的毛義

    廬江縣有一位讀書人,好像是在漢朝末年的時候,叫毛義,讀書人很有氣節,在面臨亂世的時候,他不願意出來隨波逐流。除非說這個領導是真正為國為民,假如是為自己謀私利、謀權利的,讀書人不願意出來。所以一般在比較亂的世間,讀書人會退隱,然後好好地教書,不能說,那個讀書人一退隱了就每天沒事干,不會的。“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還是為了天下著想。教出好的學生,往後他們再去服務這個社會,把社會風氣再復興起來。所以毛義那個時候是不出來當官。

    剛好有來聘他當官,把那個征召的文書拿過來要請他上任。毛義答應了,把這個文書接過來,然後面帶微笑。結果他的朋友張奉,還有一些一起研究學問的朋友,一了解到這個情況就說了,原來他也是貪求功名富貴的人,我看錯人了,從此我跟他不來往了,就跟他絕交了。

    過了一段時間,毛義的母親去世了,從此以後毛義就不出來當官。後來張奉這些讀書人才明白到,原來毛義當初接了這個文書,他笑是為誰笑?我自己辛苦,不能拖著我老母親受累啊。他是懂得權變了,不能拖累他的母親,等他母親百年了,那他就可以守他的氣節

   
“見未真,勿輕言”——看人要看到心地

    所以《弟子規》說,“見未真,勿輕言”。我們眼見的東西,什麼才是見真?什麼才是見到真?見到他的心啊。那你說,哎,我見到他,他是壞心啊,他干了壞事啊,可是當你看到一個人干了壞事,他的良心安不安?他不安,他只是當下被他的習氣給控制住了。而你看的角度是一個人被習氣控制住的那個痛苦,你對他還是有悲憫心的。所以我們其實不能太急於去斷言。
我們可能有一個慣性,好像一看到了就下判斷了,往往都會誤會人。我記得有一個小朋友他就提到,他有一個弟弟,有一天,他媽媽走進他的房間,然後一看到很亂就罵他一頓,這個孩子也沒回嘴,就慢慢地自己在那裡收拾,媽媽就出去了。結果過了一會他整理好了,過來很恭敬地跟媽媽說,“媽媽,對不起了,剛剛是弟弟到我的房間去了”。是弟弟弄亂的啊,可是這個媽媽一看到馬上就罵人。

    所以人其實要了解情況,首先心要平和,一有情緒化,很多真相你就看不到了。所以面對事情來的時候,要靜得下心,要忍得下脾氣,冷靜地去了解狀況再做判斷。不然你這個脾氣一上來一說了,對方說,很可能你誤會他了。然後他情緒也上來了,“好吧,你既然這麼認為,那就這樣吧”。誤會就越深了,反而你很客氣地跟他聊聊,情況就明了了、明朗了。所以當下他只看到毛義笑,接了這個公文笑,但並沒有看到他真正的心境在哪,反而誤會了,以為他是貪了功名。
 

上一篇:蔡禮旭:中國遠祖如何教導他的後裔(第七篇)學習要從根本修
下一篇:蔡禮旭:中國遠祖如何教導他的後裔(第九篇)從經典中找回信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