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南懷瑾:佛教的孝道思想
佛教的孝道思想 作者:南懷瑾 我們年青的時候,因為家庭受傳統文化的影響,也跟著信佛,但是在公共場合又怕被別人知道,給人笑話。上寺廟去游覽,如有同學在一起,彼此雖想燒香或者磕頭,卻又不好意思,只好裝成一副我不迷信的樣子,悠哉游哉,等到同學走開時,趕緊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偷偷磕兩個頭,爬起身來,轉頭就跑。 那時候,同學們上洋教堂,卻得意洋洋,神氣得很,往往滿口英文,又時常跳舞,結交異性朋友,最時髦不過了。如果說誰家的孩子跑廟子,拜菩薩,那這個孩子准沒出息,要給人家看不起。因此,當時我很反感,為什麼外來的洋教就好一點,我們黃面孔的菩薩就差一點?!然而,社會的情況一直如此,你有什麼辦法? 一般婦女,平常到寺廟燒香拜拜,就有人說這個女的完了,不可救藥;甚之,丈夫也起來反對,家裡不得不出問題,往往弄得烏煙瘴氣。反過來,如果丈夫喜歡跑廟子,做太太的就會變得神經兮兮,害怕自己的丈夫出家當和尚。我個人就碰到過許多類似的事情。過去幾十年,有些朋友跟我來往,往往給我打個學佛的招牌。有次在路上,一位太太看到我,那雙眼睛凶巴巴的橫瞪過來,很生氣的樣子,我看了覺得好笑,後來她的先生來找我,我說你太太怎麼這樣看人呢?!他連忙支支吾吾地說,女人家嘛,老師你不要多心。我說我那裡會多心,只是你不要在家吃素好不好?弄得怪裡怪氣,惹人討厭。他說,現在吃素吃不成了,我太太常常在飯菜下面,故意埋著魚肉,吃飯吃了一半,便翻了出來,沒辦法。 為什麼與僧道無緣 諸如此類的現象普遍得很,那怕現在這個時代,那麼多的大專學生熱衷學佛,也不見得就是佛教興盛發達的好現象。我在這裡講個老實話,譬如大學裡許多性質不同的社團,像音樂、舞蹈社團,演講或者政治性的社團,乃至基督教的查經班、唱詩班等等,那些參加的同學們,大致都很開朗活潑。但是,一碰到佛學社的這些年青人,你一看,真要命,不是楞頭楞腦,便是緊張得神經兮兮的。一見到你,馬上畏畏縮縮、忸忸怩怩地合掌,老師您好,阿彌陀佛,婆婆媽媽的,非常放不開,年青人應有的活潑朝氣,不知到那裡去了,很令人擔心。 那麼!你說這個佛教就此衰落下去了嗎?似乎又不然,因為目前學佛的這一批人,事實上還真不少,佛教當前的境遇就是這麼地尴尬,這麼地奇怪。 佛教中的若干怪現象,並不是到了現在才形成。我們小的時候,就已經是這樣,當然這牽涉到許多歷史文化和人性的問題。此如,剛才所說,我家裡信佛,我的祖母、父親、母親都信。同時家中自明、清以來,一直有問家廟(僧寺),族中每一代總有一個人出家到這個廟子當和尚,一切生活所需都由我們這一家族供養,過去還出過三個得道的聖僧。我父親除了供養這間家廟,其他時常有別的尼姑、道士來化緣,也都高高興興地和他們布施結緣。可是奇怪得很,我們家的門口,卻又貼了一張——‘僧道無緣’的信條。你說有趣不有趣? 其實,這是中國文化幾千年來的一種特殊現象。平常讀書人講的是孔夫子、孟夫子的倫常之道,反對佛教、道教出世間法的做法,因此便有人在自家門口貼一張‘僧道無緣’的紙條,表明是儒者的立場,和尚道士到了門口一看,自然曉得這一家免談,自動走開。以前在大陸上有句土話:‘和尚進門,不要錢,就要人。’,要錢是化緣,要人是把你家孩子帶去出家,這個劃不來,一般家庭都怕。可是我家的情況很特別,雖然門口也有這麼一張,和尚、尼姑、道士照舊來化緣,這很有意思,因為他們知道這一戶人家肯布施,不會拒絕。事實上,中國所謂儒家的知識份子,盡管表面不贊成佛教道教,但是骨子裡往往免不了對於這二家形而上學的向往。 韓愈與狄仁傑的忠告 ‘僧道無緣’的說法究竟從何時開始呢?從唐朝起就有這個跡象,到了宋代更為明顯。唐朝著名文學家韓愈為了反對唐憲宗迎取佛骨供奉,鬧出了一場風波,可以做為代表性的例子。什麼叫佛骨?即是平常所謂的捨利子。那時自唐太宗及武則天以後,唐朝的皇帝,大多數都信彿、信道,很重視佛陀捨利子的供養。唐朝皇帝雖奉道教為國教,那是因為道教的教主太上老君同他們一樣姓李,不得不捧為國教。一代美人楊貴妃信的是道教,曾經正式受過道家的傳戒儀式——受箓,因此唐明皇也跟著去接受道教的戒儀而受箓。至於武則天,那更是既信佛,又信道,像平常我們念‘金剛經’,經文開頭四句偈子‘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正是這位高高在上的女皇帝做的開經偈。 並且,中國的許多大寺廟,也都是她那時候以政府的力量修蓋的。譬如中國內地許多石窟那些大佛像的藝術傑作,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武則天喜歡修大廟、造大佛,一而再,再而三,結果將國庫的金銀財寶都快花光了,宰相狄仁傑、御史張廷圭、李峤等都看不下去了,紛紛奏谏,勸告她說,皇上,你要造佛寺佛像那很好,這是大功德,但國家財政,不能再這樣耗費了,雖然你是皇帝,一下命令,要修就修,但是也要給老百姓們有機會作功德啊,他們能出一塊錢也是植福修德,以後你要修廟子,造佛像,何妨讓民眾大家捐錢來共襄盛舉呢!武則天一聽有道理,才稍有改變,如此就給國庫節省了不少開銷。 我們看看中國那些大佛的建造工程,都很驚人的。當年在四川,看到嘉定的大佛,佛頭高高在山頂上,佛頂可擺上十六個人吃飯用的大圓桌,綽綽有余,而佛足則伸到長江水面,人從下面抬頭往上看,帽子都要掉下來。像這樣的工程花費,非常可觀。就在這些種種佛教的形式問題上,韓愈開始反對佛教。當然,他有他的道理,你皇帝信佛就信佛,但不必為了迎接一顆佛的捨利子到宮中供養,便讓全國勞師動眾,浪費大筆金錢,這樣只怕國家會弄窮了的。 另外一個反佛的理由,是反對出家的人‘無父無君’。中國儒家文化反對信仰佛教,這四個字便是最大的理由,最大的罪狀。到了宋朝叫得最為激烈。他們認為一個人出家修道,連父母都不顧了,這是‘無父’,還算是人嗎?甚至‘無君’,連國家也不要了,那更是要不得。古代男子一出家便免服兵役,什麼都不管了,出家前犯了罪,出家後規規矩矩修行便不再深究。並且早期的僧團不從事耕種生產,生活所需皆靠化緣而來。至一切,在我們歷代的文化人眼中,認為是一種莫大的浪費。 但是,除了上述兩個理由外,其他佛教所提出的哲學道理、修行法門,許多讀書人都反對的很外行,而且就各方面來看佛學,都顯得精湛圓明,博大深入。可是儒家知識份子,一直把出家修道這回事,納入是‘無父無君’的大不韪,當作是不忠不孝。那麼,佛教在倫理上,到底是孝道是不孝呢? 孝是中華文化的特色 現在我告訴諸位,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文明就是孝道。所以古代臣子對皇帝上有關文化、或社會風氣的奏章,如果這個皇帝很倔強,有不是的地方,不肯納谏,便往往祭出一句很嚴重的話,‘聖朝以孝治天下’,用來給皇帝當高帽子戴,使他無法胡鬧,乖乖做個好皇帝。 的確,中國文化最寶貴之處在於提倡孝道。對於那些西洋來的外國朋友,我常說,你們西洋以基督教為主的文化,是‘丁字架文化’,我們東方文化才是道道地地合於十字架的形式。什麼道理呢?西方文化偏重父母愛子女,而忽略了子女長大後對父母的孝養,只要兒女一成家,男跟女,女跟男,夫妻一對,其他兄弟姊妹都不大管,代代如此,這不是後代和上一代接不上去,缺了‘十’字上面那個部份,成了‘丁’字了嗎? 而我們中國,上自自己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一直通到久遠前的老祖宗,乃至佛菩薩、上帝等等都包括在內;下則由自己傳至兒子、孫子、曾孫、玄孫,千代萬代,生生不息延續下去。並且橫的關連,兄弟姊妹親戚朋友,同樣需要仁愛,形成一個完整的宗族社會,縱橫交錯,恰是‘十’字形的文化。 但是,現在的中國社會,也差不多削成了丁字架的形象。現在的孝道文化可憐啊!我有許多好朋友,大部份上了年紀,七老八十的,雖然地位錢財不缺,兒女三五個的不在少數,也都受了高等教育,拿到博士、碩士等學位,卻一個個飛到國外,再也不回來了,獨留兩老口子躺在醫院不能動,老太婆和老公公兩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彼此抱怨一陣,生了那麼多兒女,讀了都麼多書,又有什麼用?然後,雙雙對坐,‘流淚眼觀流淚眼,斷腸人對斷腸人’,日子一天一天這樣過去,唯一的好朋友,便是‘電視機’來陪伴。你說這有多可憐,多悲哀! 並且,現在一個兒子討了老婆,等於嫁出去了一樣,往往跟岳父母好得很,而疏遠了自己親生的父母。再者,就算兒子和父母住在一起,媳婦也不見得能孝敬公婆。我曾經對一個朋友說,你很好,又有兒子又有女兒。他說我有什麼好?兒子是國家的,女兒是人家的,我有什麼?!這又是一種情況,講的都是真話。反正這一代的孝道出了問題,文化也出了問題。 我們的孝道文化有幾千年歷史,同其他民族文化不同。這孝道文化從那裡來?從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宗族社會來,古代維系這大家庭社會的中心力量就是孝道。孔子的學生曾子還因此著了一部重要的書籍,叫做‘孝經’,作為孝道的典范。這本書現在大家很少看,像我們老一輩的,在小時候便已經讀得很熟了。記得民國三十六年我回到家裡,父親聽說我研究佛學,研究得還不錯,要我講一點佛經給鄉人聽,他也要參加,我說千萬不要,因為我們家孩子,長到幾十歲,從外面回家,看到父母親都會趕緊跪下來磕頭。父母親坐在旁邊時,孩子不敢隨便坐。我父親講話很威嚴,我聽他講話有時還會畏懼,畏懼並不是害怕,而是一種很自然誠懇的恭敬而已。 平常家裡的客人不少,因為我那時有點小名聲,常常有人來找我談話。每當我父親走過來,我一定馬上站起來聽父頰吩咐。他老人家看了便說,你長大了,以後不必這樣守禮,馬虎一點可以,可是我一直不敢。這是因為自小受了老式文化教育很深影響的關系。我父親要我講佛經,他也要聽,我說您不能來,您來了我就講不出來。最後不得已,我對父親說,您真要來,那我講孝經好了,父親覺得很奇怪,為什麼要講這玩意兒?我說現在的青年不得了,家鄉的子弟們先要懂一點孝經,不然學個什麼佛?!我父親想想,也認為有道理,因此我在家鄉曾經講過一次孝經。孝經是中國文化幾千年來的基礎,現代人千萬不要忽視了它。 那麼,究竟怎樣才算是孝子呢?真正的大孝子,不只孝順自己的父母,還要能孝順天下人的父母。所以我常常跟一般老年同學和青年同學說,你不要把自己的兒女看得那麼重,天下人的兒女都是你的兒女,天下人的父母都是你的父母,為什麼不能將自己的心量放大呢?如果將心量放大了,以天下人的父母為自己父母,以天下人的兒女為自己兒女,那該多好! 愛天下人也是一樣 本來我自己的兒女很反對我這種看法和態度。他們說,爸爸你是看一切眾生如自己的兒女?看自己的兒女如一切眾生?我說對啊。我一個兒子就曾坦白地跟我講,他起先很不喜歡這樣,反感得很,但是不好明白表示,後來他在社會上經歷多了,有更深一層的生活體驗,倒反過來贊成我的觀念。他說這樣很對,又何必一定要只愛自己的兒女呢!愛天下人也是一樣。 這個孝道思想表現在中國的政治上、文化上,什麼時候最為特出呢?——大約在一千六、七百年前,漢末三國時期這個階段。東漢以後,中國的儒道文化非常興盛,當時只要你做人真正合於孝的標准,便有機會出來做官。滿清時代功名中的舉人,另有一個舊名稱,也叫‘孝廉’。孝廉這個制度,在漢朝是由地方上推舉品德高尚、孝敬父母的士子出來任職,再由皇帝封給官位,一步一步升遷的。 由於兩漢藉仕途來提倡孝道思想,因此到了三國以及兩晉以後,直到清末,孝道精神更重視得不得了。一個家族出了個不孝子,那便由這一家族輩份最長的族長出面,開祠堂門,嚴加懲治,毫不留情。就在這種特殊的社會背景下,佛教傳進了中國。若是照一般儒家知識份子所言,佛教是‘無父無君’,不要父母,不要國家,那麼佛教又怎能順利地傳入中國大片土地,甚至最後成為民間根深蒂固、最普遍的宗教信仰呢?! 孝順父母的佛陀 釋迦牟尼佛是絕對孝順父母的。佛經上記載,佛要出家,父親不准,要他討了太太才可出家,他只好順從。娶一個不行,要娶兩個,他也照辦。後來還要為他家生個兒子傳宗接代,也同樣沒有違背父王的旨意。到最後,一切要求做到了,他父親再也沒有話說了,佛這才在夜裡離宮出走,到各處參訪明師,探求人生真谛。後來,佛的父親過世,佛親自回來舉喪,一定要親自為自己的父親放入棺木中入殓,然後和他的兒子羅侯羅、堂弟阿難、難陀四人,將父親的棺木抬上他自己經常講經說法的地方‘靈山’安葬。像這樣合情合理的做法,你說釋迦牟尼佛孝還是不孝呢? 這些事實,很多研究佛學的人都不大留意,常常忽略過去。釋迦牟尼佛的一生言行,無一不是孝的表現和擴大。佛一出生母親就過世了,由姨媽一手帶大,後來姨媽想出家,佛不答應,因為顧慮到女性出家,宗教團體內容易發生問題,恐怕影響佛法在世間的傳布,但是由於阿難一再向佛請求,說姨媽自小養育您,您就許她出家修道嘛,最後不得已,佛才答應了這件事。佛在得了道後,也曾為了報答母親懷胎十月之恩,上升忉利天為母說法。那時佛母摩耶夫人已因生佛功德,成為忉利天主,但是佛還是特別為她宣講了令人感動的‘地藏經’。我們學佛的人對‘地藏經’都很熟悉,也時常誦念,看看它的內容,這不是多麼可貴的孝道思想的流露嗎? 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國傳布,迅速而普遍地為中國民間社會所接受,正是因為它是一們重視孝道的宗教。中國佛教第一本講孝道的經典‘父母恩難報經’是在後漢時期(約西元一八九年間)安世高翻譯進來的。假使沒有這部經的翻譯,中國知識份子是會起來抗拒的。他們一看‘父母恩難報經’,哦,原來佛教文化也是講究孝道的,和中國固有文化精神同路,二者便自然合流了。 度化阿阇世王的故事 然後,過了幾十年,在曹魏時候,‘無量壽經’又由康僧铠翻譯進來。‘無量壽經’談的是觀想阿彌陀佛的念佛法門,後代淨土宗興起,無疑是受了它的影響。淨土宗念佛,念南無阿彌陀佛,這種修持方法,與孝道的關系很大。再來,‘觀無量壽經’又跟著傳譯進來(約當西元四百二十年間)。‘觀無量壽經’講的是什麼呢?講孝道的問題。其緣由是因為釋迦牟尼佛在世時,印度有個不孝的國王阿阇世,他為了想早日榮登國王寶座,欲置自己的父王頻婆娑羅於死地,因此把他關在監獄,不給吃,不給喝。阿阇世的母後韋提希夫人為了拯救自己的丈夫,偷偷做面食夾在衣服裡層,又將衣服用水浸濕了,帶去看老王,把面食剝出來給老王吃,把衣服擰出水來給老王喝。可是,這件事終於給這個棍蛋兒子曉得了,也將她同樣關進牢獄。 像這樣冥頑不靈的忤逆之子,碰上了也沒辦法。母親韋提希夫人想到她認識佛陀的弟子目連尊者,便跪下來禱告,希望目連尊者趕快來救她。結果佛以神通知道了這事,慈悲地趕來幫助,感化了這個不孝的兒子,同時為他們講‘觀無量壽’阿彌陀佛的修持法門。這是‘觀無量壽經’形成的來龍去脈,其基礎就建立在孝道上面。至於淨土宗的另一部經典‘阿彌陀經’,則比較遲一點才翻譯進來。 ‘無量壽經’和‘觀無量壽經’傳入中國時,中國正處於三國以後,魏晉南北朝戰火連綿,文化混亂的動蕩時期。可是當時社會上每個家庭的子弟都很遵守孝道,此時正是中國門第觀念最嚴重的時候。嫁個女兒或討個媳婦,非常重視門當戶對。在社會上,一個家庭裡孩子的教育好不好,孝順不孝順,廣為眾人所注目。譬如大家會說,某某家裡的孩子很有教養啦,他們家的公子、千金都很知書達禮,是世代書香啦,這些觀念和宗法社會的孝道思想,非常緊密地連結在一起。 義在大孝的盂蘭盆經 同時,在西晉初期(約西元二百六十五年),中國佛教到了七月半一定要誦念的‘盂蘭盆經’,也經由竺法護的手中譯成中文,流傳開來。盂蘭盆的‘盂蘭’兩字,原義叫解倒懸,即是解救倒懸的痛苦。這部經同孝道的牽連,那更大更深了。 我的家鄉就在台灣海峽對面,小時候,記得每年的農歷七月半有個很熱鬧的節目,叫做‘放河燈’。在夜裡,河上駛著做法事的船只,和尚念經,一路叮叮當當,木魚、鈴铛法器等敲得很動聽,唱誦的聲音也很優美,然後一個蓮花一個燈,從船上接連放到河面上,放蕩開來,擠得整條河都是閃閃發光的蓮花燈,很美麗,也很令人傷感。據說這是為了超度河裡淹水死的冤魂,解除他們的痛苦。也算是屬於盂蘭盆會的一種。 一般民間訛傳,七月裡鬼門關開了,閻羅王一年一度給鬼放假,讓他們出來玩玩,到了農歷七月三十晚上(地藏菩薩生日)又要回去。這個恩典,據說就從目連救母的盂蘭盆開始,又說是地藏王菩薩大發慈悲,出面給閻王講情。所以每到了七月三十晚上,我們這些孩子便拿著香把,一支支插在地上,然後老祖母叫我們跪下來拜,拜地藏王菩薩,因為菩薩做了保證人,現在他要把放出來的鬼魂收回去,只要有一個鬼留了下來,地藏王菩薩便沒面子啦,這個歷史悠久的民族,構成了這麼一套民俗信仰的故事,很嚴重,其中大有文章呢! 三世因果與六道輪回 這裡我們要注意,佛要我們不只求解脫我們這一世父母的痛苦,更要發廣大願,發長遠心,連自己七世父母的冤孽,都要超度。佛的這種精神,合於中國‘孝經’所說的‘大孝於天下’。天下人的父母就是我的父母,你不能只孝這一輩子的父母,你前生的父母,再前生,乃至七生、千萬生的父母,都一樣要追薦。由此而達眾生平等,慈雲普護一切。 目連尊者是得了道的聖者,但並不保證自己的母親不下地獄,各自造業,各自感報。並且好的兒女,並不一定有好的父母,好的兒女有時還是壞父母生的。這之間的因果道理,非常復雜。有一些溫柔敦厚的夫妻,偏偏生個胡作亂來的壞兒子。這在生理學上,目前還無法理解,不過我已有了答案,這叫做‘遺傳反動’,不會錯。老老實實的父母,生個兒子特別調皮。當然也有還是生老實的。老實人再生老實兒子,一代一代傳下來,那要變笨了的,是不是?真有修證的人,才看得清楚這些千差萬別、復雜難測的因果變化。 佛為了目連,開了盂蘭盆會幽明兩利的方便法門。在印度,每年夏季雨繁蟲多,佛才規定弟子們結夏安居,集中在一起,專心修道。等到七月半,天氣漸漸放晴,氣候較為涼爽,方得解夏,可以到外面活動。就在這一天舉行盂蘭盆會、供佛齋僧,超冥濟幽,乃是中國佛教依據佛典記載所形成的傳統儀式,一般佛教徒都很重視這一天的法會活動。 梁武帝倡建盂蘭盆法會 可是,後來的外道,卻偽造了一本莫名其妙的‘血盆經’,說什麼女人生孩子,因為流了一大堆血,血是髒的,死後會下地獄,泡在污穢的血池裡受苦。會有這種事嗎?這根本是毫無根據的說法。然而那些自稱信佛學道的同善社、一貫道信徒,卻不明就裡地胡亂相信,糟糕透了。 父母親的血是最干淨、最寶貴的,密宗還把人身的血作為供佛的淨品。依佛教規矩,我們的生日叫‘母難日’,不宜大事鋪張宴客。母親生我的那一天,正是母親受苦受難的那一天,為何還興高彩烈地做生日呢?母親受苦受難,你還大魚大肉,大吃大喝,宰割別人的生命來供自己享受作樂,這合情理嗎?應該為父母祈禱求福才是。‘血盆經’絕對是假的,千萬別信。如果真的生孩子流血有罪,生孩子那麼大的辛勞和功勞,竟然還要下血盆地獄,這真豈有此理!若有這樣的一個地獄,那我們首先要打破消滅的便是它。 ‘盂蘭盆經’剛傳進來的時候,還未很普遍,要等到南朝梁武帝以帝王之尊,於梁武大同四年,提倡啟建盂蘭盆法會,這才廣為民間所遵行,成了一種風氣,而七月半也被當成了鬼節。鬼門關於七月間開門,放鬼到人間游玩這事,暫且不去討論。但是你問我信不信傳統佛教七月半的做法呢?絕對信,因為我了解其中的理由。我常常勸同學們,真學佛,必須先明理,明白了道理以後,不可再懷疑,能夠恭恭敬敬的孝順天下父母,總沒錯吧! 梁武帝不但提倡‘盂蘭盆經’,他還因為皇後郗氏死後,變成大蟒蛇來托夢,說她在世時嫉妒宮女,凡與皇帝親近者,多加殺害,現在自己死後,受報為大蟒蛇,不得解脫,希望梁武帝念在過去情份,想法子救她,幫她在佛前求忏悔做功德,因此梁武帝將當時佛經中所有找得到的忏悔經文收集起來,自己又做了一篇祭文,替皇後修法忏悔,這便是後世廣為流傳的‘梁皇忏’(約西元五○三年間)。 由此看來,梁武帝這個人對夫妻情份還不錯,只是沒有盡到皇帝所應做的責任,如果他安心出家當和尚,應該會有了不起的成就,可惜卻走錯了路。雖然又吃素、又過午不食,夫妻感情也很好,卻無法除去想篡奪人家天下,自己當皇帝的野心,後來把佛事與國事糾纏不清,終至失國,令人惋惜不已。 放焰口與拜水忏 歷史文化的發展到了唐朝,密宗傳來中國,由不空三藏編集‘瑜伽焰口’(約西元七五○年間),於是佛教又有‘放焰口’的法事。‘放焰口’是為了超度孤魂野鬼,其來源是因為佛弟子阿難,有一次看到一個青面獠牙的惡鬼出現在他面前,嚇了他一跳,趕快找佛詢問所見何物?佛說這是鬼王,叫‘面然大士’,也是菩薩,他帶領一些無法飲食的餓鬼,希望你能幫忙超度他們。阿難說:我沒有道,怎麼度化?於是佛便傳了一些咒語給他,教他如何依法而行,解救那些餓鬼眾生的痛苦。這便是瑜伽焰口的由來。當然後來加上了密宗一些其他咒語,和各種亡魂的忏文。其中有些淒艷美麗的文字,是經宋代大文學家蘇東坡等的修改。超度的文句,各行各業都有,什麼孤魂野鬼啦、紅粉佳人啦、文臣武將啦,乃至離家在外做生意客死他鄉的,吊死的、溺死的、燒死的,林林總總,應有盡有。 後來,到了唐朝末年(約西元八六○年間),又產生一部新的法本——水忏。這是一個和尚——知玄,生了個‘人面瘡’,怎麼醫部無法痊愈,最後碰到一個得道的羅漢,引清水給他一洗,水到病除。乃依此因緣,寫下這篇乞法水消衍尤的忏文,受到民間廣大的歡迎。 如此,這些焰口、水忏、梁皇忏等等的忏悔行法,形成了中國佛教別具風格的水陸道場等法會。法會期間,白天誦經拜忏,晚上蒙山施食、放焰口,鬧鬧熱熱得不得了。這樣一場戲唱下來,起碼三天,當大和尚的都累死了,不但要唱得好,喉嚨也要耐用,手還要不停的比劃結印,坐在那個法座上,一下就是三、四個鐘頭,也是一種不簡單的定力呢! 經忏彰顯了孝道思想 就這樣,剛才所講的那幾部經忏,讓佛教在中國各階層社會穩穩當當生了根。這些經忏,一部一部和孝道相互彰顯,彼此發明。尤其盂蘭盆會,不只為了超薦此生父母,而是推及七世父母,甚至遠至千生萬生都在超薦之列。但是大家要注意,佛說是靠得道的人來超度,所以替人家做這個法會時,沒有道也要有道。法會期間,必須集中精神,一心不亂才行,一心不亂方合於道。佛家常說:‘一子成道,九族超升’,這是指得道而言,不得道你說出家學佛便成,沒這回事。因此出家學佛,一定要精進努力,以悟道為目標。不然恍恍惚惚,得過且過,那要糟的。至於如何方能悟道證道,這便有待多多研究‘心經’‘金剛經’等經典了。 舉行盂蘭盆法會,依法修持‘盂蘭盆經’,這超薦功德如何呢?我告訴大家,絕對有用。我學佛幾十年,這裡的同學都知道,我每天晚上一定施食,希望淪落餓鬼道受苦的眾生,早日脫離苦海。我們老一輩子,從小就是在刀槍戰火中討生活,幾乎沒有一日是安寧的日子。當年我離開家鄉,一幌幾十年,沒辦法和親人聯絡,父母生死不知。一、二十年也沒消息,所以曾有兩句詩說:‘歷劫幾能全骨肉,對人不敢論亡存。’內心很傷感。別人問超你的父母現在怎樣?實在不敢答覆,根本不願去提,怕講了會悲傷、會難過。 我母親信佛,但並不大懂得什麼佛理。我在童年的時代,有次問她:媽媽,菩薩的眼睛為什麼半開半閉?他為什麼不張開眼睛?這個問題不好解釋。可是我的媽媽卻不假思索地回答,世界上的人太壞了,菩薩只好半閉著眼,不看為妙,如果張開眼睛一看,這麼亂糟糟的一個世界,那真要氣死了。我一聽,哦,原來是這樣子啊!也蠻有意思的。 這類往事,一眨眼,已經是幾十年前當小孩的記憶了。現在只有早晚給父母念經,事情再忙還是要念,經常是‘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七卷、五卷,一定少不了的。如果不念,覺都睡不著,不施食我也睡不著。有時實在累極了,要休息,請旁邊的同學代勞。結果一覺醒來,恐怕別人飯菜做得不好,鬼朋友們不吃,擔心虧待了他們,又自己重新來過。 行菩薩道濟度一切眾生 並且,每一個朋友走了,中元節我照樣四十九天,觀想他們來接受施食。反正我天天大請客,多一個人,多加一副碗筷,不會有問題。不過我不刻意對別人提倡此事,但是這裡的同學,我則嚴格要求他們做。什麼大慈大悲?!花幾粒米,用一點水,利用幾分鐘布施給鬼神吃喝,你都偷懶,捨不得,要真替人煮菜做飯,侍候人家,那就更不可能了,像這樣一點同情心都沒有,修個什麼道 我這麼講,不是迷信而是正信,換句話說,鬼神之道,確有其事。總之,這種包含著可貴道德觀念的輪回思想,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但要信而不迷,同於孔老夫子的一句話:‘敬而遠之’。遠之不是要你不理不睬,而是保持一個恭敬的距離,那就對了。鬼神絕不害你,鬼神若害你,那你要自己檢點,看看自己的思想行為有無缺失,是否做了虧心事?世上的鬼神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啊!人是活鬼,鬼是死人,這道理須得好好的弄清楚。 佛教的經典,沒有不教人規規矩矩做人的,不但要孝敬自己的父母,更要孝敬天下人的父母,視一切眾生如己出,如自己的兄弟姊妹。宋儒反對佛教,說佛教是‘無父無君’的,這誤解太大了。真正的佛法——‘至孝’。出了家,為了解救自己和別人的痛苦,應該趕緊用功,修道成道,使親生的父母眷屬得到好處,並且利及七世的父母親友,更擴而大之,行菩薩道,救濟法界一切眾生。這才是偉大孝道的充份發揮,又有什麼好爭論懷疑的呢?!
上一篇:白天的放生及晚間的素婚宴,新娘的菩薩善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