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弘法首重品德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990414早餐開示)
談到弘法,講經技巧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品德的修養。若沒有德行,縱然說得天花亂墜,也無濟於事,依舊是自欺欺人,造作惡業,最後還是墮落。所以一定要重視品德的修養,真正放下名聞利養,捨棄五欲六塵,在境緣當中做到不起心、不動念,這才是真正的如來弟子,才能肩負起自利利他、弘法的使命。
德行的培養,最基本的就是《觀經》講的「三福」。三福第一條,包括了五戒十善,這是根本。有德行才能得到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若是破戒,心地不善,經講得再好,法緣再殊勝,周圍都是妖魔鬼怪,最後必定失敗。《楞嚴經》講,心邪、行邪,魔就得其便,與魔志同道合,魔就附身。你也能言善道,甚至於也有不少小神通,很能誘惑人。跟魔結合,依舊脫離不了感情,魔不是聖人,感情結合的時間久了會厭倦;到了厭倦時,魔就會離開,你的能力全部喪失,必遭王難。王難就是犯法要受法律制裁,要受輿論制裁。
《楞嚴經》講,五十一種陰魔(「色、受、想、行、識」是五陰,每一陰裡有十種,共五十種陰魔),每一種都無量無邊。在現前社會,我們看得太清楚、太明白了。展開佛經,就像是講我們現前的事實。我們接觸外面的境界,都是魔境,所以在這種環境裡,要站穩腳跟,修行證果,實在不容易。
所以,古大德建道場,都在深山人跡罕到之處,目的是避免外緣的干擾。初學之人心還不定,定力不夠,接觸外面境界,總免不了受影響,所以道場離村莊都有一段距離,這是經上講的「阿蘭若」,修行人所居住的地方。凡夫一定受環境影響,「心隨境轉」,所以要選擇好環境;若自己有功夫,「境隨心轉」,就無所謂了。所以古德對於初學善於保護,用心非常周到。可是現今社會,科技信息發達,交通便捷,想找一個真正清淨修行的道場很難。
我們從事於社會教育工作,一定要明了,出家學佛在社會上扮演何種角色。穿上這身衣服,人家稱你為法師,「師」是群眾的表率,人民的模范。我們講經弘法,主題是「學為人師,行為世范」,自己要常常想,我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能否給社會大眾做好樣子、好模范;若不能,就決定不能做、不能想、不能說。這八個字是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們共同擬訂的。這八個字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經》上每位善知識,皆為眾生作師作范。
在現前時代,沒有人會約束你,唯有自己約束自己。現在人不接受約束,所以父母不能教導兒女,老師不能教導學生。隨著自己的妄想、執著去行事,豈有不造罪業之理!造罪業,怎能免得了苦難?大家都造罪業,感得共業;全世界的災難,是多數人的共業。學佛之人明了,共業中有別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