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故事

 

德育故事:《二十四恥》【初集卷八】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初集卷八 《二十四恥》 

  恥篇
  
  一、【成湯放桀】
  成湯救世。誓師於郊。自謂慚德。放桀南巢。
  【原文】
  商湯、契之後。初為諸侯。居亳。三使聘伊尹。尹就湯。湯薦尹於桀。自亳凡五適夏。告以堯舜之道。桀終不聽。暴虐愈甚。湯乃誓師攻鳴條。放桀於南巢。自以為有慚德。曰、予恐來世以台為口實。仲虺乃作诰以明之。
  
  湯三聘得伊尹。薦於桀。蓋其心以為伐桀救世。不若使尹事桀。以止其亂。志正不在興商也。至萬不得已而放桀。獨為有慚德。是故征誅吊伐。有湯之德則可。無湯之德則篡也。其不為口實者幾希矣。
  
  【白話解釋】
  三代時候。商朝的湯王。就是契的後代。起初是在夏朝做著諸侯。居住在亳的地方。差了人、用了聘禮、去聘請伊尹三次。伊尹才到湯王那兒來了。湯王就把伊尹薦到桀王那邊。打從亳的地方到夏朝裡。前後一共走了五次。把古時代唐堯虞舜做人君的大道理、告訴桀王。桀王終於不肯聽他的話。反而愈加暴虐了。湯王不得已、才發了誓、與兵去攻打鳴條地方。把桀王流放到南巢地方去。湯王既然流放了桀王。自己以為這樁事。未免有傷德性。很為慚愧。說道。我恐怕後世的人。把我當做話柄。於是仲虺就做一篇诰文。來表明他。
  
  二、【夷齊采薇】
    伯夷叔齊。潔身如玉。餓於首陽。恥食周粟。
  【原文】
  殷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讓國逃隱。聞文王作。同歸於周。武王伐纣。夷齊叩馬而谏。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義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亂。夷齊恥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遂餓死山下。
  
  伯夷遵父命而逃。孝也。叔齊亦不立而逃。悌也。皆求仁得仁也。叩馬而谏。忠也。亦義也。餓死首陽。其以伐纣為不仁不義乎。夫以獨善其身謂仁義者。學夷齊可。以兼善天下謂仁義者。則學武王也。
  
  【白話解釋】
  殷朝末年間的時候。有兩個著名的隱士。一個名叫伯夷。一個名叫叔齊。是孤竹國裡君主的兩個兒子。他們為了辭讓國君的位子。逃去隱下了。聽得了周文王的興起。兩個人就同到周文王那兒來。後來周武王去討伐纣王。伯夷叔齊就在馬前谏勸著。武王身邊的人。就要用兵器來打他們了。姜太公道。這兩個人是很有義氣的人呵。就把伯夷叔齊好好的扶了去。等到武王平定了殷朝的亂事。得了天下。這就是周朝了。伯夷叔齊覺得很羞恥。就不肯吃著周朝的粟米。兩個人同到首陽山裡去隱下了。采了薇草來吃著。後來就在首陽山下餓死了。
  
  三、【句踐嘗膽】
   越王句踐。焦思苦身。不忘國恥。嘗膽臥薪。
  【原文】
  周越王句踐之困於會稽也。喟然歎曰。吾終於此乎。大夫種曰。何遽不為福乎。吳既赦越。句踐返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曰、汝忘會稽之恥耶。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卒沼吳以雪恥。
  
  國恥不可不雪也。但雪之貴有道。句踐臥薪嘗膽。生聚十年。教訓十年。五問於包胥。五對於諸大夫。內命夫人、外命大夫、曰。內有辱、子也。外有辱、我也。徇於軍者十次。故能一舉而雪會稽之恥焉。
  
  【白話解釋】
  周朝時候。越國的君王名叫句踐的。被吳國打敗了。圍困在會稽地方。他就歎著一口氣說道。我難道就這樣的完了嗎。他的臣子做大夫官、名叫種的說道。講不定這個也是福呢。後來吳國饒了越國。越王句踐回到了國裡。就非常刻苦。勞動他的身子。運用他的心思。把一個苦膽放在自己坐的地方。每逢坐的時候。和睡的時候。就仰望著這個苦膽。喝的和吃的時候。也嘗著這個苦膽。並且自己對自己說。你難道忘記了會稽地方的羞恥嗎。費了十年工夫、生養百姓們。又費了十年工夫、教訓百姓們。終於把吳國的宮室廢滅了、變做污池。洗淨了當時在會稽地方的羞恥。
  
  四、【丘明素臣】
    丘明所恥。匿怨友人。巧言令色。足恭異倫。
  【原文】
  周左丘明、受經於孔子。因春秋作傳。杜預雲。仲尼為素王。丘明為素臣。孔子嘗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宋元豐中。诏左丘明從祀。封瑕丘伯。
  
  孔子述而不作。所作者惟春秋。左丘明懼妄意失真。具論其語而作傳。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丘明傳春秋。則亂臣賊子當更懼矣。孔子所恥。丘明亦恥之。杜預謂為素王素臣。義自當也。
  
  【白話解釋】
  周朝時候。有一個姓左名叫丘明的。在孔夫子的那兒學習經書。就因了孔夫子做的春秋那一部書。做了傳文去解釋他。後來晉朝的杜預說道。孔仲尼是不登王位的素王。左丘明也就是不曾做官的素臣子了。當時孔夫子曾經說道。凡是一個人、說話說得好聽。面色妝得好看。做出過分謙恭的樣子。左丘明對於這種人覺得很羞恥。我對於這種人也覺得很羞恥的。隱藏了心裡的怨恨、又去親近他的、這種人。左丘明覺得他們很羞恥。我也覺得他們很羞恥的。後來在宋朝元豐年間。皇帝下了诏。把左丘明在孔夫子的大成殿裡祔祭著。並且追封他做瑕丘地方的伯爵。
  
  五、【相如稱疾】
  相如忍辱。秦不加兵。廉頗感化。請罪負荊。
  【原文】
  周蔺相如、廉頗、同仕趙。相如位居頗上。頗欲辱之。相如每稱疾引避。人皆恥之。相如語捨人曰。秦不敢加兵於趙。以吾兩人在也。吾所為者。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頗聞之。肉袒負荊。造門請罪。遂為刎頸交。
  
  蔺相如完璧歸趙。人皆以為難。而相如不以為難。引疾避頗。人皆以為恥。而相如不以為恥。蓋其所恥者。惟恐君國受辱。身辱猶其次也。卒至廉頗感悟。負荊請罪。人可不以國恥為重乎。
  
  【白話解釋】
  周朝戰國時候。有一個姓蔺名叫相如的。和那個姓廉名叫頗的。一同在趙國裡做官。蔺相如的官比廉頗大。廉頗心裡氣忿。想要羞辱蔺相如一番。可是蔺相如每次總推說有了疾病避開了。人家頗覺得替他羞恥。蔺相如就對他的左右親近的人說道。秦國所以不敢用兵來攻打趙國。就是為了我們兩個人在著的緣故。我所做的事。一定先做著國家裡的要緊事。然後去報私仇的。廉頗聽到這番話。就自己解去了上身的衣服。負了荊杖。到蔺相如的門上去請罪。終於兩個人。結成了同生共死、割斷了首級、也沒有懊悔的好朋友。
  
  六、【孟孫克己】
  孟孫克己。盛德孔多。助人采果。且避偷禾。
  【原文】
  漢淳於恭、字孟孫。家有山田果樹。人或侵盜。辄助為收采。見偷禾者。念其愧。因伏草中。盜去乃起。裡落化之。王莽末。恭兄崇。將為盜烹。恭請代。得俱免。後崇卒。養孤教誨。有不如法。恭用杖自箠。兒慚而改過。
  
  淳於恭專以克己利人為務。未嘗欲激人之知恥。而人受其感化。則羞惡之心。莫不油然作矣。且當遭寇之時。眾莫事農桑。恭獨力田。人曰。死生未分。何空自苦。恭曰。縱我不得。他人何傷。尤無我相也。
  
  【白話解釋】
  東漢朝時候。有一個雙姓淳於。名叫恭的人。表字就叫孟孫。家裡有的山田和果子樹。人家或者去偷盜他的果子。淳於恭就每每幫了他們采下來。又看見有來偷他田裡稻子的人。淳於恭恐怕偷稻的人要慚愧。他就自己伏在草裡面。等那偷稻的人去了。才起來。於是他鄉裡的人。都受了他的感化。在王莽末年間的時候。淳於恭的哥哥名叫淳於崇的。被強盜們捉了去。將要把他煮熟著吃了。淳於恭就去請求、自己代替哥哥死。因此兄弟倆都得免了。後來淳於崇死了。淳於恭教養孤兒。倘若有了不合法。淳於恭就用了杖打著自己。孤兒見了很慚愧。就改過了。
  
  七、【劉寬多恕】
    劉寬示辱。僅以蒲鞭。失牛誤認。徒步歸焉。
  【原文】
  漢劉寬、溫仁多恕。有失牛者。就寬車認之。寬下駕步歸。有頃。失牛者得牛送還。謝曰。慚負長者。隨所刑罪。寬曰。物有相類。事容脫誤。幸勞見歸。何為謝之。州裡服其不校。典歷三郡。吏民有過。但以蒲鞭示辱。
  
  逯鄉侯事有功善。推之自下。災異或見。引躬自責。見父老慰以農田之言。少年勉以孝悌之訓。夫人欲試寬、令恚。使婢奉肉羹。污其朝衣。寬曰。羹爛汝手乎。人感德興。日有所化。余取其以恥德化人者。
  
  【白話解釋】
  東漢朝時候有個劉寬。他的為人溫和仁厚。又很寬恕。有個人遺失了一只牛。就把劉寬駕車的牛、認做了他的牛。劉寬就下了車。一步一步的走回到家裡。過了一回兒。失牛的人、把自己的牛尋著了。就把劉寬的牛仍舊送回來、還給劉寬。並且謝著罪說道。我很慚愧。對不住你長者。隨你辦什麼罪好了。劉寬說道。東西或者有相像的。事情或者有錯誤的。既然你很辛苦地來送還了我。何必還要謝罪呢。那地方上的人。很佩服劉寬的不計較。後來劉寬歷任做了三郡的太守官。每逢下屬們和百姓們有了過失。只用了蒲草做的鞭兒打他們。表示一種羞辱。
  
  八、【甄宇瘦羊】
  博士甄宇。恥眾分羊。特取瘦者。千古名揚。
  【原文】
  漢甄宇、字長文。建武中。每冬日。诏賜博士一羊。羊有大小肥瘦。諸博士爭羊不已。欲殺羊分肉。宇時為博士。以分羊為恥。因先自取其最瘦者。乃免爭。後帝知其事。因呼宇為瘦羊博士。
  
  孔融四歲與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人問其故。答以我小兒當取小者。千古傳為美談。而甄宇於賜羊。特取其瘦者。諸博士且因之而息爭。於以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無非為名利二字所蔽耳。
  
  【白話解釋】
  東漢朝時候。有一個人。姓甄。單名叫一個宇字的。表字就叫做長文。在光武皇帝建武年間。每逢冬天寒冷的時候。皇帝下诏賞賜五經博士們、每人給羊一頭。可是羊有大小肥瘦的不同。因此許多博士們。大家爭奪那些大的肥的羊。鬧的不得了。甚至於要把羊先殺了。大家再均均勻勻的分肉。以免得互相爭奪。這時候、甄宇也是做著五經博士的。覺得殺羊分肉、是很可羞恥的事。因此就自己先揀了一只最瘦小的羊。於是才免了這種無謂的爭執。後來光武皇帝曉得了這一回事。就把甄宇叫做瘦羊博士。
  
  九、【王烈遺布】
  彥方盛德。化及盜牛。使人遺布。激改愆尤。
  【原文】
  漢王烈、字彥方。鄉裡有盜牛者。主得之。盜請罪曰。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彥方知也。烈聞。使人謝之。遺布一端。或問其故。烈曰。盜懼我聞其過。是有恥心。恥惡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後有人遺劍於路。盜為守之。
  
  許止淨謂王公不過在野一匹夫。而能使竊盜之徒。寧受刑戮。惟恐其知。非所謂君子不怒而民威於鈇钺乎。化一盜賊。而一縣景從。遠夷遵奉。盛德之感人。過於刑罰爵祿。信哉。
  
  【白話解釋】
  東漢朝時候。有一個王烈。表字就叫彥方。他的鄉裡有個偷牛的人。把人家的牛偷了去。牛主人把這個偷牛的人捉到了。那個偷牛的人。就告了罪說道。我偷了你的牛。現在受你的刑罰。我是甘心願意的。可是請求你千萬不要給王彥方知道了。王烈聽到了這一回事。就差了一個人去謝那偷牛的人。並且送了他一疋布。有人問王烈。這是什麼緣故。王烈道。偷兒恐怕我曉得他的過失。這就是有了羞恥的心。既然對於惡事、有了羞恥的心。就是能夠改善了。所以我用了這個法子去激厲他的。後來有一個人。把一柄寶劍遺失在路上。那個以前偷牛的人。就替他看守著。
  
  十、【管寧善化】
  管寧割席。以愧希榮。牽牛代牧。備汲息爭。
  【原文】
  漢管寧、少與華歆同席肄業。有乘軒過門者。歆廢書往觀。寧遂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鄰有牛暴田。寧為牽牛著涼處牧之。牛主大慚。若犯嚴刑。裡中有井。汲者爭先而斗。寧多買汲器。置井旁。乃各自悔責。
  
  好視喜聽。少年常情耳。乃寧以慕榮為恥。竟至割席。且嘗鋤園得金。寧不顧。歆則捉而擲之。蓋優劣顯判矣。厥後魏主征為大中大夫。不受。歆以太尉讓寧。亦辭。年八十四卒。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白話解釋】
  東漢朝的末年間。有個管寧。幼小時候。和華歆同一只桌子讀書。有個做官的人。坐了車子經過他的門口。華歆就拋了書本去看。管寧因此就和華歆割絕了交好。大家分開桌子各自獨坐了。管寧並且對華歆說。你不是我的朋友呵。鄰捨人家有一只牛在田裡亂跑。妨害了田稻。管寧就牽著牛、到清涼的地方放著。並且自己替他們看守著。牛主人就大大的慚愧。好像犯了嚴厲的刑罰一樣。鄉裡內有一口井。汲水的人大家為了搶著先。因此爭斗了起來。管寧就買了許多汲水的器具。盛了水。放在井旁邊。於是搶先汲水的人。大家都自己悔悟著。自己責問著。
  
  十一、【王濟不屈】
  王濟不屈。知恥直陳。尺布斗粟。未使親親。
  【原文】
  晉王濟、尚常山公主。帝嘗謂和峤曰。我欲罵濟而後官爵之。何如。峤曰。濟恐不可屈。帝因召濟切讓之。既而曰。知愧否。答曰。尺布斗粟之謠。嘗為陛下恥之。他人能令疏親。臣不能使親親。以此愧陛下矣。帝默然。
  
  王武子風姿英爽。好弓馬。勇力絕人。善易及莊老。與娣夫和峤裴楷齊名。以尺布斗粟之謠為帝恥。以不能使帝親親為己恥。可謂知恥者矣。古雲、知恥近乎勇。信然。世之兄弟不睦者。聞濟言當愧矣。
  
  【白話解釋】
  晉朝時候。有個王濟。娶了常山公主做妻子的。有一次。皇帝對和峤說。我要把王濟先罵了一番。然後再給他的官爵。你看怎麼樣。和峤說。恐怕王濟是一個不可屈服的人呵。皇帝就把王濟召了來。切切實實的責備他。然後又說道。你曉得慚愧了嗎。王濟就對答道。從前漢朝淮南王的時候。有一種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的童謠。這個是做臣子的替陛下很羞恥的。別人家能夠使得皇上疏遠親族。可是做臣子的、不能夠使得皇上親睦親族。這個也是做臣子的、很慚愧對陛下的呵。皇帝聽了這一番話。一聲也不響了。
  
  十二、【朱沖送牛】
  晉有朱沖。償犢高風。送刍無恨。化及羌戎。
  【原文】 
  晉朱沖、好學而貧。以耕為事。鄰人失犢。認沖犢以歸。後得犢於林下。大慚。以犢還沖。竟不受。有牛犯其禾稼。沖屢持刍送牛。而無恨色。主愧之。不復為暴。诏補博士。稱疾不應。逃入深山。居近夷俗。羌戎奉之若君。
  
  許止淨謂古之高人。多有因人疑己而償物。及其既悟。返物不受者。如姜肱桑虞皆然。夫因人疑而償其物。蓋與世無爭矣。故一匹夫伏處深山。化及羌戎。下至毒蟲猛獸。非盛德至善而能若此乎。
  
  【白話解釋】
  晉朝時候有個朱沖。很喜歡讀書。可是家裡很貧苦。就靠著耕田過生活。鄰捨人家失去了一頭小牛。就把朱沖的小牛認去了。後來那一只失去的小牛。在樹林下面找到了。於是鄰捨人家。覺得自己的舉動太猛浪了。大大的慚愧。就把朱沖的小牛送回來還給朱沖。朱沖竟不肯收受。另外又有一只牛。踐踏朱沖田裡的稻子。朱沖屢次拿了飼牛的草去給牛吃。一些兒也沒有怨恨的神色。牛主人也覺得慚愧。就不再放縱這頭牛為害了。後來朝廷下了诏。叫朱沖去做博士。朱沖推說有病。不肯就。逃到深山裡去。住的地方、近著外國的風俗。外國的人。敬奉他像君主一樣。
    
  十三、【道虔激恥】
  道虔送筍。捃拾自資。同捃爭穟。悉以與之。
  【原文】 
  南宋沈道虔、人竊其園菜。虔自逃隱。有拔其屋後筍。則買大筍送之。曰、欲竹得成林耳。盜慚不取。使置其門內而還。嘗以捃拾自資。同捃者爭穟道。虔谏不止。悉以所得與之。爭者愧恧。後每事辄雲。勿令居士知。
  
  道虔天心仁愛。孫恩亂後饑荒。與兄子共釜庚之資。郡州府凡十二命。皆不就。冬月無復衣。戴颙為作衣服。並錢一萬與之。虔悉分諸兄弟子無衣者。鄉裡少年。相率受學。鹹得有成。其所以感人深矣。
  
  【白話解釋】
  南北朝時候。南宋朝有個宋道虔。有人把他園裡的菜偷掘了。沈道虔反而自己逃著隱避了。有人把他屋後的筍拔去了。沈道虔就另外買了大筍。去送給那個拔筍的人。並且對他們說。屋後的筍。要他將來成就竹林的。偷筍的人。覺得很慚愧、不要他的筍。沈道虔就叫人把筍放在他們的門裡面。自己回來了。沈道虔平常拾取田裡遺下的谷粒。拿來做飯食的。有一班同拾遺谷的人。大家搶奪田裡邊有遺稻的路。沈道虔勸他們不住。就把自己拾來的谷。盡數給了他們。爭奪的人。大家覺得很羞恥。後來每每有了事。一定說、勿可給沈道虔曉得了。
  
  十四、【元琰避盜】
  元琰避盜。畏其愧恥。伐木為橋。盜風以止。
  【原文】
  南齊范元琰、字伯珪。錢塘人。累征辟不就。性嗜學。博通經史。家貧。以園蔬為業。嘗出行。見人盜其菜。遽退走。母問其故。對曰。畏其愧恥故也。或涉溝盜其筍。元琰因伐木為橋以渡。自是盜者大慚。一鄉無復鼠竊。
  
  廉之至可以道不拾遺。恥之化亦可鄉無鼠竊。似廉之效力。勝於恥矣。但遺物之事、偶然耳。鼠竊則時有所聞。孰能使之有恥且格。元琰家素貧寒。且以蔬菜為業。乃畏人愧恥而不較。尤為人所難能。
  
  【白話解釋】
  南北朝時候。南齊朝有一個姓范的人。名叫元琰。表字就叫伯珪。是錢塘地方的人。屢次朝廷裡叫他去做官。他終於不肯去。范元琰的生性。最喜歡讀書。對於經史的學問。都能夠貫通精博。家裡很窮苦。就賣著園裡種的菜蔬過日子。有一次走出去。恰巧看見有人正在偷他的菜。范元琰就立刻退回來了。他的母親就問他為了什麼緣故。范元琰對答道。恐怕他們要慚愧的緣故。有人渡過水溝來偷他家裡的筍。范元琰就砍了樹木來做一條橋。給他們渡過這個水溝。從此以後。偷筍的人。大大的慚愧。一村的人。就再沒有偷竊的事情發生了。
  
  十五、【弘景異操】
  弘景沖齡。即能明理。一事不知。以為深恥。
  【原文】 
  南齊陶弘景、幼有異操。讀書萬卷。一事不知。以為深恥。年十歲。得葛洪神仙傳。晝夜研尋。便有養生之志。曰、仰青天。觀白日。不覺為遠矣。梁武帝蚤與之游。即位。征之。不出。有大事。無不咨詢。時人謂之山中宰相。
  
  讀書萬卷。一事不知。以為深恥。此一也。即孔子吾道一以貫之之一也。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人得一而成聖。得其一。萬事畢。弘景得一了一。是以享壽八十五。無病而逝。顏色不變。屈伸如常耳。
  
  【白話解釋】
  南北朝時候。南齊朝有一個人。姓陶名叫弘景的。幼小時候。就有很奇怪的操守。讀了一萬卷的書。偶然有一樁事情不曉得。就很以為羞恥。到了十歲的時候。得到了葛洪做的一部神仙傳。陶弘景看了。非常歡喜。日夜去研究尋討。就有一種要學仙家長生的志向了。他就說道。仰起頭來看著青的天。白的太陽。就不覺油然地生了深遠的心意了。梁朝武帝起初時候。曾經和陶弘景交游的。等到做了皇帝。就去召他。他不肯出來。每每朝廷裡有了大事。沒有一樁不去詢問他的。所以當時候的人。都說陶弘景是山中的宰相。
  
  十六、【吉翂拒舉】
  梁有吉翂。孝行純笃。因父求名。引為恥辱。
  【原文】
  梁吉翂、字彥霄。馮翊人。天監初。父為奸吏所誣。罪當死。翂年十五。撾登聞鼓乞代。武帝釋之。丹陽令王志欲舉翂純孝。翂曰。是何量翂之薄也。父辱子死。道固當然。若翂當此舉。是因父求名。何辱如之。固拒而止。
  
  李文耕謂痛父之冤。而撾鼓求代。則得代固甘之。即不得代而與俱死。亦甘之。其心固不知天地間有生死禍福矣。況名譽乎。讀翂父辱子死之言。乃真見仁人孝子之心。光明磊落。不雜一毫私意。
  
  【白話解釋】
  南北朝時候。梁朝有個吉翂。表字叫做彥霄。是馮翊地方的人。在天監初年間的時候。他的父親被奸臣誣陷了。罪名應當論死。這時候、吉翂的年紀才十五歲。他就去敲著朝堂上伸冤的鼓。要求代替他父親的死罪。武帝就把他的父親釋放了。丹陽地方的縣官。姓王名志的。要把吉翂當作純孝的人。薦舉到朝廷裡去。吉翂說道。你為什麼這樣的小看我呢。父親有了恥辱。做兒子的代替去死。這是在道理上應該當的。倘若翂應了這個選舉。那就是因了父親去求名譽。天底下是沒有像這樣重大的恥辱了。吉翂固意的拒絕。王志才把薦舉的事停止了。
  
  十七、【於義決訟】
  於義決訟。分與家財。安等愧恥。風化大開。
  【原文】
  北周於義、謹之子也。以父功封廣都縣公。遷安武太守。惟崇教化。不尚威刑。有郡人張善安王叔兒爭財相訟。義曰。太守德薄所致。乃以家財分與二人。喻而遣去。安等各懷愧恥。移居他州。於是風化大洽。
  
  許止淨謂民以財物爭訟。聽獄者出己所有以和解之。在法律家以為此風一長。聽獄者寧有多少賣兒鬻女錢耶。乃觀於公。不惟不長澆風。且使風俗大化。是知道德之教化。決非法律所能企及也。
  
  【白話解釋】
  南北朝時候。北周朝有一個姓於名叫義的人。就是於謹的兒子。他因為了父親的功勞。所以封了廣都縣的公爵。升做安武地方的太守官。他的行政。只崇尚教化。不主張嚴厲的刑罰。有兩個安武郡裡的人。一個叫張善安。一個叫王叔兒。為了爭奪錢財。兩邊打起官司來。於義說道。這是我做太守的道德薄的緣故。就把自己的家私。分給他們兩個人。講解了一番。叫他們去了。張善安和王叔兒兩個人。都覺得很慚愧。很羞恥。就搬了家、到別地方去了。從此以後。安武地方的風化。就大大的和洽了。
  
  十八、【李泌報恩】
  李泌之馬。嚙應於野。閟而不言。愧其長者。
  【原文】
  唐李泌、為相。帝曰。誰與卿有恩。朕能報之。泌曰。曩為元載所疾。谪江西。路嗣恭與善。臣常畏之。會其子應並驅。馬嚙其胫。臣惶恐不自安。應閟不言。勉起見父。臣常愧其長者。思有以報。即日加應宣歙觀察使。
  
  宦家子每倚父勢。將無作有。以陷賢者。況馬嚙其胫。泌又與其父異趨者乎。乃應能匿傷不語。弭禍無形。可謂干父之蠱。宜受美報。而邺侯聰明蓋世。純粹無疵。尚愧其長者。則應亦足多矣。
  
  【白話解釋】
  唐朝時候。有個姓李名叫泌的。做了宰相。皇帝問他道。那一個是對你有恩德的人。我能夠替你報答他。李泌道。從前做臣子的。很被元載嫉妒的。因此把我貶官到江西地方。路嗣恭和元載很要好。做臣子的心裡非常怕他。剛巧和路嗣恭的兒子名叫路應的一同跑馬。我的馬咬了路應的腳骨。做臣子的怕得了不得。心裡很不安。可是路應卻守了秘密。竟不說出這回事。並且忍了痛。勉強起來。去見他的父親。做臣子的常常慚愧不及他的長者的行為。心裡思量著要報答他。皇帝於是馬上把路應加了官。做宣歙地方的觀察使。
  
  十九、【錢徽焚書】
  錢徽得書。取士無私。受誣不辨。出書焚之。
  【原文】
  唐錢徽、為禮部侍郎。宰相段文昌學士李紳並以所善委徽。求致第籍。徽不能如二人請。文昌即奏徽取士以私。貶江州刺史。或勸徽出文昌書自直。徽曰。苟無愧於心。安事辨證耶。敕子弟焚之。後拜吏部尚書。
  
  今之暮夜苞苴。夤緣請托者。無論矣。而上以所善委其下。大率皆段文昌李紳也。誰敢違之。錢徽能不如所請。已為難能。乃受誣不自辨白。更焚其私書。此等度量。豈凡人所能及。文昌等真當愧死矣。
  
  【白話解釋】
  唐朝時候。有一個姓錢的人。單名叫一個徽字。他做了禮部侍郎的官。那時候的宰相、姓段名叫文昌的。和那個專管制诰的官、姓李名叫紳的。都把知好的名字委托錢徽。要求給他們及第。錢徽不肯依那兩個人的請求。段文昌就奏到皇帝裡去。說錢徽的考取士子。完全是為了私下情面的。於是就把錢徽貶到江州地方去做刺史。有人勸錢徽把段文昌寫給他的信拿出去。表明心跡。錢徽說道。假使在心裡沒有慚愧。何必尋了證據去辯白呢。叫子弟們把那封信用火燒掉了。後來錢徽一直做到吏部尚書。
  
  二十、【薛奎憂愧】
  薛奎參政。歎息頻頻。廢食憂愧。不及古人。
  【原文】
  宋薛奎、素剛毅端重。善知人。微時抱負非凡。仁宗朝。參大政。遂欲繩天下一入於規矩。往往不可其意。則歸臥於家。歎息憂愧。辄不食。家人笑其何必若此。公曰。吾慚不及古人。而懼後世譏我也。
  
  人能懼當世之譏。自不致為無恥之行。故君子必慎其獨。庶衾影無愧。可以對天地。可以質鬼神。而薛奎乃懼後世之譏。以不及古人為慚。甚且歎息不食。是猶顏淵學虞舜之心爾。
  
  【白話解釋】
  宋朝時候。有一個宰相。姓薛。單名是一個奎字。他的為人。一向是剛方堅毅。端莊厚重。最能夠鑒別人材。在微賤的時候。就有非常的抱負。和普通人大不相同了。仁宗皇帝的時候。拜了相。他要把天下的人。一個個都就了范圍。守著規矩。不做那非法的事。往往遇到了不滿他心意的事情。他就回到家裡躺著。口裡歎著氣。面上很憂愁。心裡很慚愧。每每連飯都不要吃了。家裡的人都笑著問他。你何必要弄到這個樣子呢。薛奎說道。我很慚愧。及不來古時間的人。恐怕後世的人要譏笑我呀。 
  
  二十一、【廬革避試】
  廬革應舉。恥薦以私。去弗就試。上谕嘉之。
  【原文】
  宋廬革、字仲辛。吳興人。少舉童子。知杭州馬亮見所為詩。異之。時值貢舉。亮戒主司勿遺革。革聞曰。以私得薦。吾恥之。去弗就試。後二年。遂首選。至登第。年方十六。神宗謂宰相曰。雅聞革廉退士也。宜拜嘉郡守。
  
  許止淨謂科舉時代。幸進者仰人捉刀。賄通關節。已覺廉恥道喪。然猶守秘密。畏人指責。迨清季改科舉為選舉。乃金錢購買。威力劫持。明目張膽。恬不知恥。廬革而在。真當乘桴浮海。不與同中國矣。
  
  【白話解釋】
  宋朝時代。有一個姓廬、單名叫一個革字的人。表字就叫做仲辛。是吳興地方的人。幼小的時候被舉了童子。杭州地方的知府官。姓馬名叫亮的。看見了廬革所做的詩句。覺得很奇異。這時候、剛剛逢著了考試。馬亮就叮囑考試官。不要遺下了廬革。廬革聽到了就說道。因了私托考取了。這是我所羞恥的。就回去了不赴考試。後來過了兩年、才去考。竟中了第一名。到了及第的時候。年紀還只有十六歲。神宗皇帝對宰相說。一向曉得廬革是一個有廉恥、重恬退的讀書人。應當叫他做嘉郡地方的太守官。 
  
  二十二、【純仁無愧】
  宋范純仁。坦白胸襟。不援維例。無愧於心。
  【原文】
  宋范純仁、嘗與司馬光論役法。不合。後朝廷治司馬黨。韓維以執政日與光不合。得免。或勸純仁援維為例。純仁曰。吾昔與君實同朝論事不合。則可。以為今日解脫地。則不可。有愧心而生。孰若無愧心而死乎。
  
  忠宣公嘗自言平生所學。得之忠恕二字。一生用不盡。戒子弟曰。人雖至愚。責人則明。雖有聰明。恕己則昏。苟以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至聖賢地步。家訓如此。是以畢生無愧於心也。
  
  【白話解釋】
  宋朝時候。有一個封做忠宣公的人。姓范名字就叫純仁。曾經和司馬光兩個人講論力役的征法。意見不同。後來朝廷裡處治司馬光一黨的人。有一個姓韓名叫維的。為了從前做官的時候。和司馬光意見不合。因此得能夠免了。有人勸范純仁根據了韓維的前例。去要求免罪。范純仁說道。我從前和司馬君實兩個人。同在朝廷裡論事。意見不合。那是可以的。要把這個當做現在脫罪的地步。那是不可以的了。況且一個人。與其有了慚愧心的活著。還不如沒有慚愧心的死去好呢。
  
  二十三、【杜淦勞力】
  杜淦勞力。墾耕起家。嗟彼忍恥。視妻如花。
  【原文】
  宋杜淦、江夏人。自稱蕉陰老人。居泗水上。烈日笠首。躬督墾耕。起家十五年。遂致富。嘗謂人曰。夫忍恥入仕。不因妻子者幾希。但彼乃忍恥。我則勞力。所為者皆衣食耳。顧我何如哉。
  
  仕非不可也。當視所因何如耳。家貧親老。寧得以祿養為恥。然祿養亦視其得之何如耳。若果蠅營狗苟以養親。豈非恥乎。乃有百計鑽謀。以為其妻子者。恥孰甚焉。杜淦之言。可為忍恥入仕者誡。
  
  【白話解釋】
  宋朝時候有一個人。姓杜。單名是一個淦字的。是江夏地方的人。他自己取了一個別號。叫做蕉陰老人。居住在泗水的河邊。雖然有了很猛烈的太陽。他仍舊是頭上戴著笠帽。親自用力。並且監督工人去開墾、和耕種田地。等到工作完了以後。仍舊不廢讀書的功課。這樣的治家有十五年。家裡就弄得很有錢了。杜淦曾經對人家說道。凡是忍了羞恥去做官。不是為了妻子的。有幾個人呢。但是他們是忍了羞恥。我卻是自己辛苦些氣力。大家無非都為了著衣和吃飯吧了。和我比起來。覺得怎麼樣呢。
  
  二十四、【王恕羞贽】
  太宰王恕。羞言贽儀。辄引古訓。以告人知。
  【原文】
  明王恕、嘗語人曰。宋人有言。凡仕於朝者。以饋遺及門為恥。仕於外者。以苞苴入都為恥。今動辄曰贽儀贽儀。而不羞於人。我寧不自恥哉。生平奏疏甚多。貴近側目。卒年九十三。谥端毅。五子十三孫。多賢且顯。
  
  仕朝以饋遺及門為恥。仕外以苞苴入都為恥。宋人此言。可為萬古官箴。王恕不忘此訓。且嘗為人道之。故宏治二十年間。眾正盈朝。職業修理。號為極盛者。恕力也。盛德所至。天乃報以富貴壽考耳。
  
  【白話解釋】
  明朝時候。有個姓王名叫恕的。他曾經對別人說道。宋朝的人有一句話說。凡是在朝廷裡做官的人。覺得饋送的物品。拿到門口來。是很可羞恥的。在外邊做官的人。覺得用私下的東西。送到京城裡去。是很可羞恥的。可是現在做官的人。動著就說贽儀贽儀。人家雖然不來羞我。難道我自己也不覺得羞恥嗎。王恕生平上到皇帝裡去的奏疏很多。朝廷裡的大臣、和皇帝身邊的親信人。都懼怕得不敢正眼去看他。王恕死的時候。年紀已經九十三歲了。皇帝賜他谥法。就用端毅兩個字。王恕有五個兒子。十三個孫子。兒孫裡面。很多賢良、並且顯貴的人。
  
  【緒余】
  夫恥、德之基也。說文。恥、辱也。從心、耳聲。會意。取聞過自愧之義。凡人心慚、則耳熱而赤。是其驗也。乃教人知羞免愧。歸乎天良也。蓋人性本善。習而為惡。天能使人性有善而無惡。不能使人有習而不為惡。故賦以羞惡之心。俾起一惡念、則驚。行一惡事、則恐。既驚且恐。則必速止其惡。以返於善而性乃不為習所奪。故恥大有功於性。恥心發現。即是天良。即是明德基本。孟子曰。恥之於人大矣。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上一篇:德育故事:《二十四廉》【四集卷七】
下一篇:德育故事:《二十四恥》【二集卷八】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