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故事

 

德育故事:《二十四恥》【三集卷八】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三集卷八 《二十四恥》 

  
  恥篇
  
  一、【士會有恥】
  士會奔秦。能賤有恥。成子言之。其智足使。
  【原文】
  周晉士會亦稱隨會。從先蔑使於秦。迎公子雍。晉復背之。敗秦師於令狐。先蔑奔秦。士會從之。在秦六年。不見先蔑。後晉六卿相見於諸浮。郤成子曰。隨會能賤而有恥。柔而不犯。其智足使也。且無罪。乃計使魏壽余偽叛歸秦。履士會之足於朝。偕士會復歸於晉。
  
  隨武子因先蔑為正卿而不匡谏。卒致應荀林父之言。俱蒙迎公子雍之罪。其奔秦也。蓋不得已也。非義先蔑而從之也。是以在秦六年之久。始終不見先蔑。郤成子稱其有恥。可謂隨會之知己矣。
  
  【白話解釋】
  周朝時候。晉國的士會。也稱他做隨會。有一次、跟了先蔑到秦國去做使臣。去迎接公子雍。後來晉國又反覆了這個決議。在令狐地方。把秦國的兵打敗了。先蔑就逃到秦國去。士會也跟了去。在秦國裡有六年。他總不去見先蔑一面。後來晉國的六卿。在諸浮地方相會。郤成子說。隨會的做人。他雖然居在下賤的地方。可是很有羞恥的心。雖然性格好像溫柔。可是人家不能侵犯他。這樣看來。他的智術是很可取的呵。況且他也沒有罪。於是就想了一個計策。叫魏壽余假裝著叛了晉國。投降到秦國去。在朝堂上暗地裡把士會的腳踏了一下。大家做著暗號。最後魏壽余同了士會。仍舊回到晉國來。
  
  二、【啟疆谏王】
  啟疆告君。既締婚姻。務行其禮。不求恥人。
  【原文】
  周楚子欲辱晉韓起叔向。以問其大夫可否。薳啟疆曰。苟有其備。何故不可。恥匹夫不可以無備。況恥國乎。是以聖王務行禮。不求恥人。晉之事君。臣曰可矣。求諸侯而麇至。求昏而薦女。猶欲恥之。君若無備。奈何。王曰。不榖之過也。大夫無辱。乃厚為韓起叔向禮。
  
  薳啟疆可謂善用其恥矣。當韓起叔向送女如楚。楚若以韓起為阍。以叔向為司宮。非不足以辱晉而報鄢之恥也。然不旋踵。而晉之五卿八大夫。必奮怒以報恥。楚將大敗而蒙大恥矣。可不慎乎。
  
  【白話解釋】
  周朝楚國的國君。要想把晉國的韓起叔向羞辱一番。他就問朝堂裡的大夫說。你們以為這件事。究竟可不可以做的呢。薳啟疆說。假使我們預先防備了一切。要羞辱他們。怎麼不可以呢。不過羞辱一個匹夫。還不能不有防備。況且現在是羞辱晉國的國家嗎。所以聖王只遵行禮法。不去羞辱人家的。晉國的對待你君王。照我看起來。也可說是盡心了。你要諸侯來。他們就一班班的來了。你向他們求婚。他們就進了女子來。你還要羞辱他們。把他們羞辱了以後。你若沒有後後備。怎麼辦呢。楚王聽了就說。這原是我的過失呵。國家裡的士大夫。原是不可以羞辱的呵。於是用禮節厚待韓起叔向了。
  
  三、【豫讓行乞】
  豫讓行乞。報主情深。漆身吞炭。以愧二心。
  【原文】
  周晉豫讓欲為智伯報仇。漆身為厲。吞炭為啞。行乞於市。友曰。以子之才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乃為所欲。顧不易耶。讓曰。既臣事人。而求殺之。是懷二心以事君也。吾所為難。將以愧天下後世之懷二心者。襄子出。讓行刺不克。請其衣。拔劍三躍擊之。伏劍而死。
  
  方正學謂豫讓於智伯請地無厭之日。不能谏主革非。至國破身亡之後。始為行刺報仇。非國士事也。然讓固忠義之士。彼朝為仇敵。暮為君臣。腼然不知有羞惡之心者。實豫子之罪人也。
  
  【白話解釋】
  周朝時候。晉國有個義士豫讓。要想替他的舊主人智伯報仇。用漆漆了自己的身子。裝著有癞病的一樣。又吞了炭。把聲音弄啞了。這樣使得人家不認識了他。就在市上行乞。他的朋友看見了。就說。把你的才學。去服事你的仇人趙襄子。趙襄子是一定親近你。寵辛你的。那時候你再去實行你的志願。豈不是很容易的麼。豫讓說。既然給人家做了臣子。又去殺死人家。這就是有了二心去服事主人了。我所以做著很艱難的事。就是要給天下後世有二心的人看了慚愧。後來正逢著趙襄子到外邊來。豫讓就去行刺。可是刺不著他。就向趙襄子要了他的衣服。拔出劍來跳著連刺了他的衣服三劍。自己就用劍殺死了。
  
  四、【釋之結襪】
  釋之忍辱。敬禮王生。跪結其襪。見重公卿。
  【原文】
  漢張釋之為廷尉時。有王生者。善釋老。隱居不仕。釋之與之善。嘗召公卿。王生立庭中。襪解。顧謂釋之曰。為我結襪。釋之跪而結之。既退。或曰。奈何庭辱張廷尉。王生曰。吾老且賤。自度無益於廷尉。聊辱結襪。欲以重之耳。諸公卿聞之。皆賢王生而重釋之。
  
  先君曰。張廷尉卑躬敬賢。執法不亂。橋下驚乘輿。法止罰金。高廟盜玉環。罪止棄市。雖帝大怒。堅守不移。至跪結王生之襪。其能忍辱須臾。不啻張良之納履。韓信之袴下焉。尤非大臣所能為爾。
  
  【白話解釋】
  漢朝的張釋之。做管理刑獄的廷尉官。這時候。有個王生的人。善治佛家道家的教。隱居著不肯做官。張釋之同他很要好。有一次、張釋之召集了一班公卿相會。王生立在庭當中。卻巧他的襪子散了。他回轉頭來就對張釋之說。你替我結著襪子吧。張釋之就跪著替他把襪子結好了。後來王生退回了以後。有人對王生說。你為什麼在大庭廣眾的前面羞辱張廷尉呢。王生說道。我年紀已經老了。又生得很貧賤。自己心裡想。沒有什麼可以給廷尉有益的。所以用結襪的那一回事去羞辱廷尉。這就是格外使人家看重他呵。後來朝廷裡的公卿們。得知了這回事。大家都很稱贊王生的賢良。和張釋之的大度。
  
  五、【張磐面對】
  張磐下獄。會赦見原。侵辱為恥。面對雪冤。
  【原文】
  漢張磐為荊州刺史度尚所誣。征下廷尉。會赦見原。磐不肯出獄。曰、磐為國爪牙。而為尚所誣。事有虛實。法有是非。磐實不辜。赦無所除。如忍以苟免。永受侵辱之恥。乞傳尚詣廷尉。面對曲直。以明真偽。廷尉以其狀聞。上诏征尚到廷尉。詞窮伏罪。以先有功得原。
  
  張磐生平夙以清白稱。故後為廬江太守。人皆欽之。當其被誣下獄。既會赦而見原。人亦孰不知其無罪乎。乃以恥故不肯出獄。且更牢持械焉。必傳度尚面對曲直。以雪侵辱之恥。愈足見其操守矣。
  
  【白話解釋】
  漢朝時候。有個張磐。被荊州刺史度尚誣害了。皇上就把他下在牢獄裡。後來遇了赦、免了罪。可是張磐不肯走出牢獄。他說。我是國家的防衛四境的臣子。好像獸類裡有快利的爪牙一樣。竟被度尚誣害了。大凡一件事情。總是有虛有實。國家的法律。也一定有是有非。假若磐實在是沒有罪的。那末是不用赦免的了。如若因此忍著苟免了罪。那末永久受著侵害的羞辱了。所以我請求去傳度尚到廷尉裡來。大家對面辯白是非曲直。以求明白這件事的真偽。廷尉就把這番話奏了上去。皇上把度尚叫到廷尉裡來。度尚因為心虛。話都沒得說了。就伏了罪。可是為了以前有功。才得免了。
  
  六、【嵇康滅燈】
  嵇康俊逸。鬼入琴堂。青燈吹滅。恥與爭光。
  【原文】
  晉嵇康與山濤阮籍阮鹹王戎向秀劉伶。為竹林之游。世號竹林七賢。山濤為吏部尚書。欲舉康自代。康為絕交書以拒之。嘗於燈下彈琴。有一人入其室。初時猶小。須臾轉大。遂長丈余。顏色甚黑。單衣草帶。不復似人。康熟視良久。乃吹滅燈。曰、恥與鬼魅爭光。
  
  嵇叔夜導氣養性。著有養生篇。拜中散大夫。不就。惟彈琴以自樂。其高尚已可概見。山濤欲讓以尚書。不惜絕交以拒之。尤為人所難能。至恥與鬼魅爭光。乃其余事耳。而媚鬼及畏鬼者。當聞之愧矣。
  
  【白話解釋】
  晉朝時候。有個嵇康。和山濤阮籍阮鹹王戎向秀劉伶一共七個人。大家時常在竹林裡游玩。所以當時候的人。把他們叫做竹林七賢。山濤做了吏部尚書。要想薦舉嵇康來代了自己。可是嵇康不肯做官。就寫了一封絕交書給山濤去拒絕他。有一次、嵇康在燈下彈琴。有一個人走進他的房間裡來。起初走進來的時候。還是很小的。過了一忽兒。就大起來了。忽然大到一丈多。顏色又非常的黑。身上穿了一件單衣。衣帶是草做的。於是才曉得他不是人了。嵇康一些兒也沒有恐懼。看了他很長久的一回。就把燈吹滅了。口裡說道。我很羞恥和鬼物爭著光明呵。
  
  七、【沈勁立勳】
  沈勁干蠱。志欲立勳。卒雪先恥。不愧冠軍。
  【原文】
  晉沈勁父充構逆。為吳儒所殺。勁匿得免。少有節操。哀父死於非義。欲立勳以雪先恥。時陳祐以燕兵逼洛陽。糧絕無援。乃以五百人付勁守之。勁欣曰。吾志欲致命。今得之矣。城陷被執。神氣自若。慕容恪將宥之。慕容虔曰。勁雅奇士。其志度終不為人用。遂遇害。
  
  沈勁欲立勳以雪父恥。徒以刑家不得仕進。年三十余。尚無所建。幸郡將王胡之異其人。上疏言勁清操著於鄉邦。貞固足以干事。遂補冠軍長史。助祐御敵。以寡制眾。卒雪先恥。干父之蠱。雖死猶生。
  
  【白話解釋】
  晉朝時候。沈勁的父親名叫沈充的。預備謀反。給吳儒殺死了。沈勁躲過了。才得免了性命。沈勁的做人。幼小就有品節操守。他很哀痛父親死在非義的行為上面。因此一定要建立功勳。來雪他父親的羞恥。這時候、陳祐因為了燕軍來攻打洛陽。城裡面的糧食吃完了。外面又沒有救兵來。就把五百個兵給了沈勁。叫他守著。沈勁很高興地說。我生平立志。要想盡忠報國。現在得能夠成就我的志願了。後來城池攻破。沈勁被他們捉了去。他的神氣很自然。一點也沒有恐慌的樣子。慕容恪要釋放他。慕容虔說。沈勁是一個奇士。我看他的志向。終是不肯投降人家的呵。於是就給他們殺死了。
  
  八、【麒麟羞劉】
  麒麟仁厚。刑罰何堪。以卿應斬。普慶大慚。
  【原文】
  北魏韓麒麟參慕容白曜軍事。攻升城。將坑之。麒麟谏曰。宜示寬厚。曜從之。皆令復業。齊人大悅。拜齊州刺史。為政尚寬。從事劉普慶曰。明公仗節方夏。無所誅斬。何以示威。麒麟曰。刑罰所以止惡。仁者不得已而用之。若必斷斬立威。當以卿應之。普慶慚懼而退。
  
  麒麟擴充己之恻隱之心。激發人之羞惡之心。故其子孫有才有學。世代友愛顯達。許止淨謂麟性仁厚。故其趾亦仁厚。文王後妃仁厚。故其子亦仁厚。觀麒麟之家風。誠無愧其名義。故天報之亦厚。
  
  【白話解釋】
  北魏的韓麒麟。在慕容白曜的軍隊裡參治軍事。有一次、去攻打升城。要把城裡面的百姓掘一個坑坑死。韓麒麟勸著道。攻下了土地。應當表示著你的寬厚才好。慕容白曜聽從了他。令百姓們都復了業。齊州地方的人。都非常歡喜了。後來韓麒麟做了齊州地方的刺史。他的行政方針是很寬厚的。他的下屬做從事官的劉普慶說。你在中國做了刺史官。假使不誅殺幾個人做榜樣。怎麼可以表示威嚴呢。韓麒麟說。要曉得刑罰是所以勸止惡人的。有仁心的人。不得已才去用他。若是一定要殺了人來立威嚴。那末就把你充數。你以為怎麼樣。劉普慶聽了他的一番話。非常慚愧的退回去了。
  
  九、【崔劼立身】
  崔劼立身。恥言自達。雖有佳兒。不為薦拔。
  【原文】
  北齊崔劼。歷任尚書。見稱簡正。初、和士開擅朝。曲求物譽。人頗因此為子弟干祿。世門之胄。多處京官。而劼二子。並為外任。弟廓之從容謂劼曰。拱撝幸得不凡。何為不在省府中清華之所。而並出外藩。劼曰。立身在恥以言自達。今若進兒。與身何異。聞者鹹歎服。
  
  人莫不愛其子。而仕宦者。尤莫不冀其子之顯榮。況其時、世門之胄。多處京官乎。況崔公甚為文宣帝所重乎。乃能清虛寡欲。明恥立身。則凡干祿夤緣。蠅營狗苟。為子為身者。亦徒見其顏厚耳。
  
  【白話解釋】
  北齊的崔劼。在朝廷裡歷次做到了尚書官。他的官聲、大家稱他非常清正。當初時候。和士開在朝廷裡握著大權。竭力要想得到社會上的名譽。所以一班做大官的人。大家替著自己的子弟求官。因此當時世家的後代。很多做京官的。可是崔劼的兩個兒子。一個叫崔拱。一個叫崔撝。卻都做著外任官。他的弟弟名叫崔廓之的。很從容地對哥哥崔劼說。你的兩個兒子。拱和撝幸而生得都很不錯。並不是凡才。為什麼不替他們在京裡省府中清華的地方做官。都給他們做外任官呢。崔劼說。一個人的立身。倘若用言語去薦達自己。這是很羞恥的事。現在我若薦自己的兒子在朝裡做官。那麼和薦達自身。有甚麼分別呢。聽到這番話的人。都非常歎息佩服他。
  
  十、【王頒謝官】
  王頒復仇。勿藥有喜。陳滅錄功。加官為恥。
  【原文】
  隋王頒父僧辯。為陳武帝所殺。誓報之。開皇初。獻取陳之策。文帝大舉伐陳。頒從韓擒虎先鋒夜濟。力戰被傷。恐不堪復斗。悲感嗚咽。夜夢有人授以藥。比寤而瘡合。及陳滅。有司錄其功。將加柱國。頒固辭曰。臣憑國威靈。得雪私怨。所加官賞。恥不敢當。帝從之。
  
  李文耕謂父母之仇。不共戴天。王景彥誓在必報。而志至氣至。才智勇力。遂無一不至。卒能先驅力戰。襄成滅陳之功。雖憑仗國家威靈。要其慷慨激憤。計念深矣。豈非有志者事竟成耶。
  
  【白話解釋】
  隋朝時候。有個王頒。他的父親王僧辯。是被陳武帝殺死的。王頒立志要報仇。在開皇初年。他就上陳滅陳的計策。後來隋文帝派了大兵去伐陳朝。王頒跟了先鋒韓擒虎。在晚上渡過了采石。竭力戰爭。可是受了傷。他恐怕受傷以後。再不能戰斗了。就想起了一切。很悲哀地哭著。夜裡做夢有個人給他藥。醒來以後。創處就好了。等到後來滅了陳朝以後。朝廷裡錄了他的功勞。將要加他上柱國的官銜。王頒很堅決地辭謝著說。我做臣子的憑借了國家的威靈。王頒很堅決地辭謝著說。我做臣子的憑借了國家的威靈。得能夠有一天報了我的私怨。若給我加官。或賜我賞物。這是我覺得很羞恥了。終是不敢當的。隋文帝也就依了他。
  
  十一、【李綱辭職】
  李綱無愧。屢谏皇儲。如水投石。恥為尚書。
  【原文】
  唐李綱屢谏太子建成。不聽。乞骸骨歸。高祖罵曰。卿向者為潘仁長史。乃恥為朕尚書耶。綱曰。潘仁。賊也。臣谏之則止。為其長史。可以無愧。陛下創業明主。臣所言如水投石。於太子亦然。臣何敢久污天台。辱東朝乎。帝曰。知公直臣。可以勉輔吾兒。綱始就職。
  
  問心無愧。為潘仁之長史。不足為恥。久污天台。為高祖之尚書。且以為恥。不惜以去職爭之。故高祖嘗考群臣。以李綱為第一。不然。唐初人才濟濟。豈僅李綱能盡忠款哉。吾人亦求問心無愧而已。
  
  【白話解釋】
  唐朝的李綱。屢次勸谏太子建成。可是總不肯聽他。於是他就要告老回去。高祖皇帝罵著他說。你從前做了潘仁的長史官。難道現在做了我的尚書官。倒羞恥起來。不肯做麼。李綱說。潘仁是個反賊。可是我勸他。他一定是聽的。所以我做了他的長史官。可以說是沒有慚愧的了。你陛下是個創業的明主。我所說的話。好像一塊小石子投在大水裡一樣。一點兒也沒有影響。我去勸谏太子。也是這個樣子。這樣說來。我怎麼敢永久污辱了尚書的官職。並且污辱了太子的東宮呢。皇帝說。我曉得你是個正直的臣子。是可以輔助我兒子的。李綱聽了。才肯就職。
  
  十二、【師德忍辱】
  師德忍辱。問弟為官。人唾汝面。不拭自干。
  【原文】
  唐婁師德為相。弟除代州刺史。師德謂曰。寵榮過盛。人所疾也。將何以自免。弟曰。自今雖有人唾某面。某拭之而已。師德愀然曰。人唾汝面。怒汝也。拭之乃逆其意。所以重其怒。夫唾、不拭自干。當笑而受之。狄仁傑嘗歎曰。婁公盛德。我為所容。乃不知。吾不逮遠矣。
  
  許止淨謂聖賢論羞惡之心。如伊尹以不能致君堯舜為恥。顏淵以不及虞舜為恥。若僅以唾面為恥。而必思報復。是所謂不能忍一朝之忿。非聖賢所以教人也。論史者、反疵婁公為無恥。何其悖耶。
  
  【白話解釋】
  唐朝時候。婁師德做了宰相。他的弟弟放了代州的刺史官。婁師德就對他說。凡是一家人家。榮耀太過盛的時候。別人家一定是妬忌的。你用怎麼樣的法子。可以避免這般禍患呢。弟弟說。從此以後。雖然有人把口液吐在我的臉上。我也一點不生氣。自己揩掉就完了。婁師德聽了就很憂愁的說。人家所以把口液吐在你的臉面上。這就是對你生了氣的緣故。你若把他的口液揩了。這就是反他的意了。這是加重他們的怒氣了。況且口液不去揩他。也會自己干的。有人唾你面上。你應當笑著順受了才好。狄仁傑曾經歎息道。婁公的德行。是很盛大的。我被他包容了。可是連自己也不知道。我是大大的不及他了。
  
  十三、【彥章求死】
  彥章兵敗。不惜殺身。欲全面目。恥作晉臣。
  【原文】
  後梁王彥章屯澶州。晉破之。虜其妻子。厚待之。遣使招彥章。彥章斬其使。與晉戰。屢捷。官副招討使。被讒家居。復起為將。傷重被擒。莊宗愛其勇。欲全之。彥章曰。兵敗力窮。不死何待。吾聞豹死留皮。人死留名。豈有朝事梁而暮事晉。何面目見天下之人乎。遂見殺。
  
  五代時、朝秦暮楚。不知羞恥者。何可勝數。乃王彥章初則斬使絕妻。繼則負傷力戰。終且謝絕求死。卒不臣晉。至謂何面目見天下之人。彼貪生畏死。一身兼事五朝者聞之。其亦有動於中否。
  
  【白話解釋】
  五代時候。後梁的王彥章。屯兵在澶州地方。晉軍把澶州攻破了。把他的妻子們虜了去。好好的看待他。再差了一個人來招降王彥章。王彥章把差來的人殺了。和晉兵戰爭。屢次打了勝仗。官做到副招討使。後來人家在皇帝面前說他的壞話。於是王彥章就不做官。住在家裡了。再後來又用了他做帶兵官。打仗的時候。受傷得很重。給晉兵捉了去。莊宗很愛惜王彥章的勇敢。要保全他的性命。王彥章不肯。就說道。我現在軍隊敗了。勢力沒有了。除了死以外、還有什麼等候呢。我聞得古人有句俗語說。豹死了要留好皮。人死了要留名譽。那裡有早上事梁朝。到了晚上又去事晉國。還有什麼面孔去見天下的人呢。於是就給他們殺死了。
  
  十四、【伯起志學】
  伯起自重。恥售科名。閉門志學。朝野蜚聲。
  【原文】
  宋王伯起、海陵人。其父綸為太常博士。伯起舉進士不第。歎曰。士不自重。而獻藝求售。可恥也。於是閉門肆志於學。人莫得窺其面。仁宗賜以粟帛。右司谏王觌志其墓。謂伯起不有其道。而道著於朋友。不居其名。而名聞於朝廷。其清高為人所欽仰如此。
  
  士先器識而後文藝。儒重德行不在科名。而庸俗之流。反以文藝為博取科名計。誠不知恥矣。或且明知之而故犯之也。伯起知之而痛切言之。且言之而切實行之。一洗俗尚之恥。是可以為士者訓。
  
  【白話解釋】
  宋朝有個王伯起。是海陵地方的人。他的父親名叫王綸。官做到太常博士。王伯起去考進士科。可是沒有考取。於是他就歎著氣說。讀書的人自己不自重。獻了文藝。來求售取。這實在是很可羞恥的事。於是就關了門。一意讀書。沒有一個人能夠見他的面。仁宗皇帝賜給他谷和綢緞。右司谏王觌給他做了一篇墓志。說、王伯起的做人。自己不以為有道。可是他的道。卻在他的朋友裡著了名。自己不要名譽。可是他的名譽。滿朝廷裡。沒有不知道的。他做人的清高。竟能夠給人家欽仰到這個樣子。
  
  十五、【安民免镌】
  安民刊石。恥役陳情。欲加之罪。乞免镌名。
  【原文】
  宋安民、長安石工也。崇寧間。頒蔡京所書元祐黨碑。令郡國皆刻石。時安民被役。辭曰。民愚人。固不知立碑之意。但如司馬相公者。海內稱其正直。今謂之奸邪。民不忍刻也。官怒。欲加之罪。民泣曰。被役不敢辭。乞免镌安民二字於石末。恐得罪後世。聞者愧之。
  
  一石工耳。尚恥刻誣正為奸之碑石。於以見羞惡之心。人固有之。惟或為勢所逼。或為利所乘。乃牿亡其恥德耳。而安民處於勢利交迫之際。尚能以免镌己名為請。以愧彼之官吏。聞斯者能無汗顏。
  
  【白話解釋】
  宋朝時候。有個名叫安民的。是個長安地方的石匠。在崇寧年間。朝廷裡頒布了蔡京所寫的元祐黨碑。號令各地方都要立石刻碑。這時候、安民照例是應當作工去的。他不肯去。辭著說。安民是一個呆笨的人。不曉得立碑是什麼意思。不過像司馬相公的人品。天下的人都個個稱贊他的正直。可是現在說他是奸邪的人。這個、我是不忍心去刻的呵。地方官聽了很生氣。要辦他的罪。安民流著眼淚說。官廳裡叫我工作。這是我不敢辭的。不過我要請求。不要刻安民兩個字在石碑的後面。恐怕得罪了天下後世的人。那時候、得知這回事的人。都覺得很慚愧。
  
  十六、【士隆裂帛】
  宋趙士隆。裂帛示子。謹毒自戕。當為刷恥。
  【原文】
  宋趙士隆為江南東路钤轄時。寇圍九江百余日。守將委去。士隆獨糾合余民。誓以死守。城陷。神色怡然。眾號呼。言無殺我趙钤轄。賊義之。授偽安撫使。士隆罵曰。賊耳。欲屈我耶。陰裂帛以書寄示諸子曰。賊不殺我。義不可活。汝輩得出。為我雪恥。遂仰藥而卒。
  
  士隆以賊授安撫使為恥。仰藥而死。可謂死得其所矣。而猶恐諸子蒙恥而生。竟陰裂帛以示之。而其三子不艾不懑不隱。皆能恪遵遺命以就死。尤為可敬。彼忍恥偷生輩。讀此傳其亦知羞也否耶。
  
  【白話解釋】
  宋朝的趙士隆。做了江南東路钤轄官的時候。強盜圍住了九江城。已經有一百多天了。守城的武官。都丟棄了城池逃走了。只有趙士隆獨自集合余下的百姓。大家發了誓死守著。後來城池給強盜們攻陷了。他的神色是很自然、很快樂的樣子。他手下的許多人哭著喊著。說、不要殺了我們的趙钤轄。強盜們很佩服他們的義氣。就叫他做安撫使的官。趙士隆罵著說。你們不過是一班強盜吧了。難道想來屈服我嗎。他就在暗地裡裂碎了一塊綢。在上面寫了幾個字。寄給他的兒子。說、強盜們雖然不殺我。可是在義氣上說。我是不可以再活的了。你們倘若能夠出去。替我報著仇就好了。於是自己吃了毒藥死了。
  
  十七、【張焘修陵】
  張焘覆旨。直奏君王。復仇雪恥。萬世莫忘。
  【原文】
  宋張焘、字子公。為兵部侍郎時。奉诏遣詣河南修奉陵寢。還奏曰。金人之禍。上及山陵。雖殄滅之。未足以雪此恥復此仇也。因極言必不可恃和盟。而忘復仇之大事。帝問諸陵寢何如。焘不對。惟言萬世不可忘此賊。帝黯然。秦桧患之。遂出知成都府。
  
  張浚每奏對。必言仇恥。張焘修陵寢。還奏雪恥。均可謂明恥教戰矣。而張焘之言。人尤稱其直氣吐而星斗寒也。乃秦桧湯思退之流。先後力主和議。粉飾太平。事仇惟恐不及。顏之厚也。蔑以加矣。
  
  【白話解釋】
  宋朝的張焘。表字子公。當他做兵部侍郎的時候。奉了皇上的命令。到河南地方去修治先代皇帝的陵墓。他回來對皇上說。金邦人的作禍。上及先皇的陵墓。雖然滅了他們。也不足以昭雪這個羞恥。報復這個怨仇呢。他又乘勢說。不可依靠了和金邦人的和約。忘記了報仇的大事。皇上又問所有的陵墓究竟如何。張焘並不回對。只說道。萬世之後。也不可忘了這個反賊的仇。皇上聽了。心裡也很悲傷。秦桧很忌他。就把他貶出去。做成都的知府。
  
  十八、【張浚手書】
  張浚奏對。每言仇恥。病革手書。以示二子。
  【原文】
  宋張浚知樞密院。遷右僕射。每奏對。必言仇恥之大。反覆再三。志在恢復。終身不主和議。故先後為秦桧湯思退所中傷。病革時。手書示二子栻枃。其略曰。吾為國相。不能恢復中原。雪祖宗之恥。即殂、不當葬我先人墓左。葬我衡山、足矣。數日卒。贈太師。谥忠獻。
  
  魏國公有補天浴日之功。其所引拔皆人望。一時號小元祐。若虞允文、汪應辰、王十朋等名臣。吳玠、吳璘、劉锜等名將。皆其所薦。孝宗且倚如長城焉。吾錄其終身不主和議。以不恢復中原為恥者。
  
  【白話解釋】
  宋朝的張浚。先做知樞密院的官。後來又升了右僕射的官。當他朝著皇帝奏對的時候。一定說、對金國人仇恥的重大。反覆再三的說。他的志願。要想恢復中原。報雪祖宗的羞恥。終身不肯講和議。所以先給秦桧妬忌。後來又被湯思退中傷。當他生病得非常厲害的時候。親筆寫了手書給兩個兒子。一個名張栻。一個名張枃的。手書裡面大略說。我做了宰相。可是不能恢復中原地方。昭雪祖宗的羞恥。我死了以後。不應當把我葬在祖墳的旁邊。把我葬在衡山就夠了。過了幾天死了。皇上封贈太師官。谥法叫忠獻。
  
  十九、【葉颙赧賞】
  葉颙正簡。恥曰羨余。不增田畝。不益先廬。
  【原文】
  宋葉颙、紹興初進士。知常州。或勸其獻羨余。當得美官。颙曰。名為羨余。非重征。則橫斂也。以利易賞。心實恥之。後官至宰相。識大體。抑僥倖。服食僮妾。不改其舊。服官二十年。臨終僅有地一畝。卒谥正簡。林光朝以詩哭之雲。傳家惟儉德。無地著樓台。人以為實錄。
  
  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惟至財色兩大關頭。每腼顏以喪其人格者。不可勝數。而財尤甚於色。此君子三戒。所以終於戒之在得也。況以重征橫斂為羨余乎。況以羨余圖僥倖乎。葉颙特抑之。可以風矣。
  
  【白話解釋】
  宋朝有個葉颙。是紹興初年的進士。在常州地方做知州。有人勸他把地方上賦稅的盈余、獻了上去。得到了上官的歡心。可以做一個美缺的官了。葉颙說道。名義上說是盈余。實際上不是重復的征收。那就是橫暴的斂取了。用了利去掉換賞格。我的心裡是很羞恥的。後來葉颙的官做到宰相。他的為政識得大體。抑止僥倖求進的人。他做了宰相以後。穿的吃的。和服侍他的僮僕婢妾。一切不改從前的態度。做了二十年的官。到了死的時候。只有一畝的地。這也就可以曉得他生平的廉潔清白了。死了以後。谥法叫做正簡。當時有個林光朝做了一首詩去哭他。裡面有兩句說。傳家惟儉德。無地著樓台。人家都以為這是真實的情形。
  
  二十、【處厚取迂】
  處厚慷慨。名重儒科。不迂為愧。守正無阿。
  【原文】
  宋滕處厚。少穎拔不凡。邃於春秋。名動場屋。議論慷慨。好言天下事。後調柳州馬平步尉。再辟潭州甘泉酒庫。兼帥幕。居官守正不阿。人稱其迂。曰。迂、吾所自取也。終不以此易彼。予愧予之不迂也。有謂予迂者。披襟當之。其立論每如此。易箦不亂。談笑賦詩而終。
  
  人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則生亦逍遙自樂。死亦談笑自安。世之易箦不亂者。有幾人哉。而人反以處厚為迂也。不亦異哉。吾恐迂之者。反躬自問。其去迂之資格尚遠。適足為處厚所愧耳。
  
  【白話解釋】
  宋朝時候。有個滕處厚。幼小就聰明超拔。和平常人不同。對於春秋一經。有很深刻的研究。他的聲名。振動了當時來趕考的一班人。他的議論很慷慨。喜歡說天下的大事。後來調到柳州馬平地方去做步尉官。再調到潭州甘泉地方做管酒庫的官。一方面兼著元帥署裡的幕府。他的做官一味守正。不肯阿私。人家說他的做人太迂腐了。他說。迂腐是我自己取得的。終究不肯把這個迂腐丟了。去換那個不迂腐。我還羞愧我的不能迂腐呵。有人來說我迂腐的。我就披開胸襟承受這個稱呼了。他的立論每每是這樣。臨死的時候。心裡一些也不亂。口裡談笑著。並吟著詩句死的。
  
  二十一、【元定衾影】
  元定八歲。已能詠吟。行不愧影。寢不愧衾。
  【原文】
  宋蔡元定生而穎悟。八歲能詩。日記數千言。及長。登西山絕頂。忍饑咬荠以讀書。聞朱熹名。往師之。熹叩其學。大驚曰。此吾老友也。不當在弟子之列。韓侂胄設偽學之禁。被谪道州。贻書訓其子淵沉曰。獨行不愧影。獨寢不愧衾。勿以吾得罪懈其志。卒賜谥文節。
  
  文節公衾影無慚。蓋由幼時得牧堂老人之庭訓。且以程氏語錄、邵氏經世、張氏正蒙。謂為孔孟正脈。以授之耳。所著洪范解大衍詳說、律呂新書、八陣圖說。朱子為之序。皆行於世。學者稱西山先生。
  
  【白話解釋】
  宋朝時候。有個蔡元定。生下來就很聰明。頗有悟性。八歲的時候就能夠做詩。每天記熟了幾千個字。到了長大。上了西山的最高頂。忍了饑餓。吃著荠菜。這樣的讀著書。後來聽到了朱夫子的聲名。就去拜他為師。朱夫子叩問他的學問。大驚說道。像你這樣的學問。就是我的老朋友了。不應當在弟子的班裡的。韓侂胄定了偽學的禁令。蔡元定就被貶官到道州去。他寫了一封信。教訓他的兩個兒子。一個名叫蔡淵。一個名叫蔡沉的說。凡是一個人。要在獨自行路的時候。對著自己的影子。也沒有一些兒慚愧。獨自睡著的時候。對著床裡的被頭。也沒有一些兒慚愧。你們不要為了我得罪的緣故。以致懈怠了你們的志向。他死了以後。谥法叫做文節。
  
  二十二、【陳亮避曾】
  陳亮言事。恥受榮襃。避見曾觌。踰垣而逃。
  【原文】
  宋陳亮詣阙上書。極言時事。帝將官之。亮笑曰。吾欲為社稷開數百年之基。豈用以博一官乎。曾觌聞欲見焉。亮恥之。踰垣而逃。嘗曰。研窮義理之精微。辨析古今之同異。則於諸儒誠有愧也。若推倒一世之智勇。拓開萬古之心胸。自謂差有一日之長。卒谥文毅。
  
  陳亮自幼穎異。才氣超邁。議論風生。下筆數千言立就。志存經濟。其上書斥王安石。言及西北兩邊。至使內臣經畫而豪傑恥於為役等言。孝宗赫然震動。將擢用之。恥而不受。且渡江即歸。矧曾觌乎。
  
  【白話解釋】
  宋朝時候。陳亮到了皇帝的殿裡。上了一封書。書裡面竭力說著國家的時事。皇帝就想封他官。陳亮笑著說。我的本意。要想給國家開了數百年的基業。那裡是為了換一個官來做呢。曾觌得知了他這樣高尚的品行。要想去見他。陳亮覺得很羞恥。不願見面。就跳過牆逃了。他常常說。研究義理的精微奧妙。辨析古今以來同不同的地方。我對著這一班讀書人。的確有些慚愧。可是推倒一世的智勇。拓開萬古的心胸。這些事、我自己以為似乎略有微長呵。陳亮死了以後。他的谥法叫做文毅。
  
  二十三、【虎臣辱賈】
  宋鄭虎臣。為父雪恥。令唱輿歌。似道愧死。
  【原文】
  宋鄭虎臣為會稽縣尉時。奉遣監押賈似道之貶所。虎臣為其父嘗為似道所辱。欣然而行。似道時居建寧開元寺。侍妾尚數十人。虎臣悉屏去。暴似道行烈日中。令輿父唱杭州歌谑之。每名叱似道。窘辱備至。似道知不免。遂自服毒死。虎臣曰。好教汝恁自為之。
  
  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則辱人者人有不辱之乎。敬其父則子悅。辱其父則子何如乎。以賈似道之權貴一時。而卒受輿父歌谑之辱。在虎臣固善於為父雪恥。而似道亦宜鮮克有終也。
  
  【白話解釋】
  宋朝的鄭虎臣。做會稽縣尉的時候。奉了朝廷裡的差遣。監押了賈似道到貶官的地方去。鄭虎臣因為他的父親。曾經給賈似道羞辱過的。所以他奉了命。就歡天喜地的去了。這個時候。賈似道住在建寧地方的開元寺裡。他身邊侍奉的小老婆。還有幾十個。鄭虎臣到了那裡。就叫把侍奉他的人盡數去了。把賈似道曬在很猛烈的太陽裡走路。叫轎夫們唱著杭州歌兒取笑他。每每叫著賈似道的名字。凡是可以羞辱他的事。無所不至。賈似道到了這般地步。曉得是不可免的了。於是就服了毒死了。鄭虎臣說。好教你自己這般做呵。
  
  二十四、【如雷恥舉】
  宋李如雷。貝溪逸士。元號不題。恥學舉子。
  【原文】
  宋李如雷每愛貝溪山水之奇。結廬於其上。自號貝溪逸士。少與奎龍友善。時衡陽郡建石鼓書院。欲得士。有司以如雷奎龍往。宋祚移。遂隱居力學。平生所為詩文甚富。獨恥學舉子業。嘗曰。予亦宋之遺老也。雖未委質。而忍事異姓乎。凡所作。直紀歲。不題元號。
  
  貝溪逸士之恥德、尚矣。富於詩文。不學舉子業。一也。雖未委質。不忍事異姓。二也。直紀歲建。不題元年號。三也。以視夤緣求售。玷辱斯文。賣國求榮。屈身異族。恬然不知羞恥為何物者。霄壤自判矣。
  
  【白話解釋】
  宋朝時候。有個李如雷。他喜歡貝溪地方山水的清奇。就在那兒造了一所草房子。自己取了一個別號。叫做貝溪逸士。他幼小時候。和奎龍很要好。這時候、衡陽府裡造了一個石鼓書院。要訪求讀書的人。官廳裡就舉了李如雷和奎龍兩個人去。後來宋朝亡了。李如雷就隱居了。用力讀書。平生所做的詩文很多很多。可是很怕羞恥去做考試的功課。他常常說。我也是一個宋朝的遺老。雖然在當時沒有做官。難道忍心去事奉別姓的君主嗎。凡是他所做的詩文。只紀著年歲的甲子。不題元朝的年號。
  
  【緒余】
  孔子曰。知恥近乎勇。王曾曰。知恥者、可以行人之所不能行。任人之所不能任。萬不至冒貢非幾。為奸盜詐偽。自取亡身辱親。敗家亡國者也。夫八德而以恥字終之。是恥居八德之終。實全八德之道。如子不孝於親。弟不恭其兄。可恥之甚也。不忠不信。無禮無義。臨財苟得。臨難苟免。不尤恥之又甚乎。夫士為四民之首。而不知恥自愛以愛人。惡在其為士乎。果能立心堅貞。守身圭璧。暗室不敢欺其心。仰不愧。俯不怍。不難為天地之完人。而聖域賢關。亦不難入也。  


 

上一篇:德育故事:《二十四恥》【二集卷八】
下一篇:德育故事:《二十四恥》【四集卷八】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