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老實最可貴.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依前五門,即觀之止,起即止之觀』,從這兩句話我們就曉得,止、觀其實是一,止觀不二,止就是觀,觀就是止。可是它作用很明顯的能讓我們看出來,止是放下,觀是看破。如果不放下,你不能夠看破;如果不看破,你不會放下,這兩個是一樁事情,必定要相輔相成。觀幫助止,看破幫助你放下,放下幫助你看破。這兩個法門,初學的人是從觀下手,還是從止下手?不一定。為什麼?眾生根性不相同。有的人從止下手容易,有些人從觀下手容易。我們舉個例子來說,譬如淨土法門叫你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對於老實人來講,他能接受。你叫他老老實實,叫他一切放下,他就真做到了,他真干。

  可是這個方法,如果對知識分子就不行,知識分子說我為什麼要放下?如果不把為什麼要放下搞清楚,他不肯放下,所以他要用觀下手,這是兩種不同的路。眾生根性很多、很復雜,不外乎這兩大類,這是一類從性門入,老實人他相信,一點懷疑都沒有,他就從止下手。另外一種就是知識分子,他多疑,什麼事情他都要打破砂鍋問到底,你要是不把道理講清楚搞明白,他不可能相信你。所以要從解門入手,尤其是對高等知識分子要從解門。釋迦牟尼佛跟中國六祖惠能大師就示現了這個榜樣,釋迦牟尼佛代表知識分子,所以他要去求學,學了十二年,不容易,真叫苦學。十二年中,所有的宗教學術的大德們,他統統見過,跟他們學過,疑問還是沒有解決。最後把所學的東西放下,入更深的禅定,這才夜睹明星,大徹大悟,見性成佛。這是一個典型的知識分子,畢竟在這個世間,知識分子占大多數。

  惠能大師他示現的是不認識字,沒念過書,世間的學術、出世間的學術,一天都沒學過。他的好處在哪裡?標准的老實人,他對經典相信,對老師相信。這種人從行門下手,不用求解,他就老老實實做。可是行中有解,解中有行,做到了,他自然明白,解明白了,他自然就肯做了,就真肯放下。無論是從解入、從行入,第一步進去之後,以後決定是解行相應,相輔相成。從解門進去,觀進去,它就有止,自然就放下,放下又幫助看破,看破又幫助放下,互相幫助,相輔相成。章嘉大師告訴我,從初發心到如來地,就是這個辦法。老師當年看到我初學,盡量不說佛學名詞,他講看破、放下,我好懂。如果他講的是即觀之止,即止之觀,我就完全不懂了,巧妙,這叫智慧。深入淺出,讓我們初學沒有接觸過佛法,沒有讀太多書的人,也能聽得懂他的話。所以止觀是一體的兩面。

  從止入門,還是從觀入門,各人根性不相同,哪一種方法都可以。我學佛就是從解門入的,我要是不把這個事情搞清楚,你叫我學很難,我做不到。我必須把它搞明白,認為這個值得我學,我才真肯干。兩種各有長處,平等平等。可是我自己感覺到,還是老實可貴。老實人不成就則已,一成就真是出人頭地,很少人能跟他相比。我覺得老實比多聞高明,老實不容易。這是過去生中,善根福德修成的,不是偶然的,我也很想老實,但做不出來,這不是勉強能做的,所以理要懂,一生不敢輕慢別人。

文摘恭錄—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八十九集) 2009/8/31 檔名:12-47-89  

上一篇:淨空法師:修學的基本態度
下一篇:淨空法師:謠言止於智者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