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佛教家庭倫理觀初探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社會發展的日新月異,二十一世紀的新人類遭遇著前所未有的變革與挑戰。在一切以發展經濟為中心的思想催化與作用下,以家庭倫理為基礎的社會道德觀念,正在不斷地蛻化與演變。佛教——一種理智的宗教,在新的歷史時期,能否一如既往地為家庭的幸福與康寧,社會的安定與團結,國家的繁榮與進步,人類的文明與和諧,作出應有的貢獻?本文擬以佛教家庭倫理觀為主軸,輻射到社會的各個層面,剖析佛教存在於當代社會的意義與價值,探索佛教家庭倫理觀的真實內涵。以《阿含經》等早期佛典為線索,輔以中國儒家的倫理思想,結合現代人類的實際狀況,針砭社會不良的思想行為,並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法。希能引導廣大居家學佛者正確認識與理解父子、夫婦、兄弟等各方面的倫理關系,從淨治身心開始,做一個有道德、遵倫理、守法律、勤奉獻的公民。使出世與入世有機地統一起來,積極地開展契理契機的人間佛教;以家庭為單位,提升人的品質,淨化社會,增進德行,建設人間淨土。

  

    一、家庭的原始概念與功能作用及倫理道德

    人類從遠古走來,無論是穴居洞住、木屋草房,還是竹蓬瓦寨、石壘泥牆,抑或是高樓大廈、別墅山莊,從簡單到復雜,從簡陋到豪華,家的概念與意義似乎並沒有什麼實質的變化。《象跡喻大經》中家的定義是:“如以木材、瓦礫、泥土,覆蓋虛空,稱之為家屋。”《說文解字·宀部》中解釋為:“家,居也。”《玉篇·宀部》:“家,人所居,通曰家。”《周禮·地官·小司徒》鄭玄注:“有夫有婦然後為家。”《左傳·桓公十八年》:“女有家,男有室,無相渎也。”孔穎達疏:“男子一家之主,職主內外,故曰家。”《孟子·滕文公下》:“丈夫生而願為之有室,女子生而願為之有家。”《易經·家人卦篆》:“家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父子、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至此,家的原始概念已凸顯出來:家是由夫婦、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姻親和血緣關系所組成的一個共同生活體,是構成社會的最小單位。

    《雜阿含》九三經說:“何故名家?其善男子,處於居家,樂則同樂,苦則同苦,在所為作,皆相順從,故名為家。”由此可知,家不單是個人身心活動的場所,實際上它包含了家庭每一個成員的情感寄托、責任義務、奮斗目標、行為規范、倫理道德等多方面的內容。《雜阿含》一二七九經說:“於父母兄弟,捶打而罵辱,無有尊卑序,是則墮負門。”也就是說,家庭應建立在長幼有序、相互尊重、禮讓包容、體貼關懷的共同理念上,應具有溫、良、恭、儉、讓的德行。毆打辱罵父母、兄弟是一種缺德行為,同樣是墮惡道、遭苦報的要因。佛在《長阿含》一六經中開示說:“善生!夫為人子,當以五事敬順父母。雲何為五?一者供奉能使無乏;二者凡有所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為恭順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違背;五者不斷父母所為正業。……父母復以五事敬親其子。雲何為五?一者制子不聽為惡;二者指授示其善處;三者慈愛入骨徹髓;四者為子求善婚娶;五者隨時供給所須。”父母慈愛子女,子女孝順父母,各安其位,各盡其職,其樂融融,家庭自然和睦、安寧。“善生!夫人之敬妻亦有五事。雲何為五?一者相待以禮;二者威嚴不媟;三者衣食隨時;四者莊嚴以時;五者委付家內。……妻復以五事恭敬於夫。雲何為五?一者先起;二者後坐;三者和言;四者敬順;五者先意承旨。”說明夫妻之間應互敬互愛,彼此尊重,信任關懷,禮讓溝通。《孟子·滕文公》(上篇)說:“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透過倫理在中國古代的字意來考量,倫,《說文解字注》說:“倫字從人侖聲,輩也。”理,《說文解字注》說:“玉雖至堅,而治之得其理,以成器不難,謂之理。”《小戴禮·樂記》更說:“論倫無患,樂之情也。”《荀子·儒效篇》說:“人倫盡也”。人倫,指人與人之間的道德關系,天倫,古代特指父子、兄弟等關系,而倫理即人倫道德之理。引伸開來,倫理的中心思想重在人與家庭、社會、國家和世界人類的關系,它是人類社會千百年來約定俗成的人際關系的道德規范。

    從上可知,家不僅是孕育個人生命成長的溫室,還是種族繁衍與延續的載體,更是倫理道德的基礎。今日社會,人們陶醉於物質的電光聲色之中,在振臂高呼文明的同時,多少家庭倫理道德卻被那迷亂的行徑粗暴地踐踏。父子反目斷絕關系,兄弟诤斗見利忘義,夫妻離婚當作兒戲,姊妹攀比紅眼妒忌,如是種種亂相深刻地反應了片面追求物質文明,若不能重視家庭社會倫理道德教育,人類生活秩序將陷入一片混亂的局面。因此,無論人類發展進步到怎樣的程度,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唱婦隨,都應當作為家庭倫理謹守的基本原則。作為一個在家佛教徒,更應順從佛陀的教誡,秉持佛法的信念,積極開創幸福和樂、美好的家庭生活。倦鳥日暮知返巢,游子月夜想回家。家是每個人生活棲息的地方,無論是東奔西走的政客,還是南北貿易的商旅,抑或是浪跡天涯的單身漢,總會在某一個時刻回家。鳥兒歸巢,銜食喂養窩中的雛鳥;人朝出暮還,把收獲與家人分享。基於人類相依共存的緣起定律,血緣構成了父母與子女間最為親密的關系。在彼此依賴、互動交流、風雨同舟、資源共享的家庭生活中,每個成員都應承當各自相應的責任與義務。 

    二、父慈子孝知恩報恩的家庭倫理觀

    人出生於世間必依於父母。因此,父母對子女有養育的恩德,子女理應敬重承順奉事他們。《增一阿含經》卷五十說:“父母生子,多有所益;長養恩重,乳哺懷抱,要當報恩,不得不報恩。”父母之恩,昊天罔極。《增一阿含經》卷十二:“世尊告諸比丘:教二人作善不可得報恩。雲何為二?所謂父母也。若復比丘,有人以父著左肩上,以母著右肩上,至千萬歲,衣被、飯食、床蓐(褥)、臥具、病瘶(嗽)醫藥,即於肩上放於屎溺,猶不能得報恩。比丘當知,父母恩重,抱之育之,隨時將護不失時節,得見日月,以此方便知此恩難報。是故諸比丘,當供養父母,常當孝順,不失時節。”在原始佛教的聖典中我們可以看到,釋尊在成道後不久即回家為父王說法。《淨飯王般涅槃經》的記載更表現了釋尊無比的孝心:“佛言:‘唯願父王,莫復愁悒,所以然者,道德純備,無有缺減。’佛從袈裟裡出金色臂,掌如蓮花,即以手著父王額上:‘王是清淨戒行之人,心垢已離,今應歡悅,不宜煩惱,當谛思念,諸經法義,於不牢固,得堅固志。已種善根,是故大王,宜當歡喜,命雖欲終,自可寬意。’”在父王逝世出殡之日,“爾時,世尊念當來世,人民凶暴,不報父母養育之恩,為是不孝之者,為是當來眾生之等,設禮法故,如來躬身自欲擔於父王之棺。”從釋尊的言行中可看出:知恩報恩是佛教最基本的倫理道德觀。父母對子女的恩德可說是:義高雲天,恩深巨海。但現實生活中,不論古今中外,忤逆爹娘者仍大有人在,尤其在今日世界,國際性的人口老齡化,引發了更大的遺棄老人的社會問題。為了挽救日益頹敗的世道人心,必須從五戒十善的德行做起,從奉行孝道入手,所謂“百善孝為先”。唯有遵行這千年不變的道德法則,才能使社會得到改良,人心得以淨化。孝道不僅是對父母的奉養與慰藉,或父母死後設供修福,喪事排場體面,更重要的是父母在世之時,能夠令其歸信三寶,若父母行於邪道則應勸谏去惡行善。《阿遬達經》說:“佛在捨衛國告諸比丘:皆聽我所言致難。父母生子,養育哺乳,長大欲令見日月光,父母以天下萬物示子,欲令知善惡。諸比丘!如是子以一肩負父,復以一肩負母,至壽竟乃止。復以天珍寶、明月珠、玉璧、琉璃、珊瑚,自生禽獸白珠,皆以著身上,尚未足報償父母恩。父母喜殺生,子能谏止父母,令不復殺生。父母有惡心,子常谏止,令常念善,無有惡心。父母愚癡少智,不知經道,以佛經告之。父母貪狠嫉妒,子從順谏之。父母不知善惡,子稍以順告之。諸比丘!子當如是。為人作子,衣服欲好於父母,食欲甘於父母,語欲高父母上,至死後當入地獄中。為人作子,當孝順事父母,持行如是者,死當生天上。”通過以上引述的內容,我們可以了解到父母與子女的家庭互動關系,是建立在各盡其責、各守本分、互相依賴、彼此關照的基礎上,絕不僅是單向的奉獻和付出。父母有哺育、撫養、愛護、教導子女成長、學習知識技能等責任與義務;子女有贍養、孝敬、關心、繼承父母家業、保持家族美德等義務與責任。俗語說:“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對子女的愛是無條件的、真摯的、甚至是無我的。為了改正子女的錯誤行為,父母必須施以嚴厲的教訓與處罰,盡管有時會招致子女忤逆的言行,但他們的內心深處仍然以寬闊的胸懷原諒子女的無知。“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愛之深,責之切”。這些是父母對子女的期望與鞭策。可是現實生活中,父母常常會主觀地把個人喜好強加給子女。譬如:子女對文學、藝術、詩詞等並不感興趣,可父母偏從書店買來唐詩宋詞、中外名著、藝術鑒賞等強迫子女閱讀,結果是子女心理壓力增加,心智不能得到啟發,反而造成逆反心理,終於有一天怒氣在忍無可忍中爆發。因此,父母的慈愛應充分理解、把握、尊重子女的興趣與選擇,因勢利導,鼓勵子女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與指明適合其特點的發展方向,只有這樣,才會消融彼此間的隔閡,促進家庭生活的和樂、幸福。“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晖!”為人子女,當知恩報恩。就連出家的比丘在父母生病無人奉養之時,佛陀也聽許比丘將所乞到的食物分一半給父母。若父母生病需要照顧時,比丘也可回家七日奉養雙親。由此可見,無論在家出家都應竭力酬報父母深恩。若能使父母離惡向善,轉迷成悟,深信三寶,乃至超脫生死輪回,才是真正的報生生世世父母之恩德。

  三、互信互諒相敬如賓的家庭倫理觀

    人類學家羅威(Lowic)說:“家庭是以婚姻為根據的社會單位。”《易序卦傳》中說:“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由此可知,婚姻是構成家庭的根本因素。婚姻締結了男女生理、心理等關系而成為夫婦,從而承當了傳宗接代、教育子女、和睦互助的責任與義務。夫婦所扮演的角色是相輔相承、平等合作的伙伴關系,相處之道,應秉持互信互諒、相敬如賓的恕道觀念。但是,千百年來“男主女從”的觀念根植於大眾人心,已成為不爭的社會事實。釋尊是怎樣開示夫婦之間的倫理的呢?“若夫婦兩人,互相信任,寬容和自制,如法生活,互相愛語,他們的幸福會增加,安樂會生起。如果兩者守戒律的話,怨敵不害。在這世間兩人共同守戒、實踐法的話,於歡喜天受諸欲樂之喜悅。”《優婆塞戒經》卷三說:“若有人能供給妻子衣服、飲食、臥具、湯藥、璎珞、服飾嚴身之具,是人則是供養西方。妻子復以十四事報之:一者所作盡心營之;二者常作終不懈慢;三者所作必令終竟;四者疾作不令失時;五者常為瞻視賓客;六者淨其房捨臥具;七者愛敬言則柔軟;八者僮使軟言教诏;九者善能守護財物;十者晨起夜寐;十一者能設淨食;十二者能忍教誨;十三者能覆惡事;十四者能瞻病苦。”夫婦在雙向的責任與義務中,應以禮相待,互不輕慢,同心協力,同甘共苦,彼此間能夠遵守夫婦的倫理綱常,忠貞不渝,白頭偕老。

    人類的生殖欲是與生俱來的,但與其它動物不同的是,性行為須遵循倫理道德和法律的約束。佛教五戒之一的不邪YIN戒,是保護夫婦間正當的兩性生活,維護個人基本道德,促進家庭和樂及穩定社會秩序的有力保障。不正當的男女關系,會造成社會的不安,家庭的破裂,人心的墮落,道德的淪喪。今日世界,人類社會性開放的觀念遍及歐美,歐風美雨的思潮又不斷地侵蝕著中華民族的肌體,愛滋病患者正以驚人的速度增長,各種丑惡的社會現象不斷蔓延,影響著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家外有家,養情婦、包二奶等充斥著亂倫行為的詞句,竟然堂而皇之地出現在人們生活的周圍,彼此心照不宣,似乎大家已默認了這種非道德存在的正常性,偶爾也聽到一些衛道者的聲音,卻無異於在轟鳴的機械聲中喊人,見而不聞。

    在世俗生活中,全面禁止男女性欲關系,要求每個人都過著梵行生活,那是不可能的。因此,對於夫妻而言,性欲並不是罪惡,而罪惡往往因不正當的男女關系而來。《雜阿含經》說:“女人不自守,捨主隨他行;男子心放蕩,捨妻隨外色;如是為家者,斯皆墮負門。”“老婦得少夫,心常懷嫉妒,懷嫉臥不安,是則墮負門。老夫得少婦,墮負處亦然。”所以,為了家庭的和睦與安寧,夫婦間應當嚴守不邪YIN戒。

    《佛說玉耶女經》雲:“何謂夫婦?背親向疏,永離所生,恩愛親昵,同心異形,尊奉敬慎,無憍慢情,善事內外,家殷豐盈,待接賓客,稱揚善名,是為夫婦之道。”對於一個女性而言,婚姻是人生的一大轉折。所謂“別人堂前我上香,別人父母我喊娘”,“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在這種轉化的過程中,一種新的倫常關系由此而建立。由女兒變成媳婦,由大家閏秀變成了人妻子母,生則同貧富、共衣衾,死則同穴葬、共泮合。然而,這種傳統而又典型的中國家庭倫理觀念,在今日民主自由、男女平等、離婚率攀高不下的社會中,受到一而再三的沖擊,傳統正在搖搖欲墮中塌方。如何重建或加固家庭倫理的堤防,是現代人類社會所面臨的新問題。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與發展,無需婚姻的結合而孕育新生命,已成為部分的社會事實。但是,無論人的生命以何種形式出生,家庭仍然是維系人類社會相依共存的重要部分,男尊女卑的格局卻將會發生質的變化。

    夫婦之間家庭倫理道德的和諧與淪喪,直接影響了社會結構的安定與頹敗。因此,夫婦之間對愛情應專一無有異念,對家庭應各盡其責,善良的德行相濡以共,誠摯的語言同沐溫馨,如是則能締造理想的婚姻家庭關系。若家家和睦,戶戶安定,則世風向善,人心淨化,人間淨土實現有望。
    四、血緣親情兄友弟恭的家庭倫理觀

    從整個家庭倫理關系而言,父母子女是因果關系,夫婦為交互關系,兄弟姊妹則為並列關系。因此,兄弟間的根本道德是平等互助、兄友弟恭。這種僅限於家族性的血親關系,含攝了姐妹、叔嫂等同輩平行的人際關系。在生活中“長幼有序”是維持家庭倫理的基本原則,兄弟情同手足,如連理之木,理應相互扶持,共同進步,而不該“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增一阿含經》卷十四說:“阿難,世間無善知識者,則無有尊卑之敘,父母、師長、兄弟、宗親。則與彼豬犬之屬與共一類,造諸惡緣,種地獄罪緣。有善知識故,便別有父母、師長、兄弟、宗親。”兄弟間的倫常除了相互敬愛、尊重之外,還必須在日常生活的行為、舉止上,互相勉勵,彼此溝通,止惡行善。即使各自心性差異有別,也應和睦相處,患難與共。如《毗奈耶藥事》卷十五所載:

    “復次,大王!乃往古昔,時毗提诃國,有五百群臣,其中有二兄弟,最為大臣。兄名蘇斯那,弟名斯那。其名斯那者,心常好覓人過,無利益心。其蘇斯那者,於一切時常行利益。為由蘇斯那常行利益故,其斯那既無利益,惱亂人民。城中眾俱來白王,說彼所作無利益事。其王即令擯出境外,便往婆羅痆斯城,事梵德王。後於異時,其蘇斯那,聞弟被擯出境,在婆羅痆斯梵德王所以為臣佐,即白毗提诃王言:今欲往彼婆羅痆斯看弟,作其和順之事。城中人眾,皆生怪愕。其弟常於兄處,作無益事;其弟,王擯出國境,此兄尚於弟處能行饒益,共為和可。”

    從上引述的內容來看,真正的兄弟之情是在患難、失意、沮喪、困苦之時,能夠給予協助、支持、關懷、救濟。《四分律》卷四十一說:“有七法是親友利益、慈憫故。何等七?難與能與,難作能作,難忍能忍,密事相語,不相發露,遭苦不捨,貧賤不輕。”兄弟間這種肝膽相照的情懷,是血濃於水的真實寫照。但是,現實生活中,因兄弟各自的成家立業又產生了多少的恩怨與情仇。其中,妯娌間的嫉妒與猜疑,常使兄弟間的情感平添了幾重的波折。分家是兄弟間的常事,但為了財產而置親情於不顧者也大有人在。古人雲:“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縫,手足斷,安可續?”《毗奈耶藥事》卷二記載了這樣一件事:

    “自在長者忽然染疾,因斯念言:我若亡後,然諸子等必當分析。我今應當預畫方便,告諸子曰:‘汝等兄弟,可將柴來。’子聞父命,各執取柴,遂成大積。父便告曰:‘可共燒之。’其火既盛,父告子曰:‘汝等可共分此火柴,鹹令相去。’彼諸子等即依父命,競分柴火,於是彼火被分還滅。父告子曰:‘汝見此不?’鹹言已見。長者於是說伽陀曰:‘眾火相因成光焰,若其分散光便滅;兄弟同居亦如此,若辄分析還當滅。’爾時,長者說是頌已,復告子曰:‘汝等當知,我沒之後,不應取汝妻子之語。’說伽陀曰:‘若用妻語家便破,醒人聞叫必心摧;破國皆猶(由)於惡臣,由多貪故斷恩愛。’”

    以上經文所體現的內涵,與今日社會的現狀似乎有很大的距離,尤其是“不應取汝妻子之語”,更是與時代精神相背離。但兄弟間的不融洽,常因妯娌們的讒言、抱怨、離間而疏遠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隨著社會的發展與演變,也許直接血緣關系的兄弟少了,妯娌們也無法三五成群地鬧分家了,更有甚者可能有兄無弟了,也就無所謂兄弟關系了。但是,家庭中兄弟的倫常仍將存在並向外延伸,所謂“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增一阿含經》中釋尊對阿難說;“自今已後敕諸比丘,不得卿僕相向,大稱尊,小稱賢,相視當如兄弟。自今已後,不得稱父母所作字。”由此推之,兄弟即平等相待的朋友,雖無直接的血親關系,有時卻表現出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萬丈豪情。因此,廣義的兄弟倫常,即是以社會為家庭,和平共處,榮辱與共,風雨同舟。如果每個家庭皆能長幼有序,敦睦和諧,必能促進社會的穩定,國家的安寧。

    結 論

    家庭是個人與社會間的橋梁,是人格養成的重要場所。父子、夫婦、兄弟間的生活,只有將人倫與道德融合在一起,才能充滿溫情與安寧。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唱婦隨的倫常,要求各家庭成員要各盡其責、各安其位、各守本分,互敬互助,體諒關愛,尊重包容,這是家庭和睦安樂的基石,而充裕的經濟生活,則是促進家庭幸福、安穩的重要因素。唯有正見人生的聚散無常,才會更好地珍惜與把握今生的因緣。

    佛教家庭倫理的教說,建立於眾生平等的教義和人與人互相尊重的道德觀念上,釋尊於《善生經》和《玉耶經》中作了全面的闡釋。本著互愛、感恩、奉獻的精神,家庭成員間合情、合理、合法的至善道德生活,是佛教家庭倫理觀的根本內涵。人類的習俗、風尚、文化等,隨著時空的演變與社會結構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但基於人性的道德規范卻是任何社會都需要的。釋尊的聖教超越了二千五百多年時空,它不但經得起世間的考驗,而且能夠適應每一個時代。佛教之家庭倫理觀,亦復如是,尤其在當今社會轉型、世風日下的情況下,仍不失為家庭和樂穩定的良方,有利於人們積極向上,社會健康發展。

 

上一篇:學誠法師:出家功德與優秀出家人的必備素質
下一篇:日常法師:孝經講義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