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惜福法師:提高修行的一個簡便竅訣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煩惱現前時,如樹安住

“如果你的貪心猛厲現前,暫時堅持克制一下;或者你的嗔心非常猛烈時,也暫時強行克服;只要你堅持一會兒,煩惱就會漸漸地減弱消失,你只要保持十分鐘不動不言,然後再慢慢地去講話、做事,這樣就不會有什麼不良後果發生。”

“如樹安住”的竅訣,都是說在我們生起煩惱時,首先要警覺,然後堅持正念,三門安住如樹不動,不使內心煩惱增長、轉化為身語惡業。這個竅訣對初學者來說,尤為重要。一般初入門的修行人,煩惱習氣比較重,又不知道以甚深智慧觀照煩惱,轉為道用。這種時候,以如樹安住的方便,不隨煩惱而行,也就會消除造惡業的危險。希望在座各位學佛者以後相互接觸時,經常以本論中的一些法語警醒自己與對方:某某道友,貪嗔煩惱來了,“言行應暫止,如樹安穩住”。如果能養成這種良好習慣,大家的修行定會日飛猛進。

——節選自索達吉堪布〈入菩薩行論廣釋〉(帖子末尾附有電子書)

若身欲移動,或口欲出言,

應先觀自心,安穩如理行。

如果我們想要移動身體,或者想說話,應先觀察自心的動機是否清淨,然後穩重如法地去行持。

修行人的一言一行,如果不以正知正念攝持,就很容易失毀學處。所以在自己的每一個言談舉止之前,必須先觀察自己為什麼要這麼說、這樣做,此發心是否清淨?將造的是善業、惡業、無記業……。如果發心清淨如法,就可以遵照律儀,穩妥地去口說身行。

這是我們平時行持的總綱,藏傳佛教史上的高僧大德對此非常重視。以前堪布律登(麥彭仁波切的弟子),每次給弟子講經傳法前,都以“應先觀自心,安穩如理行”作為開卷語。這兩句偈語的內容,如果我們能踏踏實實地遵照實行,對自己的一生將會有深遠意義。在七、八歲的時候,我得到了這兩句偈語,雖然自己在小時也很調皮,但行為上與自己的伙伴還是有很大差別,我想那是因為自己經常受到這個法寶的加持吧。你們如果從小也懂得這個竅訣,以它深刻的影響,一生中的作為定會很如法,世出世間的規矩一定很少觸犯。

關於“安穩”有兩層意義。其一是,如果在身口行動前,觀察到自己發心清淨,就應如理如法穩妥地去行持,不為一切違緣困難所動,始終如一地圓滿實現計劃;還有一層意義是,此處“安穩”是名詞,即安穩者——大乘菩薩之義。一個真正的大乘佛子,一切言行都發自清淨菩提心,肯定會是妥善如法,穩固不移,不為一切煩惱所染,因此,大乘佛子也稱為“安穩”。

吾意正生貪,或欲嗔恨時,

言行應暫止,如樹安穩住。

當我內心正生起貪欲,或者正要發嗔恨心時,應當暫停言行,力持對治,如樹一樣安住不動。
上偈總說了言行前當觀心而後安穩行,現在開始詳細地分析,在觀察到各種不同惡心時,而應安穩行的學處。我們以正知觀察自心,如果自心對外境的人或財物生起了貪欲,或者對某外境要生起嗔怒,此時自己應猛然醒悟,力提正念對治。龍樹菩薩說過“貪嗔癡所造的業為不善業”,我們如果在貪嗔等煩惱驅使下,言行肯定要觸犯戒律,傷害自他。這種煩惱在開始萌發現行之際,就應果斷地停下來,強行壓制自己的言行欲。雖然凡夫人要完全調伏內心煩惱是不可能的(登初地的菩薩才能斷見惑,斷除遍計煩惱),但凡夫可以用正知正念監控自己,暫時強行壓制言行,不讓自己隨惡劣意樂去做事說話。


上師如意寶說:“如果你的貪心猛厲現前,暫時堅持克制一下;或者你的嗔心非常猛烈時,也暫時強行克服;只要你堅持一會兒,煩惱就會漸漸地減弱消失,你只要保持十分鐘不動不言,然後再慢慢地去講話、做事,這樣就不會有什麼不良後果發生。”即使是再難對治的煩惱,只要我們采取這種戰術,不開口,不動身體,如大樹一樣,不論東南西北風如何吹,雖然沒辦法制止狂風沖襲,但只要能穩重地安住下來,煩惱狂風也莫可奈何,過一會兒就會消失無蹤了。

這個竅訣為歷代高僧大德所注重。樹木扎根於大地,無論狂風暴雨、冰霜驕陽,都是靜靜地屹立,不會有劇烈變動。真正的修行人,也應如是,任憑各種煩惱違緣的沖擊,決不屈就,決不違背學處去造惡業,而應以果斷手段去制止煩惱,轉為道用。這些內容比較容易了解,但沒有真正地將這些竅訣深深刻於內心,平時看起來很好,遇到各種逆境痛苦時,卻不能運用這些竅訣去對治,為煩惱驅使而造惡業。《入行論》的這些內容,不僅僅是讓我們在口頭上念誦而已,更重要的是讓我們通過反復思維修習,將一字一句融入自相續,言行舉止都要以此而衡量要求自己。這些竅訣每天學多少,就要實實在在應用到日常中,反復修煉。沒有長期串習,今天聽了,明天就忘,如同“馬熊挖旱獺”,最終會一無所獲。

掉舉與藐視,傲慢或驕矜,

或欲評論他,或思偽與詐,

或思勤自贊,或欲诋毀他,

粗言並離間,如樹應安住。

當內心正在散亂掉舉,藐視戲笑他人;或形露驕慢,在內生起驕矜自負心理;或有批評別人的動機;或心生虛偽,想欺詐他人;或者力圖贊美自己;或想要诋毀他;或想要粗言惡語並挑撥離間;在這些時候,應該像大樹一樣不動。

在觀察到自己有掉舉等不良心念言行時,我們也應如大樹一樣穩重不動。掉舉是自心散動,不能安住所緣的狀態,這種狀態是修心過程中必須克服的障礙;藐視是輕視、蔑視他人,根桑曲扎仁波切說藐視包括以各種語言嘲笑、輕侮他人,這種行為也是必須制止的惡行。如果你去恥笑他人,自他必會因此生起煩惱,毀壞自他的福德和戒律。

傲慢在《俱捨論》與《毗婆沙論》中分為七種,總之都是以無明妄惑覆心,而生執取,恃己凌他,貢高自大的種種惡劣心行。傲慢這種煩惱,有的很難覺察,有人總覺得自己學問才貌等各方面勝他人一籌;或於佛法方面未證未得而自以為已證已得,執己為勝,好像上師三寶也不如自己。這種人總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對誰也生不起恭敬心,導致他自己無法得到上師三寶的加持。我們在任何一個上師面前聽法,或做其他事情,不搬掉傲慢這塊絆腳石,肯定是無法得到利益。驕矜與傲慢有區別,驕矜未外露於身語,是在內執己為勝的惡心。在《親友書》中講了五種,執自己的地位、家族、相貌、年少、才華勝過他人,而生驕矜。此惡念生起時,應及時察知,憶念正法將它平息。

“或欲評論他”這是凡夫極易犯的過錯。很多人說話,一開口就說別人的短處,好像沒有說別人過失,自己就很難過;一提起某某人有如何之短處就眉飛色舞,心裡特別舒服。其實,評論他人,揭露他人的過失,毫無意義。上師如意寶說過:“如果你是為攝受、引導弟子,指出弟子的過失是應該的,歷代金剛上師也是這樣做。但金剛道友之間不要互相評論,說長道短,這樣沒有任何意義。”我們凡夫人之間以煩惱心去評頭論足,唯有造口業。所以希望大家在日常中觀清淨心,切不可去圖一時之口快,而招致無邊痛苦。

“或思偽與詐”——“偽”指內心的虛偽、詭谲;“詐”是以言行诳惑欺詐他人。在《寶鬘論》中,對“詭谲狡詐”講得比較詳細,此處不廣說。我們在觀察到自己心生詭谲,想去欺騙他人時,應當急提正念,認識到這種心念的過失,不讓它繼續轉化為口業。自己作為一個學佛人,不能與社會上那些人一樣,爾虞我詐,修行人應該誠實,說老實話,做老實事,坦蕩直爽地去作事,不要計較個人得失。雖然在社會上辦事,太坦直很不方便,但無論如何,自己作為一個修行人,應如麥彭仁波切在《二規教言論》中所說那樣:“縱此大地滿惡人,然自當持高尚行。”

“或思勤自贊”——自己贊揚自己,這也是凡夫人常見的一種惡劣習慣。有些人沒有一點功德,人格智慧低下,為了尋求心理平衡,或為了名聞利養,往往會自吹自擂:“我如何如何,了不起啊!”而真正有功德的人,卻總是緘默不語。《格言寶藏論》中說:“淺學之人極驕傲,學者謙遜又溫和;溪水經常嘩嘩響,大海從來不喧囂。”現在可能是末法時代的原因吧,有許多人越吹得厲害,別人也就更相信他。有些人說自己是“蓮師大佛”、“觀音世主”,有更多的人自稱“活佛”,到處招搖,而那些沒有頭腦的人,不作觀察分辨,笨頭笨腦盲目地相信這些自我吹噓,經常上演一些讓人啼笑皆非的鬧劇。上師如意寶在課堂上說:“以前藏地的轉世活佛,對藏傳佛教事業做出了很大貢獻。但現在是末法時代,除了少數真正轉世活佛外,有很多不如法之處……”現在有些真正的轉世者,他們並不宣揚自己是活佛,而一些無知的人卻自我吹噓,那些盲從者也瞎起哄,到處吹捧:“啊呀,這是個大大的活佛,你看他的肚子有多大……”

大家以後千萬要注意這一點,切不可在信眾前自我吹噓,如果這樣去做,只有自己害自己。我們作為修行人,一切場合都要慎觀自心,每當現起“欲自贊”的念頭時,應立刻將嘴巴緊閉,不讓它流出來。如果說出來,肯定是些不如法的話,自己給自己招來禍害。阿底峽尊者在《菩薩寶鬘論》中也如是教導我們:“眾人之中觀察言”。

“或欲诋毀他”——诋毀,即是诃他過失,誹謗他人。對一般人來說,這樣做也只有徒然造惡業,無論你是有因,抑或無因,你诃責誹謗他人,必會損毀自己與他人。凡夫對他人的诋毀,絕大多數是出於嫉妒等煩惱,而給他人扣“黑帽子”。世人也說:眾口铄金、閒言蜚語是殺人不見血的軟刀子等等,诋毀對人的傷害確實非常厲害,大家或許多多少少有過這方面的感受。以前噶當派的博朵瓦格西,持戒非常清淨。當時寺廟附近有一位姑娘對他產生了世俗情愛,用了許多花招想打動格西,但絲毫沒有起到作用。那個女人因而轉愛為恨,決計報復。後來她與別的男人生了一個小孩,小孩生下來不久,她趁格西正在給很多弟子轉法輪的時候,將小孩抱到博朵瓦格西面前說:“你的小孩你自己管吧,我不要了。”格西當時心裡想:“不論怎麼樣,可能是我的業障現前了,這個女人也是可憐啊……”於是就泰然地接過小孩,說:“好,那就由我撫養吧。”那時他的弟子們無法接受這個事實,有些因此而捨棄了博朵瓦格西,有些甚至還誹謗格西。後來,那個女人良心發現,也為格西的悲心所感動,便自己說出真相,到格西面前忏悔。當然,像格西博朵瓦這樣的修行人並不怕這些誹謗,但因這個女人的惡意诋毀,許多人也對格西造了大惡業,這個罪業有多大,我們無法去想象!

現在這個時代,有些人特別喜歡诋毀他人,鬧得社會上謠言紛紛。大家一定要頭腦清醒,對種種捕風捉影的傳言,切不可輕易相信附和,在日常中也不要說任何人的過失。一個人說別人的過失,就像是拿金盤子去沾不淨物,他自相續在一剎那被污染了,他自己也就變成了不清淨的人。作為修行人,心裡應恆時保持清淨意樂,不去诋毀他人。如果煩惱熾燃,想要诋毀別人時,應及時反省:“唉,我是一個修行人,在上師面前聽了這麼多法,也受了菩薩戒,現在不應該有這種惡念,如果我去诋毀他人,那自己修持菩提心又有什麼功德呢?”以此立即將自心控制,牢牢地關閉言行的“開關”,防止自己的嘴巴往外吐“髒水”。

“粗言並離間”——“粗言”指粗魯惡口罵人的語言,“離間”指離間語,都屬於十不善業中的語惡業。粗惡語包括給他人取外號、低劣的語言、宣揚他人缺點、辱罵他人,這是很明顯的惡業煩惱。還有以較平和的方式使對方不愉快的語言,也包括在惡語之中。在《百業經》中有十一個公案專門提及惡語的過失。一個人如果生起粗言惡語的煩惱時,應思維它的可怕後果,懸崖勒馬,牢牢地把握自己。

“離間語”有公開離間語與暗中離間語兩種。這種惡業是使情投意合者之間出現分裂,尤其是破和合僧,使金剛道友之間產生矛盾,其惡業非常嚴重。世人常說:“禍從口出”,世間眾多糾紛有極大部分是由一些惡語、離間語而引起。作為修行人對此應尤其注意,時刻警醒,保持正知正念,對自他無有益處的話盡量不說。在發現自己現起欲說粗語、離間語的念頭時,當穩重自尊,如樹安住。

 

上一篇:學佛網舟曲災區祈福、超度、放生、瑜伽焰口法會在竹林禅寺舉
下一篇:果林果梅:真誠回學佛網.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