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禮旭:教育的根本:長善救失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好,而這個“悲智雙運”當中,首先,我們要抓到教育的根本。教育的根本:長善救失。而這個“長善”當中,這個善最重要就是善心,就是這一顆心。救他的過失。

    而這個長善心就讓我們了解到,成就孩子的這一顆善心才是教育最重要的根本跟目的。因為,父母、老師假如沒有認知到這一點,可能會覺得,孩子身體長大、孩子成績不錯,都是看到表面而已,沒有看到他心地的發展如何。

    所以有一個故事講到,一個小偷,光天化日之下到了一個大家族去偷金子,他也挺有天份的,好像能夠感覺得到金子放在哪,真的去給人家偷。拿到金子很高興,就要走了,可是他是在光天化日之下,那個大家族這麼多口人,當場就把他給抓住了,然後把他拉到衙門去。這個縣太爺就很不能理解,他說:這大白天,你去偷人家的金子,你難道沒有看到旁邊有很多人嗎?結果這個小偷說:有嗎?有人嗎?我只看到金子而已啊。

    這是一個寓言故事。大家細細去感受,“欲令智迷,利令智昏”。人啊,汲汲於名利,汲汲於某種追求的時候,他整個精神統統被它給控制住了,其他的感受能力會越來越弱。所以這個欲,很厲害啊。

    你比方說,虛榮心上來了,只希望孩子成績給我好,給我得獎,到底孩子痛不痛苦,顧不上了。真的哦,我們不能體恤到身邊人的心啊,一定是我們的虛榮心越來越重。因為柔軟的心、感同身受的心是本有的,怎麼現在不能用出來?它有障礙。
包含夫妻相處也是這樣。今天我們虛榮心起來了,常常:哎呀,你穿這衣服,讓我很沒面子。就開始先生可能拿著太太去跟人家比來比去的,也感受不到太太在這種情況也是很難過的。你說,“你看人家身材這麼苗條,你趕緊去減肥吧”,“你看人家都是雙眼皮,你否趕快去割雙眼皮吧”,不斷地去要求另一半,虛榮心在作祟,那太太就很累啦。假如太太常常拿先生去跟人家比,“人家都賺多少錢了,你才賺這麼一點點兒”,“人家都買房了”——真的,就是有一個大學的教授,而且他是那個領域頂尖的哦。頂尖的不代表賺很多錢。結果太太每天在那裡唠叨:你看人家又賺多少了,你還在這裡干嘛。結果,她的先生最後受不了,跳樓自殺。太太有沒有感覺先生這麼痛苦?感覺不到。為什麼?被虛榮心障住了。這個東西害死人啊。

    今天我們能夠保持那一份耐心跟愛心,遲早人的潛力會發揮出來的。不要去比較。為什麼?每一個人的整個成長、發展,他是不同的嘛。所以要堅信“人之初,性本善”,這一個態度非常地重要。

    好,剛剛跟大家舉到的,不能只看到一個人,“哎,他的成績越來越好,成績很穩定”,還要看到他的內心是什麼樣的狀態。為什麼這麼分析呢?假如一個人從小的成績統統都是名列前茅,其實這樣的人很可能得失心是非常重,他輸不起。所以父母、老師面對孩子的學習成績,都要去引導他的心態:成績好了,不能對人驕傲;成績不好了,不要自暴自棄、不要氣餒,要“見人善,即思齊”。成績好了,不要嫉妒別人,也不要覺得自己高,別人低,要懂得去付出,去幫人,“己有能,勿自私”。假如老師、家長沒有這些心理的引導,那在這種這麼重視成績的社會風氣,坦白講,所有的孩子全病了。成績好的傲慢,成績不好的自甘墮落。全部都生病了,然後在這個成績當中患得患失,太嚴重了。我們教育的目標是讓孩子是(有)健康的人格啊,而不是只有看到那個成績啊。

    請問大家,哪一個成功人士說“我今天成功,就是因為小學三年級我的數學考了九十八分”?有沒有?人生啊,什麼是根本?孰輕孰重啊?是這一個健康的人格最重要。他在成績當中都懂得自我反省,懂得學人之長,他一定有出息的,不用擔心啊。所以一直逼,逼到最後,一定是“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什麼是“小利”?眼前的分數就是小利。沒有顧及到孩子的心靈是不是健康、正確地成長。

    我常常看到那個大學聯考考完了,高中畢業生從三樓、從四樓就把書包、課本,“欻”,丟下來,“砰”。記者也沒學《弟子規》,盡照這些鏡頭,這些鏡頭不要照了。可是我們當老師的比較敏感,每一個動作的背後,我們在想,孩子是什麼心理狀況?他對讀書厭惡成那個樣子,請問他考上大學了,人生一帆風順了嗎?考上大學正是他最需要學習的時候,結果他已經對學習這麼樣地厭惡了,那他以後能學到什麼東西?所以這麼多大學生去讀大學,這四年都是玩。他們有一個說法叫“university,由你玩四年”。是啊,他的心壞了,那一些曾經拿到的獎狀、獎杯又有多大的意義呢?

    而且,我們還要想到的,孩子不是拿個大學畢業生的證書而已,請問:他的人格能不能事業有成?他的心靈能不能組織一個健康、美滿的家庭?“悲智雙運”啊,這個智慧要看根本,要看得很深遠啊。所以我們冷靜去觀察一個現象,這一代的孩子讀書要逼呀逼呀,上一代的孩子不用逼呀。上一代的孩子不只讀書不用逼,以後他工作,以後他組織家庭不用讓父母操心。而現在的狀況是讀書操心到工作,工作操心到以後組織家庭,都提心吊膽。我們忽略了最根本的就是這一顆責任心、這一顆孝心、這一顆善心,這個才是根本,它是學習的根本動力,它也是一個人努力生活、努力工作的根本動力。有責任心了,他的工作跟家庭你也不用擔心。所以我們從這裡感覺到,經典《禮記·學記》講的“長善救失”,很高的智慧啊。一句話就把教育的根找到,教育孩子、教育學生、還有教育我們的員工,都要從這個根本開始。
 

上一篇:蔡禮旭:教育要慎於始
下一篇:蔡禮旭:教育孩子要長他的善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