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地藏經玄義(第二十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地藏經玄義  (第二十集)  1998/12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4-14-20

  今天我們還接著看「十乘觀法」,這十句前面的三句說過了,今天從第四句看起:

  『第四破法遍,以三觀破三惑。三觀一心,無惑不破。』

  這個問題,對於我們來說,可以說是非常重要。『三惑』就是三種迷惑,這是指「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三大類。要怎樣把這個迷破除,這是講破迷開悟。破見思煩惱,你就得正覺;破塵沙煩惱,你就得正等正覺;破無明煩惱,你就得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這是講果,這是學佛人所求的目的。無論是哪個宗派、哪個法門,無論是世尊一代時教,還是三世諸佛所有一切的教誨,無不是以此為目的。所以才說法門平等,無二無別,殊途同歸,都歸到破三惑,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用什麼方法來破三惑?方法就太多了。佛在經上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就是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四弘誓願的「法門無量誓願學」,無量無邊的方法都是為這個問題。天台家在許多方法裡面,用止觀這個方法。止觀,實在說是天台家的悟處,現在來說是天台家的發明,這是真實智慧。在當時西域的高僧到中國來傳道,看到天台大師所用的這個方法非常贊歎,說出這個方法跟世尊在楞嚴會上講得一樣。那個時候中國人雖然到西域去求法,沒有見過《楞嚴經》,不但沒見過,聽都沒聽說過。什麼原因?印度朝野,包括出家人,認為《楞嚴經》是國家唯一的寶藏,外國人來留學,其他的佛經可以給他看,《楞嚴經》是秘密,不肯傳給人,吝法。所以印度現在佛法沒有了,這是吝法的果報。

  《楞嚴經》傳到中國來非常不容易,般剌密帝用盡了心思偷渡到中國來,當時中國海關查得很嚴,搜身,前兩次都被搜出來,畢竟他是個出家人,所以沒有責備他。第三次他把胳臂剖開,把經藏在裡面,然後再把它縫好,肉長好了,就這樣出來,所以搜身沒有搜出來,這部經就帶到中國來了。帶來之後,再把胳臂剖開,把經取出來。那是寫成很小很小的字,你們看看弘一大師寫的筆記,你們看過沒有?李木源居士給你們看,你們沒有看到?沒有看到的找李居士,叫他拿來給你們看看。你們才曉得,一代高僧怎麼成就的,我們今天的學習跟前一代人比,為人家提草鞋人家都不要,我們還處處自以為是,我們看看人家的勤苦。他寫的字真的跟螞蟻一樣,比我們報紙裡面的字還要小,工楷,一筆一劃,一筆不苟,人家那種做學問的精神,你看了之後還有什麼話說。般剌密帝也是用這種方式,把《楞嚴經》帶到中國來。他是偷渡來的,偷渡是犯法,帶出來之後,東西交到中國就趕緊回去。為什麼?怕朝廷責備海關人員失職,為什麼讓人家把國寶偷渡出去,他回去認罪,回去接受懲罰。你想想看這種為法忘軀的精神,寧捨生命也要把佛法傳遍世間。

  智者大師一生沒有見過《楞嚴經》,只是從印度高僧口裡聽說印度有這部經典。佛所講修行的綱領,跟天台家所發明的「三止三觀」非常相似。天台大師在天台山築了一個拜經台,你們也許去過。每天,智者大師在那個地方向西方禮拜,求感應,求這部經能夠到中國來,拜了十八年,一直到他老人家圓寂。智者大師精誠的拜了十八年,這種精神可佩,感應般剌密帝法師把這部經偷渡到中國來。可是天台家的止觀跟《楞嚴經》講的奢摩他、毗婆捨那、禅那,這裡面還是有差別,但的確是很接近。

  《楞嚴經》傳到中國來,古代這些講經的法師都以天台教義來解釋《楞嚴經》,用止觀來配奢摩他、禅那。一直到明朝交光法師才提出意見,他說這個還是有差別。差別在哪裡?天台大師的三止三觀還是用意識心,而世尊在楞嚴會上教給我們的止觀法門不是用意識心,交光大師提出《楞嚴經》說的是「捨識用根」。《楞嚴經》的注疏,《楞嚴經》的講法,就變成了新舊兩派,古老的這一派以長水為代表,新派的就是以交光大師為代表。

  近代,專攻《楞嚴經》的是圓瑛法師,我們在他的傳記裡面看到,他二十五歲對這部經產生興趣,就發心專攻,直到七十多歲,他那一部《楞嚴經講義》才出來,這是他畢生的功力。圓瑛法師最成熟的兩部書:一部是《楞嚴經講義》,一部是《圓覺經講義》,這兩部是他老人家成熟的作品,非常難得。他的講義,諸位要仔細去觀察,幾乎百分之六十是依據交光的《正脈》,另外參考《楞嚴經》古今的注疏,也可以說他的講義是集古今《楞嚴經》注解的大成。我們現代人如果學《楞嚴經》,從他這個講義入門是最為方便,但是這裡頭依舊有差別。交光大師說得很好,「捨識用根」,那不是中下根人能辦得到的,說老實話,還是屬於上根利智。但是天台家講的這個方法,中下根性的人行,用得上。雖然不是究竟圓滿,但的確是最初方便,我們有方便契入真實,這就好。

  「三觀」是「空、假、中」,前面第一行裡面講的「即空、即假、即中」,那就是一心三觀。你能夠用一心三觀,這三種惑都容易破除。三種惑破除就超越十法界,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入佛的報土,這跟禅宗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是同樣一個境界。宗門的見性成佛,是圓教初住以上的果位,破一品無明就證一分法身,天台家講的分證即佛。分證即佛是從圓教初住到等覺位,這四十一個位次都叫分證即佛;分是部分,證是證得,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真正證得的。到如來果位叫究竟即佛,那是圓滿的,四十一品無明破盡叫究竟位,所以究竟只有一位,分證有四十一位。我們還是要從最低下手,如何去破見思、破塵沙,我們今天的病最重,這是治病。

  『破法遍』,「遍」是普遍,「法」就是法執。三種迷惑都是從法執裡面生出來的,從法執裡頭生出我執,我們先從這個地方下手。我執裡面,我常講,我們念念當中,都有一個想控制一切人事物的念頭,想占有一切人事物的念頭,這個念頭不是你故意生起來的,你沒想就有這個念頭,佛法叫俱生煩惱,這不是學得來的。這個煩惱習氣怎麼來的?生生世世養成的。這很難斷,都以為這是正常的,哪裡曉得這是生死輪回的根本。我們要破我執,從哪裡破起?你現在真正把根本的因素找到了,你要想辦法把它斷掉。如何斷掉?看破、放下;看破是觀,放下是止,還是這兩個字。說止觀不好懂,給你講看破、放下好懂。了解事實真相叫看破,捨棄妄想分別執著叫放下,那就破法執,就破三惑。

  所以一定要曉得,我們如果想控制一切人事物,占有一切人事物,是根本不可能的,根本就是個妄想。為什麼?能控制的、能占有的,所控制的、所占有的,都是畢竟空。如果有這個事實存在,你的控制、占有那還情有可原,能說得通;但事實是不可能,根本不存在,你是冤枉造罪業,起心動念是在造業。因為你造業,變現出來虛幻的境界,就是果報,你去承受。所以果報從哪裡來的?自作自受。幾個人了解這個事實真相?明了事實真相之後,我們這一生的際遇,無論是順境逆境,無論是享福或者是受罪,你的心平了,平靜了,不再怨天尤人。知道自己這一生的際遇是自己造作的果報,與任何人沒有關系,這個結才能解得開,前途才會現出一片光明。如果依舊迷惑在這個境界當中,以為我們自己享福、受罪,都跟別人有關聯,尤其是遇到逆境,就怨天尤人,這是罪上加罪,招得來生不如意,來生比這一生更苦,來生比這一生更可憐,所謂是愈迷愈深,這不能解決問題。

  諸佛菩薩也是看到一切眾生迷惑顛倒,沉在苦海之中,苦海是自己業力變現出來的,本來也沒有,愈迷愈重,愈陷就愈深。佛菩薩出現在這個世間幫助我們,幫助我們最重要的是讓我們明了事實真相。所以他講經說法,講的是什麼?宇宙人生的真相,幫助我們開解,幫助我們覺悟。你真正覺悟了,你自然就回頭,不但不會有念頭去控制一切人事物,連自己這個身體也放下,也不會去刻意的控制。不想占有一切人事物,也不想占有這個身體,怎麼樣?不會把這個身體當作我。而把這個身體看作什麼?是我所有的一部分,不是我。一切眾生誤會把這個身當作我,要保養這個身體,要護持這個身體,叫這個身體健康長壽,叫這個身體去享福,哪裡知道統統造的是罪業。我們能夠以人為的力量,幫助這個身體健康長壽嗎?諸位要細細想想就知道,這是不可能的。當然我們不能糟蹋這個身體,糟蹋這個身體也是錯誤的。

  佛法是正法,佛道是覺道,是徹底覺悟。在佛法當中,這個身體做什麼用?是幫助一切眾生的工具。前面第二句講「真正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就是要發願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服務。為一切眾生服務要有工具,沒有工具拿什麼去服務?身體就是工具,是為一切眾生服務的工具,這個工具要維護,不能夠把它糟蹋。怎樣維護?與自性相應就是最健康,與自性相違背,就是我們糟蹋這個工具了。用這些物理、藥物來幫助這個身體,也未嘗不是好事情,但是這是治標不是治本。治本從哪裡治?與性德相應。性德是什麼?我們標示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是性德。你念念與這十個字相應,你的身體怎麼會不健康?真誠就沒有虛偽,清淨就沒有污染,平等就沒有傲慢,正覺就不迷惑,慈悲就沒有怨恨,你說你的身體怎麼會不好?諸佛菩薩身體健康,從來沒有生病過,若生病是示現,「維摩示疾」,那是說法,那是令人覺悟的。我們看諸佛菩薩,從來沒有看到衰老的相,不老、不病、不死,為什麼?與性德相應,沒有生死,這才是真正懂得健康之道。與性德相應自然就能破三惑,比此地用三觀的方法還要巧妙,這真正是善巧方便。

  沒有辦法跟性德相應,我們就用三觀「空、假、中」的方法。知道虛空法界一切眾生,一切眾生范圍非常廣大,什麼叫眾生?凡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就叫做眾生。我們人這個身體是眾緣和合,佛在經典裡面講,「四大五蘊」和合成這個身相。所有一切動物都是眾緣和合而現的相,一切植物、礦物與虛空世界,諸位想想,哪一樣東西不是眾緣和合?都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現在科學家發現,有不同的時空存在,三維空間是我們現在所生活的空間,也有四維空間。黃念祖老居士說,現代的科學家確實證明有十一維次空間的存在,但在理論上講,空間維次是無盡的,這個與佛法講的完全相同。

  佛法講世間,世間無量無邊;佛法講法界,說十法界是大別略舉,何況「十」代表無盡。法界就是十界,是無量無邊。無量無邊的法界,都是從一念自性變現出來的,一念自性確實有,但是沒有跡相、沒有痕跡。所以我們的六根都緣不到,眼見不到,它不是色法;耳也聽不到,它不是聲法;心裡也想不到,佛說這樁事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果然心行處滅,這個境界你就親證。大乘經佛常講「唯證自知」,你證得了,你也沒有辦法跟別人說,所謂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我喝水,你問:「水怎麼樣,熱不熱?」熱,到底熱到什麼程度,你怎麼會知道;這水涼,涼到什麼程度,你也不知道;你必須你自己親嘗一口,你才曉得,哪裡能說得出來?所以說,這個境界叫不思議境界,不可思量,不可議論。不可議論就是「言語道斷」,不可思量就是「心行處滅」,這是說能現的一念自性。

  一念自性,非空非有,非常非斷,非生非滅,非來非去,《中觀》講的「八不」,形容這個事實真相。能現的理體如是,所現的法相又何嘗不如是,哪有例外?諸位如果能在法相上,就是一切現相上,在一切眾生法上,能見到這一切法相也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你在相上就見性了。你在相上見性,就是破相,你決定不會再被這些現相迷惑,知道這個現相是「即空即假即中」。這一切眾生的體性是空,能所皆空,所有這些法相是假相,《金剛經》講的「夢幻泡影」,佛一再囑咐我們「應作如是觀」,所有一切法相,世出世間法相都是夢幻泡影。

  我們面對這事實真相,要懂得用中。「中」是講作用,我們的受用,諸佛菩薩示現在九法界教化一切眾生就是用中。中的意思深廣,中是包容一切,沒有一絲毫的偏差,再跟諸位說得明白、說得具體一點,用中就是用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用中用錯了,用了有偏差,差誤在哪裡?如果這裡頭夾雜一點自私,夾雜一點我見就偏差,就錯誤了。很容易發生錯誤,就是自己名利心沒有放下,自己貪圖享受的念頭沒有放下,一差就一切都差錯了。為什麼?真誠心,好像是真誠,其實真誠被破壞了,你有私欲在裡頭,把真誠破壞了,清淨也破壞了,平等也破壞了,連慈悲都破壞了,那就不是中道。真正要做到中道,我們用《金剛經》的話,一定做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去行「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就是菩薩心、菩薩行。表現在外面,看破是智慧,充滿了智慧;放下是禅定,自性本定。你生活的儀態,表現在外面的是自在,得大自在,對一切眾生是隨緣而不攀緣,這就是佛菩薩應化在世間的儀表風范,你過的是諸佛菩薩的生活,你就成佛,你就成菩薩,這是要真正去做才行。

  佛家的修行,最重要的是「修觀」。修觀兩個字不好懂,現代的話說,修正我們對宇宙人生的看法。我們過去對宇宙人生的看法錯誤了,「宇宙人生」要用「宇宙眾生」,意思就更清楚、更明白,對於宇宙一切眾生的看法。往年,我們初學時在李老師會下,李老師教導我們,對於這一些眾生要從八個方面去觀察,我們才不至於迷惑。一切眾生,我們今天講人、事、物,把它分為這三大類。我們要觀察它的體,體是一念自性,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識就是一念自性。觀察它的相,相是眾緣和合而現的,《般若經》講的「緣起性空」,緣起是講相,性空是講它的體。這個相是眾緣和合而生,無有自性,當體即空,了不可得。

  這幾句話是教我們觀察現相,所有一切現相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金剛經》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怎麼能當真?實在講,你當真也當不了,你當真是打妄想,還是虛妄,哪裡來的真?你以為真的有個「當真」?錯了!打妄想而已,你怎麼會曉得事實真相?所以相是假相、是幻相,而且告訴你,這個相根本就不存在。說根本不存在,你就不懂了。我們在《華嚴經》前面講過,《華嚴經》後面還要重復很多遍,說明幻相之不實,所有一切現相剎那生滅。佛跟我們講,因為生滅同時,所以它不存在。我們今天感覺這些幻相會存在,是什麼原因?是它的轉變,是它的相續,使我們在這裡面產生幻覺好像它存在。人生活在這個世間幾十年,有一些東西存在的時間好像更長久,我們看到一棵樹,它有一千多年、兩千年這麼久,那是什麼?那是它轉變、相續的幻相。而實際上,依舊是剎那生滅,沒有一樣是實在的,所以相是假的。

  作用,你會用中,你就成就真實功德,功德是真實的,其他都不是真實的。你要用偏差了,你就造業了。換句話說,不會用中,哪一個不造業?業裡面有分淨業、染業,染業裡面有分善業、惡業,還有一個所謂無記業,你必定在造業。善業、惡業最低的標准是五戒十善。與五戒十善相應的,你造的是善業,相違背的,你造的是惡業。你變現,就是轉變、相續這個現相,隨你所造作的變現在你的眼前,相隨心轉。「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話是真理,是事實真相。我們的身體從心想生,我們的容貌從心想生,我們身體健康狀況從心想生,我們生活周邊所有一切環境也是從心想生。佛才說「境隨心轉」,這是一句真話,這是個事實。我們心裡想什麼,它就變現什麼境界。

  諸佛菩薩安住在正念,前面講安住在定慧,「善巧安心止觀」,止觀是定慧,是正念,所現的境界是正常的;正常的生活環境,就叫做一真法界。我們的觀念有錯誤、有偏差,看你錯誤偏差的幅度,淺深大小不一樣,所現的境界千差萬別。佛跟我們講十法界,十法界怎麼來的?是我們的想法看法偏差程度上不同。偏差程度愈小,在十法界裡層次愈高,我們想法看法,與自性、事實真相偏差的幅度愈大,這就變成六道三途,就是這麼一回事情。十法界也是虛幻不實,夢幻泡影。這都是在作用上變現這些境界相,不了解這些事實真相,不了解這些現相來源,迷在裡頭,以為這是真實的。迷在這裡頭麻煩就大了,迷失的時候心做不了主,心隨境轉,可以說六道凡夫,沒有一個不是心隨境轉。楞嚴會上佛講得好:「若能轉境,則同如來。」那是什麼?你真正懂得境隨心轉,你也能夠真正做到了境隨心轉,你就是佛菩薩,你覺悟了。換句話說,心隨境轉的是凡夫,境隨心轉的是佛菩薩、是聖人。但是你要曉得,境隨心轉是事實真相,心隨境轉是迷惑的現象,不是真的。你心隨境轉,你的心愈迷愈深,那個境是愈變愈壞,這叫迷惑顛倒。

  在三止三觀裡面,我們了解,它的核心是在用「中」,在空假中三觀裡面,核心是要懂得用中。中是什麼?中是真誠心。什麼是真誠心?沒有一個妄念才是真誠。曾國藩先生解釋「誠」的定義:「一念不生是謂誠」。誠是什麼?誠是我們的真心,誠是我們的本性。很可惜我們不會用,你會用當下就成佛,成佛哪裡需要三大阿僧只劫?眾生跟佛是一念之間,你會用真誠你就是佛,當下就成佛了。佛的心是什麼?佛的心是一念不生。我們如果能做到一念不生,豈不當下成佛嗎?我們的念頭太多了,很想一念不生,偏偏妄念那麼多,這是什麼原因?無始以來的妄想習氣,你想壓都壓不住,想斷都斷不了,我們才發現這是自己真正的災難。我們修行不能證果,在人間不能過好日子,根源就在此地。

  佛給我們一個最方便的方法,教給我們念佛。前面是「善巧安心止觀」,我們是「善巧安心佛號」,比止觀還方便。這是為何法門這麼多,一切諸佛如來偏贊念佛法門,念佛的方法很多,為什麼諸佛如來偏贊持名念佛,道理在此地。我們沒有法子,就把心安在佛號上,念念都是阿彌陀佛,除了阿彌陀佛之外沒有一個雜念,這就叫正念。念「阿彌陀佛」是不是真的正念?不是,阿彌陀佛還是個妄念,用一個妄念來對治一切妄念,是這一個方法。有人說,我用「一二三四」也可以,行!是可以。但是為什麼一定要用阿彌陀佛?用阿彌陀佛跟阿彌陀佛本願相應,那就是說,你將來決定往生到極樂世界作佛。你念一二三四,可以控制你的妄想雜念,極樂世界沒緣,你去不了。問題就是你一二三四念得很好,妄念念掉了,你有沒有把握了生死、出三界?如果出不了三界,依舊搞六道輪回,這就是念「一二三四」不如念「阿彌陀佛」的道理。一切諸佛如來勸我們念阿彌陀佛,不勸我們念一二三四,你偏偏念一二三四,你不是叫作對嗎?跟誰作對?跟自己作對,沒有跟諸佛如來作對,跟自己作對,還是隨順自己的妄想習氣,不相信老師的教誨。老師教的方法決定有道理在,決定有好處在,我們自己想出的方法固然也有好處,這個好處總比不上老師那個好處。

  你的心要安在哪裡?諸位想想,一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實際上,須菩提只問了兩樁事情:一個是「雲何降伏其心?」這個問題問的是,我們的煩惱雜念太多,用什麼方法能把它控制住,能把這些妄想雜念降伏住?第二個問題是問「應雲何住?」我們的心應該安住在哪裡?一部《金剛經》就這兩個問題。這兩個問題,如果在淨土宗裡面的解答,哪有那麼麻煩,哪有那麼羅嗦?「雲何降伏其心?」南無阿彌陀佛就降伏了。念頭才起,一句佛號提起壓住了,久而久之心裡只有佛號,沒有妄念了。「應雲何住?」南無阿彌陀佛。你就把心安住在阿彌陀佛佛號上就行了,問題就解決了,還用得著那麼羅嗦,講那麼多廢話!釋迦牟尼佛講了一部《金剛經》,解答這兩個問題,對誰講的?不相信念佛法門的人。真正相信念佛,哪裡需要讓釋迦牟尼佛說那麼多話,費那麼多口舌?所以這個法門是什麼人修的?上上根人修的,一生當中圓成佛道的法門。

  一句佛號就具足三止三觀,一句佛號圓攝無量法門,這個話不是我說的,蓮池大師講的,蕅益大師講的。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的一切法,無有一法不含攝在其中,這不是天台講的「一心三觀」是什麼?我們今天念這一句阿彌陀佛,確實與一心三觀不相應,我們這裡夾雜著妄想,夾雜著雜念,所以這一句佛號念得沒有效果,沒有成績表現。我們也曾經在念佛堂裡看到,有些人念得法喜充滿,幾天幾夜精神不疲不厭。那是什麼原因?他用真誠心念佛,用清淨心念佛,所以才有效果。我們是用夾雜心念佛,用疑慮心念佛,所以收不到效果。諸位細細想想,是不是這樣的?

  大勢至菩薩教導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我們在念佛堂沒有做到,我們在念佛當中,六根還是攀緣外面境界,沒有把六根收回來。眼還是東張西望,心裡還是妄想分別,在念佛堂看看這個人,跟人家擠眉弄眼,心還是散亂的。看到你喜歡的人,你會跟他笑笑點頭,看到不如意的人還生氣,瞪著眼睛,你怎麼能相應?你的心沒有定下來,你不是真誠心、清淨心念佛。我念佛,念這一句佛號,為這個世間苦難眾生,為法界一切眾生,那是慈悲心相應。諸位想想,我們念佛收不到效果,原因在哪裡?為什麼別人念佛,能夠收到很好的效果,他的原因何在,你要把這個找出來。把我們得不到效果那個因素消除,人家效果很好的那個原因,我們要記取、采取,我們念佛功夫也會得力,也會有很好的效果。

  三惑,如果次第破是漸修,同時破是頓超,在佛法講「頓漸」兩門。頓超快,念佛法門是圓頓大法。怎樣用「都攝六根」的方法?觀世音菩薩在楞嚴會上所講的,那就是的。大勢至菩薩提出來,「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觀世音菩薩是做出個樣子來給我們看,「反聞聞自性」就是「都攝六根」。用這一個字做代表,耳反聞,眼要反觀。什麼叫「反」?不緣外面的境界,就反過來了,就是都攝。換句話說,眼能不看嗎?好,閉著眼睛不看。耳能不聽嗎?沒有辦法,耳沒有辦法關閉,睡著了,耳朵還可以聽到外面聲音,耳怎麼反法?實在講,「反」不是說我們不聽了、不看了,不是的。反的意思就是此地講的三觀,三觀就是反聞。眼見色相,耳聽音聲,立刻就懂得一切眾生相的體相用,清清楚楚、明明了了,這就是反觀。不會隨境界相轉,知道體空寂、相虛幻,知道現象的因緣果。

  從前李老師教給我們,從八方面來看,任何一個事物都要從八面去觀察。體、相、用三面,因、緣、果又是三面,六面,加上事、理,你從八面觀察,你就不會迷惑,不會被境界轉了。任何一個事物,你一眼就能看穿八面,你會看,你會聽了。這些方法學了之後,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去練習,練得非常純熟,六根一接觸六塵境界,這八面同時現前,你才不迷,你才會看,這樣對「止觀」的觀,是小小有一點門道,但並不深刻。你會看,看得沒錯,但是很淺,不夠深度。深一層怎麼樣?這八面每一面都有八面,體有體之體、體之相、體之用,有體之因、體之緣、體之果,有體之事、體之理。說到事,有事之體、事之相、事之用,事裡面有因緣果,有事之事、事之理。這樣八八六十四,我們見色聞聲,剎那之間,六十四面清清楚楚,你觀察東西才有深度。這個還不夠深,其深無底,六十四裡每一個裡頭又有六十四。

  然後我們才明了,「諸佛菩薩觀察入微」,這一句話的意思,我們不能不低頭,不能不五體投地,我們實在比不上,我們連八面都沒有辦法,都照顧不到。人家能夠觀察入微,那個「微」是其深無底、其廣無邊,所以人家才能夠一毛孔、一微塵,能夠觀察無量無邊法界。如果不了解這一些事實真相,我們對佛經很多法相名詞,含含糊糊看過,哪裡懂得它的真實義?用三觀破三惑,在任何一事一物上都行。正報一毛孔,依報一微塵,你能用三觀觀察這一法,三惑都能夠破,何況在一切法中?我們的六根,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中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你是怎麼看法?你能夠用佛菩薩的正觀,正確的觀察,執著、分別、妄想都空了。這是三惑,執著是見思煩惱,最嚴重的,分別是塵沙煩惱,妄想是無明煩惱。見色聞聲,一一法中都能夠同時破這三種煩惱,在一切法裡頭再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了,你的心多清淨。清淨心就是真誠心,清淨心就是平等心,清淨心就是正覺心,清淨心就是大慈悲心,性德圓滿現前。

  什麼叫用功?見色聞聲,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是道場,那是用功,問題在我們懂不懂、會不會。契入這個境界,我們才真正體會到什麼叫大自在,《心經》第一句話,味道就體會出來;「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行深般若波羅蜜」就是一心三觀,三觀一心。三觀不是有次第,不是有差別,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我剛才跟大家分析的,從八面觀察,一即是八,八即是一;深入一層,八八六十四,一念就是六十四,六十四就是一念。諸佛如來在果地上,觀察入微是一念,是同時,沒有先後,沒有次第。

  你要不懂得這個道理,明了這個道理是看破,在日常生活當中去練習,是真正做功夫,真會用功,用功在生活當中。吃飯的時候,粒粒米都是一心三觀,喝茶的時候,每一口水都是一心三觀,這樣才能夠「性成無上道」。祖師大德說,我們不會吃飯,不會喝茶,趙州和尚叫你「吃茶去」,你就真端了茶就喝了。人家吃茶是一心三觀,我們吃茶是胡思亂想,在這裡頭勾引起貪瞋癡慢;這個茶葉好不好,水好不好,火候功夫好不好,胡思亂想!世間人還贊歎,你很了不起,你懂得茶道,你說有什麼法子!佛法深入進去之後,這是其味無窮,大家要認真努力。說,說不盡,說只能是一個提示,諸位自己一定要深思、要契入、要悟入,你才會有所得,才有個悟處、有個入處,怎麼講都是個提示。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上一篇:淨空法師:地藏經玄義(第十九集)
下一篇:淨空法師:地藏經玄義(第二十一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