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菁華 (第四集) 1993/8 美國舊金山大覺蓮社 檔名:02-18-04
諸位法師,諸位同修:
【二六、於一切眾生。有大慈悲利益心故。捨離一切執著。成就無量功德。】
世尊這幾段話,說明的是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他們有能力遍游佛剎。這個地方用的「遍」是普遍,也就是虛空法界所有一切的剎土,要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宇宙太空當中所有的星球,他都有能力到達。實際上,我們今天所能夠覺察到的空間依舊是非常有限。我們這個空間之外,還有沒有空間?給諸位說,還有空間。不但有,而且真的是無量無邊。現在科學家用科學儀器來偵察、從數理上推論,知道空間是無量無邊的,所以決不限於我們現前能力能夠覺察的這個空間。
佛經上告訴我們,有過去、有未來,過去還有過去,未來還有未來;過去無始,未來無終。我們就可以想像到空間(佛法裡面稱作法界),實在是太大了。這樣廣大的法界,都是菩薩游歷的范圍;哪一個地方有緣,哪一個地方就示現。第二十六條所講的就是示現。菩薩示現是為了什麼?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幫助這些眾生,『捨離一切執著,成就無量功德』。
「功德」兩個字我們要搞清楚,功是功夫,德就是收獲,「德」跟得到的「得」是一個意思,是指我們能夠得到些什麼。功德裡面所說的「德」,得到的是「圓滿」,換句話說,無所不得。我們求無量的壽命,壽命可以得到。我們求無量的智慧、無量的才藝、無量的能力,一切的無量,統統都可以得到。得到是果,功是因。修功,後面就得果,這是「功德」。
「功」要怎麼修?佛法裡面教給我們三個原則,「戒、定、慧」,叫做「三無漏學」。依照這三樣東西修學,這叫「功」。但是諸位一定要知道,持戒要是得定,戒就是「功」。為什麼?因為你有所得。你得到了什麼?得到定;有「功」有「得」。修定開悟了,那這個定就是「功」,開悟就是「得」。持戒若不能得定,持戒不算功德,為什麼?沒有得;有「功」沒有「得」。沒有得,戒是不是白持了?給諸位說,也沒有白持;此時戒就變成福德了,持戒變成來生得人天的福報。諸位要曉得,人天福報的「得」太小了;要是得定,「得」就大了。
修定要開悟,修定若不開悟,「德」也小。修定不開悟,得的是什麼?果報是色界天、無色界天,這是修定的人去往生的。但是,沒有能夠出三界,所以「德」就小。如果開悟了,明心見性,就是超越三界,「德」就大了,所以「功德」要清楚。
「功德」上加個「無量」,無量的功德是成佛,佛果才是「無量功德」。「成就」,就是你得到了,這是果報,是我們學佛終極的目標;學佛就是希望將來自己要成佛。怎樣才能夠成就無量功德?前面這一句重要,這一句就是修因,要「捨離一切執著」。由此可知,我們之所以不能成就,就是我們的執著放不下,這是病根的所在。執著上加個「一切」,換句話說,不但世間法不能執著,出世間法也不能執著,因為「一切」裡面包括了出世間法,出世間法也不執著,能夠把一切妄想、執著統統捨掉,就「成就無量功德」。
諸佛菩薩在十方世界教化眾生,總是以這個為目標。這些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是相當困難。如果有一樁放不下,不能捨離,就談不上成就。這個世間幾個人能放下!佛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於是阿彌陀佛,真正興起無盡的大慈悲心,在法界當中建立一個特別修學的道場;極樂世界就是特別修行的道場,讓我們這些放不下的人也能成就,這很不可思議!十方世界諸佛道場,世出世間法都得要統統放下才能成就,唯獨阿彌陀佛的世界不放下也行,大家才真正得救,真正是得度了。佛法裡叫得度,外教裡叫得救,這真正叫得救了,放不下也行。
但是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跟諸上善人(就是諸大菩薩),他們來協助我們、來幫助我們,還是要「捨離一切執著」,才能證得「無上菩提」。極樂世界修行的環境好,是我們不可以不知道的。我們今天對於極樂世界信心生不起來,願心不懇切,實在是對於這些事理沒有搞透徹,心裡面總還有懷疑。雖然聽說好,究竟好到什麼程度也沒搞清楚,原因在此地。
其實三經裡面真的給我們介紹得很清楚、很透徹,還是怪我們自己業障習氣很重,經典擺在我們面前,念了幾百遍、幾千遍,還是不懂。古來祖師大德的注解也注得非常好,可是我們看了、聽了,依舊不能夠透徹,是自己業障習氣重的緣故。
業障習氣重也不怕,只要有心。有什麼心?有真正求脫離生死輪回的心,知道世間苦,知道輪回苦,有這個心就好。這個心實在講是真正菩提心的基礎,菩提心就從這個地方生的。知道世間苦、輪回苦,有出離的心,你就會覺悟。將來這些經典跟古大德的注解,你一定會明了、一定會透徹。這一段是說修因證果的原理。底下一節,
【二七、知一切法。悉皆空寂。生身煩惱。二余俱盡。】
『知一切法,悉皆空寂』。佛家常講「四大皆空」、「五蘊無我」,這兩句與「知一切法,悉皆空寂」的意思完全相同。「四大」是什麼?用我們現代的話來講,就是物質。物質有四種性質,叫它做四大;它有四大特性,用地、水、火、風來表達。
「地」表物體,我們今天講,它是一個固體,這個物體很小,我們肉眼看不到,在佛法裡叫「微塵」;現代科學家用儀器看到了原子、電子、粒子。現代科學家所看到的是不是佛經裡面講的「微塵」?不曉得,不得而知。因為佛經上講的「微塵」是最小的,不能再分了。假如將來科學進步了,現在所看見的原子、電子還可以分解,就不是佛經上所說的。佛經上講的是最小的物質,不能再分了。四大特性中,「地」表確實有這個東西存在,我們在科學儀器能把它看出來,叫「地大」,它是一個物體。
第二個特性是「火大」。「火大」表示它有溫度。第三個特性是「水大」,表示它有濕度。現在科學裡不叫做「火」,也不叫做「水」,現在叫「電」,帶陽電、陰電。陽電就是佛經裡講的「火大」,陰電就是「水大」。第四個特性叫「風大」。風是什麼?它是動的,不是靜止的,而且以很大的速度在動。
現代科學確實證明佛經上講的「四大」,就是基本的物質,所有一切的森羅萬象,都是這個基本物質組合而成的。所以《金剛經》上講「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就是這一個基本的物質組合成了森羅萬象。大至組成星球、星系,小則我們講的微塵,佛經上常講的汗毛,都是這個東西組成的。我們現代科學家也看出來了,統統是這一個基本物質組合的。所以你說有沒有東西?沒有,只有一個基本的物質。
基本的物質從哪兒來的?從心法變現出來的。唯識經論裡面講得很清楚,「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這個就是「三細相」裡面的「見分」跟「相分」,「能見相」跟「境界相」。基本的物質就是「境界相」,就是「相分」。「相分」是從「見分」變現出來的,「一切法悉皆空寂」。明白這個道理,才知道佛家講的「萬法皆空」,這是事實。
我們眼前這些法,擺在面前,眼睛所見的、耳朵所聽的、身體所接觸的,這些法到底是空、是有?從理上講是空的,事上講是有的,擺在面前。這個「有」叫「假有」,「有」不是真的,「有」是假的,而「空」是真的。
真假怎麼說法?在佛經裡面的定義,所謂「真」是永遠不變的;如果它會變,就不是真的。所以「空」永遠不變,故叫「真空」;至於「有」,一切現象都在變化。我們人很顯著的變化,「生老病死」,任何一個人都能覺察出來。其實微細的變化,如我們身體細胞的新陳代謝,剎那都不停,所以它是在變化。
至於植物,經上講有「生住異滅」;礦物,甚至於星球,有「成住壞空」,都是我們能夠理解、覺察到的。所以一切的物相統統都是在變化,既然都是在變,那就不是真的。所以「有」,佛叫它做「假有」、「幻有」、「妙有」,真空妙有!。
但諸位要知道,佛家所講的「空」、「有」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如果把「空」、「有」分開,就大錯特錯。「真空」在哪裡?「真空」就在「妙有」之中;「妙有」在哪裡?「妙有」就在「真空」裡面。「真空」是體,「妙有」是相,這樣我們才能夠把一切境界相看清楚,看明白。看清楚、看明白有什麼好處?幫助你「捨離一切執著」,都清楚了,沒什麼好執著。
執著從哪裡生的?是不了解事實真相,以為可以得到,這才執著。搞清楚了,曉得原來什麼都得不到,不但身外之物一樣都得不到,連自己的身體都得不到,那還有什麼好執著?自然就肯放下,就容易放下。真正放下了,說老實話,那個真的、永遠不滅的,你才會得到,那叫真正的自己!
真空是講的「真如本性」。真如本性為什麼叫做真空?因為它沒有跡象。它沒有色,眼看不見;它沒有音聲,耳朵也聽不見;甚至於我們連思惟想像都達不到,我們六根完全對它失去效用。但是它確實存在,它是宇宙一切萬法的本體,一切法都是從這個體變現出來的。
所以什麼叫成佛?你見到性,就叫成佛了。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見到性之後,就像經上講的,你就不生不滅了。至於你要現相,那就很自在,喜歡現什麼相,就現什麼相。像我們現在迷惑顛倒,怎麼想都枉然,都變不出來;見到性之後,自己就能夠變現得出來了。盡虛空、遍法界,自己作了主宰,自己作了主人,這叫得大自在。所以一定要曉得事實真相,「一切法悉皆空寂」,這是從理上說的、從本體上說的。
『生身煩惱,二余俱盡』。「二」就是指「生身」和「煩惱」這兩樁事情。「余」是講的習氣,是最難斷的;最難斷的,統統都斷干淨了。「生身」是怎麼回事情?就是生死,我們在六道裡面捨身受身。現在這個身體壽命到了,死了之後,像佛經上講的,一般人大多數四十九天以後,又去投胎,又去找一個身體,這個叫「捨身受身」,就是生死輪回。
第二個叫「煩惱」。生死輪回是相,是現相。為什麼有這個現相?就是因為有煩惱。所以六道輪回的現相是煩惱造成的,煩惱斷了,輪回就沒有了。所以阿羅漢斷了見思煩惱,六道生死輪回就超越了、就沒有了。
下面是比喻;經上說的比喻很多,我們只取幾句,作為我們自己在日常生活當中用功的參考。
【二八、其心潔白。猶如雪山。忍辱如地。一切平等。清淨如水。洗諸塵垢。】
『其心潔白,猶如雪山』。「雪山」是比喻,佛經裡面常用雪山比喻潔淨。雪山就是喜馬拉雅山。釋迦牟尼佛當年出生,就是現在的尼泊爾,正是喜馬拉雅山的南面,所以雪山距離他們很近,佛講經常用這個來做比喻。心清淨就像雪山一樣,一片白色,沒有一絲毫雜色,取這個意思,指的是心地清淨。
『忍辱如地,一切平等』。「地」是比喻。「忍辱」是修行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科目。《金剛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法得成於忍」。不但是佛法,世間法也一樣,不能忍就不能成就。大事業要大的忍耐才能成就,小事業也要小的忍耐功夫才行。就是上學念書,像上大學要四年才能畢業,你要沒有耐心忍耐四年,你就畢不了業。
學佛也不例外,所以經上常講凡夫修行成佛,需要「三大阿僧只劫」,真的是天文數字,很長很長的時間,你若沒有耐心就不能成就。所以我們念到《阿彌陀經》,念到淨土經典,心裡面非常喜歡。喜歡什麼?因為西方世界成佛時間很短,不需要很長的時間。
我們從經上仔細去觀察,生到西方世界成佛,我想最長四劫就成就了。我這個說法大概都說得太多太多了,但是最長不會超過四劫。我從什麼地方看出來?經上告訴我們,第一個是阿彌陀佛成佛以來只有十劫,而西方世界的聲聞、菩薩,一生補處,人數很多。這句話很重要,它是說阿彌陀佛十劫以來的成就,很可觀!
特別要注意的一樁事情,經文(《阿彌陀經》)裡面講的「諸上善人,其數甚多,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只說」。「上善」是指等覺菩薩、後補佛,不是普通菩薩。十地以下的稱為「善人」,「上善」是指等覺菩薩。等覺菩薩無量無邊,諸位仔細想一想,西方極樂世界哪一種人占的比例最大?等覺菩薩。等覺的人最多,第二位才是菩薩,第三位才是聲聞,愈來愈少,於是我們就能想到這些統統是十劫內所成就的。
如果第一劫去往生的已成等覺,第二劫以後去的現在還是菩薩,那麼會是等覺少、菩薩多,這一定的道理。現在等覺多,菩薩少;由此可知,大概第五劫、第六劫去往生的,現在都證等覺了,它人數才多!
所以我們從經文裡仔細去觀察、去推想,我們博地凡夫帶業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在那邊成佛,最長不會超過四劫,應當差不多三劫就可以成就。「三劫」跟「三個阿僧只劫」不成比例,這才知道西方極樂世界之可貴,非去不可!你不去這個地方,你的苦頭就吃大了。你若去別的世界修行,成佛時間太長太長了,西方世界快。
當然,成就快有許許多多的因素,最殊勝的是圓證三不退。我們在他方世界修行,進進退退;進得少,退得多,所以時間花得太長。我們曉得這個事實,今天對於修淨土要用最大的耐心。真信、真正有願求生淨土,親近阿彌陀佛。換句話說,要下定決心,這一生當中非去不可,非見阿彌陀佛不可,要有這樣的決心,老老實實的一句名號念到底,這樣的人決定得生。
除這一法之外,其它的都不要緊。為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要去計較了。一切得過且過,不要去計較、執著,對於一切法平等看待,一心一意只求淨土。我們在這一生當中,什麼都不求。不求名、不求利,生活愈節儉愈好。節儉,說實在話,是少造業。過得愈簡單愈好,對於這個世界沒有貪戀!求生的心是愈來愈懇切、愈來愈勇猛,所做一切善行,甚至於心裡動的善念,統統都回向莊嚴淨土,不求世間的福報,這樣就好。
『清淨如水,洗諸塵垢』,這是講心清淨,像水一樣清淨、平等。佛面前供一杯水是最簡單的供養,香花和其他的東西都不供養,沒有關系,要供一杯水。水表什麼?表清淨心。每天看到這杯水,想到我的心要像水一樣的清淨、像水一樣平,不起波浪。這是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佛的心就像水一樣清淨、一樣平等,我們也要這樣學法,把自己的煩惱、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洗刷干淨。「塵垢」就是指這些東西。
【二九、其心正直。論法無厭。求法不倦。】
『其心正直』,心要正,心要直。「正直」,用現代話來說就是真誠,以真誠心待人接物,不要怕別人欺騙我們。有人說:「誠心誠意待人會吃虧的」。吃虧不怕,為什麼?吃不了多久的虧,我們就到極樂世界去了,這一點很重要。假如怕吃虧,別人騙我們,我們也欺騙他;不真誠的心,用久了不好,怕將來西方極樂世界去不了。為什麼?西方世界人人都真誠,我們用心跟他們不一樣,到那個時候就算阿彌陀佛很慈悲,願意接引我們去,但是那個地方同學伴侶那麼多人反對,阿彌陀佛也沒有法子!所以要知道,真誠的心要在平素養成,我們用至誠待人接物。
『論法無厭,求法不倦』,這是講自行化他。「論」是討論,討論是自他二利,不但幫助別人,也能夠利益自己,正所謂「教學相長」,這是「論法」。「求法不倦」,沒有懈怠,沒有疲倦。求法要「專求」,不要多求。為什麼?我們今天第一個是時間有限,也就是壽命有限。在六道裡面,我們壽命不長,沒有時間學很多東西,所以要專求。到達西方極樂世界,一生到那邊就無量壽;有無量的壽命,就可以多求了。所以「四弘誓願」裡說的「法門無量誓願學」,應該是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學。
關於「四弘誓願」,我常說我們在現前要的是前面二條,要發大心,「眾生無邊誓願度」;要真正修行,「煩惱無盡誓願斷」。煩惱斷了,心清淨了,心淨則佛土淨,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再辦底下二樁事情,「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在這個地方,我們曉得那兩條是辦不成功的。底下講,
【三十、淳淨溫和。寂定明察。】
這兩句是說明我們處世的態度要「淳淨」、要「溫和」。淳淨是內,溫和是表現在外面。尤其是「和」,這是佛法裡面講的「六和敬」。「寂定」、「明察」都是講心,心要清淨,清淨心就是「寂定」。定心起作用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就是「明察」,也就是智慧現前。「明察」是屬於智慧,「寂定明察」就是佛經上另一個術語,叫「定慧等學」,有定有慧。
我們世間人常常追求幸福、快樂、美滿,這些名詞都很好聽,實際上能不能達到?我在一生當中,活了這麼大的年歲,不但沒有見到過,聽都沒有聽說過。可見得這些好聽的名言是「有名無實」。什麼原因?沒有定慧,哪來的幸福?哪來的快樂?真實的幸福、快樂、美滿,是從定慧來的。心地清淨,充滿了智慧,「真善美」確實是事實,不是虛假的,所以定慧非常重要。
我們能夠放下萬緣,就是把修定的障礙捨掉了。一心持名就是修定,不但是修定,諸位要知道,持名是修福,持名是修慧。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裡明白的開示我們,一心執持名號,就是多善根、多福德。諸位想想,多善根就是慧,多福德就是福,所以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是福慧雙修,很多人不知道。
為什麼是福慧雙修?你想想盡虛空遍法界這些人,哪一個人的智慧能比得了阿彌陀佛?哪一個人的福報能比得上阿彌陀佛?我們在淨土經論裡去觀察,阿彌陀佛的智慧、福報,不得了!連釋迦牟尼佛都贊歎他,「光中極尊,佛中之王」。光就是智慧,「光中極尊」,就是智慧裡面極尊;「佛中之王」,所有一切諸佛裡面,智慧、福報最大的是阿彌陀佛。
念阿彌陀佛的人,若能真心念、誠心念,真誠就能感應道交。所謂「一念相應一念佛」,這「一念相應」,把阿彌陀佛的智慧,變成我自己的智慧;把阿彌陀佛的福德,變成我自己的福德。佛念久了,不知不覺,阿彌陀佛的福慧我們都沾上光了,都跟他融通變成一體了。所以念佛人修行的時間短,成就不可思議,道理在此地。把阿彌號陀佛無量劫所修行的變成自己的,這個方法妙極了。所以,「寂定明察」(也就是福慧雙修),我們在一句佛號當中就能完成。
【三一、身心潔淨。無有愛貪。】
這一句著重在『無有愛貪』。「愛」是煩惱。你看「十二因緣」裡面(十二因緣是解釋六道輪回的),這十二條裡面只有三個是因,這三條就是「愛、取、有」。這三條任斷一個,輪回就沒有了,就超越六道輪回。
佛教給我們,對於世間法(世間包括六道、天上),「愛貪」斷掉了,輪回的因就沒有了。如果「愛」沒有能夠斷,「取」上斷掉也行。「取」是什麼?「取」就是執著。諸位要曉得,「愛」是惑、是迷惑,「取」是執著,「有」是業,所以不執著能夠超越輪回。當這個「取」也去不掉的時候,那就在「有」上斷,這個功夫就更深了。
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跟我們大家在一起,和光同塵。我們看中國人最熟悉的濟公活佛,他的愛貪好像沒有丟掉,執著也沒有丟掉,他怎麼能成就?他沒有「有」,這個功夫太高了!我們凡夫後頭兩條做不到,就在「愛、貪」上下功夫,那麼我們身心就清淨了。身心為什麼不清淨?你有愛、有貪。有愛就有瞋恚,為什麼?愛要有妨礙,就生瞋恚了。所以從這一個字裡面,「貪瞋癡慢」,亂七八糟的統統都有了,這個是根!這個要拔掉了,根就拔掉了,所有一切煩惱都沒有了,心清淨了。心清淨,身就清淨了。
實在講,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不但對於能夠往生,我們一定要非常重視它;就是我們現前在這個世間,中年以上的人都知道,什麼最幸福?不生病最幸福。有錢、有勢力沒有用,帶一身病苦,還是活受罪,所以最幸福的是不生病,身體健康長壽是真正的福報。要想健康長壽,最重要是身心清淨。「無有愛貪」,身心就清淨了,實在講,這真正是第一條養生之道!從這個基礎上,信、願、持名,求願往生,哪有不生的道理!下面一條:
【三二、志願安定。求道和正。淨定安樂。】
『志願安定』,世出世間法有沒有成就,就看他的志願是不是安定。「安」是講心安,「定」是講定在一個方向、一個目標,這就成功了。所以佛法的修學,善導大師講得好,如果是為了學「解」,任何經典都可以學,可以多學;如果是講到「行」,講到將來要證果,那只有修一個法門,一門深入才能成就。學多了那是忌諱,決定得一門深入,所以我們修行跟求解不一樣。
在這一個社會、這一個時代,我們今天所處的這個時代是亂世,真的是天下大亂的時代,生活非常的艱苦。世界有許多落後的地區,我們就不必說了;像美國這種先進的國家,我們仔細觀察這邊大眾的生活,還是苦,真的苦不堪言。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如果我們還以一部分時間用在「解」上,實在講是相當可惜!應當把力量集中在行門上,這一生當中取得決定的成就。就像古時候祖師所說的「三藏十二部,讓給別人悟」,這是下定決心一門深入,不求解了;時間精力都用在行門上,這是求得決定成就的唯一方法。所以你選擇正確了,就心安理得,心安就是定於一門。
『求道和正』,這是講修學的態度。用什麼態度去修行?要「和」、要「正」。此處的「和」就是我們通常講的「中道」,不緩不急,用這種心態。「正」是決定與佛的教誨相應。像我們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有深信切願,這是「志願安定」。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修學這個法門,一定要以經典的理論方法作依據,那就「正」了,修學就沒有錯誤。
『淨定安樂』是我們現前所得到的受用。我們的心清淨,心安定,真正得法喜充滿,確實就像世間人講的幸福、快樂、美滿,真的能夠享受得到。所以修淨土殊勝的利益,不僅是在往生之後,沒有往生之前就已經得到了。
底下一段是佛教誡我們,凡夫在這個世間,什麼地方迷惑了,哪些事情做錯了,他並不知道。他要知道,他就不會做了,就不會遭受這些苦難的惡報,所以這都是迷惑!
【三三、世人共爭不急之務。於此劇惡極苦之中。勤身營務。為心走使。有無同憂。】
『世人共爭不急之務』,這一句話是總說。「世人」是指六道的眾生,不僅僅是指我們這個世界的人道。不但在做,還爭著在做,做什麼?都是無關緊要的事情。什麼是要緊的事情?給諸位說,了解六道輪回是要緊的事情;這就是說認識宇宙人生真相,這個事情要緊。了解六道輪回,也是認識宇宙人生真相的一部分,這個事情要緊。如何脫離六道輪回,這個事情要緊。沒人去做,大家對這個要緊的事情他不著急,他不爭著去做。諸佛菩薩看在眼裡面,看到這些眾生,感歎的說:「可憐憫者。」真正是可憐!可憫!
『於此劇惡極苦之中,勤身營務,為心走使,有無同憂』。「劇惡極苦」是指果報。「劇」是講的「大」,大惡!這是說什麼?「十惡」。世間人沒有覺察到,身造殺、盜、YIN;口造妄語、兩舌、惡口、绮語;意造貪、瞋、癡。這十大類的惡業不斷的增長,所以是「劇惡」。有了這些惡業,哪有不受苦報的道理?大的環境是六道輪回苦,小則是我們這一生當中,從生到死,生活之苦。
在這麼一個環境當中,他「勤身營務,為心走使」。這個「心」是什麼?是貪、瞋、癡。為貪瞋癡天天在忙個不停。每一天勤奮忙碌,為的是什麼?為「貪瞋癡」在忙,為「名聞利養」在忙,為「五欲六塵」在忙,都搞這些!「營務」,營是經營,務是造作。「有無同憂」,「有」是指你得到了,得到了怕丟掉,很苦;你沒有,想得到也苦,患得患失,天天在干這個事情。這個是我們現在社會的寫實,人間的真相。下面一條也是。
【三四、父子兄弟。夫婦親屬。當相敬愛。無相憎嫉。有無相通。無得貪惜。言色常和。莫相違戾。】
這是佛對於我們的教訓。人與人之相聚都是緣,這一生當中就是偶爾見一次面也是緣分,何況能夠到同一個家庭,變成一家人,這個緣分就更深了。緣是多生多世結的,不是偶然的。緣很復雜,佛告訴我們,世間眾生、父子夫婦有四種緣;當然緣很復雜,把它歸納起來,不外乎四大類,沒有這個四類的緣,就不會結成一家人。
這四種緣是什麼?第一個是「報恩」的。過去生中有善緣、歡喜緣,這當然是最好的;孝子賢孫是報恩來的。第二個是「報怨」來的。過去的冤家債主來報怨,這是我們常講的敗家子;小孩將來長大,搞得家破人亡,報怨來的。這些都是事實,我們要曉得。第三種是「討債」的,討債鬼,那就看父母欠他多少。欠他少,討幾年,討完了,他就走了;討債鬼。一般這小孩生得都非常可愛,很喜歡他。為什麼?你才肯還他。還完了,他就走了。如果欠得多,大概要念到大學,花了不少錢供養他,到時候他走了。第四種叫「還債」的。還債是兒女欠父母的,那也看欠多少。欠得多,對父母生活會供養得很周到;欠得少,大概就是生活叫你不挨餓、不挨凍,供給你一點點就行了。沒有孝敬心,對父母不尊重,只是在物質生活上照顧你,那叫做還債的。有這四種緣,這才變成一家人。
緣疏一點的就是家裡的親戚朋友,緣較接近的都變成一家人了。世間就這麼一回事,所以不要把它當真。當真,你就苦了,罪就有得受了,而且要造很重的業。一定要看清楚、看明白。
善緣當然好,但惡緣既然來了,總歸是要報的,所謂「欠命要償命,欠錢要還錢」。既然來了,是不能不酬償的。但是後天的教育能夠補償,教育是真正能教他明白道理,縱然過去世有怨,怨能夠化解。實在講,沒有不能化解的怨仇,教育就是幫助我們化解;若能化惡緣變成善緣,化世間恩愛之緣變成法緣,這是最殊勝的了。
佛這一段開示就是教我們,家庭如何能夠處得幸福和睦。人人能夠遵守佛的教訓,縱然有意見,縱然有不平,都有個分寸,不越界限、常軌,這就很好。所以教給我們『父子兄弟,夫婦親屬』,「親屬」是講我們的家族,『當相敬愛』,這是做人的道理。
古時候一個人能夠治家,就能治國。古時候的家跟我們現在的家不一樣,現在是小家庭,古時候都是大家庭,一般多半都是四代同堂,還有五代同堂的,一家往往有一、兩百人口。所以能夠治這個家,那就可以治國,真是一點都不假,這要有學問,要有德行。你掌管這個家,家裡都是有親屬關系,處事要公平,要能叫人人心服口服,不是一樁簡單的事情。
儒家講五倫(五常)、十義,義是義務,每一個人都具有十種不同的身分,你要盡到你的義務,所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你在家庭裡面,對父親,是兒子的身分,你要盡孝道;對你的兒子,你是父親的身分,你對他要慈愛。所以「懂得倫理,明白道義」這叫做教育。
現代人沒有教育了。教育是教我們怎麼做人,教我們如何跟人相處,知道人與人的關系,知道人與人怎麼相處,所以教育的功效是維持家庭和睦興旺、社會的安定、國家的強盛、世界和平。但今天已沒有這種功效了,今天的教育很可悲,與古時候教育的目標恰好相反。所以應該要知道敬愛,要相敬相愛。
『無相憎嫉』。「憎」是有怨恨心、嫉妒心,這決定不可以有。
『有無相通』是講在物質生活上,我有多的,他有少的,我要幫助他,主動地去幫助他,不必要等他來求,也就是在生活上大家要互相地照顧。世間每一個人一生所修的不相同,因此福報就不一樣。福報大的人要照顧那些福報少的人,大家就能夠相安了。如果有福報的人,像社會上我們今天講的企業家,如果是為富不仁,只圖自己的享受,不顧別人的疾苦,社會一定會有動亂。小的動亂是盜賊,大的則是整個社會的動亂。如果富有的人能夠照顧貧民,貧民生活能夠過得去,知道富有人對他有恩惠,這個社會就會安定,人人都能夠過太平日子,所以「有無相通」是非常重要的。社會安定,我們生活才能過得幸福;如果社會動亂,無論你有多大的福報、有多大的財富,都過得很痛苦。
『無得貪惜』,不可以貪財、吝惜。「惜」是吝惜,自己有的捨不得幫助別人。
『言色常和』,言是言語,色是面色。這是講要常常帶著笑容,說話溫和,笑面迎人,佛的教育對於這一點非常重視。所以佛門正式的道場,諸位在中國大陸能夠看見,道場的建設是有一定的格局。走進道場,第一個建築物一定是天王殿,天王殿當中供奉的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代表「言色常和」。什麼樣的人才能夠學佛?才能夠進佛門?像彌勒菩薩一樣就受歡迎了,就可以入佛門了,它表這個意思。
『莫相違戾』。「違戾」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意見不同,意見不同必然就有紛爭。「莫相違戾」,這也是很難的一樁事情。現在所謂的要「建立共識」,建立共識的觀念是正確的。如何來建立?誰服誰?這個事情就難了。
我們觀察現在這個世界,許多國家、民族、政黨,維系的時間都很短,裡面都分裂了。為什麼分裂?大家的意見不相同,沒有辦法建立共識,誰都不肯服誰,這個我們今天看得很清楚。
我們再看看古時候這些政治人物、政治領袖,確實比現代這些政治領袖高明、聰明。他們用什麼方法來領導大眾建立共識?古聖先賢。大家一聽都佩服,沒話說。中國在漢朝,從漢武帝開始,用孔孟學說來建立共識,他的作法確實使人家心服口服,於是孔孟的學說一直到滿清都遵守。
滿清在中國統治了二百六十多年,除了尊孔之外,他學佛,滿清的帝王都是正式皈依三寶的佛弟子。在清朝盛世的時候,康熙、雍正、干隆,特別是雍正、干隆的時代,宮廷裡面讀《無量壽經》,很高明!皇帝沒有寫多少語錄,說「你們都聽我的」;聽佛的、聽孔子老夫子的。大家都聽孔老夫子的,大家都聽佛的,這沒有話說,人家是心服口服!用這個方法來建立共識,高明!
今天大家不講這個,都是以自己的理論、自己的主張。聽你的人少數,不聽你的人多數,所以很容易分裂,這實實在在值得我們多去想想。我們再看底下這條:
【三五、世間之事。更相患害。雖不臨時。應急想破。】
這兩句話是警惕我們,要知道防范災害,不但是自然的災害,更重要的是人為的災害。雖然現在沒有,人必須要有遠見,要能看到將來,才知道現在應該怎樣做。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就是這個道理,何況世間的人事變幻無常。在從前無論怎麼變,還能夠判斷個幾成。什麼原因?大家都受同樣的教育,有一個道德的標准,無論在什麼時代,總是距離這個標准不會太遠,所以判斷容易。現在這個標准捨棄不要了,在中國,孔孟不要了,古聖先賢的東西都不要了,佛法也不要了,換句話說,今天的思想是無所適從,這非常可怕。
我們從最近一年來所得到的消息,有一個好的預兆,那就是大陸上現在有一些學者,想再整理中國的古籍,希望把中國古籍能夠發揚光大,這真的是好消息,給黑暗的世界帶來了一線光明。我們每一個在海外的中國人,應當全心全力來支援他們,希望他們這個工作能做得很圓滿,能夠提前完成。
我聽說在下個月(九月份),在海南大學要召開一個《四庫全書》的研究會,這是全國性的。還有一個消息,《四庫》所沒有收錄的那些書,有目錄,現在他們按照目錄,希望把這些書編成像《四庫全書》的續篇,大陸上有計劃來做這工作,這也是很可喜的一樁好事情。類似這些事情我們必須要有遠大的眼光。在今天這個時代,我們想一樁事情、看一樁事情,最低限度都要有全球的眼光。為什麼?我們這一個國家好,別的國家落後,我們還是有苦難的。
以美國為例子,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是世界上最富強的國家,世界上許多落後的國家要靠美國救濟。沒有多少年,美國今天拖垮了,恐怕將來要靠別人救濟。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實在講是眼光不夠遠大。救濟別人,別人未必感恩。我們看到美國救濟很多國家,但接受救濟的,都怨恨美國。為什麼不把教育、科技轉移?我一個國家富,為什麼不希望世界每一個國家都富?這是眼光的問題,心量的問題,見識的問題。如果美國真的在那個時候能夠把科技、教育,普遍向落後國家地區推廣,美國今天必定是更強大、更富有。
佛家講因果,靠施小惠是不行的!這些都是真正的學問,真正、真實的見解。佛在此地給我們提了這麼一個原則,在世出世間一切法裡面都用得上。
【三六、若曹當熟思計。遠離眾惡。擇其善者。勤而行之。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無可樂者。】
這部經是漢朝時候翻譯的,譯經的時候盡量用最淺顯的文字。所以諸位如果細細比較一下,就拿佛經跟《古文觀止》來比較,佛經比《古文觀止》裡的文字淺顯得很多;換句話說,像當時的白話文一樣。翻經人的苦心,希望佛經能夠普遍流通,稍為有一點學術基礎都能夠看得懂。
『若曹當熟思計』。「若曹」是漢朝時候的話,就是「你們大家」的意思。「當熟思計」,應該好好的想想、仔細的想想,「理」想明白了,「事」你就會認真去做。什麼事情?『遠離眾惡』。淺近的解釋,凡是於別人有損害的都叫做惡,我們決定不能做;這也是對沒有意思出三界之人所說的標准。
假如我們想了生死出三界,真的想往生極樂世界,「惡」的解釋就更深一層。凡是對自己「有利」的都是惡。哪些事情對自己有利?下面講『愛欲榮華』;這是世間人所貪求的,這些東西決定障礙你往生。為什麼?你念念心都在這上面,怎麼能往生極樂世界?臨命終時,還貪戀這個世間,就去不了,你平常功夫用得再多都沒有用處。所以必須在現前就把一切享受統統捨棄掉,要曉得這不是一個好事情。所以對自己有利益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要捨;對別人有害的,決定不能做,這是「遠離眾惡」。我們真把「理」想通了,在「事」上就會有很高的警覺心,時時刻刻警惕自己。
『擇其善者,勤而行之』。現在我們對於選擇善法明白了,也有這點智慧了,也能看得出來、能辨別、取捨善惡。對自己選擇的善就是信、願、持名,求生淨土。對於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法,我們只取「淨土三經」,其他的統統放下,心就定了。一生依照「淨土三經」的教訓修學,我們的目的才能達到。
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一定要做有利於社會大眾的事情。我們做這些事情要隨緣隨分,盡心盡力,那叫圓滿功德。有同修聽說我在大陸上做了一些事情,要發心來幫助我,我統統謝絕了。為什麼謝絕?剛才講,盡心盡力就圓滿了。不要攀緣,攀緣是別有目標,搞名聞利養。我有一塊錢就做一塊錢的事,我做完就功德圓滿了。要想動腦筋找大家湊錢給我做,那我叫自找麻煩,做得再多也不是圓滿功德;何況這裡頭弊端很多,我們要曉得防范。圖個心地清淨,心安理得,好!這就快樂了,不要找自己的麻煩。
做這些事情,決定是有利於社會大眾、國家民族,我們目標放在這個地方。我們做得少沒有關系,拋磚引玉。將來別人覺悟了,有大能力的人,他來做,我們不是更自在?別人做的,就是我做的;我想做的,他做到了,就是我做的。何必要分彼此?這樣就好。所以名聞利養決定不能沾,沾上都是麻煩。錢財決定不能要,那是害人的東西,絕對不是有利的,一定要捨。所以,善惡能夠辨別清楚,我們「勤而行之」,勤奮努力去做,自利利他。
『愛欲榮華』就是我們講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五欲」是財、色、名、食、睡。這些東西都是『不可常保』,真的是過眼雲煙。縱然現在得到了,我們在社會上冷眼旁觀,許多人得到了,但沒有幾年統統丟掉了。不但眼前我們看得多,自古以來的例子就不少。
我想同修們,你們念古文《圬者王承福傳》,好像是韓愈作的,很有味道。「圬(ㄨ)」是作泥水匠的,常常替人家粉刷房子。房子是某大官住的,沒有幾年他家敗了,賣給別人,別人又請他來整修;他一生看的事,就是看到興、亡都不長久。富貴能保一生就很難,能夠保三世,那就要相當的德行!所以通常我們看到富貴的人家,短短的幾年、十幾年就完了,有些到最後身敗名裂,真的是不能常保。一定要積德修善,唯有修善積德才能保得住;否則的話,保不住!世出世間,只要諸位冷眼觀察,都能看得到。
你仔細看出世間這些出家人後來的結局,然後想想佛給我們講的,確實非常有道理。這個裡面「事」、「理」明白了,我們自己起心動念、所作所為,自自然然就會警惕、就曉得應該怎樣去做。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