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無量壽經菁華[1996年](第三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無量壽經菁華  (第三集)  1996/9  美國達拉斯  檔名:02-32-03

  請掀開講義第二頁,從十五段看起:

  住真實慧。勇猛精進。】

  這兩句經文也非常重要。一般人都知道學佛最要緊的是開智慧,究竟什麼是智慧?大多數人都以為自己很有智慧,所以看到『住真實慧』,我就是「住真實慧」,所以佛在此地特別提醒我們,佛法裡面講的智慧,跟世間一般人觀念當中所謂的智慧不一樣。佛經上說世間人的聰明智慧叫「世智辯聰」,世智辯聰在佛法裡面列在八難之一,就是遭難,遭什麼難?所知障。佛講我們的真心本性、般若智慧不能現前有兩種障礙,一種是煩惱障,另外一種叫所知障,世智辯聰是所知障。「真實慧」一定是從禅定裡面生的,佛法常講「因戒得定,因定開慧」,從定中開的智慧才是真實的智慧,要以這個為基礎。「定」實在就是淨宗裡面所講的清淨心、一心不亂,一心就是定,不亂就是慧,所以一心不亂是定慧兩種都圓滿成就了,念佛法門所求的就是一心不亂。一心不亂要應用在生活上,應用在工作上,應用在處事待人接物,這才叫『勇猛精進』;「進」是進步,將自己的境界不斷向上提升,「精」是純而不雜,這才叫做精進。要勇猛精進,那就是前面所說的,沒有一樣不能成就。底下一條:

  積植德行。不起貪瞋癡欲諸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

  『貪瞋癡欲』是在內,是我們的內心妄想,『色聲香味觸法』是外面的境界。《金剛經》上告訴我們三心不可得,所以你不應該起「貪瞋癡欲諸想」,為什麼?三心不可得。又給我們講「諸法緣生,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你不應該執著外面的塵境,就是「色聲香味觸法」。如果能夠內離妄想,外不著塵境,這就是『德行』。什麼叫「德行」?諸佛菩薩的德行,行是行為,這稱之為德行。『積』是累積,『植』是種植,這是比喻諸佛如來都是修積這樣的德行成就的。能「積植德行」,這個人就是住真實慧,以真實慧觀察:內,三心不可得;外,萬法皆空,這是真實的智慧。

  植眾德本。不計眾苦。】

  下面這一段舉幾個例子,「積植德行」應該在日常生活當中怎麼做法。佛在此地舉了幾個例子,這些都是德行,它的基礎都是「內離妄想,外不著相」,就是《金剛經》上末後的兩句,佛教給我們,教給須菩提就是教給我們,「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就是「不著色聲香味觸法」,「如如不動」就是「不起貪瞋癡欲諸想」,所以這兩句可以用來解釋《金剛經》的兩句話。那麼落實在生活當中,佛舉幾個例子,第一個『不計眾苦』,六道的生活實在說是苦多樂少,無論是苦是樂都不放在心上,「計」是計較、計度、分別,簡單說就是不放在心上。

  少欲知足。】

  這一條非常重要。只要我們生活能過得去就好,知足就常樂。一切眾生苦痛的根源可以說就是不知足,不知足的人很苦,知足就常樂。佛示現在我們世間,無論是什麼樣的身分,總是把這一條擺在第一位。本師釋迦牟尼佛示現在王侯之家,他能夠捨棄富貴去托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他願意過這個生活,過得非常自在,這是做榜樣給我們看,這是德行。諸菩薩示現在人間,無論是出家的身分或是在家的身分,也表演『少欲知足』,這是時時刻刻提醒我們,真正想成就道業不能怕吃苦。「苦」有很大的好處,因為人常在苦難當中警覺性很高,對這個世間沒有什麼留戀,所以佛在經上常講富貴學道難。富貴,他五欲六塵享受豐足,離開這個世間的念頭很淡薄,換句話說,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願心不強,什麼原因?極樂世界好他沒有見到,娑婆世界這個快樂他現在享受到,這個現實的受用他不肯捨棄,換句話說,這一生必定把往生淨土又給耽誤了。這一耽誤,麻煩就大了,一耽誤,來生能不能遇到?不可能,再遇到這個法門,再遇到這個機會,真的不曉得要到哪一生、哪一劫,所以你細細思量才曉得這個問題嚴重。佛這個教誨是真實智慧的教誨。

  專求白法。惠利群生。】

  『白法』是善法,利益一切眾生的法就是「白法」。『惠』是恩惠,給予一切眾生真實的恩惠。

  志願無倦。忍力成就。】

  度眾生的大願要像普賢菩薩一樣永遠不疲不厭,縱然遭遇重大的挫折,菩薩也不會退心,為什麼原因?知道眾生煩惱習氣很重。菩薩以真誠心對待他,他未必肯接受,有的時候還惡意相報,這我們世間人是忍受不了的,但是佛菩薩明白,所以他能夠忍,『忍力成就』。無論什麼樣的惡意對菩薩,菩薩總是慈悲,菩薩絕不見怪,菩薩知道眾生過去生中煩惱習氣很重,沒有智慧,沒有定力,不能降伏煩惱,所以他有耐心,他有善巧方便來教化眾生。

  於諸有情。常懷慈忍。】

  對待一切有情眾生,菩薩用心就是慈悲、忍耐,這是諸佛菩薩倒駕慈航入世的用心,所謂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和顏愛語。勸谕策進。】

  這兩句是講我們做人(待人處事)的態度。對任何人都應該『和顏愛語』,「愛」是愛護關懷,不是一味講好聽的話,那就變成谄媚巴結,那個錯了。真正關心,真正的愛護,縱然是有責備的話,要曉得他的意思是真的愛護。『勸谕策進』,勸導策勵共同精進。這兩句是用這種心態。

  恭敬三寶。奉事師長。】

  這是學佛的根本。學佛從哪裡學起?從『恭敬三寶』學起,「三寶」是「佛法僧」。如何恭敬?一定要依教奉行,這是真正的恭敬。如果不能依教奉行那就不是恭敬,即使你天天禮拜、供養、承事,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必須像前面普賢行願裡面講的「廣修供養」,法供養第一條所說的「如教修行供養」,這才叫真恭敬。如教修行,佛教導我們要從「三福六和」修起,三福是我們個人自修,六和是我們跟大眾相處。三福六和是佛法的基本法,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都要從這裡下手,所以佛說這三條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換句話說,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能夠修行成佛以什麼為基礎?就是以三福六和,所以我們要從這裡下手,這才叫真正的「恭敬三寶,奉事師長」。三福第一句就是「孝養父母」,所以學佛要從這裡下手,這個我們過去在講席裡面講得太多了,同修們在錄音帶會常常聽到。真正要孝養父母,要求家庭和睦。昨天說過行菩薩道不一定在寺院裡頭,在哪裡?在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之間,這叫真修行,一定要懂得佛所講的真實義。

  無有虛偽谄曲之心。】

  這一句可以說是我們一生修行成功失敗的關鍵。我們常講修行功夫得力、功夫不得力,功夫為什麼得力?『無有虛偽谄曲之心』就得力了。功夫為什麼不得力?好好的反省反省,你有沒有「虛偽谄曲之心」?如果有這個心,你當然不得力,別說你念佛二、三年,你念二、三十年,二、三百年都不得力,為什麼?你心不真誠,你是虛情假意,怎麼可能得力?得不得力就在這一句。所以此地這個句子每一句都重要。

  莊嚴眾行。軌范具足。】

  『眾行』,「行」是行為,身的造作、口的言語、心裡面的起心動念,這叫「眾行」。『莊嚴』就是如法,如佛所教,佛教我們做的我們認真做,佛教我們不做的我們決定不做,這就「莊嚴」了。莊嚴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真善美慧,你的身語意三業就真正做到真善美慧了。『軌范具足』,「軌」是軌道,「范」是模范,諸佛菩薩是一切眾生的榜樣、典范。佛不但用言語教導我們,時時刻刻表演給我們看,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做給我們看,這叫「軌范具足」。所以你是一個佛弟子,真正是個修行人,你要如理如法就在家庭當中生活裡面去做到,你是一個十足的菩薩,菩薩就是眾人的榜樣。你所做的是不是你一家人的榜樣?果然做到了,你的家人誰不尊敬你?誰不聽你的?自然對你產生敬愛之心,因為你是世間第一個善人,這叫佛菩薩。

  如果說你學佛了,今天有同修告訴我,他到這裡來參加這個法會,家人反對,不高興,那你就不要來。你看看從前印光老法師,這是淨宗近代的祖師,他有一些皈依的徒弟常常到道場去看看老和尚,老和尚一見面就罵他,「你來干什麼?為什麼不在家裡老實念佛?」他說「我來看師父。」「師父有什麼好看的?已經見過了,還有什麼好看的?」都把他罵回去。什麼原因?常常跑寺廟,家裡面的人看到不舒服,為什麼?你連家都不顧,學佛,迷信!這跟佛的意思恰恰相反,佛就是叫你在家裡面做榜樣、做模范,你能夠感化你一家人,你就是真正的菩薩,你一家人被感化了,你的鄰居街坊、親戚朋友都受感化了,這叫自行化他。所以親近善知識不是天天跟著他,天天跟著他有什麼用處?那個錯了。古人曾經說「一日為師」,你親近一位善知識,在一天當中把他的原理原則得到了,以後是自己要去做,何必去跟他?沒有這個必要。我說這些話是真實話,這是「和顏愛語」,這個不拉信徒。「你們家都不要,要到道場來,家是六道輪回,是生死業,這個地方是了生死」,這還得了!這把倫理道德全破壞了。所以道場裡是聞法,聽到了回家去做。念佛這個七天是念佛一個樣子,懂得了,知道怎麼念了,回家去老實念,這才要緊,這叫「莊嚴眾行,軌范具足」。

  所以佛法要「行」,佛法一定要落實在生活裡面,我們的生活就是佛法,如果生活跟佛法脫節,那你永遠不能成就,你所修的不是佛法,不是佛法是什麼法?魔法。什麼叫魔?對自己是折磨,自己看到家裡人不喜歡心裡難過,家裡人看到你這個樣子怪怪的,他也受不了,彼此折磨,這叫魔法,你學的是魔不是佛。佛是覺悟,佛是清淨,自己覺而不迷,淨而不染,一家人都和睦,都清淨,這是佛法。所以你是魔還是佛?你學佛還是學魔?明眼人一看就清楚。學佛的人不生煩惱,學魔的人是煩惱無邊。底下一句是把我們錯誤的觀念糾正過來:

  觀法如化。】

  『法』是一切法,不但六道,這是世間法,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四聖法界,出世間法,世出世間法都不是真的,《金剛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六道是虛妄的,十法界也是虛妄的,世法、佛法都是虛妄的,你還要執著它嗎?你還需要分別它嗎?果然知道如幻如化,《金剛經》末後說「如夢幻泡影」,「夢幻泡影」就是這個『化』的意思,世出世間法夢幻泡影,確實了不可得。了不可得,我們在現前好像是有這些東西存在,這是什麼回事情?這是這些幻相的相續相。相續相之存在的時間也不長,所以佛用露水來比喻,「如露亦如電」,露水是比喻它的相續相也不很長,「如電」是形容它的真相,剎那生滅,所以說了不可得。這是教你,你觀一切法,觀我們自己的身心亦復如是,假的,空的,「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你才能真正放下。這四個字是觀慧,宗門裡面講的觀照。

  三昧常寂。】

  『三昧』是正受,你的享受正常,前面說離開苦樂憂喜。一切苦樂憂喜你都不動心,這個人入定了,這個人得「三昧」。「三昧常寂」,這個心是寂靜的,你的心是定的,你的心是清淨的,恆常保持清淨,這個心就是佛菩薩的心,入這個境界自己就成佛、成菩薩。

  善護口業。不譏他過。】

  為什麼?自他不二,性相一如,他哪有過?這個道理很深,你要是明了了,在佛法裡面講「大徹大悟」。他永遠沒有過,過在哪裡?過在自己,因為自己有過才看到別人有過。自己沒有過,你怎麼會看到別人有過?何謂自己沒有過?前面說了,「觀法如化,三昧常寂」,這自己沒有過。自己沒有過,看到別人,剎那生滅了不可得,不管他是善是惡都了不可得,都是剎那生滅,而且是生滅同時,生滅同時就是不生不滅,一切法不生不滅,那哪裡還有過?可見得看別人的過失就是自己有過失。由此可知,古人所謂「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這句話很有道理,他看到那些是非,他本身是個是非人,他要不是個是非人怎麼會見到是非?諸佛菩薩永遠看不到是非,這是我們要深深去反省的。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境界不是一下就轉過來,一下轉過來豈不是馬上就成佛了?在道理上講,講得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屠刀就是貪瞋癡慢疑這些東西,你能不能放下?放下就成佛了。道理雖然懂,但是放不下,為什麼放不下?無始劫來的煩惱習氣你沒有辦法克服,你沒有定力去克服它,沒有智慧去照見它,所以佛法雖然聽得很多,也懂得很多,事實上完全做不到,原因在此地。正因為如此,所以在修行,雖然是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都能一生成佛,問題是要你真的能夠把煩惱斷得了,斷不了煩惱那你就不能成就。所以諸位想想,你能不能斷煩惱?要是不能斷,這沒法子,法門再好我們沒有能力修學,這才不得已去找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個法門不要斷煩惱,所以它就方便了,叫帶業往生,這個諸位要記住。

  淨土裡面有彌勒淨土,有不少人說彌勒淨土很近,西方淨土太遠了,為什麼你近的不去,跑遠的地方去?你們想一想,為什麼?彌勒淨土的條件要修唯心識定,你有沒有得到這個定?如果不能夠得到,雖近你去不了。彌陀淨土帶業往生,條件經上講得很清楚,只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就成功了,所以這個法門能夠普度一切眾生。彌勒菩薩不能普度,彌勒菩薩要普度還是要勸大家念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彌勒菩薩才能普度。我們念佛求生淨土有沒有虧待彌勒菩薩?沒有。《無量壽經》後半部彌勒菩薩當機,彌勒菩薩也念佛,也求生淨土,人家要問的時候,你這個話憑什麼說的?憑《無量壽經》說的。你看《無量壽經》後半部,豈不是釋迦牟尼佛把這個淨土法門付托給彌勒菩薩,讓彌勒菩薩來弘揚,讓彌勒菩薩勸大家念佛求生彌陀淨土,不是他的彌勒淨土,經文這麼清楚明白,我們還能迷惑嗎?所以口業太重要了。一個念佛求生彌陀淨土的人不可思議,如果要說彌陀淨土太遠不如修彌勒淨土,他就把你這一生往生不退成佛的機會打掉了,希望你繼續搞六道輪回,這是我們要清楚明白的。

  善護身業。不失律儀。】

  『律儀』也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威儀、風度、規矩、好樣子,我們身體一舉一動要給眾生做一個好榜樣,這就是「律儀」的意思。律儀,大家不要想到戒律裡面所說的,戒律裡面所講的事相是三千年前古印度的生活方式,現在用不上了,所以我們在這些經文裡面要知道它的原理原則,現代人應該怎麼做法。我們是生活在這個時代,遵守佛的原則的教誨,在事相上一定要契機,也就是我們常講的現代化、本土化。現在我們住在美國,美國的一些規矩、風俗人情、法律,我們樣樣遵守,樣樣不違犯,這是在眼前的社會「善護身業,不失律儀」。

  善護意業。清淨無染。】

  這是把我們在行門裡面,這六句統統包括盡了。心要清淨不能被污染,哪些是污染?妄想是污染,分別是污染,執著是污染,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那就不污染了,就清淨了,這是要努力去做的。做不到,妄念還常常起來怎麼辦?念頭一起來,立刻把它換成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清淨句,阿彌陀佛是清淨心。不起念那就算了,一起念,馬上換成阿彌陀佛,這個人念佛叫會念,叫會念佛、會用功,用一句阿彌陀佛把一切的妄想分別執著都換過來,這就是古人所謂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覺」,無上正等正覺,要換得快。所以這一句是把怎樣積植德行、植眾德本這個綱領給我們說出來,都要把它用在生活上,你是真正的彌陀弟子,你是真正的學阿彌陀佛。底下一條是:

  恆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眾生。】

  『恆』是經常不斷。『布施』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為別人服務,盡心盡力去幫助別人,是這個意思,裡面的范圍非常廣大。決不是捐一點錢就是布施,現在一般人這個觀念都錯了,把「布施」看得非常窄小,不知道布施是服務大眾。『持戒』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守法,守法的范圍也非常廣,穿衣吃飯都守法。我們穿衣一定先穿裡面的內衣,然後再穿外面的,這守法,那不守法的先穿大掛再穿內衣,這麼穿法。樣樣都要如法,六度裡頭的「持戒」的意思廣。並不是看到持戒就想到五戒、八戒、八關齋戒,你就全搞錯了,那叫死在字句之下,死在經文之下,這從前李老師講,這個學佛叫佛呆子,這念書會變成書呆子,學佛就變成佛呆子,那完全是依文解義,三世佛都喊冤枉,你把佛的意思搞錯了。所以這是守法的意思。『忍辱』就是耐性,要有高度的耐性,忍人之不能忍,別人不能忍的我都能忍。

  『精進』是求進步,進步裡頭要求純而不雜,特別是我們學佛真正用功的人,懂得精進成就就快了。所以大乘經上講善根,世法善根有三條,叫「三善根」,一切世間善法從這三條生出來的,叫「無貪,無瞋,無癡」,這是生一切世間善法。出世間善法就是成菩薩成佛,那個根是「精進」,「進」是不斷把自己境界往上提升,「精」是精純,這就是常講的一門深入,一門是「精」。你搞二門、三門,那個事情就麻煩了,成就,說老實話,沒指望,這個必須要知道。無論修學哪個法門,一門就能成就,二門、三門成就的人太難了。像我們這個佛堂,你從一個門進來很順利,很快你就進來了,你想同時從兩個門進來,你怎能進得來?你不可能進來。可是現在有不少人就是希望從許多法門進來,所以他一輩子不能進來,他還不曉得他為什麼不能進來,毛病發生在哪裡他沒有找到,不知道精進的意思,所以現在人叫亂進、雜進,他永遠進不來。

  『禅定』在六波羅蜜裡面就是自己有主宰,心有主宰不會被外面境界動搖,這就是「禅定」。我學佛,我有一個很清楚的目標,有一個很清楚的方向,我知道別的法門也好,別的法門也善,不適合我修學,我走這條路有把握能達到,這就是禅定。『智慧』就是現在所講的理智,而不是感情,感情用事沒有不造業的,如果能把感情轉變成理智,你的思想見解就跟佛菩薩接近了。

  這是六度之行,這六個原則度自己也度一切眾生。度,最低的標准是超越六道輪回,如果沒有能出輪回就沒有得度。超越六道輪回算是得度了,所謂了生死、脫輪回,這是度的第一步,這個度的功夫淺,並不深。更深一層的度就是要超越十法界,超過聲聞、緣覺、菩薩,乃至於藏教、通教的諸佛,這是入一真法界,這叫究竟脫,究竟脫就是究竟度,真的度了。

  我們今天這個機會非常殊勝,非常難得,西方極樂世界超越十法界,所以縱然是下下品帶業往生都超過十法界,不止超過六道,所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究竟得度,一生圓滿成佛,這是不可思議的法門。所以你要曉得勸人念一句阿彌陀佛的功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如經上所說的,《彌勒菩薩所問經》裡面佛就講得很清楚,你造七寶塔遍滿三千大千世界,說老實話,不如勸人家念一句阿彌陀佛,勸人念一句阿彌陀佛的功德超過造七寶塔遍滿恆沙世界,這是真話不是假話。

  用這六條守則,我們生活、工作、待人接物絕不違背這六條,這就是菩薩行,就是菩薩道,你真正是做了菩薩了。下面說:

  發菩提心。持諸禁戒。堅守不犯。饒益有情。所作善根。悉施與之。令得安樂。】

  這是菩提心,所說的全是菩提心。第一句是『發菩提心』,「菩提」是覺悟,念念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就是大菩提心。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告訴我們,一心一意專求往生彌陀淨土這個心願就是無上菩提心,如果你不懂得什麼叫菩提心,蕅益大師講得好,很清楚明白,很好懂。我沒有別的念頭,一心一意只求生淨土,只求見阿彌陀佛,這個心是無上的菩提心。那麼發心的樣子是什麼?下面這幾句就是菩提心表現在生活當中的樣子,他一定『持諸禁戒,堅守不犯』。真正發心、真正覺悟的人一定是嚴持戒律,這個戒律是什麼?是不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YIN、不妄語、不飲酒這些戒律?沒錯,這些戒律叫小小戒,自然遵守,這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戒是「信願持名,求生淨土」,這個重要。「堅守不犯」,決定不違背,正如同善導大師在《觀無量壽佛經》注解裡面所說的,別說一般的善知識來勸你,「還有好的法門比念阿彌陀佛更好」,我們聽了怎麼樣?不接受,不相信。菩薩來跟我們講,即使諸佛如來跟我們講,甚至於釋迦牟尼佛親自來,「我還有一個法門比這個法門還好、還快」,你也說謝謝本師釋迦牟尼佛,我念阿彌陀佛就好,我不要再學別的法門,要有這樣堅定的決心你才能成就。釋迦牟尼佛來到你面前說還有一個好法門,好了,你馬上改變心了,那你就錯了。就是求生西方的決心決定不動搖,決定遵照《無量壽經》的教誡去做,這就是「持諸禁戒」。佛在經上教我們做的,認真努力把它做到,這叫持經,受持。

  前些時候我到洛杉矶演講三天,有一些同修來看我,也非常歡喜告訴我,他《無量壽經》已經持了三千遍,我就告訴他,也是很多人在座,我說:「你那個叫讀經不叫持經,你讀誦三千遍,你沒有受持」,持是受持。他聽了就呆了,「怎麼沒有受持?」「好,我說一句,你看有沒有做到。善護口業,不譏他過,你有沒有做到?」他說:「我沒有做到」,他很老實。「那你沒有持,你沒有照做,你那是讀誦,你沒有受持。」受持才有功德,才有利益。讀誦沒有功德,沒有利益。讀誦而不受持,古人講你「喊破喉嚨也枉然」,這個要知道。

  我們平常念這句阿彌陀佛,一天念十萬聲,念二十萬聲,如果只是口念沒有受持,也是喊破喉嚨也枉然。阿彌陀佛怎麼受持?剛才我講的一個方法,我們妄念一起來,阿彌陀佛把念頭給壓住了,這就是受持。用這一個念頭把我所有的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打掉了,你有功夫。口裡頭阿彌陀佛一天念到晚,心裡頭亂七八糟,妄念照起來,那有什麼用?那個沒有用的,心口不一。要心口一致,所以要知道這一句阿彌陀佛你心上真有,你看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憶是心裡頭真有,念也是心上有。你看中國這個「念」字,念是今心,現在的心,現在的心上就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也沒有,那才叫念佛。念不是口裡念,念是心上真有。

  我記得前年在台灣過年的時候,有一位老居士來看我,來告訴我,他說:法師,我念佛已經念了三年了,功夫不得力,妄念還是很多,怎麼辦?我就跟他講,我說:你要放下,年歲大了。我看他大概有七十多歲。他說:師父,我什麼都放下了,就孫子放不下。我說:那就行了,你孫子放不下,你的麻煩就來了,西方極樂世界去不成了。真想到西方極樂世界,你要把孫子放下。放不下的是什麼人?阿彌陀佛放不下,那你就成功了。什麼都放下了,就是阿彌陀佛放不下,你就成功了,那叫帶業往生,你就成了。你還有孫子放不下,你麻煩大了。你喜歡你那個孫子,你要曉得你那個孫子是魔障,你那個孫子拉到你六道輪回,不准你成佛成菩薩,你要知道這個利害得失,你要認清楚你孫子是不是好人。實在講,你真的喜歡孫子,你到西方極樂世界作佛作菩薩,你那個孫子生生世世你都有能力照顧他,你都有能力幫助他。你要去不了西方極樂世界,依舊搞六道輪回,你現在是一場空歡喜,為什麼?你對於你家裡的親人,一個你也沒有能力照顧到,你也沒有能力幫助他,所以真正愛護家親眷屬,你跟阿彌陀佛走就絕對正確。所以此地「嚴持禁戒,堅守不犯」,禁戒的范圍很大,就是《無量壽經》所有的教誨,我們一定要堅守,佛教我們做的,我們要做;佛教我們不做的,我們決定不做。

  『饒益有情』,對於一切有情眾生要幫助他,希望他得最大的利益。「饒」是豐饒,簡單講就是最大的利益,最大的利益就是勸他念佛,沒有比這個更大的利益了,一定要勸他念佛。所以你要是愛護的人,關懷的人,你真正愛護關懷他就要勸他念佛,你不勸他念佛那就大錯特錯。『所作善根,悉施與之』,這是講我們回向,我們自己所修習的一切善行功德統統回向給一切眾生,要真的回向。我們天天念回向偈念成習慣,有口無心,這個回向都靠不住。念回向文要從內心裡面發出真實的願望,「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這就是「悉施與之」,全部都包括了。『令得安樂』,「安樂」是目的,希望一切眾生得安樂。

  要當作善。】

  這是講平常在日常生活當中一定要知道斷惡修善。哪些是善?佛就舉出這個十善的標准,決定不能造惡。十善的反面就是惡,斷惡修善用這十條做標准,要真做。學佛要想在一生成就,第一個條件,不欺騙自己,非常重要,這才叫老實。第二,絕不欺騙眾生,能夠做到不自欺不欺人,功夫沒有不得力的。一切眾生修學不能成就最大的原因,實在講就是自欺欺人。自欺欺人,欺騙佛菩薩,在佛像面前天天打妄語,天天騙佛菩薩,所以學佛最後學到阿鼻地獄去了。我沒有做壞事,我天天都念經,天天念給佛菩薩聽為什麼還墮地獄?你念給佛菩薩聽是欺騙佛菩薩,是當著佛菩薩像面前打妄語。譬如你念這部經,這都是經上經文,每天念給佛菩薩聽,自己一句也沒有照做,豈不是騙他?他要聽這個干什麼?經是佛講的,佛才不要聽。每天早晨騙一次,晚上騙一次,還得了?不得了。在佛菩薩面前誦經是求佛菩薩為我做證明,加持我,我一定認真去做到。所以早晨念,提醒自己要照做;晚上念,反省哪些我做到,哪些沒有做到,做到了要保持不要失掉,沒有做到,從明天起要認真去做,這叫做早晚課,這個早晚課就有功德利益了。如果你的早晚課只是做形式而沒有實質的內容,就叫欺騙諸佛菩薩,所以將來你墮阿鼻地獄,閻羅王把這個原因給你說出來,你啞口無言。多少學佛人不明白事理,所以學佛叫糊裡糊塗學,自以為還不錯,自以為修學好多功德,不曉得自己天天在造罪業。這十條我們念一念不必細講:

  所謂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YIN欲。四不妄言。五不绮語。六不惡口。七不兩舌。八不貪。九不瞋。十不癡。】

  再看下面:

  一心清淨。端正身心。絕欲去憂。慈心精進。】

  這不但是學佛,也是做人的基本態度。世間人無不追求幸福美滿,而一般人只認為世間的富貴、五欲六塵的享受,以為這是幸福,以為這是美滿,這完全看錯了,這些東西在佛門裡面叫做紅福。什麼叫紅福?紅塵當中的福報,享受紅塵當中的福報是要付出慘痛的代價。佛法裡有個比喻,「刀頭舐蜜」,蜂蜜很甜,塗在很鋒利的刀刃上,你去舔蜜,甜頭是嘗到了,舌頭已經被它割掉了,所以你要付出慘痛的代價。這個諸位如果細讀歷史,仔細觀察現在世間這些富貴人,你漸漸就體會到了,我跟你講的話是真的不是假的。

  學佛的人,無論在家出家,是享清福,清福是有百利而無一弊,真正的幸福美滿,那是什麼?『一心清淨』,幾個人明白?幾個人懂得這是真正的福報!一個人能在一生當中心裡頭沒有事,心裡面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沒有牽掛,這個人就是神仙,就是佛菩薩。「一心清淨」,他的身體一舉一動,口裡面言語,自然端正。意是身的主宰,心正,身哪有不正之理?所以他沒有欲望,這個欲望是指五欲六塵的享受,沒有這個享受。他沒有憂慮、沒有牽掛,他所有的是「慈悲心」,他所有的是「精進」,真正是『慈心精進』,這是諸佛菩薩真正的佛弟子,身心修養必定與這個相應。下面是佛教誡我們,我們這是初學佛的,初學的菩薩煩惱習氣還很重,所以佛在此地特別教誡:

  不當瞋怒。嫉妒。不得貪餮悭惜。不得中悔。不得狐疑。】

  這是我們修學的大障礙,修學的大毛病,如果有一定要徹底悔改。無論什麼不稱心、不如意的事情,不要發脾氣,佛在經上常說「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這是大障礙,經上又常說「火燒功德林」,這就是發脾氣,無明之火一起來,你所修的功德都完了,所以功德非常難修。福德沒有問題,瞋恚之火不會傷害福德,這是三界有漏的福報,這沒有問題。功德不行,功德是清淨心,一發脾氣,清淨心沒有了。功德是定慧,這個東西是把定慧完全破壞了。「嫉妒」是非常大的障礙,無量無邊的惡業都是嫉妒心裡頭所生的,能破壞一切善法,能破壞佛法,破壞世間善法的罪過已經很重了,如果壞佛正法,必墮阿鼻地獄,所以這個果報太可怕了。『不得貪餮』,是指貪吃,這也是一切眾生的通病。對於飲食要講求,而不知一個人在一生當中,為了三寸的舌頭不曉得造多少罪業。諸位要曉得,再好的美味到喉嚨就沒有了,就是通過這三寸舌頭,就為這麼一點點享受(舌根的享受)造無量無邊的罪業,實在不值得。「悭惜」是吝啬,自己有的,自己多余的,不能夠布施,不能夠幫助缺乏的人。

  『不得中悔』,「中悔」的含義很廣,譬如修布施,布施之後有不少人後悔,後悔為什麼還要做?充面子。看到人家布施,自己不好意思也勉強布施,布施之後很痛苦、很後悔,這個事情很普遍,這是比喻這一樁事情。更重要的是選擇法門,譬如我們今天選擇淨土法門,絕不後悔。別人修哪個法門開悟了,學哪個法門得神通了,離地三尺放光了,我們也不後悔,我還是老實念佛決定不後悔,這個重要。『不得狐疑』,特別是對佛的教誡,佛在經上所說的一切話決定不懷疑,要真正相信。這是把我們毛病當中的通病,一切眾生都有的,佛把我們點醒,要我們戒除。下面是叫我們要修的,哪些事情應當要做的:

  要當孝順。】

  『孝順』的意思深廣無邊,整個的佛法實在講就是講一個孝道。什麼人能把孝順做得圓滿,成佛才圓滿,所以整個佛法的修學沒有別的,就是修孝順。「孝」字的意思,落在事相上是從父母做起,孝順父母,然後能把孝順父母的心擴大,孝順一切眾生,一直延伸到盡虛空遍法界,為什麼?孝字就是法界的本體。佛告訴我們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都是自己清淨性中所現之物,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哪裡來的?自性變現的,《華嚴經》上說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所以「孝」字是一個符號,中國字也不可思議,上面是「老」,下面是「子」,告訴你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體,上一代還有上一代,下一代還有下一代,就是佛法裡頭所說的「橫遍十方,豎窮三際」,是整體、一體,中國用「孝」字來表示這個意思。「順」,完全順法性,這叫善順。所以這兩個字的意思其深無底、其廣無邊。從哪裡做起?從孝順父母做起,從奉事師長來擴大,所以在事相當中,這是根本的根本。諸佛如來就是教我們孝順,而中國自古以來的教育中心思想也是教我們孝順,孔老夫子跟釋迦牟尼佛沒見過面,他們的看法、想法、做法真的叫不謀而合,中國人所謂「英雄所見,大略相同」,兩位都是了不起的人。底下這是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

  至誠忠信。】

  對人、對事、對物我們要用這個態度。真誠之心待人,人家對我們虛情假意,我們不要理會,我們對人一味真誠,為什麼?我們要學佛。他搞六道輪回,搞六道輪回就是虛情假意。如果說他對我虛情假意,我對他不能用真心,那這就是他搞六道輪回,我要跟他一道走,那不就去了?他墮地獄,我也跟他走,這叫愚癡。各人行各人的道,我們對人、對事、對物,真誠忠信。

  當信佛經語深。當信作善得福。】

  要相信佛經字字句句義理無量無邊,看我們自己的程度,我們淺,看得淺;我們程度深,你就看得深,所以佛經不可思議。『當信作善得福』,這句話通世出世間,種善因一定得善果。好,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上一篇:淨空法師:無量壽經菁華[1996年](第二集)
下一篇:淨空法師:無量壽經菁華[1996年](第四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