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人生不敗寶典:《弟子規》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人生不敗寶典:《弟子規》

朗朗上口易於記憶 通過細節改變習慣 再改變性格 從而改變命運

 

廣州日報2010年9月29日B8版 作者:劉黎平


  
蒙學人生

  我們絕大多數父母都是勢單力薄的平民,沒法來控制這個巨大而強大的社會,以讓它適應自己的孩子。在這種外界不可控的情況下,我們的孩子走入社會後,能有成就嗎?能獲得尊重嗎?最起碼的,能平安嗎?

  迎合父母這種心理,市面上產生了很多教子寶典、成長寶典,這些書大多數確實講得在理,實操性強。然而,洋洋灑灑千萬言,過後辄忘。有沒有一種武林秘訣似的文字?它長不過千來字,內涵豐富,用具體細節代替抽象的教條,從小學到博士到教授都可終生保有,可成人生不敗寶典。

  有,早在康熙年間就有了。

  它是誰?它就是《弟子規》。
 

  
緣起:一個清朝老秀才的教學感悟

  《弟子規》的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間的一個秀才:李毓秀。這個老秀才的一生似乎是失敗的,沒有一日看盡長安花的輝煌,也沒有十年一覺揚州夢的風流,正史野史對他應該也沒什麼興趣。然而,他畢竟熟讀了《論語》,至少有近距離內的人生經驗。可能在某一個午後,他睡起無情思,閒看一群孩童捉柳花,想著這群孩童的將來,然後《論語》裡的字句忽然與眼前嬉戲的孩童融為一體,於是,他拿起一只禿敗的毛筆,寫下360句,每句三字,總計1080字的《弟子規》。當時名為《訓蒙文》。

  《弟子規》紅了,這不是一種帶來財富地位的紅,而是一種給中華民族帶來精神財富的紅。多少狀元的華章,多少才子的風流,多少帝王的風雲,都像墜落的煙花那般寂寞,而老秀才的《弟子規》,是一朵不敗的奇葩。


  
總綱:由孔子24字真言創建的口訣

  《論語·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學文。”

  翻譯:學生在父母跟前要孝順,和兄長相處要敬愛,出言謹慎,誠實可信,博愛大眾,親近有修養的仁德之人,在做人成功之後有多余的精力就來學文。

  李毓秀以孔子的這24字方針為綱,然後撒開網,籠罩了一個人的成長過程。

  可見,《弟子規》是以《論語》為出發點,但又在細節和親切方面超越了《論語》。


  
安全上的不敗:

  《弟子規》中的凌波微步“寬轉彎”

  前一陣有一條讓全天下父母揪心的新聞:一輛寶馬車居然在倒車時壓到一個6歲孩子的身上,而且反復碾壓致死。我看到這條新聞,在譴責車主的同時,不由得想起《弟子規》上的一句:“寬轉彎,勿觸稜。”

  斗鬧場 絕勿近

  先說“寬轉彎”,說行走時碰到拐角、大物件之類的東西,一定要寬角度轉彎,避免過近接觸。這是老秀才總結生活安全經驗而創立的“凌波微步”。記住和實踐這三字口訣,就可讓孩子遠離危險區域。

  機動車是個馬力很大殺傷力也很大的物件,它能載人也能吃人,而且我們沒法保證車主是一個負責任的人,因此不管它是處於停放狀態,還是處於發動狀態,都應走“寬轉彎”這種“凌波微步”,與之保持一個安全距離。“凌波微步”具體怎麼走呢?從幾何角度來解說吧,凡碰到狹窄逼仄之處,最好稍稍遠離,與之呈一個弧形,兩者之間有一個扇面形狀的區域,這個區域就是萬一遇到突發情況時的安全空間。切忌以直線的軌道與狹窄逼仄處相交。不管是馬車時代,還是汽車時代,甚至將來的飛船時代,“寬轉彎”能超越時代,永遠作為安全口訣起作用。

  《弟子規》說“勿觸稜”,一個“稜”字,涵括深遠。在冷兵器時代,稜可能是指刀具、桌角、床沿之類的東西,室內擁擠,一定要繞著過,不然會傷及身體。今天,“稜”的含義在擴展,擴展到攪拌機之類的危險器具,這些新機器比刀具床角之類更傷人,例如一台攪拌機正在操作,你湊上去看,身體與它雖然隔著一段距離,但你的衣帶之類的物事會與它接觸,如果被牽連卷入,後果則不可設想,所以實踐“勿觸稜”三字訣是很緊要的。

  《弟子規》言:“斗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打架斗毆的場合,近不得,近則可能傷及自己;YIN亵邪惡的事情,莫去過問,過問則怕被它引誘而陷溺其中。這個大家都知道,還有一條安全准則大家可能意識不到:“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進門先打招呼,問房子裡有沒有人,乍看這是禮貌問題,其實也是安全問題。因為如果不打任何招呼闖入一個不該闖入的空間,看到不該看到的事,讓別人陷入隱私被窺見的尴尬,則可能陷入人事上的危險,甚至給你以後的日子造成麻煩。

  我們父母對孩子最大的擔心就是安全上的擔心,成不成龍在其次,安全地活在這個世上才是正道。《弟子規》想得周到,幾個三字句就將一切意外狀況包含其中,而且有應對辦法,久讀必能讓安全意識形成一種本能的反應,好似金庸小說裡的高手,內功練成,無論什麼偷襲暗算都能應付。


  
學業事業的不敗:“方讀此勿慕彼”

  《弟子規》總結學習經驗曰“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正讀這本書,不要想著另外一本書,此書未讀完,不要開始讀另一本書。在信息海量豐富的今天,擺在現代人眼前可供閱讀學習的書籍太多了,太多則雜,一雜則心亂,心亂則無所得。所以現代人來溫習這段話,實有必要。

  現代社會不只是提供了海量的閱讀選擇,也提供了海量的事業選擇。人心越發浮躁,今年在這家公司做,明年在另一處創業。結果變成學業和事業上的“太監”(沒有下文)。

  扎實讀一本書,扎實做一件事,即成功一次;扎實讀完十本書,扎實做完十件事,即成功十次。積小勝為大勝,人生必大勝。

  而且每做完一件,都有一次成就感,自己先塑造事業的成就感,才能有好的學業事業心態。

  案例:

  曾國藩也說:“一書未點完,斷不看他書”。古書不標點,讀書人邊讀邊標點,標完點就說明看完此書。曾國藩第一次赴京趕考落第,在北京街頭看到一套二十三史,不由得心癢,借錢買下。回到家,他怕父親責怪,他父親卻說:你借的錢我慢慢幫你還,但你要老老實實把這套書點完。曾國藩果然老老實實將二十三史一頁頁地標點完,為他日後治軍辦洋務奠定了知識基礎。


  
人事關系的不敗:“道人善即是善”

  “責己嚴,責人寬”不只是道德標准,也是出於人事安全的考量。大多數人並不喜歡被當面指責和批評。在很多時候,面子和尊嚴比對錯還重要。如何處理這種情況,《弟子規》可謂簡明扼要又具體:“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 贊美他人的善行就是行善。當對方聽到稱贊後,會更加勉勵行善。張揚他人的過失就是做了壞事。指責批評太過分,會招來災禍。

  培養孩子的正義感固然重要,但家長最擔心的是:有正義感的孩子走入社會後,不免要與小人、壞人打交道,君子往往不是壞人、小人的對手。這個讓父母很懸心。《弟子規》就通過幾句話劃出了安全紅線,教孩子如何操作。當然,《弟子規》也不是一味叫人當好好先生,下文就有“過不規,道兩虧”,如果朋友的過錯不規勸,你和朋友都有錯。

  案例:

  曾國藩辦湘軍期間,有人向他反映:軍中有些紳士嘴巴裡仁義道德,為人卻很不堪。曾國藩卻說:他們能說仁義道德也好呀,我們就按照他所說的去對待他,興許能引導他向善,但如果當面戳穿他,傷了他的面子,他就顧不得自己所講的仁義道德,到頭來難免壞大事。

  君子既要避開小人的傷害,又能駕馭小人,辦成大事。引導小人以善自許,也是一種用人藝術。


  
結語:朗讀《弟子規》,實踐《弟子規》,久而久之能形成好習慣,習慣改變性格,性格改變命運。當然,人生的成功與否未必完全取決於自己,某些不可逆轉因素會局限你的成就,讓你覺得與預期目標相比,你的人生失敗了,但即使如此,也不至於潰敗,你良好的行為習慣,你良好的行事風范,至少讓你能贏得小范圍的喝彩,雖不大成,至少不大敗。這正是我們家長對孩子的期待。送孩子去異地讀大學,去異地工作,甚至漂洋過海,如果有一份簡單易記且操作性強的口訣“護身”,讓孩子至少平安,人生不至於狼狽大敗,《弟子規》應該是不錯的選擇。

 

上一篇:放生一年命運大轉
下一篇:蔡禮旭:領導者應有的特質修養—修身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