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應篇 (第五十七集) 1999/7/16 澳洲淨宗學會 檔名:19-12-057
各位同學,大家好。
【正己化人。】
落實在生活行持當中,事相繁多,不勝枚舉,小注裡面給我們舉了幾個例子,很值得我們學習的。它說「清貴容,仁貴斷」,這兩句話往往是我們疏忽了的,學佛的人跟世間人最大的差別,是清高,諺語所謂的「清貧濁富」,這些都是千古名言。可是清高的人要緊的是要包容,要有度量。在佛法裡面,確實世尊是顯示無比的清高,令人敬仰。而佛教教人也是把這樁事情列入教學第一課。我們到一般寺院庵堂,佛家的建築,第一棟建築就是天王殿,我們一般稱作護法神,也能講得過去。天王殿裡面正當中供養的是彌勒菩薩,中國人造彌勒菩薩的像都取布袋和尚。布袋和尚出現在中國南宋的時代,諸位也許都熟悉,南宋有一位大將岳飛,他跟岳飛同時代的人,出現在浙江奉化。他臨走的時候告訴大家,他是彌勒菩薩化身來的。不錯,說了就走了,這是真的;如果說了不走,那是假的,那個不可靠。現在我們聽說有許多法師、大德,說他是什麼佛再來的、菩薩再來的,說了不走,這就靠不住。他說了就走。
所以中國以後造彌勒菩薩的像,就造他的像。他這個相很有特色,表法意思非常鮮明,他是個歡喜相,所以人家稱他作歡喜佛,笑面迎人,法喜充滿。第二個表法的特徵,他肚皮很大,表有容量,能夠包容。所以古德從他的形象題了八個字,兩句,這兩句話就是教導我們初學,「生平等心,成喜悅相」,這兩句教初學,第一堂課。所以一定要有容量,要能夠包容,不能包容就決定不能夠學佛。為什麼?佛法我們現在搞明白、搞清楚了,佛法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多元文化最重要的就是能包容,不能包容就談不上多元文化的教學。所以把包容放在第一位,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不能不學習的。學佛的人無論在家、出家,學佛沒有別的,實在講就是學一個與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怎麼樣能夠和睦相處,就這個意思。這第一堂課我們都沒有搞清楚,往後學佛才有許多障礙,才會感到許多困難。
第二句話說「仁貴斷」,仁是仁慈,仁慈所貴的是決斷。決斷什麼?是非、善惡、邪正,你要有能力辨別,這個才是真正的仁慈。佛家常講,「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可是佛家又說,「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但是從反面看,慈悲的確多禍害,方便出下流,這是什麼原因?感情用事,沒有智慧決斷。如果是智慧的決斷,這個事情就可以避免。所以佛法是智慧的教學,有真智慧才能融合不同的族群,才能夠叫法身健康。我們今天,這法身的范圍太大,我們把它縮小,社會健康,這個諸位容易體會。社會大家能夠和睦相處,這社會健康,國家健康,世界健康,佛法教學目的在此。對於個人智慧德行的提升要達到圓滿,圓滿的智慧德行有什麼作用?就是世界大同,一切眾生和睦相處。
這個一切眾生不僅僅是一切人類,還包括動物,包括植物,包括山河大地,都能夠和睦相處。我們千萬不要以為動物有靈性,植物沒有靈性,礦物沒有靈性,要是這樣認為就錯了。植物也有靈性,礦物還是有靈性,石頭都有靈性,如果石頭沒有靈性,生公說法,頑石怎麼會點頭?所以礦物都有靈性。你要問為什麼它有靈性?同一個法性變現出來的。它的靈性跟我們動物的靈性,說實在話是沒有分別的,正是佛家所講的不增不減,動物並沒有增一分,植物、礦物也沒有減一分,靈性是平等的,這才是正理、是真理。知道的人不多,只有佛菩薩知道,菩薩裡頭尤其是法身大士。所以不熟讀經書,深解義趣,這些大道理很少人知道。西方人有說人類不愛惜地球,任意糟蹋地球,所以地球要報復,給我們很多的災難,洪水、地震、風災,所謂是自然災害,這是我們現在講植物、礦物對於動物的一種報復。所以我們不但要愛人、愛動物,植物、礦物樣樣都要愛護,平等清淨心去愛護,那就對了。
再有,修學佛法要認識大體,要顧大體,什麼是大體?法界眾生是大體,這是諸佛如來、法身大士他們時時照顧到。對我們初學人來說,社會安全是大體,國家富強是大體,世界和平是大體,我們起心動念要照顧大體,識大體的人就能夠捨棄自私自利。我們的私情,個人的愛好,如果與大體相沖突的時候、有矛盾的時候,一定要成全大體,犧牲自己,這是佛教給我們的。公道跟私情尤其要辨別清楚,絕不能夠徇私情而傷害公道。這都是大的原則、大的前提,我們不能不照顧的,不能不多想一想。
至於生活當中,古聖先賢也教我們一些處世待人的原則,所謂「處忙更當以閒」。為什麼?忙才不至於亂,以閒情逸致來處理繁忙的工作,這是高度智慧的表現,在佛法裡稱之為善巧方便。遇到急難的時候心尤其要平靜,急難的時候如果是急躁的心,一定出亂子,所以在急難的時候要用平靜的心來處理。特別是居於領導地位者,這是我們知道,領導地位的人比一般人聰明,他帶頭!帶頭的人要一亂,這下面的人全都亂了。所以當急難的時候帶頭的人非常沉靜,非常穩定,所謂是穩住陣腳。無事的時候要多做防范,要多做檢點;有事的時候要有耐心,要有定慧。
人與人之間相處,人與天地萬物相處,疑是大病,見思煩惱裡面思惑五種,貪瞋癡慢,第五就是疑。通常我們介紹這些名相,這個疑都是指對於聖教的懷疑,這是大者,障礙我們開悟,障礙我們證果。可是小的疑惑也不能夠疏忽,小的疑惑是什麼?對人的猜疑。人與人之間互相猜疑,怎麼能夠相處?為什麼會懷疑?實在講懷疑多半是起於自己的成見,自己成見太深,所以總是跟別人相處疑神疑鬼,心量窄小。菩薩教我們容人之過,你心量大能容人,這個煩惱就沒有了,心量愈是小疑心愈重,疑心愈重跟人就不能相處。尤其是個領導的人,領導的人疑心重,他的手下決定沒有人才,他對於人才疑惑嫉妒,不用人才用奴才。用的人智慧能力都不如他,怎麼能夠建功立業?真正有能耐的人,下面都是人才。
我們讀古書讀管仲,管仲這是古時候了不起的一位大政治家,幫助齊桓公,所謂「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就像現在所謂聯合國的霸主。當時諸侯都尊敬齊桓公,都聽齊桓公的意思去辦事,那是管仲的成就。我們讀管子書,他所用的人都是一流的人才,個個能力都在他之上。好像無論做什麼事情,在行政上不如這一個人,理財上不如那個人,領眾上又不如別人,他樣樣都不如,他做宰相。這正是從前孫中山先生所講的,領導人要的是什麼?要權,他有權,下面的這些干部的人要有才。用人才,發揮人才,絕不嫉妒人才,管仲做到了。領導人要有這樣的容量,所以人才替他辦事,人才替他賣命。
在佛法裡面講,這許多人才過去生中都跟他有緣分,沒有緣誰替你辦事?佛法講的因果講得深,世法只看表面不講過去,佛法講得很深,過去世跟這些人緣深,結的善緣。所以結緣就比什麼都重要,結善緣,絕不結惡緣。佛教給我們,「冤家宜解不宜結」,冤家對頭,過去世結的不善緣,這一生遇到了要把這個結化解,一定要懂得化解,以智慧,以善巧方便。實在說就是以真心、誠意、愛心,無私無條件的去幫助別人,幫助這些冤家債主,這個結慢慢的化開。冤親債主往往會跑到你家來,這個我們要知道,不是冤親債主不會聚會在一家裡頭。所以對於家人父子相處,更要明白這個道理,要把無始劫以來的冤結化解。結法緣,把情緣化解,化成法緣,問題就解決了,就能夠得到幸福美滿,家庭興旺,社會和諧。這些是非常寶貴的教訓,我們要記住,要學習。好,今天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