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中興淨土的一個最大的功臣
淨界法師
【年五十二, 高鶴年居士, 取師文數篇, 刊入上海 《佛學叢報》 ,署名常慚,人雖不知其名,而文字般若,已足引發讀者善根。年五十八,徐蔚如居士,收得師文二十余篇,印於北京,題曰《印光法師文鈔》。由是師之厚德流光,終不可掩,文鈔流通,遂滂浃於海內。】
早期的印祖,他的攝受眾生幾乎都是一對一的,你來請問,他就回答,並沒有普遍的流通,只是一個人針對一個人,私下書信的往來。但是到了五十二歲的時候,這個因緣就有點變化。高鶴年居士他在一個因緣當中,他找到印光大師的《文鈔》,有幾篇,他覺得非常好,就把它刊登出來,在上海的《佛學叢報》刊登出來,他就署名「常慚」這兩個字,這個時候大家也不知道常慚是誰,但是人家讀到這個文字以後,這文字般若, 文字诠釋般若, 這個時候已經足以啟發人家的善根,包括世間的善根、出世間的善根。
五十二歲,大家讀到他的文章,得到利益。到了五十八歲的時候,徐蔚如居士就把大師的文章,有二十幾篇,在北京加以流通,就正式的用單行本流通,叫做《印光法師文鈔》。當時的數量只有二十幾篇,但是這一流通不得了,所以有大功德的人的確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由是師之厚德流光,終不可掩,《文鈔》流通,遂滂浃於海內。這樣子一流通以後,他那個深厚的功德就再也隱藏不住,表現出來了,這個時候《文鈔》流通, 滂浃就是水的氣勢很大的樣子,流下來的時候,任何的牆壁都不能阻擋,都不能夠障礙你,滂浃於海內。我們現在要弘揚佛法,要靠媒體, 靠媒體的廣告, 但是我看印光大師他完全不做任何的意見,你要流通,他也沒有意見,你不流通,他也沒有意見,他就老老實實的自利利他,但是他因緣成熟了,五十八歲以後,厚德流光,終不可掩。這功德力具足的時候,任何境界都不能障礙,很自然的。
徐氏跋雲:「大法陵夷,於今為極,不圖當世,尚有具正知見如師者,續佛慧命,於是乎在!」
這個徐蔚如是當時的一個大居士,他贊歎說:這個大法,說這佛法廣泛的說明十法界的緣起,的確是大,但是這個大法,到了末法以後,就是衰微了,邪知邪見,這個法門就是陷阱,搞不清楚誰是佛法,誰不是佛法,在這個時候是最厲害的。「於今」 這個可能是清朝末年,或者是民國初年的時候。「不圖」,想不到在這個末法的時代,混亂的時代,還有具足正知正見如印祖這樣子的人,「續佛慧命,於是乎在」,就靠印光大師。不過這個續佛慧命,當然一個善知識不可能說所有功德都圓滿,《印光大師文鈔》的續佛慧命的功德,主要的是表現在淨土上,所以道源長老寫贊歎印光大師傳記的時候, 他說印光大師是清末民初中興淨土的一個最大的功臣,淨土法門到最後能夠再一次的興盛,就是印光大師,這是在民國初年的時候,就靠印光大師,他有這樣殊勝的佛法因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