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頂果欽哲仁波切:你可以更慈悲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有情眾生如同虛空般無限。我們曾經活過的生世也是無限的-----因此,在所有這些無數的生世之中,我們必定曾經和每一個其他眾生結下各種因緣。事實上,每一個眾生一定至少有一次曾經是你的母親。下至最微小的昆蟲,每一個眾生所要和所嘗試去做的,都是去享受真正的快樂和自由,去避免痛苦。但絕大部分的眾生完全沒有覺察到,快樂是善業之果,痛苦是惡業之果。在努力追求快樂的過程中,他們把所有時間都用於從事惡業,因此事與願違,只為他們帶來更多痛苦。當你如此思維,你的心中自然而然地生起大悲。然而,就實際層面而言,你對眾生生起悲心,對眾生是沒有用處的。因此,你做什麼才能夠真正的幫助眾生?你現在擁有一個具備所有閒暇和優勢的人身,尤其擁有極大的幸運來接觸無上的佛法,並且開始修持佛法。你已經遇見一位真正的上師,正要領受能夠使你在這輩子成佛的教法。為了善用這個殊勝難得的機會,你不但要聆聽教法,也必須將他們付諸實修。如此一來,你的悲心才能發揮作用,最後你將能夠帶領一切有情眾生證悟成佛。然而在目前,盡管你強烈的想幫助他人,但你是一個初入佛門的修行者,仍然缺乏協助眾生的能力。因此,要能夠真正的利益他人所需采取的第一個步驟,即是透過修心和轉化你的心來讓自己達至圓滿。

以目前的狀況來看,你的心強烈地受到執著與嗔恨的影響---執著於朋友,親戚和任何令你心滿意足的人;仇恨任何違反你意願,阻礙你獲得財富,舒適和歡樂,因而被你視為仇敵的人。在你的迷妄之中,你竭盡所能地去利益自己和你喜愛的人,並且努力去戰勝,消滅所有被你視為仇敵的人-----你如此厭惡這些人,甚至無法忍受聽到他們的名字。從無數的生世以來,你一直被拖進輪回的惡海之中,被執著和嗔恨的巨流帶著走。執著和嗔恨是輪回之因,是我們永無止盡地在輪回中流浪的原因

仔細思量你所謂的敵人和朋友指的是什麼。當你仔細檢視它的時候,很明顯的,沒有什麼是永遠的敵人或朋友。那些你認為是朋友的人,不總是你的朋友。事實上,他們在過去可能曾是你的敵人,或在未來可能成為你的敵人。這其中沒有什麼是確定的。你為什麼要如此強烈的執著於某些人?你所有的人際關系難道不是短暫無常的嗎?不論人生發生了什麼事情,最後你都將面對死亡。到了那個時候,你別無選擇的要和每一個人分離,不論你對他們感覺是執著還是嗔恨,都要分離。然而,在你的一生中,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所有那些受到執著與嗔恨驅動的行為,將形成一股業力,把你推往來生,使你在來生嘗到這些行為的業果。因此,如果你想要走向成佛之道,你就要放棄對朋友親人的執著,以及對仇敵的嗔恨。用無分別的平等捨來看待一切眾生。在此時此刻,人們是你的朋友或敵人,都只是過去的因緣和業行的結果。

把執著和嗔恨視為真實,只不過是一種迷妄;執著和嗔恨源自錯誤和迷惑的覺知。這如同你誤把一條躺在昏暗道路上的繩子當做一條蛇,你或許感到害怕,但不表示你的恐懼具有任何真實的基礎。繩索從來不是一條蛇。你為什麼感受到執著與嗔恨?它們源自何處?基本上,它們源自你是一個真實存在的個體的想法。一旦出現了這種想法,你就發展出各種概念,例如,“我的身體”“我的心”“我的名字”你認同這三件事物,任何令他們感到愉快的事物,你就執著於它。任何令它們感到不快或厭惡的事物,你都想除掉它。最輕微的痛苦,例如被一根刺給刺傷或被火花燙傷,都會讓你感到不悅。如果某人冤枉你,你就竭盡所能地傷害對方,施以報復。你為他人所做的最微小的善行,讓你充滿了驕慢。只要這種自我珍愛的態度在你的心中根深蒂固,你將無法達到證悟。

就最基本的層面而言,“自我真實存在”的想法即是無明,並且由此生起其他負面情緒。即使你發現自己處於最佳狀態,你也從不感到滿足。你總是想要更多。你幾乎不考慮他人的願望和欲求,你想要自己順心如意。如果你幫助了一個人最小的忙,你會覺得自己做了一件相當了不起的大事。你如此專注於自己的快樂和福祉,忽略他人的快樂和福祉,即是你輪回中流浪的原因。如寂天大師所說“世間所有的喜悅,來自希望他人快樂,世間所有的痛苦,來自希望自己快樂”(所有世間樂,悉從利他生;一切世間苦,鹹由自利成——看雪客注)如果你擁有足夠的順緣來認清,成佛是唯一長久而真實的快樂,帶有輪回動機的行為只會導致痛苦,那麼你一定要幫助每一個人認清這一點。如果你訓練和調伏你的心,你對“朋友”和“仇敵”的概念的執著都會消失。你會把每一個人視為你的父母,兄弟和姊妹。

菩薩----那些修持大乘之道的修行者-----的見地,是放下“自我真實存在的”概念。一旦“我執”不再存在,就不會有貪嗔癡慢或嫉妒。     

佛陀不同的教法可以分為兩個不同層次的取向:根基乘或聲聞乘與大乘。這兩者不互相抵觸。然而,當兩者被正確的修持時,大乘自然而然的包含了小乘的教法。大乘佛教包含了無數甚深的教法,但它們的精髓全都在於修心-----去除心的執著與嗔恨,去除障蔽它,使它無法清晰感知一切,以及回向所有善業之果來利益一切有情眾生。求取證悟之心也就是菩提心,即所作所為都是為了一切有情眾生之故-----不論是做一個大禮拜,念誦一遍咒語,或生起一個善念,都是為了一切有情眾生。為了利益他人而成佛,乃是最殊勝而珍貴的願望。

 

上一篇:見、佩、觸、聞解脫像及解脫咒大匯集
下一篇:涅磐灰:淺談自己對佛的認識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