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從扎根做起,根不深、根不固,目標達不到。要根深蒂固。
根深蒂固是什麼年齡最好?三歲就要開始,要教他念《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中國古時候私塾裡面的教科書,那都是真正有智慧、有學問、有德行的人編輯出來的兒童讀物。兒童讀這些書就是讓他記,不要講解,所以什麼?念遍數。每天你看這個孩子,你教他一段,古時候講幾行,教他十行,他念十遍就可以背了,這是測驗他的根機、他的能力。十遍就能背,就正好適合他,那督促他什麼?督促他念三十遍、念五十遍、念一百遍,他一生都不會忘記。這本書念完了,再念第二本,第二本念完了,念第三本。
從三歲到十歲,大概“四書五經”都能背過,十五歲以上智慧慢慢開了,老師就跟他研究討論。老師怎麼教學生?因為這些東西學生都會背過,背得很熟,老師讓學生講演,跟同學老師一起分享,你把你所悟到的講給我們大家聽,老師做印證。講得不錯,確實悟性開了。每個同學都要復講,這就是考試,測驗成績。
老師還有更深的意思可以跟學生在一起研究討論,“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佛經上這兩句話用在儒家可以,一個道理,同出一個境界,這個教學的目的達到了。要開悟,沒有開悟,目的沒達到。所以老師不能講給學生聽,為什麼?那是你老師自己悟到的,不是經書的真實義。經書真實義是誰說的?是佛說的,孔子說的,祖師大德說的,真正大徹大悟人說的,那都是一樣的。
真的悟到那個程度,那這本書裡頭什麼意思?給你說,部部書都是無量義。不但每一部書是無量義,每一章、每一節,甚至於每一個字都是無量義,一點都不假。那是什麼?大徹大悟了。他給你講這部經,應機說法,你是什麼程度,他就跟你說什麼,你能聽得懂,你能聽得生歡喜心。你的程度高,他說得深;你的程度淺,他也說得淺。淺深廣狹得大自在。所以法沒有定法,任何法都通一切法。任何一法,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這是自性。
所以教學的目的是開發性德。自性本自具足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東方人、佛菩薩、聖賢人教人標准在此地,我們要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