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將所有負面的情緒,都稱為“毒”。小乘佛教,會強調對貪嗔癡嫉妒傲慢疑心病等“毒”的遠離,可謂是拒不“吸毒”,然後各個擊破。貪念不好,就遠離貪念;嗔恨不好,就遠離嗔恨。
比如,好色貪色的人,就可以修不淨觀,看到俊男靓女,可以修白骨觀。先將心念安住於自身額頭的某一點,然後開始觀想眼前之人全身潰爛,只現白骨。修成功的人,最後看到的全是一群白骨晃來晃去,有定力,就可以很快恢復出來。沒修好的人,因為定力缺乏,沒有保護好自己的心,就收不回來,有些就瘋死掉了。
這和照X光一樣,照久了,白骨的形象自然就在眼前了,不單純是看人,看到植物也要如此想。看到鮮花,想花朵枯萎後,凋零變臭的樣子;看到俊男美女,想他衰老、滿臉橫肉、老人斑、牙齒掉光、死亡腐爛等樣子。《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雲:“……如是修習,乃至得定。此觀成就,一切貪愛自然消亡。”
佛經裡還有個故事。一天,有個高僧被迎請去一戶人家誦經用齋,他離開的時候,看到那戶人家的桌子上放著一個袋子,裡面裝著茶葉,就想伸手去拿一些,回到寺廟煮茶喝。當手剛剛觸碰到茶葉,他覺知到自己破戒了,這是偷盜啊,從此後就不能是出家人了,唯一的方式就是抓到小偷。
於是,他大喊起來:“有小偷啊!快來抓小偷!”
那戶人緊緊張張跑過來問:“小偷在哪兒?”
“在這裡啊,就在袋子裡面。”
“可那不是大師您的手嗎?”
“這手現在是小偷,快幫我把它抓住,砍下來。”信眾跪在地上,哪裡敢砍高僧的手呢?“如果你們不砍我的手,我就會變成小偷,戒律就破了,求求你們幫我砍了吧。”就這樣,“手小偷”被抓住砍掉了。
小乘佛教特別重視以戒為師,無論是出家人和在家人,除了不能造作十不善的基礎戒律外,大多數是在約束。約束你的身體,你的嘴,你的心,從外向內約束你的眼耳鼻舌身意,並透過約束來培養定力,以達到掌控身口意對外的自由循環,我們叫二元循環。
以上是小乘佛教針對貪念等欲望各個擊破的例子,但到了大乘佛教就不是這樣了。大乘佛教不是針對自己本身的執著來擊破,而是用善巧的方法,用無私的心來對治自私的心,用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來化解生出的貪嗔癡嫉妒傲慢疑心病等“心毒”。就像調配藥方的醫生,有些藥裡雖然添加了世俗認為的毒品,但是適度就能救命。我們現在是生長在“毒”中,但能夠依靠眾生的力量,拯救自己。
花朵如何開得鮮艷?果蔬谷物如何獲得豐收?莊稼一枝花,全靠糞當家。這要感謝看來骯髒的肥料。適當的“毒”,並不可怕。大乘佛教是心的培訓,而不僅僅是約束自己,各個擊破,死守戒條,其中的原因就是因為有了變“毒”為藥,變糞為肥的方法——那就是學會發菩提心,依靠眾生的力量,通過跟隨具德上師聞思修佛法,無私付出,來不斷反觀自己的缺點毛病,並加以改善。
這種培訓會強化我們認知暇滿人身難得、世事無常不定、因果真實不虛、輪回悉皆為苦,從而生起真實無偽的出離心,想要獲得究竟的解脫。在此過程中,我們的信心、菩提心會不斷增強,會日趨堅定精進行於菩提大道上,敢於面對一切苦難。行菩薩道,佛陀告訴我們,最容易做到的就是布施,以此很容易進入修行的六度。所以大乘佛教從布施開始,然後是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