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林的精神就是密集的薰修,每天研究教理八個小時,這裡面包括聽經,聽老師講經,研究討論,每天功課八小時;另外修行八個小時,這八個小時或者是參禅,或者是念佛,每天十六個小時。我們希望辦佛學院、希望辦佛教大學,我們的教學制度決定采取叢林的老規矩、老辦法,確實幫助同學們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才會有成就。我們有這一點真誠心,希望成就自己,希望成就別人。所以現在我們在澳洲有了這個機緣,我們向政府立案,政府同意我們辦一個「淨宗學院」,我們淨宗學院朝這一個方向、目標去努力。四眾同修將來在這裡面修學,最重要的你要「真干」,常住寺務方面的這些事情盡量的免除,絕不讓我們同學們去做。廚房的工作、清潔環境的工作,乃至於同學們自己寮房,整理寮房、換洗衣服,我都不讓你們去做,我要請工人。我們請工人給待遇的,我們雇澳洲人來替我們做,我是想到澳洲有很多旅館雇的這些服務生,我給他們同樣的待遇,請這些服務人員來給我們服務,我們自己對於這些事情完全不要操心,每天把十六個小時功課給我做好,這個重要!這樣才能成就。現在這樣修學的環境,在海內外已經沒有了,我們有這個緣分,現在也有這個條件,創造一個環境。
我們建一個道場,這個道場我們心目當中是一個示范道場,修學的時間不是六個月,六個月成就不了,那是「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無濟於事。我們訂的時間是九年,分三個階段,普通班兩年,正科班三年,研究班四年,總共九年畢業。進入這個學院,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安心在這裡住九年。儒家《學記》裡面所謂的七年小成,九年大成,希望經過這麼長的訓練,將來可以在全世界弘法利生。如果有機緣,你們可以辦學,續佛慧命。學校是道場,道場是學校,恢復佛教教學的本來面目。這個訊息才透出來,就有一些熱心人士響應,我們冷靜觀察,緣成熟了,我們一定要做。這是諸佛菩薩加持,諸佛菩薩給我們的機會、給我們的使命,我們一定要認真努力把它做好,才能真正做到「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否則的話,我們每天念回向偈,念得冷汗直冒。「願以此功德」,我們拿什麼功德?功德在哪裡?天天在念「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拿什麼功德?這樣的薰修,果德不可思議。
我們可以看到陳光別老林長的故事,陳老居士晚年生病,在家裡面休養,這是他的一個無比殊勝的機會。他把一切工作放下,每天聽經,我們講經的錄像帶全部搬到他家裡,每天聽八個小時。我到他家裡去看過,他把他的電視機放在他的床角,他躺在床上,睜開眼睛就看到了,每天看八個小時,四年的薰習,他覺悟了、他明白了;除了聽經之外,他就念佛,幾幾乎乎到每天八小時聽經、八小時念佛。這樣密集的薰修,四年下來,不到四年,兩年的時候,他就跟李木源居士說,他想往生極樂世界。李木源告訴他不行,你不能走,你走了之後,居士林就沒有辦法,沒有人維持了。老居士就說:「好吧!那就再等兩年吧!」果然是等了兩年。往生前三個月,他的兒子媳婦告訴我,老居士有一天在一張紙上寫了八月初七,寫了十幾個八月初七,家裡人看到也不敢問他,八月初七那一天他往生了。三個月之前預知時至,走得那麼樣的安詳,那麼好的瑞相,我們親眼看到的。四年的時間,每天八小時聽經、八小時念佛,往生就自在了,所以我相信他兩年就成就了,他跟李木源居士說明他想往生,那個時候他就有把握了。李居士讓他再住世兩年,讓居士林換屆穩定下來,李木源居士的聲望兩年當中向上提升了。
由這個事實我們來觀察,如果我們佛學院要用這種方法來教學,九年的制度,哪一個不成就?個個成就!九年畢業的時候,諸位同學可以說都是再來人,為什麼?生死自在,往生極樂世界自己有把握,隨時可以去得了;再以大慈悲心,我們把身體留在這個世間普度眾生,正是小乘經裡面常講的,「所作已辦,不受後有」,這個時候多自在,多麼圓滿!我們今天如果有這種環境、有這種條件,確確實實能夠達到「所作已辦,不受後有」,真正做到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廣度眾生。
大乘無量壽經 (第一二七集) 2001/7/14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