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的這些修法中,對一個大乘行人來講,利益眾生是最重要的。因此,要將聞思修與利他相結合,二者都要精進。
如果修行人與世隔絕地聞思修行,固然有好的一面,可以專注求學,但從另一方面來看,這有點像東方的教育,很容易因為欠缺實踐而導致高知低能。若能借鑒西方教育中的邊學邊做,把聞思修與利他結合起來,這樣在短暫的人生中,佛法既融入了自己的相續,也融入了社會。
前些日子開“青年佛教研討會”,我邀請法師們參加,有些法師比較開放,也參加了,但有些稍微有點排斥,擔心這個、擔心那個,我想是沒有必要的。其實就真正的佛法而言,以它的包容性,完全可以融入社會的各個層面,但問題在於,是修行人自己把自己束縛住了。像我以前在山溝裡聞思,跟社會隔離,不願意與人接觸,但現在融入社會以後,不但沒有退失聞思和修行,反而還增上了信心與悲心。
所以,在聞思修的同時,哪怕能為一個眾生種下一個善根,也值得精進。
有些人說:“要幫的人、要做的事太多了,哪有那麼多精力?我還是好好修吧,修行才是真的。”如果是上等修行人,那我也非常佩服、贊歎,但對一般的修行人來講,聽到可憐的聲音也置若罔聞,那便失去了很多行善的機會。
《讀者》裡有一則故事很打動我,故事說:退潮的時候,岸邊的小坑裡困了好多小魚,太陽一出來,水被蒸干以後小魚就死了。這時沙灘上來了一個小男孩,他撿起小魚,一條一條扔到海裡。有人笑他說:“到處都是小魚,你撿得完嗎?再說,你救與不救,有誰在乎呢?”小孩並不理他,繼續撿、繼續扔,每扔一條他都說:“這條小魚在乎,這條小魚在乎……”
我也有這種感覺。就像這個小孩,我知道自己能力有限,不可能幫助所有的人,但如果一年能幫到十個,那這十個人肯定會在乎的。我並不圖什麼回報,但對受助者來講,也許點滴的幫助,就有改變命運的機會。
大家想一想,如果我們只顧自己聞思修行,那外面那些可憐人怎麼辦呢?研討會上有一個大學生說:“即使不能救護所有無助的人,但將資源整合以後,一定能利益到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我非常贊同這個觀點。一個大學生都有如是見解的話,那學大乘佛法的人,怎麼能不精進利他呢?
其實,利他就是修行。讓修行跟生活相結合是有必要的,否則,即使你脫離紅塵一直修行,臨終時也不知道是否有把握。就個人而言,我現在做的也算是利益眾生,但是否能因此讓世間變得美好呢?我沒有把握。如果業力現前疾病纏身時,是否能依靠修行遣除病痛呢?我也沒有把握。所以,多方面行持善法是有必要的。
尤其是,這一精進度,本身是行菩提心的學處,要行持精進度,就不僅要自己精進修學,同時也應該精進利他。當然,在利他的過程中是會遇到些困難,比如種種誤解或說法,但這些都是很小的事情,我想大家應該能面對。
恭錄於索達吉堪布仁波切《前行廣釋》第一百零九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