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人在臨命終時,會有什麼心境?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根據《瑜伽師地論》卷第一所說,臨命終的時候心理的情況,簡要的說,有三種心境、三種心情:“善心死、不善心死、無記心死。”

  《瑜伽師地論》卷第一:

  雲何善心死?猶如有一將命終時,自憶先時所習善法,或復由他令彼憶念。由此因緣,爾時信等善法,現行於心,乃至麤想現行。

  “約善惡法辨”,由善法、惡法來說明死亡的時候是善心、不善心等事。

  這一個眾生臨命終的時候,怎麼叫做“善心”而“死”呢?舉一個例子,說有一個人,“將”要“命終”的時候,接近命終的時候,能夠回想以前所做的一切的“善法”。或者他自己不能憶念,是由別的人,別的善知識,能夠提醒他,要他憶念他自己的功德的善法。從這一段文來看,做什麼功德,應該有個紀錄,一條一條盡量的寫清楚,紀錄保存好;到臨命終的時候,病重的時候,這些紀錄請好朋友一樣一樣念給你聽,這件事不是小事情,這件事是很重要的事情。佛教現在流行的臨終“助念”也是具有這樣的含義,希望往生者往生善趣或者到阿彌陀佛國。

  心本是無記的,由於憶念所習善法,或者好朋友令憶念善法,內心受到憶念善法的影響,心就變成善了。這個時候內心裡面,就有“信、進、念、定、慧”的善根出現了。有一段時間的叫做“乃至”。佛法裡邊做種種功德,很明了的在心裡面顯現出來,這叫做“麤想現行”。從一開始憶念,有一段時間一直是很分明的思惟這些善法,叫做“乃至麤想現行”。

  若細想行時,善心即捨,唯住無記心。所以者何?彼於爾時,於曾習善,亦不能憶,他亦不能令彼憶。

  這時候身體逐漸逐漸要死了,心裡的活動也逐漸的起變化。“麤想”,就是所想的事情很明了的。若是到了“細想現行”,內心的思惟的力量薄弱了,這個時候沒有能力去思惟過去所造的善法。內心變成“無記”了,也不是善、也不是惡,就轉變這樣的心情了。

  為什麼變成“無記”了呢?這個人沒能力回想於過去曾經創造過的善法,別的人也“不能令彼憶念”。心力軟弱,沒這個力量能憶念了。

  雲何不善心死?猶如有一命將欲終,自憶先時串習惡法,或復由他令彼憶念。彼於爾時,貪瞋等俱諸不善法,現行於心。乃至麤細等想現行,如前善說。

  “不善心死”死亡的情況。

  “猶如有一”個眾生,他“命將欲終”的時候,曾經做了很多次惡事,或者所造的惡事印象非常的深刻,很容易的就回想起來。或者由別的人、惡知識令彼憶念,“提醒”他,做了很多惡事,以此為光榮,所以到那時候還講一講,提出來說一遍。

  內心回憶所造的惡事,心就轉變成惡心了。這個時候“貪”心、“瞋”心、高慢心,各式各樣的煩惱,“俱不善法”,顯現在心裡面活動。

  思惟以前做種種的惡事,心裡明明了了的思惟,那叫做“麤想現行”。過了一個時候,就是“細想”了,“細想現行”的時候,就變成無記心了,就是沒有能力,不能夠回想了。這樣的情形,“如前善說”,像前面善心死亡的那個情況,一樣的也有麤細的分別。

  又善心死時,安樂而死。將欲終時,無極苦受逼迫於身。惡心死時,苦惱而死。將命終時,極重苦受逼迫於身。

  “約苦樂受辨”,說明臨命終是苦惱的,或者是安樂的。

  “善心死”亡的時候,因為思惟在生存的時候做了種種好事,心情快樂,為善最樂,到那時候心情快樂而死。

  將要命終的時候,沒有很大的“苦受”,“逼迫”他的身體的;也是有苦受,但是不是很強。  

人在臨命終時,會有什麼心境?

  死亡時的痛苦

  做了很多壞事的人,臨命終的時候,“惡心死時”,死的時候很“苦惱”。“將命終”的時候,“極重的苦受逼迫於身”。比如說他生前殺害了很多的眾生,那些被害的眾生到了這個時候,就現出了影像,要向他報復,所以他心裡很苦惱,所以叫做“極重苦受,逼迫於身”。

  又善心死者,見不亂色相;不善心死者,見亂色相。

  “約受果前相辨”,就是約他領受果報之前,還沒有受果報,可是接近要受果報的時候。這個時候有一種形相現出來,來辨別“善心死、惡心死”的不同。

  做善的人,他死亡的時候,見到“不”是很“亂”的“色相”,也就是可意的色相顯現出來。

  若是作惡事的人臨命終的時候,見到雜亂種種恐怖的形相。

  雲何無記心死?

  謂行善、不善者,或不行者,將命終時,自不能憶,無他令憶。爾時非善心非不善心死;既非安樂死,亦非苦惱死。

  “謂行善、不善者”,平時也是做善事,也做不善事。“或不行者”,或者也不行善,也不行惡的這種人。“將命終”的“時”候,不能憶念生存時候做過甚麼好事、做過甚麼惡事,也沒有別的人能叫他去憶念,叫“無記心死”。

  前面說“善心死、不善心死”,也都有無記,那是經過了麤想、細想現行;和這個無記不同。這是他不能夠憶念生存的時候,善、不善的事情;或者是因為根本也沒有做善,也沒有做惡,所以不能憶念;或者是做了善,也做了惡而不能憶念,這樣死亡的人,就叫做非“善心”、非“不善心死”。

  “既非安樂死,亦非苦惱死”,這樣的死亡是中性的,也不感覺特別的苦惱,可也不是什麼安樂。

 

上一篇:既為過客,何不放下
下一篇:學誠法師:為什麼苦?肯定是你“愛”上了某樣東西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