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宗道法師:節儉是修行人的宗教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李元松有句話說:“節儉是修行人的宗教。”

  其實自古以來,很多古人都在講節儉。比如諸葛亮說:“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師父以前也講過:“節儉的生活是有助於心靈的靈性的提高的。”

  過去讀書人都叫窮書生,僧人也稱貧僧,就即便是僧人當上了國師,但還自稱貧僧,按理說他也有錢也有地位,什麼都有,其實是有道理的,他外在即便是有那些,但是他內心還是處在貧的一種狀態,這樣往往是修行比較好的,都是靈性和智慧都很高的。

  講到節儉,回憶起上人、師父、智隨法師的幾件事情。

  大約是2009年,那時我還沒出家,上人在大連開會,當時我也在那裡,然後看到上人的衣服磨得都很薄很薄了,就像蠶絲一樣,幾乎都可以看到裡邊的衣服,我就問上人:“這件衣服穿了多久了?”上人算了一下,說:“十七年。”當時就挺驚訝的,一件衣服能穿那麼久。

  師父也有一種環保節儉的理念,我聽佛閒法師說,在師父小的時候,那時候筆也少,紙也少,他找到一個紙片,用一種顏色的筆把這個寫滿,寫滿之後,他再會用另外一種顏色的筆,在原來寫滿的紙上再去寫,一直寫,一直寫,直到把這個紙用到實在不能用了。師父以前也說過,如果這輩子不做法師,他有可能選擇的職業就是做一個環保的推廣者。

  智隨法師那年因為寫書來鑒真圖書館查閱資料,他就在附近租了一個工地用的小房子,租了一間一個月幾百塊錢的小房子,很簡陋,四面住的人也很雜,也很吵鬧,每天吃的都非常簡單,就為了寫書。

  我空間裡有篇關於愛因斯坦的文章,那是愛因斯坦唯一的一次來中國的時候,當時接待他的是上海的一個畫家,叫王一亭,比較有錢,然後她就宴請愛因斯坦,做了一頓豐盛的晚餐,後來愛因斯坦的夫人回憶說:“當時那個菜就是不斷地上,不斷地上,從坐在那就開始上,一直上到吃完了,感覺有吃不完的米啊,面啊,飯啊,其實根本吃不了多少。”

  愛因斯坦跟其他人回憶這件事的時候,把這件事稱作“如此悖德”的一件事。悖德就是跟德相反,反而在上海報紙上報道這件事的時候,一致說王一亭好像為中國爭得了很大的面子。

  中國很講面子,其實底下的內涵是浪費。

  由“節儉”這個詞,我想到了四個字:

  第一個,就是加減乘除的“減”;

  第二個,是節儉的“儉”;

  第三個,是簡單的“簡”;

  第四個,是撿東西的“撿”。

  第一個減加的“減”,什麼意思呢?其實它也就是老子所說“為道日損”,損的意思,就是做減法,不是做加法。不管是外在的外物還是內心的欲望、念頭、情緒,盡量的損減少。但是這個“減”往往是通過首先減少一些外物的東西來達到,所以就有了節儉。

  老子說:“吾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我最初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覺得挺驚訝的,這個儉真的這麼重要嗎?因為《道德經》的境界是很高,很妙,很玄的。這個“儉”字,能跟“不敢為天下先”能夠並列嗎?但時間久了,我慢慢覺得還是很有道理的,但是它這個“儉”的內涵是很豐富的。我想,它不單單是外物的節儉,也指奢望、欲望方面的節儉,甚至包括語言上的節儉,比如老子說:“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說很多話,你不如老實閉嘴不說話,包括心念的儉。

  所以“儉”就應了李元松那句話:“簡樸是修行人的宗教。”儉是修行人的基礎的特質。

  經過前面這兩步,減少的“減”跟節儉的“儉”,你就能趨於一種簡單的境界,內心的簡單,簡單是趨向於真理的,真理本身就是簡單的,也就是通過這樣的儉樸,做減法就能達到這麼一個簡單的狀態。

  這個時候你會有所得,你會能撿到東西,撿到寶。所以古人造字確實很有智慧,有時候同音的字,雖然字形不一樣,但是它有內在的這個聯系。

  佛在世的時候,講了一句話:“若有一心行道比丘,千億天神,願共供養;但能一心行道,終不念衣食所須,如來白毫相中,百千億光明其中一分,供諸弟子。”釋迦牟尼佛保證後世的出家人衣食無憂,生命無畏,安心修道。所以我覺得,我們沒必要說我們出了家還擔心衣食這方面的。因為不用擔心,所以不用積聚,釋迦牟尼佛在幾千年就給我們保證了。

  特別在我們這個法門下出家,還擔心生活這個事,我覺得完全是沒有必要。而且我們因為信眾的供養,有衣有食有用的東西,應該轉化成我們的前進、進步的動力。出家的機制其實非常好,我常常感歎我如果不出家,可能會很懶,不會很勤奮地去做一些事情,但出家之後,我這麼懶的人竟然還變得有幾分勤奮了。如果我連續幾天什麼工作都沒做,很輕松的過去,我就覺得心中有一種深深的愧疚感,一種負罪感,特別是看到自己身上的僧衣,吃著齋堂的飯菜,衣食無憂,怎麼能不做一點對眾生有利的事情呢?所以我覺得出家這種生活特別給人力量,如果不是出家的話,不是這樣的一個機制,我覺得反而沒有這麼強的動力。

  我上次講的那個例子,我初中的一個同學,只有初中文化,在幾個月之內努力地把微積分給學會了,因為他如果不學會,他的職位就保不住,就意味著沒錢吃飯,就要餓肚子。世間人還要為了衣食奔波勞碌,擔驚受怕。

  羅曼羅蘭說:“碌碌無為,心安理得的生活是不道德的。”這句話如果用到出家人的身上那就更加正確了。

  愛因斯坦也講過:“我每天上百次的提醒自己,我所用的穿的,吃的,都是經過每天無數的人,勞動者,不管是物質方面的,精神方面的,經過他們的努力,才有了我一天的受用,怎能不為他們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呢?”他們嚴格來說沒有宗教信仰,都能有這樣的認識,世間人都能得出這樣的結論,出家人不更應該更有這樣的意識嗎?

  所以有句話:“僧人無德便是罪。”這句話如果從這個角度說是完全正確的,是很值得我們深思的。

 

上一篇:大安法師:修行不要搞得太復雜了
下一篇:仁清法師:給僧人提建議有沒有過失?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