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是什麼?我們真的了解時間嗎?《宇宙的結構》第二集《時間假象》告訴我們,人們對時間的大部分認知,也許只是一個假象。
幾千年來,無論是儒家的“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還是道家追求的長生不老,都是在思考實踐超越生命,思考怎樣克服時間這個問題。而佛教講的無量光無量壽,超越空間和時間的障礙,達到了絕對的自由——空間和時間的自由。
以智慧照見時間的本質
在影片中,講到過去、現在、未來這三個關鍵的時間點。《金剛經》裡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為什麼說不可得?是因為作為凡夫,我們是業的受報者,是時間和空間牢籠裡的囚犯,沒有能力駕馭時間。站在時間面前,我們得不到過去、得不到現在,也得不到未來。
但是,當我們深入研究這部經典、我們的智慧開始增長時,當我們在三寶的陪伴下健康成長、法身慧命得以復蘇時,我們會發現,過去、現在、未來就在那裡,“因”和“果”就在那裡。有句話說“眾生畏果,菩薩畏因”。未覺悟的人不怕未來的結果,只懼怕現前的果報;但覺悟的人知道,種下什麼樣的因,將會結成什麼樣的果。
實際上,佛教的各個宗派、學習研究的各個體系,都在研究這一般若智慧。這種智慧表現在對空間的解剖和對時間的透視上,照見五蘊皆空,以般若智慧觀照五蘊的真實面目,色受想行識,這個行就屬於時間。所以修行人禅定,安住在明晰中然後照見五蘊皆空。
時間因業力的不同而不同
這部影片講到了愛因斯坦時間相對論的觀點,講到了很多經典物理學的理論,最後引用“熵”的概念,指出宇宙中所有事物都存在由有序變為無序的趨勢。但同時這部影片陷入三維、四維的空間立場,沒有能夠突破三維、四維思考方式的局限性,因此影片最後也表現出了很大的困惑。而我們作為佛弟子,卻可以用佛教的認知來彌補它的缺陷。
愛因斯坦說,空間和時間都不是絕對的,每個人的時間都是不一樣的,從佛教的角度來說確實如此。在不同的業力下,每個生命都不盡相同,業力的快慢、善惡、苦樂不同,使得每個生命的時間概念也不相同,所以才形成了人間的時間、天界的時間,乃至地獄的時間,每一層地獄的時間概念又都是不一樣的。人間百年,帝釋天才一天,而地獄的時間則更加久遠。每個眾生因不同的福報,在時間的感受上是不一樣的,這只有佛教才講得如此究竟。
在《賢愚因緣經》中捨利弗尊者講到,地上的一只螞蟻,從過去毗婆屍佛時到現在,歷經七佛仍為蟻身。一個螞蟻的果報,它的時間概念跟我們是不一樣的,更何況那些地獄的眾生?剎那造罪殃墮無間,剎那是很短的時間,但是受果報的時間是非常長遠的。
覺悟是回到最有序的狀態
當一個人覺悟時就回到了最有序的狀態,對於他的世界來說,時間和空間都變得有序,時空都可以超越。
所以佛陀已經回到了最原始的、最有序的、最光明的狀態,阿彌陀佛已經在這種有序的覺悟狀態中建立了極樂世界。
釋迦牟尼佛來到我們娑婆世界,他自己也有一個有序的淨土,這個淨土與極樂世界一模一樣,只是我們凡夫不能看到。《維摩诘經》中講到,“佛以足指按地,即時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寶嚴飾,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一切大眾歎未曾有,而皆自見坐寶蓮華。”所以佛陀才會問:“日月豈不淨耶?而盲者不見。”盲者看不到圓滿的月亮,這不是月亮的過錯啊。
眾生的業是無序的,諸佛菩薩以無盡的大行大願,把這個無序轉為有序,所以聖賢是這個宇宙的中流砥柱,帶領我們越過生死的急流,達到寂靜涅槃的彼岸,達到有序的、祥和的、寧靜的、極樂的世界。
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句話從勝義谛上,是說我們的佛性,哪怕海枯石爛也不會消滅;但從世俗谛上,又是說哪怕江山都能變遷,我們固執的我見、我執、習氣也難以動搖。
所以我們要思考,如何用佛法強大智慧的力量來破除我執,瓦解貪嗔癡這三座大山。我們在戒定慧這個無漏的平台上要好好思維,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千萬不要如古代祖師所講的“懵懂真如,颟顸佛性”。
摘自傳喜法師2016年10月13日慧日禅寺法堂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