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大安法師:西方確指第2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各位大德比丘、各位居士同修:請大家看第四段:【馬永錫兄弟夙世為獵戶,一日入山,共殺一鹿,當獲短命報。又嘗見塔中佛像僕地,扶起安座,禮拜而出,以善因故,再得人身。菩薩先為永錫開示已。永錫懼,求永年之道。菩薩曰:“昔北方妙覺寺,有童子沙彌。年十六時,有一相師,說人生死,不爽毫發,謂沙彌言:‘汝年十八季秋當死。’沙彌恐甚,夜禱於佛:‘願於藏中賜經一卷,終身受持,以祈長壽。’言已,悲泣不勝。而拜再起,於《大藏》中,隨身取得《金剛般若經》。遂書寫受持,曉夜無懈,兼持戒精嚴,了悟玄理。年未四十,道風流播,四眾歸仰,後至八十坐化。即洛陽微行禅師也,為唐玄宗開元六年事,我所親見。汝今既怖短命,欲求永命。當依此沙彌,求《金剛》善本,發心寫書,勤行讀誦,復求解義趣,此內功德也。從今日開始,不得更殺物命,當愛如已身,又多積陰德,此外功德也。內外俱修,功德甚大。自能與天合體,而夭壽不二之理立矣,何慮年壽之不永乎?然須慎終如始,如彼沙彌,八十而不怠,方為合道。切莫有頭無尾,或行十日半月,一看兩歲,便丟手也。若果盡形遵奉,先後無間,不遂所求,諸佛與我,俱墮妄語。”】轉短命為長壽之法。

  這一段,主要是針對有一個命中短壽的人求怎麼改變自己短命——轉為長壽,覺明妙行菩薩介紹的一個方法。在乩壇有兩個兄弟叫馬永錫,他們在前世曾經做過獵戶,有一天這兩兄弟到山裡去打獵,共同捕殺了一只鹿。那這樣殺害動物的行為,就一定要獲得短命之報,這是他宿世的一個惡因。但是他宿世也有一個善因:看到佛塔中佛像倒在地下,他們兩個把佛像扶起來了,又安在了蓮華座上,安上來之後還向佛像頂禮,那麼這是一個善因。由這個善因就這一輩子又得到了人身,但由於他有殺生的惡業,就會得短命之報。覺明妙行菩薩是菩薩,就有宿命通,一看這兩個人就知道他宿命的因緣果報。覺明妙行菩薩為馬永錫兄弟,把這樁宿世的事情說出來之後,這馬永錫就很害怕,求菩薩能不能得到長壽的一個方法。一切眾生都是愛命的、貪生怕死的,五福裡面把長壽擺在第一,誰都希望長壽。菩薩也順應眾生這種需求、這種祈禱,就跟他講述長壽之法。

  那麼菩薩在這裡講述,先不談大道理,他用個案教學的方式先舉出一個例子。說當時在北方有個寺院叫妙覺寺,妙覺寺有一位沙彌,只有十六歲。這十六歲的沙彌,有一次碰到一個看相的人,這個相師判斷人的生死非常精確,不差毫發。這相師一看他的相,古人真的無論是算卦、還是看相、摸骨這些,都是很神妙,算的很准——這個相師就對沙彌說:你十八歲的秋天,就是你生命的終結,就要死了,也就說,只有二年的壽命。這個沙彌就很害怕,當夜就在佛像面前祈禱:願佛慈悲,在大藏經裡面賜一卷經,他願終身受持,以祈長壽之道。我們要知道,佛門裡面有求必應,佛有同體的大慈悲心。這個沙彌祈求長壽是非常真誠、非常的悲痛——痛哭,為什麼得到短命之報?就是往昔的惡業。他生起了大慚愧心、大悲痛心,希望:今生好不容易出家,一短命就沒有時間修行,請佛賜給他壽命。再三地拜佛,起來,以至誠心在大藏經裡面隨手取一部經,一看《金剛經》、《金剛般若經》,他取到這部經也是佛力加持了。這位沙彌就書寫,受持,白天、黑夜非常精進,毫無懈怠,讀誦這部經典——《金剛經》;然後再在行為上嚴持戒律。他以持戒、持經的功德,很快對《金剛經》微妙甚深的般若道理就了然於胸——了悟。他十八歲那一年並沒有死亡,還三十幾歲——不到四十歲的時候,他的道風、德業就流播在海內外,很有知名度:一個高僧大德的風范就出來了。四眾弟子都像仰望泰斗一樣,來向他求學。後來這個沙彌活到了八十歲坐化,這就是洛陽的微行禅師。這個公案發生在“唐玄宗開元六年”,也就是公元718年。這樁事情,是覺明妙行菩薩親眼看到的一樁事情。

  那為什麼菩薩說“我所親見”?是不是說他在西方極樂世界親見哪?不是這個樣子。後面我們會談到覺明妙行菩薩曾經在東晉明帝年間,那一世他做為一個很貧窮的人,發起了大的精進勇猛心來念佛,證得念佛三昧,然後他在那一世以七十五歲的壽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以後,由於他悲願甚深,就不斷地再來到我們中國,示現種種的身份:或者國王身份、大臣身份、比丘的身份、居士的身份、乃至於乞丐的身份、屠夫的身份、來隨緣度化眾生。所以這時候覺明妙行菩薩說親眼見到,是說他示現到這個世間,以某個比丘的身份或者居士的身份,親眼看到這個事情。

  菩薩就告訴馬永錫:現在你很害怕短命,向我求長命之法。那麼你就應當以這個沙彌做為榜樣,求一部《金剛經》的善本,發心來書寫這部經典,經常地去讀誦,經常地去依教奉行,而且要“求解義趣”,就是要了解金剛般若的意思。《金剛般若經》的意思在什麼地方?金剛是一個比喻的說法,比喻般若智慧,像能斷金剛:能斷一切,不為一切所斷。《金剛經》屬佛一代時教說了二十二年的般若性經典,就是要破除我們眾生對現實的種種執著。這種執著:一個是我執,一個是法執;要了解我空、法空——諸法的空相。但是在空相裡面,又不墮在空裡面,要生起菩提心,修其善法。所以體現的就是“無住生心”,金剛般若的奧妙——無住生心。無住就是空性,不住一切法,就住在般若上。而我們凡夫眾生只要見到一法就執著,一執著就住在那裡,一住在那裡我們本有的智慧不能現前,隱沒了。無住,就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但是你又不能住在空裡面,還要“生心”,生什麼心?生菩提心,生修持一切善法的心。這就是無四相之後,還要修一切善法,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要了解金剛般若這樣的義趣,了解之後這個菩提心就會發起來,這個觀照諸法如夢、如幻、如影、如泡的智慧就能生起來。在這個空性裡面,就能夠有同體的慈悲心。有同體的慈悲心就會修菩薩的大行,修其善法,這樣就符合《金剛經》的義趣,這就是內心自證的功德。

  然而在事相上還要斷除殺生的行為,不得再殺生了;前世就由於殺生的惡因,導致今生短命的惡果。現在要在因上給它斷除,不僅不殺生,而且要放生;要把一切眾生的生命就看成是自己的生命。所以菩薩觀照六道一切眾生,包括蜎飛蠕動之物,生生世世跟我們互為父母、兄長、眷屬;他們也有佛性,都是未來佛。我們對它們恭敬、孝順都來不及,何敢去殺他們的生命來滋養自己虛幻的身體呢?所以慈心不殺。“而且多積陰德”,就是你行善積德,陰德就是你做了不要讓別人知道,這就是陰德;這就是心外所做的功德。光是放生,有時候就會有轉短命為長命的直接果報。

  講一個公案,也是一個沙彌,他七歲出家。他的師父是一個阿羅漢,發現他的這個徒弟只有七天的壽命,七天以後就要死亡。為了讓他死在家裡,就給他說:你回家看看你的父母,第八天回來吧!實際上就是讓他死在家裡。這沙彌也不知道,歡蹦亂跳地就回家。在回家的路上正好碰到大雨,大雨導致山洪暴發,這個洪水下來沖了一個螞蟻窩,這些螞蟻就漂在了水上。這個沙彌一看,就慈悲心大發:哎呀,這麼多螞蟻即將要淹死!趕緊把身上的衣服脫下來,就把這些螞蟻引到他的衣服上來,再把這些螞蟻放到岸上去,這樣就救了很多的螞蟻。等到回家第七天也很健康,師父說讓他第八天回來,他第八天就回來了。他師父:诶!他怎麼回來了?再入定一觀察,噢,原來他救了幾十萬個生命,此沙彌的短命成了長壽,這位沙彌最後也證阿羅漢果了。所以放生功德——放眾生的生命,實際上延長自己的生命,轉變自己的命運;這就是外功德。

  你內心能發菩提心修其善法,有金剛般若的智慧——空慧。外面又能夠不因善小而不為,一切善你都去做,這樣“內外具修功德甚大”。你這種發心和行為就跟天道“合體”,天道以好生為德。有般若的空慧,就對於短命還是長壽,本質上它(們)也是平等平等的,這個理也能建立起來,超越長壽、短壽的對待。所以能這樣,你這個心和你的行為就能轉變惡業。這裡面反映佛教轉變命運的一種根本原理。命運是什麼導致的?是我們的業力:善業就有好的命,惡業就有不好的命。但這個業由什麼造的?由心造。那心是靈明不昧的,你這個心怎麼發出來,就直接決定你的業和你的命運。所以佛教講心能造業,但心也能轉業,那怎麼轉?就要通過金剛般若的智慧,發大菩提心,這個心跟凡夫的心不一樣。然後修一切善法,你心情的力量,就能把宿世殺生的那個業力給抵消,給消除。這就消業障了,你的心力超過業力,命運就改變了。所以每個人的命運都操在自己的手上,都跟我們的念頭和行為息息相關。

  菩薩開示,你這樣讀誦《金剛經》,了解金剛經的義趣,並且修一切善法,戒殺放生,你這樣做;而且要善始善終,不能虎頭蛇尾,不能剛做幾個月、一年二年就歇手。一定要盡形壽這樣去做,就好像那個微行禅師,從一個沙彌開始來做,八十歲都不懈怠,這樣才符合道——無為之道。“切莫有頭無尾”,或者這樣誦經、持戒、放生只做了十天半月,一年二年,就把它丟在一邊去了,這就沒有效果。如果能夠盡形壽這樣的奉行,不間斷,就一定能獲得長壽的果報。如果不能得到長壽的果報,十方諸佛以及我覺明妙行菩薩,那就墮到妄語裡面;但是佛菩薩會講妄語嗎?不會的。所以只要按照這個方法修行,一定能轉短命為長壽,這是最好的方法。

  請看下面第五段:【菩薩示陳定耑曰:“汝父子奉行我教,最為難得。但必持志久遠,不得便生感應希求之念。淨修行二字,正如日用間穿衣吃飯之事方可。”】持志久遠。

  這也是針對我們有些修行人:開始發心大,中途可能就會懈怠,一曝十寒;修行一定要發長遠心。所以覺明妙行菩薩就開示陳定耑:你父子倆能奉行我的教誨,來專修念佛往生一法,這是極為難得的一樁事情,百千萬劫難遭遇。但是走上了念佛這條道路,一定要持志久遠,就是保持這種修道的志向一定要長久,不能中途後悔、退轉。在無量劫的輪回過程當中,我們今生哪怕用一生,六十年、八十年的時間,來專心辦念佛往生、求出輪回這樁事情都是值得的。而且在這個過程當中,你就是老實地念佛求生淨土,不要生起其它的念頭。其它什麼念頭呢?比如感應動不動想求感應,想見到什麼,想得到什麼——稀奇古怪的。感應就是修行過程當中,他需要一些好像不同尋常的東西,這就是求感應的心;再就是希求世間人天福報的念頭,這些都要把它放下;要把持戒念佛、求生淨土這樣的修行,落實在自己的心行當中。這樣的修行就如同陽光、空氣,我們離不開一樣,就好像每天都要吃飯穿衣的平常事一樣,要把念佛做為像吃飯一樣。

  有人會說:“吃飯有什麼稀奇呀?”吃飯是沒有稀奇,但不吃飯你試試看,你就得餓死。念佛有什麼稀奇?念佛是不稀奇,但不念佛,你的法身慧命就永遠地沉淪了。所以雖然是不稀奇、很平淡的事情,但它是離不開的。日用之間離不開的東西,實際上是對我們最重要的東西,但我們往往把最重要的事情忘了。不念佛我們就永劫地沉淪,其它的東西都沒有關系,有沒有車,有沒有房子,這都沒有什麼關系,所以要把它作為日常生活穿衣吃飯來對待才可以。一輩子都得吃飯,於是一輩子都得念佛,要發起這樣的長遠心。

  第六段是:【菩薩示查定宏母曰:“汝夙有向道之念,而未遇正人,深為可憫。今當為汝分別開示。汝往昔為比丘時,力行精進,晝夜不怠。心猛烈故,於靜定中,忽起一見,雲:‘我何故不能速得成佛?’又一日聞,‘諸佛無相,即心即佛’之語,復益邪思,雲:‘既諸法空寂,我心是佛,何用修習?’不知此為究竟空理,而非初入法界所易言者。比丘從此竟墮邪見,不復進修,自謂已證大道。所以從迷入迷,沉淪長夜。悲哉眾生!求道不遇真善知識,未免陷於羅網,不可不慎。汝今當知,由昔以見邪故,報獲五漏。失正知故,復遇邪師。毒螫親遭,豈得不生恐怖?今應速發正信,至心憶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國土。”】“墮空邪見之惡果”。

  這是覺明妙行菩薩開示查定宏母親的一段開示,這段開示很有意思,對很多修行人有很嚴峻的借鑒作用,也是末法一些修行人常常出現的一個見解上的大問題。菩薩對查定宏的母親說:你宿世也是修道人,但是沒有遇到有正知正見真正修行功夫的人,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所以你的結局沒有成功,深為可憫;現在我為你來分別開示。她以前修道是什麼?她往昔曾經做過比丘,非常精進修行,晝夜都不懈怠。這樣修行的心非常猛烈,當然也會得到一些法上的利益,就心有一定的“靜定”。所以他在禅定當中,一般你看《楞嚴經》五十種陰魔,當破色陰的時候,色陰裡面都有很多幻起幻滅很殊妙的境界;受陰裡面也有很多,在受陰虛明禅定當中有很多境界;這就是指他著五陰魔的情況。他在這種禅定當中,忽然生起一種見解,說:“我為什麼不能快速地成佛呀?”這種心就開始有躁妄了。躁忘心一來,也就是由這個躁妄心所感,又聽到有一個說法,說:“諸佛無相,即心是佛。”他聽到這個話就思惟了:既然諸法都是空的——空寂,我的心就是佛,那我還要修行干什麼?我當下就是佛呀!他這就開始墮到了空的邪見裡面,叫豁達空——斷空。

  他不知道究竟空性的道理裡面是真空妙有的:包含“有”的空,叫真空;包含空的“有”,是妙有。一個修道人這種空性的知見,一定要空、有不二的;要雙照空、有,又能雙遮空、有的,要達到一種中道的正見。掃蕩一切的空,對那個剛有點功夫人來說,很難跟他講清楚這個道理:你講空,他就執著這個空了;一執著這個空就成了空病,空見的邪見了。這個比丘從此就墮在斷空的邪見裡面,甚至他拔無因果,無善無惡,掃蕩一切:上無諸佛可求,下無眾生可度,我就是如如佛。所以自己就未證謂正,沒有證到大道,他說:我已經證到了,我現在就是什麼什麼了……。在歷來的禅宗門下常常有這個,叫狂慧之徒,空腹高心,拔無因果,墮大邪見,一定是墮地獄的種子。這個比丘也就這樣“從迷入迷”,迷惑顛倒,他又執著自己的見解正確,而且非常傲慢,非常自負,連十方諸佛都不看在眼裡,他還能把誰的話聽到耳中去呀?從迷入迷,從此沉淪在無明的長夜,在三惡道裡面沉淪。這就是非常值得悲憫的眾生,修行不遇善知識,“打頭不遇作家,到老終成古董”,所以不遇真善知識,未免陷到這個邪見的羅網。

  我們看五十種陰魔都是膽顫心驚,每一個裡面都講: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在這種禅定的幻起幻滅境界當中,你不執著它,它是善的境界。如果你日益認為這裡面就是聖,作了聖解,馬上各種內心的邪魔、邪見就會出來,這是不可不謹慎的。所以開示這個查定宏的母親:你應當知道,由於你往昔斷空的邪見,就得到了女人的報。你看,他原來是個大比丘,今生成了一個女人,女人就是“五漏”。“五漏”就是不能作轉輪聖王,不能成佛、……甚至不能做魔王,女人的煩惱重,女身不能現身成佛;這就是由於她邪見的果報。由於失去了正知正見故,這一世又遇到了邪師,也沒有遇到正確的老師。你往昔這樣的一個因果,就是你邪見的毒。你已經親自遭遇了,親自經受了,難道現在還不生起恐怖之心嗎?所以你現在趕緊要發起正信、正見。正信、正見在哪裡?“就是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你只要念佛,這個佛號就不墮在空裡面,這句佛號是從阿彌陀佛證到的諸法空性裡面生起來的妙有。你住在這個“妙有”上,就等於體會這個真空,但是又不墮在真空,這句佛號又靈明不昧。所以你至心憶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具有空有不二的般若道力,正見也就在裡面。這樣開示的一個結果,也就說我們信願持名,實際上就是對治墮空邪見的最好藥方。

  請看下面第七段:【無朽為一友問得壽幾何。菩薩示偈曰:“人命如朝露,虛浮無定期。未能逃夢幻,何必預求知?”復示曰:“且莫為他問日期,到臘月三十日,管取手忙腳亂在。”(是友果以次年臘月三十日疾終。)無朽聞說,遂求開示。菩薩曰:“無柏當知,學道而不明此心,譬如造屋無基,渡水無筏。欲明心者,當微細觀究,此身此心,從何而有?既四大虛幻,心將誰寄?身心既幻,世界微塵,了無差別。目前萬法,從何處生?從何處滅?若無生滅,則照與能照,兩無所依,自見真如寂滅場地。”】學道當明心。

  我們修學佛道,要注意明了當下這一念心。“無朽”,就是八人裡面為首的一個,無朽為一個朋友來問一個什麼呢?問能得多少壽命——壽命幾何?一般人問事,都擺脫不了這些我能活多長時間哪,我的身體怎麼樣啊,我能不能往生,有不有幾個兒子啊,我的孫子能不能考上大學呀,大部分都是這些,離不開那些人天福報的范圍。無朽那個朋友托無朽問,還是問“我能活多少時間?”

  菩薩就說:人的生命就像早晨的露水,是虛假的,是浮泛不定的,生命是無常的,而且都是夢中的事情,幻化的事情。這就當下直接開示,你們為什麼老是在這些沒有意思的夢幻裡面去問呢?都在夢中裡面,為什麼要事先知道你有多少壽命呢?長壽、短壽都不是在做一個夢嗎?你再長壽,也就像早上的露水,很快就沒了!就指點他:你應該要問真實有價值的東西。說了這個偈子就開示他:你先不要為他問壽命的日期,到臘月三十日,管取手忙腳亂在。“臘月三十”,原來修行的俗語,臘月三十,一年的最後一天代表他一生的臨命終時。臨命終時,沒有為這個死亡做准備,馬上要走向未知的下一世,可就不是驚惶失措嗎?手忙腳亂嗎?“臘月三十”代表臨命終時,常常古德開示人命無常,會警醒:我們已經到了臘月二十五了,沒有幾天了。在座的諸位我們在臘月二十五的時候怎麼辦?轉眼就到了臘月三十。但是這句話是個雙關語:一方面叫他不要問,臘月三十“管取他手忙腳亂在”,說明他不修行一定要輪回的,但是這個朋友果然就在第二年的臘月三十日那一天走了。無朽聽到了菩薩這樣的說法,知道求壽命多久的預知也沒有意思,就請求開示怎麼辦?菩薩就開示:你應當知道修學佛道不明了當下這一顆心,就好像造一間房屋不打基礎一樣,就好像要渡過這個河水的水流,沒有船筏一樣。

  這個宗門教下也特別談到:我當下這一念心是什麼?禅宗叫參究這一念心;這個教下要一心三觀;淨土宗要都攝六根,一心不亂;都是要明了我們當下這一念心。所以要明白我們當下這一念心,得非常細致地“觀察”,觀察、參究。我們一般的人都是向外奔馳的,天天關心的是五欲六塵,關心我的生意做的多大,關心他人——人我是非怎麼樣。很少關心我們當下這一念心,來思惟它:我這個四大的地、水、火、風構成的身體,我的心意識它是從哪裡產生的?思惟地、水、火、風這個四大元素是一個緣生法;既然是緣生法,我們的身體都不是真實的。分解成一個個元素,它不構成我們的身體,但又離不開這些元素;但這個元素又不能等同於身體。我們的心意識——這種幻起幻滅,像急流,它又依托什麼?所以我們參究這個身心都是幻化的,不真實的,是一個堅固妄想的產物,這種觀究就是在破我執。一切眾生為什麼這麼執著自己身體?就是認為它是真實的,但實際上它一點都不真實。了解我們的身體,我們的心都是幻化的;由這個心所變現出來的依報環境,整個的世界,乃至於分析到一個微塵,它也是幻化的,這一點是需要甚深般若智慧的穿透力。

  我們一切眾生都認為物質世界是真實的。但物質世界是真實的嗎?你分析這個桌子,這桌子是什麼構成的?分子構成的。分子什麼構成的?原子構成的。原子什麼構成的?質子構成的——誇克構成的。分析到最後的那種中微子層面,基本粒子層面,它就是一個波動,就是一個空的東西;物質世界是不真實的,是沒有客觀性的。這張桌子不是原來就有,這張桌子是所有的要素構成的:有木材,有設計圖,有木工做成了一個有功能作用的東西。實際上它是一個緣起法,只要是緣起法,自性本空的。所以學佛要了解:無論我們身心還是外面的物質世界,都是幻化的、不真實的。既然是不真實的但這些物質世界,包括我們身心,是從哪裡來的?又到哪裡滅去?實際上,最後找不到從哪兒來,也找不到在哪兒滅。只能說: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當處出生,當處滅盡;實際上就是不生不滅,它的本質現狀是不生不滅;不生不滅,就回歸到那個空性裡面去了。既然是不生不滅,那這個能、所的對待,能照和所照,也是沒有依托之處的。身、心都沒有依托之處,我們的見聞覺知的這種感覺還有什麼真實性呢?皮之不存,毛將安附啊!了解這個,無論色法、無論心法,它的那種幻化,幻化的當下離開一切對待;這時候在這個生滅的、幻相的當下就能見到不生不滅的真如自性的理體,這個不生滅的真如理體無始劫來是我們成就佛果的正因。

  《楞嚴經》首先就是讓我們揀別兩種心:一個是我們攀緣的、生滅的心,一個是我們無始以來不生滅的涅槃菩提的妙心。我們要依不生滅的真如心來修行,才能得到不生滅的果。如果以攀緣的心來修行,想得到不生滅的佛果是了不可得的,因為它因果不相應,煮沙不能成飯——這個道理。我們學佛的人,我們雖然講念佛法門,這就是討論第一義谛的問題了;能夠深解第一義谛,再念佛求生極樂世界,能得到上品往生,因為你有甚深的般若智慧。

  請看第八段:【勾曲孔生,持齋二十年矣。自念衰老,問死後雲何,因泣下不已。菩薩曰:“不須悲淚。但從我說,深信遵行,自有好處安身在。”遂授偈曰:“西方有淨土,人天皆所依。汝能修此門,安穩無驚疑。”】往西方得安穩。這是對多年修行的人,讓他得到安心立命的一個開示。

  勾曲地區的一位孔生持齋二十年,自己思惟衰老已近,就來問菩薩:我死後怎麼辦?死後到哪兒去?也就說,他對死後到哪兒去沒有把握。內心不安,有恐懼,所以就很悲哀就哭泣,甚至悲不自勝——很悲傷的樣子。這就是:雖然修行多年還沒有產生正信、正見,還沒有得到安心、安樂;這當然是很值得悲憫,菩薩要去幫助的。所以覺明妙行菩薩就安慰他:你不需要悲痛掉淚,我能解決你的問題。你只要聽從我的教誨,產生深切的信心,依教奉行,就自然會得到死後到哪兒去的好地方。就給他傳授了一個偈頌:西方有淨土,人天皆所依。汝能修此門,安穩無驚疑。

  這四個句子,可能我們認為很直白,好像沒有什麼。但是一個人能相信這一點,一生就會得到大圓滿、大安樂了。我們每一個人,如果不相信這些,對“死亡到哪兒去”是有恐懼的,是有不安的,甚至無法選擇的;因為既然修行,他還相信輪回。相信輪回之後,下一輩子到哪兒去,他要刻刻關心、時時掛慮的事情,所以一定要產生一個信心。這信心就要知道自己死後到哪兒去?我的安心立命在什麼地方?我找“旅館”,“旅館”能不能找好?而且是最好的“住宿”的地方。覺明妙行給他講:你死後最好的地方,西方有極樂淨土,那是一切天人都要求往生的,不僅人天求往生,連等覺菩薩都求往生的地方。是九法界眾生人人趨向,爭先恐後末去的極為安樂的地方。你如果能修念佛往生極樂淨土這個法門,你就能得到大安穩,你就不會有驚恐,你再也不會有懷疑,你的生命就會活得很陽光,很歡樂。

  因為這個孔生——當對自己下輩子到哪兒去都沒有把握的時候,他生活是很黯淡的,是了無生趣的。只有一個人相信:我一定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而且西方極樂世界是整個法界最好的地方,一到那個地方去,很快成佛。他這種信心上來了,這種知見上來了,他的生命就充滿著陽光,充滿著快樂,他有一個非常美好的前景在等待著他,實際上這是非常重要的。現在很多人不了解佛法,不了解淨土法門,他的生活是活得越來越黯淡的。雖然他現在很有錢,雖然他當了官,但是這些東西都是很快就會消失的。隨著他中年、老年的到來,他是越活越黯淡,越活越走進了一個死胡同,因為他對未來沒有任何的憧憬,他認為未來是一團黑暗的。你說說,這不是活得沒意思嗎?所以給他一個光明的結局,一種安心立命,這是救多少眾生起死回生的一個法寶!所以覺明妙菩薩這個一個偈子,你別看它直白,這個作用非常巨大。

  請看第九段:【沈文州以傷寒名家,適至作禮。菩薩問曰:“寒入心包,當作何病?”答曰:“名中寒。”因喻諸人曰:“汝等但知寒入心包,名曰中寒之疾。若邪入於心,即為殒命之病矣。汝諸人但以身病為病,調之治之。至於心有大病,則不問明醫,不求妙藥,任其患苦而莫之覺。哀哉!”】心有大病乃大患。一般的人都會注意自己的身體,身體有點發燒啦,有點疼痛啦,有點不舒服啦,就趕緊要去醫院——排成長龍。他在這兒排,好不容易排到一個號,能夠吃藥——怕死哦!身體有病他很重視,心有病誰來重視?你重視嗎?就談這個問題。

  這來求教的是一個叫沈文州的人,這是個中醫,他是以治傷寒病成名的“名家”。說明他的醫術精湛,是一位名醫,他也到了這裡——乩壇上來給菩薩頂禮。菩薩知道他是一個中醫,就用他的職業的行話來跟他對話:“寒入心包,當作何病?”這個傷寒,跟大家介紹一下背景知識。中醫,這個漢代有個張仲景,他做過一部重要的論,也根據《黃帝內經》這些古老的中醫理論,做了一部《傷寒雜病論》,這部《傷寒論》在中醫上屬於經典的地位。他的這部論講到什麼叫傷寒病?傷寒,就是只要發熱之類的疾病都叫傷寒。傷寒就是傷到了五髒裡面,因為寒和熱的陰陽要平衡;就是陰陽不平衡了,會體現為發熱。所以治傷寒的一個基本原理:是去掉寒氣來趨向溫熱,要養五髒的一種陰陽平衡。傷寒病包含像中風、傷寒、濕溫、熱病、瘟病都屬於傷寒的范圍。傷寒不一定就是理解的:渾身冷得發抖才叫傷寒,就是你發高燒,它也屬於傷寒病的范圍。傷寒病的面很廣,張仲景把疾病分為兩種:就是發熱之類的病都屬於傷寒病,不發熱的疾病屬於雜病,所以它的名稱叫《傷寒雜病論》,就把所有的疾病都包括在這裡面;就是分為兩類:一個是傷寒病,其它的就是雜病。

  覺明妙行菩薩是菩薩,五明都通,所以他就懂得這裡面中醫的道理,傷寒的機制。就問他:這個寒入到“心包”裡面,心髒裡面去,心是主火的。寒侵入到這個心髒裡面,這個病很嚴重——那寒入心包,你作什麼病去治?沈文州就說:“這叫中寒。”中寒就是你的心中寒了。覺明妙行菩薩就應他的回答:這回答是對的,就是心裡有寒氣。用這個比喻來告訴:你們這些人,只是知道寒氣入到心髒裡面就叫中寒之疾,你們很重視。但是如果“邪入於心”,這裡“邪”主要指邪見。如果邪見之毒入到心裡面去,那是什麼情況?那是要喪命的——“殒命之病”。這個“命”不是說這個生命的終結,就是法身慧命死了。所以一個人遭受了邪見的毒,而且邪見毒入到心裡去,堅定不移,拔不出來,他這個永劫以來法身慧命完全沉淪了,這是一樁大事。你們一般人只知道身體有病很重視,來治療它,來調養它;到了心有大病的時候你們卻不重視了,卻不會去咨詢高明的醫生,也不去求奇妙的藥方。

  談到這一點,還真是切中我們現在的時弊,一切眾生不都是關心自己的身體嗎?但是我們的心理的問題那麼多,誰來關心過?就目前中國大陸有精神上障礙的,心理問題的,已經比例極高,前段時間我看一個數據,已經到了1.371.7億。上個月有從深圳來的一位前輩學者也在跟我討論這個事,現在自殺率很高了,他看到都很可怕。這麼多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焦慮症自殺率持續增高,這些都是心有病。但多少人就是相信藥物治病,從來不相信這個心病還能治;這是我們從小以來,無論學校教育、家庭教育、整個教育,我們的知見就不對,我們的價值觀就有問題,我們的行為方式有問題,我們的生活方式有問題,所以我們的心完全處在一個疾病狀態。這個疾病狀態靠那些所謂的知識技能,能夠治療嗎?所以這個疾病,我們這些眾生都是病人了!不僅身體上有病;更重要的,我們心理有病了,我們知見有病了;我們只有求佛這個大醫王啊!要求佛大醫王,要求佛法的妙藥啊!才能療救我們哪!

  我們身體上有病,首先是來自心理上的病。心理上有貪、瞋、癡三毒煩惱;心理上有拔無因果,不信後世輪回的知見;我們身體上就有病了。乃至於我們這個地球都生病了:生態問題、環境問題、污染問題、地震問題、戰爭問題,這些都是病症發作的問題啊!究其根源就是我們心生病了,才整個外部都生病了不正常了:陰陽失調了,五行相克相生的這種秩序紊亂了;五倫、五常不能體現了;所以整個的這個苦海呀!我們任心這樣地生病,然後導致八苦交煎,火宅炎炎的患苦而不能覺悟,這不是極為悲哀的事情嗎?

  這幾年來,由於很多眾生遭受了很多的痛苦,也在痛定思痛。我們也注意到,從去年四川汶川大地震以來,來我們寺院了解佛法的人也越來越多,他們也在尋找一種原因。我們東林寺都兩次派了僧團到四川去,包括跟他們講法,打佛七;他們也會派人到東林寺來。當他們在那種地震像末日般的劫後余生之余,他們真的念佛非常懇切,他們覺得這個世間太苦,求往生的心還真的是發出來了,於是認真地求學佛法。所以在這個五濁惡世,在這個劇苦不堪的時代,我們不要僅僅是注意身體,要注意我們的心病,要投靠大醫王這裡來覺悟,來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才好,諸佛才喜歡。這才是以八苦為師,得到了一個覺悟。

  請看第十段:【陳大心奉教念佛,極其誠至。菩薩示偈曰:“八德池中蓮已種,果然一念甚宏深。滋培雖藉如來力,長養全憑決定心。”又喻諸人曰:“此土有發願往生者,彼土即生蓮華。故作是語,汝等應生深信。”】至誠念佛蓮已種。就是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只要發起至誠心稱念彌陀的名號,那麼西方極樂世界七寶池八功德水裡面就有一朵蓮華長出來了,上面標上念佛人你的名字。這是一個很奇妙的事情,但是是一個真實的事情,覺明妙行菩薩就在談這樁事情。

  陳大心依照覺明妙行菩薩的教誨,開始念佛,念得非常的真誠。覺明妙行菩薩了解他真誠修行善因的善果,就以這個偈頌來勉勵他,鼓勵他。這偈頌講:八德池中蓮已種,果然一念甚宏深。滋培雖藉如來力,長養全憑決定心。對陳大心說:在西方淨土盈滿八功德水的寶池裡面,你的蓮華已經出來了,種植出來了。那這樁事情是覺明妙行菩薩現量親見的,這位菩薩能夠看到此土和極樂世界兩土的情況。這就說明你念佛的這一念,果然是非常深切,非常宏大,是真心念佛的。這裡講,真心就能產生這個效果,因為西方極樂世界也在我們妙明真心裡面。一念真心念佛,那麼西方極樂世界馬上就有反應:一朵蓮華就出來了。如果你是假心念佛,就出不來。而且八功德水裡面池子中這朵蓮華出來之後,慢慢還能有兩種情況:或者越來越盛大,越來越光明,這是你功夫越來越精進的產物。但也許出來之後,慢慢地以後後悔了,懈怠了,不念了,他的蓮華也會越來越小,甚至枯萎。所以你看我們此土的心念和行為,都在極樂世界能夠像一面鏡子一樣的展現出來。這個蓮華滋長出來,培育出來,雖然是靠著阿彌陀佛的光明願力,有這個增上緣。但是這個蓮華生長出來的因,還是靠你當下這一念決定的信願的心;你有決定的信願的心,阿彌陀佛光明的願力才能加持得上;因、緣和合,才產生蓮池裡面有標上你名字的蓮華綻放出來的結果。

  覺明妙行菩薩就借著陳大心作為榜樣:你看,陳大心念佛,西方極樂世界有一朵蓮華出來了;你們在場的其他諸位,也要像這一樣。只要娑婆世界有發願求往生的人,那麼極樂世界馬上就生起了一朵蓮華。這很奇妙,也很真實,也符合佛法的道理。希望在座的諸位,在極樂世界都有你的一朵蓮華。覺明妙行菩薩說:我如是見證,如是說出來,你們應該要生起甚深的信心,這是千真萬確的。

  請看第十一段:【孫中白好丹術,日久無效,因來會作禮。菩薩呵曰:“老禿今日換這副嘴臉見我麼?且問爾金丹幾時可成?”答曰:“正爾求成。”菩薩曰:“若成了,千萬留卻幾顆,莫都吃到肚子裡去。俟汝見閻羅老子時,好做些人事送送。癡老兒,此事決無你分,不如做你本等去。”孫拜謝。有頃,菩薩又曰:“癡老兒,知得你自己本等麼?”答曰:“我求見性,是我本等。”菩薩曰:“汝知此性,為大為小,為青為黃?”答曰:“性無如是等相。”菩薩曰:“然則汝欲向甚處求見?”孫無語,乃發信皈依,願為弟子,求示法名。遂示以偈曰:“性無大小青黃相,哪有聲名任汝呼?不達此中玄妙處,一言半字總淆訛。”“我今強為汝安立名,可曰達本。汝此後光陰,不上七、八年矣。莫負卻八百年前三十六載苦行也。”孫問因:“此身何結局?”菩薩曰:“結局便結局,又問何結局耶?”孫乃問:“如何修持?”菩薩曰:“淨土一門,能廣攝群品。汝問修持,當念阿彌陀佛,發願往生,便得一了百了。汝無再惑。”】一了百了當念佛。“一了”,就是指成就了往生淨土一法,等於成就了一切法——“百了。”要想——一願成就就等於一切願成就,就應當念佛。

  這裡面來參與這個法會的有個叫孫中白,他是好樂“丹術”——煉丹之術,煉了很長時間也沒煉出來。所以他在這個法會上,給菩薩頂禮,好像想求問一下煉丹成功之法。覺明妙行菩薩一見到他,知道他有這個問題,當頭棒喝——就喝斥他,說“老禿”,大概他的頭是禿頂了,“你今天換這張嘴臉來見嗎?”這話很有意思,就是:你八百年前跟我做弟子的時候是另外一種樣子,現在你換了一種嘴臉來見我,成了禿頭。你現在換這個嘴臉來見我嗎?現在我問問你,你煉金丹什麼時候可以煉成呢?實際上是帶有反諷的口氣。這個孫中白說:我想求趕緊把金丹煉成。覺明妙行菩薩就跟他很幽默地說:哎呀,如果你煉成了金丹,千萬要留下幾顆,不要全都吃到肚子裡面去了。這一般道士講的煉丹成就,他吃上金丹就能夠飛行,就能羽化——是有這個記載。就叫他不要全部吃到肚子裡面去,說:等到你見閻王老子的時候,好跟他送點禮;把你的金丹送點禮,開點後門。這個意思就是說:不管你煉成、不煉成,你都要到閻王爺那去。這意味著什麼?你還是個輪回的眾生。你送點禮——行賄受賄,想讓你不下三惡道,但閻王爺是鐵面無私的。說明這個菩薩講話有點幽默,“幽”了他一把。

  幽默之後,馬上就喝斥他:愚癡的老頭,這件煉丹的事情絕對沒有你的份,你煉不成的,還不如做你本分的事去。孫中白就趕緊禮拜,過了一會兒,這孫中白就無話可說,無言可對,不知所措。菩薩又問“癡老兒”:你這個愚癡的老頭,知不知道你自己的本分在什麼地方?就是“你自己應該做的事情是什麼?” 孫中白回答:我求見性,是我本等,“我要見我的自性”。菩薩說:你知道這個性是大,還是小;是青色,還是黃色呀?孫中白說:自性沒有這些大小、青黃之相。說明他也是修行人,能答上一句半語。菩薩說:沒有這個相,那麼你向什麼地方去求見這個性呢?向什麼地方求見?實際上這個話是機鋒轉語,指歸他的本分去。就好像禅宗的達摩祖師問神光禅師:“要我為你安心,你將心來。”你把心拿來。“覓心了不可得!”“與汝安心竟。”就是在句下讓它回歸本分,讓他開悟。但是孫中白並沒有像神光禅師那樣的上根利智,一問他,他莫名其妙,答不上來。雖然答不上來,但是他對於菩薩有信心,所以他就做皈依弟子“願為弟子”,來求法名。

  覺明妙行菩薩就給他一個偈子,偈子講:這個自性,沒有大小、青黃之相,離相無相。沒有相,哪有什麼聲名,名相概念讓你稱呼?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這些談自性。要談到他本來的地方,這是不可說的,也只有像維摩诘那樣的默然,談“不二”的時候只能默然;由默然故,才是真說“不二”。談到這個性的本來狀態,三世諸佛口掛壁上,但有言說,都無實義——不相應。不了解這個自性離言說相、離心緣相、離名字相的情況,你就不能了達其中玄妙之處。你在這裡面,無論是說一句話還是講半個字,都是混亂的,都是不相應的,都是顛倒的。覺明妙行菩薩說,我現在勉強給你立個名號叫達本;由於他想求見性,見性就是要了達本來面目——“達本。”並且告訴他:你以後的光陰——壽命也就是七八年了,千萬不要辜負八百年前你曾經有三十六年苦行的功德;你看,修行了生脫死極不容易。這個孫中白以後成為達本,在八百年前,就是在東晉的時候,他修道修了三十六年苦行。苦行是什麼?那就是精進刻苦,夜不倒單,日中一食,這樣的行為。修了三十六年都沒有解決生死問題,也就是他的苦行還是走自力的道路,沒有對這個念佛法門產生決定的信心。今生你遇到了念佛法門,這也是你原來修三十六年苦行的善根(成熟),今生才遇到佛法,才遇到淨土法門;現在你千萬不要辜負這次的機會。

  孫中白又問:我今生如何結局?就是“我死後的情況怎麼樣?”菩薩就把他這個問題蕩開:結局便結局,還問什麼如何結局?你問如何結局,就是你的造作在裡面。如果這個正信、正見沒有產生出來,你有什麼好的結局呀?就是把這個問題置擋,不給他回答。不給回答,孫中白就問:如何修持?”覺明妙行菩薩也就是單刀直入:念佛往生淨土一法,能夠廣攝一切根機的眾生。現在你要問怎麼修持?你就應當念阿彌陀佛名號,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便得一了百了。汝無再惑。“一了百了”,這話說得很直白,但是裡面義理甚深:“一了”,就是你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事情成功了,就是“一了。”成功了這個願,你所有的願:你想得大智慧,想得大神通,想度無量眾生,想快速成佛,等等這些願,都能成就。所以是一了百了的方法就是念佛往生淨土,才能夠做到一了百了;也就是天親菩薩在《往生論》裡面談到不虛作住持功德。“不虛作住持功德”,就談到你只要遇到阿彌陀佛,你所有的願:無論是世間善法的願,還是出世間的菩薩大願,都能由於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願的成就故,所有的都能成就,這就是“一了百了”的意思。所以覺明妙行菩薩告訴他:你今生遇到了這個一了百了的奇妙之法,不要再迷惑顛倒了。你再迷惑顛倒,就會像八百年前一樣修了三十六年苦行了無結局,“一了”都沒有了。今生你就靠念佛一法修行帶業往生,你對這個法門不要有絲毫的疑惑,捨此法門,你又要輪回多少個八百年!

  請看下面第十二段:【菩薩又喻諸人曰:“從古大聖大賢,闡微立教,皆至精至簡。上士聞而悟,中下聞而修,皆歸大道。乃後之著述,務為繁言隱說。使凡流揣摩成見,遂至以訛傳訛,深入邪僻,抱暗沒世,竟不自覺。如達本,因讀《參同》、《悟真》諸書,不知法要,曲信訛傳,謂為有得。執吝不捨,白首無成,動諸煩惱。菩薩說為真可憫者。是故汝等既識前非,當崇正信。”】識前非,崇正信。就是認識原來修行,走了一條不正確的道路——知見不正,現在要推崇正信正見。與會的八個人都是修行道教功夫的,他們走到那裡頭,首先知見就不對。對這點,首先要把他原來錯謬修習的問題給它揭示出來,然後才把正確的知見、修行方法介紹給他。

  覺明妙行菩薩又開示這八個人,談到一個什麼情況?實際上,這些都帶有原則性的問題。就是從古以來,這些“大聖大賢”,大聖,唯有佛才稱為大聖;大賢,唯有登地以上的菩薩才能稱為大賢。他們用種種身份示現在這個世間,或者八相成道,或者種種身份來建立佛法的教化,來闡釋微妙的佛法,建立教化的宗旨。那麼其中有一個基本的原則,就是“至精至簡”:教化的宗旨一定是非常精一的、精湛的,而且他的方法是非常簡單的。上根利智聞到了這樣的佛法,馬上就會覺悟,馬上就撩衣便行,開始修行,得到利益。中下根的人聞到這樣的佛法,用漸修的方法來修行,最終也能歸到大道裡面來。

  那麼到了後來,就是隨著時代越來越往後,無論是善知識,還是世間、出世間的這些聖賢,他們著述就有一個問題“務為繁言隱說”,就是把簡單的東西變成很復雜,這就使那些凡夫之流揣摩成他自己的見解。“揣摩”,就是用他的心意識來分析,來概括,用他的邏輯思惟來建立所謂的理論系統——是什麼觀點,實際上全體都是顛倒的。然而由於他可能又有一定的知名度,又能言善辯,所以他建立之後,這個錯誤的知見又傳播開來“以訛傳訛。”就使接觸這些知見的人,都進入邪見的港灣不能出來“抱暗沒世”。“抱暗”,就是抱著不正確的知見,不是智慧光明,而是增益了他的愚癡黑暗,終身都不能覺悟,這就談自古以來一種普遍的現象。

  那具體到達本,就是孫中白,好丹術。他就是由於讀了一些書:讀了《參同契》、《悟真篇》這些道家的書。《參同契》是東漢年間一個道士叫魏伯陽著述的,這是參同了《周易》,黃老之術以及煉丹的爐火理論,所構建的一個所謂煉丹的理論體系,在道家稱為道經之王。比如《周易》,他會用乾、坤、坎、離;以離平坎,水火龍虎,還有鉛汞這些法象,來象征這個煉丹、修仙之術:是這麼一本書。那麼《悟真篇》是北宋年間張伯端,用那種詩詞偈頌的方式——一百篇,來演說道教修丹的理論和方法。在丹術裡面,這兩本書也是地位非常顯赫的。這個達本就把這兩本書看得很崇高,就深入研究,來相信這些丹術的“訛傳”。他以為煉丹成就得到長壽,就以為到家了,對這個丹術非常執著,不捨棄它;到了年老“白首”沒有任何成就的時候,他就生起煩惱。菩薩就說:“這是真可憐憫者”。所以一個修道人,他首先沒有遇到一個正知見的人,就容易走向錯亂修習的道路。

  你看我們中國大陸,好像一九七八年以後,尤其一九八九年以後(有)很多練氣功的:不乏那些高級知識分子、精英人士,包括法輪功,這些一聽,也覺得很高妙,好像也能夠得到度脫,這些東西也在張揚要度化眾生。然而你看他所修行的東西,就覺得有問題了;甚至有的是附佛外道,借助佛法的東西。原來我記得有一個拿著一套“佛法”修煉氣功的書——還很厚,那個傳播功法的還是一個出家人,披上祖衣的樣子,然後說,通過他這種功能夠達到第一個能量級是什麼,第二個能量級是什麼,第三個能量級是什麼,一看就是一些外道的東西,根本就不了解佛法的真要在什麼地方。但這些東西容易被人接受,因為眾生都是有求的。一聽求這個功法能夠開耳功,能夠開眼功,能夠給人治病,還可能得點神通,還能夠這樣那樣,他就很好樂,一下子就栽進去了。

  所以修行佛法一定要知道:正知正見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正知正見不能建立,就是在這些感應、神通、道術方面去做,那動經無量劫都解決不了問題,成為可憐憫者;深入這樣的邪知邪見,永遠出不來。菩薩告訴與會的大眾:你們要認識原來多生多世修道的錯誤知見,八百年來在這裡辛勞痛苦,不能解脫。現在遇到了我覺明妙行菩薩這樣的一個機遇,應當崇敬正確的信心、正確的知見。正信就是信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有事相上的信也有理上的信。阿彌陀佛也就是我們一切眾生介爾一念的體相用,無量光壽全體的大用,應當要推崇這樣的正信。

 

上一篇:大安法師:西方確指第1集
下一篇:拜觀音做善事,是給孩子最好的保險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