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六祖傳燈》的拍攝已經提上日程,本月將在京舉辦項目啟動新聞發布會。
電影講述了禅宗一代宗師六祖的故事,脍炙人口且振奮人心。唐高宗年間,尚未開化的嶺南蠻夷之地,一個小鎮青年天性穎悟,不識文字卻識佛緣真谛,於是毅然北上千裡求法,一個人的傳奇就此展開。從一介踏碓僧到一代宗師,他孜孜以求,終得徹悟解脫,以大智慧大慈悲傳燈濟世,成就中國文化史上一段至為壯闊厚重的永生旅程。
六祖由誰扮演?留個懸念,新聞發布會見!六祖是誰?對今天許多了解佛教的人說來說,這不是個問題,六祖就是惠能大師。但是,如果上溯時空長河,與六祖同行,回到當時的情境再看,“六祖是誰”卻是個很懸的問題。
自公元670年代得五祖親傳衣缽至713年圓寂,終其一生,乃至圓寂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在當時的許多人看來,“六祖”這一尊號並不屬於惠能。它屬於一個名為神秀的大師。這位神秀大師也並非等閒之輩,正是惠能的師兄。兩師兄弟同出五祖弘忍大師門下。“南能北秀”裡所包含的現實是禅宗分為南、北二宗,南宗以惠能為宗師,北宗則以神秀為宗師。
一禅兩宗,那麼問題來了,誰是正宗,誰是六祖?這場因緣糾葛,千百年後的今天已經塵埃落定,當時初創卻是旗幟飄揚。
北宗是正宗,神秀是六祖
從現在看到的資料來看,神秀在世時並沒有以六祖自命之意,神秀之所以被尊為六祖實是門下弟子出於“我愛我師”並且“更愛真理”的弘法之舉,這種尊師重道的執念被刻入了碑碣。
臨終誨門人說︰“吾受托先師,傳茲密印。遠自達摩菩薩導於可,可進於璨,璨鐘於信,信傳於忍,忍授於大通,大通贻於吾,今七葉矣。”
——李邕《大照禅師碑》
大照禅師即普寂禅師,出神秀門下,唐中宗神龍二年(706)年神秀圓寂後成為一門領袖。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普寂在遺囑裡為了加強來者的使命感,詳細地道出了禅宗譜系:
值得注意的是,碑文中涉及到的人名(如“可”“璨”等)多用簡寫,這符合當時行文習慣,而惟神秀則稱“大通”,這固然是出於言者(普寂)為尊者諱的考慮,但是卻也不單純是這個原因,還有另外的原因——“大通”是“大通禅師”的簡寫,古代中央王朝有為在世時為國家做出傑出貢獻的逝者賜谥號的制度,“大通”就是唐中宗賜給神秀的谥號。至於“大照禅師”,是的,你沒猜錯,也是谥號,是唐玄宗賜給普寂禅師的谥號。師徒二人連獲唐王朝中央恩賜的谥號,從一個角度說明了神秀一門在當時的影響力。
實際上,北方是唐代的政治文化中心,主導了北方就可以順勢主導全國。大足元年(公元701年),崇佛的武則天迎神秀入洛陽供奉,此後神秀一門居高聲遠,漸成禅宗界乃至佛教界的強勢力量。禅宗自神秀起,一改山居隱修的傳統,積極入世乃至入市,與唐王朝中央進行宗教與政治方面的合作,而這些積極舉動收獲頗豐,確立了北宗在禅宗界的絕對優勢,而宗師普寂的遺囑自然也是僧俗兩界的共識。然而南方有人不同意,並且這些不同意的人北上了。
南宗是正宗,惠能是六祖
這些人裡有一個就是神會大師,惠能的指定繼承人,而此時已是開元二十年(公元732年),上距其師惠能圓寂已近20年。神會之北上在一定程度上是繼承了師傅的遺願,但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師傅的遺願。
惠能在世的時候並非沒有北上的機會。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唐中宗派人去曹溪(今廣東韶關市境內,惠能駐錫地)請他入京。他推掉了,理由是“久處山林,年邁風疾”。“久處山林”和“年邁”都是真的,“風疾”卻不那麼真,也不必較真,和今天一樣,托病不出就是委婉而沒有余地的拒絕。惠能和師兄神秀不一樣,神秀傳教重心在名都大邑,惠能則性樂山水,雖不排斥都邑市廛,但更喜歡在深山參研佛法,十分注意和世俗紛擾尤其是政治保持相當距離。
惠能無意北上弘法,但這並不意味著惠能不重視弘法。相反,惠能在韶州曹溪廣收弟子,弟子學成出師後即遵師命“各為一方師”,如行思居江西青原山,懷讓居湖南衡山,玄覺居浙江永嘉,南宗的影響力跨過了南嶺直抵長江流域。神會作為惠能指定的接班人,也沒有安坐韶州,而是北上弘法,並且比他的師兄們走得更北。開元八年(公元720年),在惠能圓寂後的第七個年頭,神會得到唐王朝中央的允許,駐錫南陽龍興寺。這次南宗跨過了長江,到了南北分界處。這時神會已頗有聲望,南陽太守王弼和詩人王維等都曾來向他問法。
神會北進的弘法之路沒有止於南陽。神會北歸之際,正值北宗極盛之時,不只北方,南方的僧眾也往往心向北宗,而南北兩宗的禅法自南能北秀分立以來經50年的發展已經越發不同。於是他提出南宗頓教優於北宗漸教的說法,並且在布道中廣言達摩禅的真髓存於南宗的頓教,南宗才是禅宗正統。
很快,這些聲音傳到了北宗那裡。素來以“光大禅宗”為一生使命的北宗覺得有必要辯一辯了:南嶺以北的北方向來認北宗為正宗,“非主流”的南宗一直保持沉默,北宗也大度地從不以大壓小,給了南宗足夠的生存空間,兩方和諧相處,為佛教的多元化發展做貢獻,挺好,怎麼現在突然起了優劣之論?必須辯。
此時的北宗領袖正是普寂。普寂年高持重,沉吟不決,門下一個叫崇遠的法師則毅然出列。崇遠是當時北宗內部最有名的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