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7日,節氣大雪,下午一時整,眾人引首翹盼的《孝心的力量——中華傳統文化講座》在佛子們清淨的梵呗供養中拉開帷幕。口可以修善業,普賢菩薩十大願望的第二大願就是口稱贊如來,以清淨心、至誠心歌呗誦佛德,是成佛之因。
中國儒家倫理著作《孝經》,通過孔子與其弟子曾子的問答,以“孝”為中心,肯定“孝”為天所定,“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孝為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於孝”,上至國君以孝治國,中至臣民以孝事君,下至百姓以孝立身。
國君之孝——以恭敬之心侍奉雙親,再以侍奉雙親之心,將德行施教化於黎民百姓。天子若能以事親之心,侍奉天下百姓;以愛親之心愛護天下百姓,則是天下百姓之福。
諸侯百官之孝——身居高位而不驕,雖財富豐盈而不奢,慎行法度,能與天下萬民共處,能保社稷之太平。
士大夫之孝——“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衣飾、語言、行為三點都需遵從先代聖明君王的禮法准則。
士之孝——以孝事君為忠,以敬事長官為順。忠順不失,則能保全自己的俸祿和職位,守其祭祀。
庶人之孝——謹身節用,孝養父母。
所以,儒學之所以成為中華傳統國學之主流,因為儒學不僅規范百姓的行為,更明確了國王天子、諸侯大臣的行為規范。《孝經》認為,“孝”與“忠”密不可分,“忠”是“孝”的發展和擴大,把“孝”推而廣之,認為“孝悌之至”就能夠“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
“孝”貫穿於人的一切行為之中,“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孝”始於事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我們的肉身,受之於父母,一要善自珍重,不能讓身體受到傷害;二不能用父母賦予的肉身做壞事;三要在父母膝下承歡,承侍甘美,為“孝”之始也。
“孝”中於事君。修身行道,不僅利益自己,更為利益社會、幫助眾生,而奉獻天下,效忠國君,建功立業,讓父母名揚天下,為“孝”之中也。像“精忠報國”的岳飛,“三過其門而不入”的大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都是中“孝”之典范。
“孝”終於立身。修學佛法,以父母所給的凡夫之身,轉凡成聖,永離輪回。
“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與佛教中“孝”的三個層次不謀而合:
承歡膝下,侍奉雙親,是“孝”的第一個層次。繼承父母的意願,實現父母的志向,是“孝”的第二個層次。最大的“孝”,是指踐行佛教真理,找到生死根本,破除四魔,跳出三界;不僅自己出三界,還能夠帶領一切如母有情離苦得樂,往生淨土。
佛教講,欲求福報,需種好三種田。哪三種?敬田——父母長輩,對父母長輩要尊敬。福田——三寶為眾生無上福田,恭敬供養三寶得無上福。悲田——動物、鳏寡孤獨弱勢群體、苦難眾生等,當施以無畏,令其生起安全感。
法師講解《父母恩重難報經》中的“父母十恩”,動情之處,不禁哽咽。
這個世界上,父母對我們的恩德最重,父母之恩大於天地,我們卻不聞、不見、不思、不索,不知感恩,不去報恩,如同在黑夜中游走。怎樣才能報答父母深恩呢?用我們的身口意踐行佛陀的教法:戒惡,不用父母給予的身體造惡,不使父母蒙羞;修善,依戒定慧三無漏學,求無上道;不單單身修善,還要從語言上、智慧上追隨三寶,甚至轉凡成聖,往生淨土,救度生生世世的父母離苦得樂。
“孝”字是一個“土”字頭,一撇,下面一個“子”字。“子”,孔子、孟子、莊子都是已經覺醒的人,所以“子”不容易做。
大孝孝於天地萬物。父親如天,母如大地長養萬物,父嚴母慈,天覆地載,所以感恩天地也是一種孝。把身體匍匐在大地上,用自己的五體,去禮拜大地,通過禮拜天地,來訓練我們對父母的投誠,放下自我,放下生命的負能量,提升起生命的正能量;拜下去就是清除生命中所有不好的東西,站起來時,又將生命中的正能量,挺立於天地之間。只有這樣日日修行,我們的生命才能日日進步,才能年年是好年。
我們這一代人,大都沒有好好學過中華傳統文化,久處父母大愛之下而不知其恩,就如“處幽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入鮑魚之肆,久聞而不知其臭。”其實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在輪回路上的久別重逢,要珍惜生命之間的善緣,孝養父母,善待生命中遇到的每一個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將中華民族的廣宏大愛廣傳天下。
中國夢就是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華民族的復興就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復興。我們這個時代的人,承擔了傳統文明回歸、重塑中華道統的重任,我們每個人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受益者和傳播者,所以補好傳統文化這一課,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