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悟到、做到、得到。明白這個道理,可是你真正做得下去嗎?就像《三字經》講,「人遺子,金滿籯;我教子,惟一經」,有沒有道理?有。請問有錢人一百個,幾個人做得到?有錢人說:「你自己沒錢,講得這麼輕松;你假如有錢了,我相信你也做不到。」所以你看,多少人要表演。范蠡(陶朱公)他表演了,我的長輩盧叔叔他也表演了,取之社會,用之社會,錢財全部布施,一心為聖教的弘傳。反而他這麼做以後,後代不會拿著他的福報去享,反而更佩服他的父親,最後快馬加鞭追隨他父親弘道的腳步,這是有智慧的父親。留一大堆財產,他在那裡,「花不完」,他還有志氣?他還向道?所以道理是這樣,真正做得下去,除非你真搞明白了,不是聽一聽而已。所以看破叫明理,看破的人一定放得下,放不下就是還沒有真明理。
所以古人有一句話講到,說所有讀歷史的人都會覺得看到前朝的人是怎麼失敗的,就在那裡感歎:「怎麼這麼糊塗?怎麼干這麼荒唐的事情?」「後人哀之」,哀歎這些前朝的歷史;「而不鑒之」,自己沒有引以為鑒、鑒戒,自己在那裡感歎,自己還繼續在干,自己做的事情跟前朝一樣,還是在好女色,但是還在罵前朝的人。所以「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他沒有真正深刻體會來時時提醒自己,犯的錯照樣。所以這個世間沒有新鮮事,《二十五史》裡面不知道提了多少次了,我們所犯的過失《二十五史》都重復提醒。「後人哀之而不鑒之」。所以誰最有福?聽,肯聽勸的人就有福,肯記取歷史教訓的人,他人生就少走太多彎路,甚至於跳脫很多的陷阱。那後人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矣」,每一代人就在感歎上一代人的悲哀,一代歎一代,一代歎一代,「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矣」。
其實坦白講,不用一代一代了,把這個道理拿來放在哪?放在我們自己。當我們在感歎哪個朋友的時候,趕快回光返照;當我們在說他傲慢的時候,馬上,「我有沒有傲慢?」我在那裡感歎他,在那裡批評他,可能我自己跟他一樣。所以老祖宗提醒我們,「見人惡,即內省」,太重要了。只要沒有這個態度,一定變成我們在哀歎別人,事實上我們也走的跟他是同樣的路。因為人要反省大難大難。可是藉由看到別人,你覺得不對了,趕緊反省自己,才能夠看到自己的問題。所以這些態度都是成就德行的關鍵。「見人善,即思齊」,這個態度沒建立起來,麻煩,見人善,即嫉妒。沒有學習他,那會跑到哪個方向?嫉妒、傲慢,「又有什麼了不起?」甚至去批評、毀謗他。長善救失重要,你不長善,慢慢很多習氣會現前。
所以學到的道理不奉行,我們鐵定會退步,「學如逆水行舟」。當我們看到《弟子規》哪一句,三根哪一句,我不能全心全意去奉持,沒有這個態度,保證退步。「明天再說」,「給我三個月以後我再來做」,那絕對進步不了。有一個很大的殺傷力,就是「還有明天」,保證把我們的道業給毀掉。「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真想成就的人,真想利眾的人,從哪裡看出來?從他奉行孔子說的「仁者先難而後獲」,先從最難的習氣下手,你就看出這個人是真干。假如他最嚴重的他都放在一邊,還是很認真學,那是學樣子給人家看,那很可能還是陶醉在別人的肯定當中。不從最難的下手,談不上真干。所以俞淨意公那一篇教誨,最可貴的就是,修學絕對不能修在相上、修個表面,想要人家覺得自己好,贊歎自己,最後幾十年下來,窮困潦倒。所以要從心地下功夫,從起心動念下功夫,不能僥幸,不能做表面功夫。
摘自:《群書治要36O》學習分享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八十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