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印光大師:倘不能敦倫盡分閒邪存誠,則與佛不相應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欲皈依佛法,了生脫死,超凡入聖,必須要克盡倫常之道。倘不能敦倫盡分,閒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則根本欠缺,與佛不相應,何由蒙佛垂慈接引,令其帶業往生也。是故必須要孝親敬長,兄弟姊妹,夫婦主僕,一一各須盡自己之職分。能於各宗,盡其職分,即為世間賢人善人。賢善之人念佛,則易於感佛。欲了生死,不可不注意倫常也。

  又須按淨土經典所說,生信發願,專心念佛,決定現生求生西方,絕不發求來生人天福報之心。

  而佛視一切眾生,猶如一子,當戒殺吃素,愛惜物命。以此自行,復以化他。

  凡家庭中,父母,兄弟,姊妹,妻室,兒女,外而鄉黨,鄰裡,親戚,朋友,皆當為說念佛之利益。現生則消除災障,增長福壽,命終則蒙佛接引,往生西方。近來世亂至極,凡信佛念佛之人,每每逢凶化吉。今之禍患,避無可避,防不勝防。果能至誠念佛,則不知不覺,不逢災禍。有此巨益,忍令我父母兄弟等,並鄉黨鄰裡等,不知乎。

  然欲化人,須自己實行方可。倘自己雖則念佛,於敦倫盡分,居心行事,諸多不到之處,則便難感通矣。

  今為汝取法名為宗誠。宗,主也。誠,真實也。汝果能事事以真誠為主,久而久之,人皆相觀而善。所謂誠之所至,金石為開,況同類之人乎。宜常看彌陀經白話解,嘉言錄,感應篇直講。兒女從小,即為教其常念感應篇。此文每日或念三五遍,至少須念一遍。盡此一生念,再看看直講,依之而行,則自可歸於正人君子之域矣。

  節選自《印光法師文鈔續編(上)》:“復金益平居士書(二)”

  人生世間,固宜各盡其倫。否則名雖為人,實與橫行之異類,有何區別。孟子雲,人皆可以為堯舜。佛經雲,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其為堯舜作佛之要,在乎力行孝弟,與夫返妄歸真而已。其資之以成始成終者,在於克己復禮,閒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而已。近世新學派,競學歐風,廢經背倫,以至公然提倡仇孝公妻裸體等,直欲人與禽獸無異,其喪心病狂也甚矣。伯倫居士,寄居台灣,已三世矣。當弱冠時,即欲歸本祖國,以母氏不欲遠徙,勉留夷邦,服職多年。及母氏服阙,幡然來歸,可謂特立獨行,敦倫盡分之士也。僑寓滬上,以相為業,凡遇來者,無論其相之善惡,皆勉以修德積善,以祈善者益善,不善者亦善。深合命自我作,福自己求,與夫有心無相,相隨心生,有相無心,相逐心滅等義。而且於議論中,辄諄諄於三世因果報應,與夫淨土橫超法門,俾一切人由問相而得入聖賢之域,以及往生極樂之邦,其挽回世道人心也大矣。固知有志於濟世濟人者,雖不居位行政,亦可施行也。因為易其名曰伯倫,不知北侖居士以為然否。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三》:“蔡伯倫居士嘤鳴集序”

  聖賢之道,唯誠與明。聖狂之分,在乎一念。聖罔念則作狂,狂克念則作聖。其操縱得失之象,喻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不可不勉力操持,而稍生縱任也。

  須知誠之一字,乃聖凡同具,一如不二之真心。明之一字,乃存養省察,從凡至聖之達道。然在凡夫地,日用之間,萬境交集。一不覺察,難免種種違理情想,瞥爾而生。此想既生,則真心遂受锢蔽。而凡所作為,鹹失其中正矣。若不加一番切實工夫,克除淨盡。則愈趨愈下,莫知底極。徒具作聖之心,永淪下愚之隊。可不哀哉。

  然作聖不難,在自明其明德。欲明其明德,須從格物致知下手。倘人欲之物,不能極力格除。則本有真知,決難徹底顯現。

  欲令真知顯現,當於日用雲為,常起覺照。不使一切違理情想,暫萌於心。常使其心,虛明洞徹。如鏡當台,隨境映現。但照前境,不隨境轉。妍媸自彼,於我何干。來不預計,去不留戀。

  若或違理情想,稍有萌動。即當嚴以攻治,剿除令盡。如與賊軍對敵,不但不使侵我封疆,尚須斬將搴旗,剿滅余黨。其制軍之法,必須嚴以自治,毋怠毋忽。克己復禮,主敬存誠,其器仗須用顏子之四勿,曾子之三省,蘧伯玉之寡過知非。加以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與之相對。則軍威遠振,賊黨寒心。懼罹滅種之極戮,冀沾安撫之洪恩。從茲相率投降,歸順至化。盡革先心,聿修後德。將不出戶,兵不血刃。舉寇仇皆為赤子,即叛逆悉作良民。上行下效,率土清寧。不動干戈,坐致太平矣。如上所說,則由格物而致知,由致知而克明明德。誠明一致,即凡成聖矣。

  其或根器陋劣,未能收效。當效趙閱道日之所為,夜必焚香告帝,不敢告者,即不敢為。袁了凡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命自我立,福自我求,俾造物不能獨擅其權。受持功過格,凡舉心動念,及所言所行,善惡纖悉皆記,以期善日增而惡日減。初則善惡參雜,久則唯善無惡。故能轉無福為有福,轉不壽為長壽,轉無子孫為多子孫。現生優入聖賢之域,報盡高登極樂之鄉。行為世則,言為世法。彼既丈夫我亦爾,何可自輕而退屈。

  或問,格物,乃窮盡天下事物之理。致知,乃推極吾之知識,必使一一曉了也。何得以人欲為物,真知為知,克治顯現為格致乎。

  答曰,誠與明德,皆約自心之本體而言。名雖有二,體本唯一也。知與意心,兼約自心之體用而言。實則即三而一也。格致誠正明(此指明明德之明,與誠明之明),五者皆約閒邪存誠返妄歸真而言。其檢點省察造詣工夫,明為總綱,格致誠正乃別目耳。修身正心誠意致知,皆所以明明德也。倘自心本有之真知為物欲所蔽,則意不誠而心不正矣。若能格而除之,則是慧風掃蕩障雲盡,心月孤圓朗中天矣。此聖人示人從泛至切從疏至親之決定次序也。

  若窮盡天下事物之理,俾吾心知識悉皆明了,方能誠意者。則唯博覽群書遍游天下之人,方能誠意正心以明其明德。未能博覽閱歷者,縱有純厚天姿,於誠意正心,皆無其分,況其下焉哉。有是理乎。

  然一切不深窮理之士,與無知無識之人,若聞理性,多皆高推聖境,自處凡愚。不肯奮發勉勵,遵循從事。若告以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因果,或善或惡,各有其報。則必畏惡果而斷惡因,修善因而冀善果。善惡不出身口意三。既知因果,自可防護身口,洗心滌慮。雖在暗室屋漏之中,常如面對帝天,不敢稍萌匪鄙之心,以自干罪戾也已。此大覺世尊普令一切上中下根,致知誠意正心修身之大法也。然狂者畏其拘束,謂為著相。愚者防己愧怍,謂為渺茫。除此二種人,有誰不信受。故夢東雲,善談心性者,必不棄離於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終必大明夫心性。此理勢所必然也。須知從凡夫地乃至圓證佛果,悉不出因果之外。有不信因果者,皆自棄其善因善果。而常造惡因,常受惡果,經塵點劫,輪轉惡道,末由出離之流也。哀哉。聖賢千言萬語,無非欲人反省克念,俾吾心本具之明德,不致埋沒,親得受用耳。但人由不知因果,每每肆意縱情。縱畢生讀之,亦只學其詞章,不以希聖希賢為事,因茲當面錯過。

  袁了凡先生訓子四篇,文理俱暢,豁人心目。讀之自有欣欣向榮,亟欲取法之勢。洵淑世良谟也。永嘉周群铮居士,感佩之極。祈上海商務印書館鑄鉛為板,以公同志,又印送若干,以結法緣。祈予為序。因撮取聖賢克己復禮閒邪存誠之意,以塞其責雲。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三》:“袁了凡四訓鑄板流通序”

 

上一篇:洛桑陀美金剛上師:和諧中的快樂之貪執慢、放下、欲望、出離 (三)
下一篇:印光大師:既知慚愧忏悔,何又依舊行履,惡不見減,善不見增乎?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