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索達吉堪布:發心是殊勝的修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從14年以來,大部分新學員的綜合水平比較高。所以我希望,參加學會時間不長但學有所得的年輕人多多地發心。還有一些老學員,以及終身學員、密法班學員、研討班學員,更應該站出來發心。

  希望大家認識到,發心就是修行,發心就是弘法利生,也是提升聞思修行的殊勝方法。 有些人認為,從事管理方面的發心會與自己的聞思修沖突。當然,發心要占用一些時間,對自己的聞思會有一些影響。但從另一種意義上講,只要自己能夠精進,發心也不會對聞思造成多大的耽誤,相反會對自己的學修起到很好的促進。

  就拿我本人來講,這麼多年來一直是邊聞思、邊翻譯、邊講經說法,還要參與許許多多管理工作,但我跟法王的其他弟子比起來,自己的聞思修行也沒有落後多少。因此,我希望大家把聞思、修行和發心結合起來,很認真地對待學會發展所面臨的問題和壓力,很自覺地承擔建設學會和服務學員的責任。

  各個地方都要好好地聞思修行,這是學會最主要的宗旨。如果拋棄了這個宗旨,那麼我們所做的一切行為都將變得沒有意義。因此,在任何時候,各個小組一定要以聞思修行為中心。

  同時,我也希望聞思多年的人要學以致用,在工作生活中運用佛法對治煩惱。我在想,明年開始可能會有一些新的要求,凡是在學會學習的人都要做一些事情,把所學的佛法融入生活、付諸實踐,這也是一種自我修煉。

  我今天主要想表達的,就是希望大家繼續共同學習,而且在學習的過程中,一定要有熱情。如果對佛法沒有熱情,對聞思修行沒有任何感覺,則不會有動力;如果沒有動力,也不會有進步。

  這次來到這裡,雖然沒有見到很多長期學習的道友,但即使見了,也未必能起什麼作用。我們用肉眼來看對方的身體,不一定有什麼特殊的力量,不如通過佛法的交流來傳遞正能量、來獲得佛陀的加持,這比見肉身更有意義。

  佛陀傳遞真理的目的,就是讓我們消除煩惱、開悟心性,這也就是佛陀教言的精華所在。 因此,我們依止善知識的目的,並不是非要天天見到他、經常跟他在一起,而是對上師所傳的法,在日常生活當中去修行,在內心當中去感受和體悟,最終徹悟心的本性。

  希望各個地方的佛教徒明白,我們不需要通過見面、聚會,甚至是唱歌跳舞等引人注目的活動,來表達自己的信心和感情,這些形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這個特殊的時代當中,大家要以細水長流的精神,讓每個小組、每位學員的聞思修行長期堅持下去。這是我特別希望看到的。

  為了這個目標,希望各個地區的發心人員和管理人員應該付出努力,要不斷去做更多對眾生有意義的事情。為了發心,也許會耽誤自己的工作,需要放棄很多吃飯、睡覺、休息的時間,但我認為這是值得的。

  前輩的傳承上師、歷代高僧大德為了利益眾生,可謂歷盡千辛萬苦。大家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為了利益眾生付出一些時間和精力,也是理所應當的。因此,希望每一個佛教徒在有生之年,都能好好地發願弘揚佛法、利益眾生。尤其是我們現在所擁有的機會,可謂千載難逢。在這個物欲橫流、眾生煩惱熾盛的時代,有這麼多人一起學習佛法,我想這是懷業成就的標志,也是眾生善根福德成熟而現前的。

  如今我看到了一些殊勝的因緣,有時候我也想閉關,但看到這麼多人在學習佛法,確實捨不得去閉關。因此,大家要懂得珍惜當下的因緣,到一定時候這種因緣也會滅盡的,萬法是無常的,緣聚緣散是必然規律。這一點從歷代高僧大德的傳記和歷代修行人的經歷當中,都可以看得出來。

  每個人學習佛法的時間,根據自己的緣分不同,可能是五年、十年、二十年,而不會是永恆的。如今這個聞思修行的階段,也許是你人生中最輝煌、最燦爛、最有意義的一段經歷。這樣的因緣也是來之不易的,背後凝聚了無數發心人員的心血和生命。我特別感謝各地的發心人員,你們在不同的角落、不同的崗位上,就像不起眼的螺絲釘一樣,一直在默默無聞地燃燒自己、為眾生發揮自己的光和熱。

  當然,作為大乘佛教徒,我想誰也不需要宣揚自己的功德,而是心甘情願地為眾生服務,這是每個人即生當中度化眾生的最好機緣,也是磨練自心的最好方法。

  ——恭摘自索達吉堪布2016年11月11日哈爾濱開示

 

上一篇:皈依佛門我尋覓到了至尊的信仰
下一篇:夢參老和尚:《佛說阿彌陀經》(中)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