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止上師 發菩提心
作為習慣輪回的游子,面對廣大如虛空,涵蓋世出世間一切知識的佛法,想尋找正確的方向,一定要依止具有智慧和慈悲的善知識。有了上師善知識,在十字路口才不會迷失方向。
就像駕車遠行,目的地必須明確一樣,作為修行人,正確定位人生目標非常重要!如果總的目標已經確定,哪怕中間“堵車”等,只要堅持不懈,最終也會到達。但有些修行人日日年年都“堵車”,修加行磕幾個頭就累了、病了,那就比較麻煩。
因為修行目標有上等、中等、下等、最下等四種,相應就有四種修行:上等的修行、中等的修行、下等的修行、最下等的修行。
首先講最下等的修行:即行持學佛、學法、皈依、念佛、拜佛、燒香、朝寺等善法的目的,全部為了今生,如身體健康、心情愉快、工作順利、生活平安等。如今這樣的人相當多,即使在佛教徒當中,大多數都是這樣的。那為什麼說這是最下等的呢?因為根本沒有希求任何一種解脫果位的心。在三士道當中,這是一般的下士。
其次講下等的修行:即深信因果不虛的道理,害怕後世墮入地獄、餓鬼、旁生三惡道中,感受無量的痛苦,希求善趣的安樂,故而“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地精進修持。在三士道當中,這是殊勝的下士。
再次講中等的修行:即認為包括三惡趣和三善趣在內的六道輪回,就像火宅、羅剎洲、劍葉林等一樣,是特別可怕、恐怖的地方,故想從中獲得解脫,而希求聲聞、獨覺的果位,或想獨自一人前往極樂世界,獲得身心的自在、灑脫。懷有這種修行目標的人,就是中士道的修行人。
最後講上等的修行:即認為自我解脫不合理,應讓天下無邊的一切眾生都獲得解脫,因為他們都當過自己的父母,現在仍沉溺在水深火熱的輪回苦海中,若沒有救度他們,從人格、良心、品德等方面講,都說不過去,故而發起捨棄自我、救度眾生的無上菩提心——願他們暫時離開六道輪回的痛苦,究竟獲得佛菩薩的果位。以此目標而努力修行,就是所謂的上士道。上士道包括大乘顯宗和密宗,因為都以發無上菩提心為前提。
最勝供養 最高修行
如果真正生起了菩提心,即使沒有以世間財富來供養諸佛菩薩,心裡的功德也會自然而然圓滿。《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雲:“若有欲供養,無量寂靜尊,當發菩提心,福過供養佛。”意謂:想供養無量無邊寂靜尊——諸佛菩薩者,一定要發無上的菩提心,其功德遠遠超過財物供養。所以,大家都應做這樣的法供養。
所謂法供養,不一定非要背誦論典、講經說法。有些人說:我實在太笨了,現在沒有法供養的能力,因為我沒辦法參加筆考、背考、研討。但發菩提心應該可以,這並不需要很高的智慧。
如果有了讓眾生獲得安樂的利他菩提心,即使身邊的人對你不公平、不恭敬,或者輕視、埋怨、傷害,你也會把他們看作自己的父母等最親近的人。這樣的話,我們在這個世界上,也會過得很快樂。有人不想擁有高的境界,只想擁有快樂、灑脫,利他心也是很重要的。所以,大家一定要有轉移痛苦的方法——菩提心
如果菩提心重一點,身邊無論發生什麼事情,都可以轉為道用。眾生很可憐,在貪嗔癡驅使下,毫無自由地造了無邊無際的惡業,而我們是發了無上菩提心的人,對他們為什麼不能原諒、諒解呢?這樣一想,心裡的疙瘩自然而然就會解開。否則,把自己束縛在特別狹窄的自我箱子裡,始終會處於痛苦當中。
當然,這也是大乘經典裡面一直宣講菩提心的功德的原因。《華嚴經》雲:“眾生心行可數知,國土微塵亦復然,虛空邊際乍可量,發心功德無能測。”(又雲:“知諸根方便,念念心所行,虛空尚可量,菩提心難知。”“十方世界諸眾生,欲解方便意所行,及以虛空際可測,發心功德難知量。”)但這並非佛菩薩說妄語,發心確實有如是功德。所以,在座的道友,乃至與大乘佛法結上緣分的人,都應發起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