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淨土宗五經一論分別指:《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普賢菩薩行願品》,淨土五經通常與《往生論》並稱五經一論,為淨土宗之核心經典,《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由淨土宗泰斗印光大師增編合為五經。其中《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三經專談淨土緣起事理。其余諸大乘經,亦與淨土密切相關。在這五經當中,以《阿彌陀經》最為大家所熟悉,多能熟背如流。但對它的義理,很多人都不甚了解。歷代大德對於這部經的注解有很多,最著名的有——明末幽溪大師所著的《彌陀圓中鈔》,蓮池大師所著的《疏鈔》,及我們要學習的藕益大師所著《彌陀要解》。《彌陀要解》是印光大師極力推薦的一本關於《彌陀經》的注解。大師稱贊此注解是“自佛說此經以來第一注解,妙極確極,縱令古佛再出於世,重注此經,亦不能高於其上矣”。大家都知道: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再來,大勢至菩薩如此贊歎此注解,可見藕益大師不是普通人,不是阿彌陀佛再來,也是觀音菩薩再來。
《要解》雖然精當簡捷,但是其中涉及很多比較專業的天台名相以及天台思想,且以文言文寫成,這對同修來講,確實有點困難。近代的寶靜法師以及圓瑛法師又先後對《彌陀要解》進行了注釋,寫成了《親聞記》以及《講義》。雖然兩位大師所處年代離我們較近,但他們所注解的這些講義,在一些初學佛的人看來仍然比較吃力。由此我們推薦本源法師用通俗易懂又精准解釋的開講,將分若干期登載,敬請恭敬耐心體會,佛法從恭敬心中得。
《藕益大師: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五)
丁二、菩薩眾
『並諸菩薩摩诃薩,文殊師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薩、乾陀诃提菩薩、常精進菩薩,與如是等諸大菩薩。』
【菩薩摩诃薩,此雲大道心成就有情。乃悲智雙運,自他兼利之稱。】
“並諸”,就是“以及”,不但有聲聞眾聽眾,而且還有以下的菩薩眾聽眾。這段是對“菩薩”的解釋。菩薩全稱“菩提薩埵”,中國人喜歡簡略,直接叫菩薩。菩薩翻作中文的意思是“覺有情”,可以從三方面去理解。
第一、從自利角度講。覺,是菩薩覺悟的心,菩薩覺了一切世間的真相。有情,就是菩薩的自身。菩薩是覺悟的有情眾生,這是相對於凡夫來講,我們凡夫是迷惑顛倒的有情眾生。但是我們大家能夠來學佛,這就證明我們已經開始覺悟,知道要修行,要解脫,要到極樂世界去,所以我們也可以稱為覺有情。我們如果面對這個甚深的大法,還是迷惑顛倒,那就不能算為覺有情。所以“菩薩”不是指供奉在那邊的木雕的、泥塑的偶像,他是真正開始覺悟宇宙人生真相的有情眾生。
第二、從利他的角度來講。覺,是菩薩所覺悟的真理,他用覺悟的這個真理來度化眾生。有情,就是菩薩所度化的對象。
第三、從自利利他的角度講。菩薩是發了大道心的,即是菩提心,菩提心解釋成中文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覺,是菩薩所追求的目標。有情,是菩薩所度化的眾生。上求佛道以自利,下化眾生以利他。自利是智慧,利他是因為菩薩具足慈悲。所以凡是具足上求下化、悲智雙運的都是菩薩。
“摩诃薩”,是“大”的意思。文殊菩薩、阿逸多菩薩,這些菩薩不是一般的菩薩,都是法身大士,真正地見到佛性,開始斷無明煩惱,這樣的大菩薩稱為摩诃薩。當然這些菩薩當中,有很多都是古佛示現,來協助釋迦牟尼佛度化眾生的。
【佛為法王,文殊紹佛家業,名法王子,菩薩眾中,智慧第一。非勇猛實智,不能證解淨土法門,故居初。】
佛是法中之王,“王”在佛教有自在義與主宰義。佛於一切法當中無不自在,無不主宰。我們通常講法師升大座叫“登法王座,作獅子吼”,法王座指的是代佛宣揚,這個座位不是誰都可以隨便坐的,一定要清淨的比丘僧才可以登法王座,代佛宣揚佛法。
法王有三子,菩薩是佛的真子,是指斷無明煩惱,證法身的法身大士,這樣的大菩薩是佛的真子,徹底見到了佛性。二乘,聲聞眾、緣覺眾沒有見到佛性,但是已經出離六道,出離輪回,是佛的庶子。我們這些凡夫,沒有出離六道,迷惑顛倒,是佛的外子。不管是真子、庶子還是外子,都是佛的子女,佛教化他的子女是沒有分別心的,都是在苦口婆心勸導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佛法是智慧的大法,文殊菩薩是菩薩當中智慧第一的,所以我們稱他是法王子,能夠代佛宣揚,繼承如來家業。文殊師利,中文翻作“妙德”,因為他的功德微妙,曾經是七佛之師。《大乘心地觀經》講到“文殊師利大聖尊,十方諸佛以為母,一切如來初發心,皆因文殊教化力。”文殊菩薩還有一個名字叫“妙吉祥”,因為這位菩薩出生之時,有種種祥瑞,光明滿室,地湧七珍,雞也生出鳳凰等等的瑞相,所以他又叫妙吉祥。《首楞嚴三昧經》講到,此菩薩過去已成龍種尊王如來。《央掘摩羅經》講到,此菩薩現在北方成佛,名曰寶積如來。《悲華經》中講到,此菩薩未來成佛,號普現如來,若有眾生得聞普現如來名,能消滅五無間罪。我們從這裡可以看到,一佛出世千佛扶持。釋迦牟尼佛來到這個世間度化眾生,像文殊菩薩這些大菩薩過去已經是佛了,他示現到這裡來作為影響眾,協助釋迦牟尼佛度化眾生。在彌陀經當中,我們看到聲聞乘中權智第一的捨利弗尊者,和菩薩眾中實智第一的文殊師利菩薩,這兩位聖人都是以智慧著稱,在這裡是表法,我們修學淨土法門也同樣講究大智慧,非勇猛實智不能修學這樣一個法門,所以把文殊菩薩列在諸位菩薩之首。
【彌勒當來成佛,現居等覺,以究竟嚴淨佛國為要務,故次列。】
第二位,阿逸多菩薩,就是彌勒菩薩。“阿逸多”是這位菩薩的名,翻作“無能勝”。“彌勒”是姓,翻作“慈氏”。這位菩薩已經證得了慈心三昧,所以又叫“慈無能勝”,他最大的特點就是有慈悲心。彌勒菩薩是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煩惱沒有斷,斷了以後就是佛了,他現在居於兜率天的內院,是候補佛。在賢劫第九劫的減劫中,從這個地方開始算起,一百年減一歲,當人壽減至十歲的時候,那時人心相當惡劣,嗔心很大,拔起路邊的野草都能當成利劍,人心到了那個時候,眾生是苦不堪言。物極必反,這個時候人心就開始轉善,每過一百年又開始增一歲,當增至人壽八萬歲時,彌勒菩薩就在菩提樹下成佛度眾生。他所在的菩提樹,像龍一樣,所以說龍華三會,三會說法利益眾生。彌勒菩薩現在兜率內院以嚴淨國土作為他的要務,故居次。大家比較熟悉,彌勒菩薩一般是供奉在天王殿,寺院裡面大都供奉的布袋和尚,在彌勒菩薩的兩邊有一副對聯,“笑口常開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為什麼要把彌勒菩薩供奉在天王殿裡面,一進寺院就可以看到彌勒菩薩?這是告訴我們,學佛首先就要學習彌勒菩薩的精神,要能夠笑臉迎人,要能夠大肚能容。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不休息者,曠劫修行不暫停故。常精進者,自利利他無疲倦故。】
這是講乾陀诃提菩薩,中文譯為不休息菩薩。這位菩薩久遠劫來皆是為了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從來都不休息,我們是做不到啊。底下的常精進菩薩跟他的意思差不多,常就是恆常,精是專一,進是不退。這裡也是表法的意思,我們修學淨土法門要恆常,這一輩子就是要以往生極樂世界作為我們最終的目標,就是要專一。而且要精進不退,修行有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佛陀在此,特地從諸多菩薩當中列舉了這四位菩薩,來表述淨土法門修學的四個要素。首先,要有大智慧,能夠明白這個世間的真相。凡夫迷惑顛倒,認為這個世間常、樂、我、淨,而在佛菩薩眼中,他看到的是苦、空、無常、無我。我們要有這樣的大智慧,對淨土法門的深意要能夠理解。第二,要有大慈悲心,修學淨土法門要發菩提心。不但是為了自己解脫,而且要為一切眾生,要利益一切眾生。第三,要常不休息,勇猛精進。最後要專一,這一輩子我們的目標就是要往生極樂世界,我們的一切善行都是要回向往生極樂世界。
【此等深位菩薩,必皆求生淨土,以不離見佛,不離聞法,不離親近供養眾僧,乃能速疾圓滿菩提故。】
深位菩薩都是八地以上的大菩薩,等覺菩薩,這些深位菩薩在彌陀會上聽佛講解彌陀經之後,都發起了往生西方的信心。這些菩薩完全靠自力可以成就,他們為什麼還要求生西方淨土呢?彌勒菩薩在兜率內院,是等覺菩薩了,他們這些大菩薩為什麼還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能夠聽聞阿彌陀佛講法,能夠親近到阿彌陀佛,親近到觀音、勢至這些大菩薩。能夠獲得佛的知見,即是佛的三德,涅槃三德:解脫德,般若德,法身德。我們能夠親近這些諸上善人,那我們時時刻刻知見就跟佛的三德相應。最關鍵的一點是,阿彌陀佛曾經在因地發了大願,要讓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能夠快速成佛,這也是一個亮點,吸引這些大菩薩,深位菩薩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些菩薩在這個地方是做影響眾,影響我們。有些人覺得自己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覺得淨土法門是老太婆念的,我們這些有文化的,有知識的,為什麼要去修這樣一個簡單的法門?所以他去在宗門教下做文章。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彌勒菩薩、文殊師利菩薩,這些深位菩薩他們都求生淨土,何況我們這些業障凡夫呢?由此可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我們末法時期這些業障凡夫最好的歸宿。你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學什麼也非常容易,為什麼這樣講?你要學唯識,在我們娑婆世界修學,非常費腦子;你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彌勒菩薩是唯識學的專家了,他也在西方極樂世界給大眾講唯識學啊,到了那個地方,你想學習,親近他老人家,所以極樂世界是我們最好的歸宿。
丁三、天人眾
『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
【釋提桓因,此雲能為主,即忉利天王。等者,下等四王,上等夜摩、兜率、化樂、他化,色、無色無量諸天也。大眾俱,謂十方天人八部修羅人非人等無不與會,無非淨土法門所攝之機也。通序竟。】
這部經不但有聲聞眾、菩薩眾,還有天人眾。釋提桓因,是忉利天天主,忉利天又名三十三天。忉利天主未來也將成佛,號無著尊佛。佛經有這樣一個記載,在迦葉佛時期,有一位貧女,她看到佛像上面的金箔掉下來了,就發心為佛像貼金,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她沒有這麼多資金,就勸導其他三十二人一起來為佛像裝金,她因為裝金的福德就成為忉利天的天主,就是三十三天的天主,其他三十二人也成為三十二天的天主。
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共有二十八天,忉利天是欲界第二層天,底下是四天王天,上面有焰摩天、兜率天,兜率天內院是彌勒菩薩所居之處,外院是天眾所居。還有化樂天、他化天,至此是欲界的六天。六欲天的天神與我們人道的眾生一樣,有身體,也有種種的需求和享樂,整天沉溺於飲食男女的欲望之中,所以稱為欲界,欲界眾生最大的特點就是欲望特別強烈。欲界還包括我們人道的四大部洲、阿修羅以及三惡道的眾生。
色界有四禅十八天,初禅有梵天、梵眾天、大梵天。二禅有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三禅有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四禅有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無極天,四禅的前四天是凡夫,後五天無煩惱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是初果阿那含人所居住的,又稱五淨居天。色界天神沒有財、色、名、食、睡等欲望,但是也有殊勝的形色、精神上的愛情、國家的型態、社會組織等現象,這裡的眾生以禅悅法喜為食,所以稱為色界。
無色界有四天,空處天、識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無色界的天神已經完全超越了男女飲食、身體形質的障礙,沒有色身了,只有純粹的精神生活,和色界一樣,以禅悅為食。這二十八天雖然果報各有優劣、苦樂的差別,但是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不出輪回。《法華經》講“三界無安,猶如火宅。”三界裡面猶如著火的房子,我們住在裡面要受種種的痛苦,所以我們現在修行就要超越三界。依照通途法門的修學方式,是豎出三界;我們現在按照淨土法門的修學是橫超三界啊,無比殊勝。你不必斷煩惱,只要信、願、行具足就可以出離三界,這個淨土法門是多麼殊勝。
“無量諸天”就是來聽這部經的不但是這二十八天的天人,而且包括了他方世界的聽眾,數字不可統計,所以稱為無量。“大眾聚”就是指的八部鬼神,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皆來聽這部經,這就顯示我們修學的淨土法門收機之廣啊。不但是等覺位置的深位菩薩求生淨土,聲聞眾求生淨土,天、人以及惡道眾生,他方世界的天主都要求生到極樂世界,真正的是凡聖皆收,三根普被,所以淨土法門真正的是無比殊勝!
乙二、別序,發起序也。
【淨土妙門,不可思議,無人能問,佛自唱依正名字為發起。又佛智鑒機無謬,見此大眾應聞淨土妙門而獲四益,故不俟問,便自發起。如《梵網》下卷自唱位號雲我今盧捨那等,智者判作發起序,例可知也。】
前面我們講了序分當中六成就的通序,接下來講別序。別序顧名思義,就是跟其它經典不一樣的地方。別序又稱發起序,是一部經的發起因緣。一般的經典是由佛陀的弟子向佛提問,佛再為之而解答。但是本經,我們看看經文,沒有人提問,是佛主動向大眾介紹這樣殊勝的法門。何以故呢?有兩方面的原因。
第一、因為淨土妙門非常殊勝。“妙”就是我們修學的淨土法門在一切通途法門當中是無比的殊勝。我們不但是仗自力,而且是仗阿彌陀佛的大願力。我們念佛就能成佛,即便煩惱沒有斷,只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得三不退。而且到了極樂世界一生成就,就能成佛,我們在娑婆世界還要退轉,所以一般的行人他是不相信。佛的慈悲心現前,不等眾生提問,就像大眾介紹這樣無比殊勝的信願念佛法門。
第二、佛為利益眾生故。佛具足了一切種智,他轉八識為四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他用妙觀察智觀察到我們這些眾生欣聞淨土念佛法門的因緣已經成熟,所以無問自說來跟大眾宣講,大眾能夠聽聞這個信願法門得四悉檀。佛說法皆是具足四悉檀義。一、世界悉檀,得歡喜益。佛在彌陀經中,向大眾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七重欄楯,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合成,無有眾苦等等,是我們娑婆世界沒法比的,所以讓大眾生歡喜。二、為人悉檀,得生善益。大眾聽聞佛講解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就生起無比殊勝之心,生起信願心,執持名號,就能夠多善根福德因緣,方知念佛能增長善根。三、對治悉檀,得破惡益。如果我們能夠依照阿彌陀經中所講的,執持阿彌陀佛名號,保持我們的身口意三業跟佛相應,則一切惡業、一切惡的行為會離我們而去,我們的三業能夠保持清淨。第四、第一義悉檀,得入理益。我們依照佛所教導的,一心不亂執持這句名號,時間久了,就能夠把我們見思二惑、見思二煩惱斷盡,再執持下去就必然能夠斷塵沙煩惱、無明煩惱,最後成就圓滿菩提,這樣就得到了實相第一義谛的真理。佛不等眾生啟請,就無問自說,把這樣的阿伽陀藥直接告訴我們這些末法眾生,讓大眾能夠依此修行方式早點解脫,故不俟問。
蕅益大師對彌陀經發起序的分法,是參照智者大師對梵網經下卷發起序的分法,此地舉梵網經為例,說明彌陀經發起序的判法是有章可循的。《梵網經》分為上卷跟下卷,上卷描繪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這些菩薩的境界,非常深奧難懂;下卷講菩薩的十重四十八輕戒。智者大師在注釋梵網經的時候沒有注釋上卷,他注釋的是下卷。智者大師在下卷把“我今盧捨那,方坐蓮華台,周匝千華上,復現千釋迦。”等自唱位號這一段,作為梵網經下卷的發起序,彌陀經也是依照這樣的分法。
『爾時佛告長老捨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淨土法門,三根普攝,絕待圓融,不可思議。圓收圓超一切法門,甚深難信。故特告大智慧者,非第一智慧,不能直下無疑也。】
淨土法門三根普被,不管是上、中、下三種根性的人,皆可攝入,非常簡單,只要具足信願,執持一句佛號,就可以橫超三界,一生成就,絕待圓融。“絕待”,就不是凡夫的對待,我們凡夫是生活在對待之中,有能所那就不是佛法。佛菩薩已經超越了對待,絕待就是是一不二,這個就是實相,實相就沒有任何障礙,能夠做到理事無礙跟事事無礙,決定圓融。所以我們一般的人很難相信信願念佛法門,非常不可思議。
圓收圓超一切法門者,釋迦佛一生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余會,所講的經典不出戒、定、慧三學,戒定慧三學是我們修學佛法的綱要。修學信願念佛法門就包含了戒定慧三學。我們能夠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就是身、口、意三業保持清淨,不犯眾業。我們念佛把身口意都跟佛菩薩相應,三業就沒有機會造惡了,所以能不犯眾戒。如果我們能夠念到事一心不亂,就是見思惑斷盡;再去執著地念,把塵沙惑也斷盡,開始斷無明惑的時候,就已經證得了理一心不亂,這就是定學。當能夠了知能念之心不可得,所念之佛亦不可得。能念之心念念相續,所念之佛歷歷分明。佛即是心,心即是佛,能所兩忘,我們的大智慧就能夠現前,這就是慧學。所以信願念佛法門具足了佛法的修學綱要——戒定慧三學,故曰圓收一切法門。古來大德都講,八萬法門念佛第一,又講到淨土念佛法門是捷徑中的捷徑,是故圓超一切法門。
甚深難信者,信願持名念佛法門。一般人覺得很簡單,執持一句佛號,一心不亂,就能夠到西方得三不退,一生成就,所以很難生信,覺得非常不可思議。佛為了勸導大眾生起信心,在彌陀經中把六方諸佛都請過來贊歎這樣的法門。對這樣的法門有兩種人能夠生信,一種是像捨利弗這樣大智慧的人,能夠深解淨土法門的深意,這樣的人能夠在淨土法門當中成就。一種是那些比較木讷,能夠老實念佛,能夠聽話的。這些人已經知道了世間的苦,明白世間是苦,閱歷很豐富,對這個世間沒有留戀了,他聽善知識講解西方極樂世界的殊勝,就能夠老實念佛,求生極樂世界,能夠成就。介於這兩者之間的那些眾生,很難生起信心。一是因為不解淨土深意,分別執著很厲害。二是因為輕視這樣一個法門,瞧不起念佛法門,覺得念佛法門是阿公阿婆念的,自己有文化應該去修學宗門教下,習習禅,學學教,他學習佛法學成了障礙,學成了所知障,不能安心去修學。我們做不到像捨利弗一樣大智慧的人,但是一定要做一個老實念佛的人,這樣的人我們完全可以做到。
【西方者,橫亘直西,標示現處也。十萬億者,千萬曰億,今積億至十萬也。佛土者,三千大千世界,通為一佛所化。且以此土言之,一須彌山,東西南北各一洲,同一日月所照,一鐵圍山所繞,名一四天下。千四天下名小千世界,千小千名中千世界,千中千名大千世界。過如此佛土十萬億之西,是極樂世界也。】
這裡講極樂世界的位置。《華嚴經》講到,每一個世界有二十層,每一層當中有無量諸佛土,極樂世界跟我們娑婆世界同在第十三層,所以這裡講“橫亘直西”。平橫地過去,極樂世界跟娑婆世界有多少距離呢?有十萬億佛土。有些人一聽不得了了,這麼遠,我們知道一位佛所教化的國土已經是非常遠了,十萬億國土是有多遠啊,我們平時從上海到彌陀寺都覺得挺遠,那到極樂世界這麼遠,有些人害怕了,還是不想去了。大家不要害怕,只要我們一心念佛,當下就能成就,當下就是淨土。十萬億是煩惱障礙我們的距離,如果我們能夠成就,淨土即此方,此方即淨土。
十萬億,“億”這個數詞,我們講萬萬曰億。但是在佛經當中對“億”有四種解釋,有十萬曰億、百萬曰億、千萬曰億、萬萬曰億,這裡蕅益大師講千萬曰億。佛經當中記載最高的山就是須彌山,中文翻作“妙高山”,它在海底有八萬由旬,出海面亦有八萬由旬(一由旬按中國裡數來講是四十裡),眾寶所成,故名妙高山。須彌山四周圍繞著香水海,香水海四周圍繞著黃金山,黃金山四周圍繞著鹼水海,鹼水海四周圍繞著鐵圍山。須彌東有東勝神洲,西有西牛貨洲,南有南瞻部洲,北有北俱盧洲。上至六欲天為色界初禅天所覆蓋,一個天陽一個月亮所照耀的地方,這是一個小世界。在這個小世界當中,我們住在南瞻部洲,南閻浮提。一千個小世界,上至初禅為二禅天所覆蓋,是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上至二禅天為三禅天所覆蓋,是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上至三禅為四禅天所覆蓋,是一個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佛所教化的國土。從娑婆世界到極樂世界有十萬億個三千大千世界的距離。
【問:何故極樂在西方?答:此非善問。假使極樂在東,汝又問何故在東,豈非戲論。況自十一萬億佛土視之,又在東矣,何足致疑。】
《藕益大師: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五)
丁二、菩薩眾
『並諸菩薩摩诃薩,文殊師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薩、乾陀诃提菩薩、常精進菩薩,與如是等諸大菩薩。』
【菩薩摩诃薩,此雲大道心成就有情。乃悲智雙運,自他兼利之稱。】
“並諸”,就是“以及”,不但有聲聞眾聽眾,而且還有以下的菩薩眾聽眾。這段是對“菩薩”的解釋。菩薩全稱“菩提薩埵”,中國人喜歡簡略,直接叫菩薩。菩薩翻作中文的意思是“覺有情”,可以從三方面去理解。
第一、從自利角度講。覺,是菩薩覺悟的心,菩薩覺了一切世間的真相。有情,就是菩薩的自身。菩薩是覺悟的有情眾生,這是相對於凡夫來講,我們凡夫是迷惑顛倒的有情眾生。但是我們大家能夠來學佛,這就證明我們已經開始覺悟,知道要修行,要解脫,要到極樂世界去,所以我們也可以稱為覺有情。我們如果面對這個甚深的大法,還是迷惑顛倒,那就不能算為覺有情。所以“菩薩”不是指供奉在那邊的木雕的、泥塑的偶像,他是真正開始覺悟宇宙人生真相的有情眾生。
第二、從利他的角度來講。覺,是菩薩所覺悟的真理,他用覺悟的這個真理來度化眾生。有情,就是菩薩所度化的對象。
第三、從自利利他的角度講。菩薩是發了大道心的,即是菩提心,菩提心解釋成中文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覺,是菩薩所追求的目標。有情,是菩薩所度化的眾生。上求佛道以自利,下化眾生以利他。自利是智慧,利他是因為菩薩具足慈悲。所以凡是具足上求下化、悲智雙運的都是菩薩。
“摩诃薩”,是“大”的意思。文殊菩薩、阿逸多菩薩,這些菩薩不是一般的菩薩,都是法身大士,真正地見到佛性,開始斷無明煩惱,這樣的大菩薩稱為摩诃薩。當然這些菩薩當中,有很多都是古佛示現,來協助釋迦牟尼佛度化眾生的。
【佛為法王,文殊紹佛家業,名法王子,菩薩眾中,智慧第一。非勇猛實智,不能證解淨土法門,故居初。】
佛是法中之王,“王”在佛教有自在義與主宰義。佛於一切法當中無不自在,無不主宰。我們通常講法師升大座叫“登法王座,作獅子吼”,法王座指的是代佛宣揚,這個座位不是誰都可以隨便坐的,一定要清淨的比丘僧才可以登法王座,代佛宣揚佛法。
法王有三子,菩薩是佛的真子,是指斷無明煩惱,證法身的法身大士,這樣的大菩薩是佛的真子,徹底見到了佛性。二乘,聲聞眾、緣覺眾沒有見到佛性,但是已經出離六道,出離輪回,是佛的庶子。我們這些凡夫,沒有出離六道,迷惑顛倒,是佛的外子。不管是真子、庶子還是外子,都是佛的子女,佛教化他的子女是沒有分別心的,都是在苦口婆心勸導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佛法是智慧的大法,文殊菩薩是菩薩當中智慧第一的,所以我們稱他是法王子,能夠代佛宣揚,繼承如來家業。文殊師利,中文翻作“妙德”,因為他的功德微妙,曾經是七佛之師。《大乘心地觀經》講到“文殊師利大聖尊,十方諸佛以為母,一切如來初發心,皆因文殊教化力。”文殊菩薩還有一個名字叫“妙吉祥”,因為這位菩薩出生之時,有種種祥瑞,光明滿室,地湧七珍,雞也生出鳳凰等等的瑞相,所以他又叫妙吉祥。《首楞嚴三昧經》講到,此菩薩過去已成龍種尊王如來。《央掘摩羅經》講到,此菩薩現在北方成佛,名曰寶積如來。《悲華經》中講到,此菩薩未來成佛,號普現如來,若有眾生得聞普現如來名,能消滅五無間罪。我們從這裡可以看到,一佛出世千佛扶持。釋迦牟尼佛來到這個世間度化眾生,像文殊菩薩這些大菩薩過去已經是佛了,他示現到這裡來作為影響眾,協助釋迦牟尼佛度化眾生。在彌陀經當中,我們看到聲聞乘中權智第一的捨利弗尊者,和菩薩眾中實智第一的文殊師利菩薩,這兩位聖人都是以智慧著稱,在這裡是表法,我們修學淨土法門也同樣講究大智慧,非勇猛實智不能修學這樣一個法門,所以把文殊菩薩列在諸位菩薩之首。
【彌勒當來成佛,現居等覺,以究竟嚴淨佛國為要務,故次列。】
第二位,阿逸多菩薩,就是彌勒菩薩。“阿逸多”是這位菩薩的名,翻作“無能勝”。“彌勒”是姓,翻作“慈氏”。這位菩薩已經證得了慈心三昧,所以又叫“慈無能勝”,他最大的特點就是有慈悲心。彌勒菩薩是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煩惱沒有斷,斷了以後就是佛了,他現在居於兜率天的內院,是候補佛。在賢劫第九劫的減劫中,從這個地方開始算起,一百年減一歲,當人壽減至十歲的時候,那時人心相當惡劣,嗔心很大,拔起路邊的野草都能當成利劍,人心到了那個時候,眾生是苦不堪言。物極必反,這個時候人心就開始轉善,每過一百年又開始增一歲,當增至人壽八萬歲時,彌勒菩薩就在菩提樹下成佛度眾生。他所在的菩提樹,像龍一樣,所以說龍華三會,三會說法利益眾生。彌勒菩薩現在兜率內院以嚴淨國土作為他的要務,故居次。大家比較熟悉,彌勒菩薩一般是供奉在天王殿,寺院裡面大都供奉的布袋和尚,在彌勒菩薩的兩邊有一副對聯,“笑口常開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為什麼要把彌勒菩薩供奉在天王殿裡面,一進寺院就可以看到彌勒菩薩?這是告訴我們,學佛首先就要學習彌勒菩薩的精神,要能夠笑臉迎人,要能夠大肚能容。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不休息者,曠劫修行不暫停故。常精進者,自利利他無疲倦故。】
這是講乾陀诃提菩薩,中文譯為不休息菩薩。這位菩薩久遠劫來皆是為了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從來都不休息,我們是做不到啊。底下的常精進菩薩跟他的意思差不多,常就是恆常,精是專一,進是不退。這裡也是表法的意思,我們修學淨土法門要恆常,這一輩子就是要以往生極樂世界作為我們最終的目標,就是要專一。而且要精進不退,修行有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佛陀在此,特地從諸多菩薩當中列舉了這四位菩薩,來表述淨土法門修學的四個要素。首先,要有大智慧,能夠明白這個世間的真相。凡夫迷惑顛倒,認為這個世間常、樂、我、淨,而在佛菩薩眼中,他看到的是苦、空、無常、無我。我們要有這樣的大智慧,對淨土法門的深意要能夠理解。第二,要有大慈悲心,修學淨土法門要發菩提心。不但是為了自己解脫,而且要為一切眾生,要利益一切眾生。第三,要常不休息,勇猛精進。最後要專一,這一輩子我們的目標就是要往生極樂世界,我們的一切善行都是要回向往生極樂世界。
【此等深位菩薩,必皆求生淨土,以不離見佛,不離聞法,不離親近供養眾僧,乃能速疾圓滿菩提故。】
深位菩薩都是八地以上的大菩薩,等覺菩薩,這些深位菩薩在彌陀會上聽佛講解彌陀經之後,都發起了往生西方的信心。這些菩薩完全靠自力可以成就,他們為什麼還要求生西方淨土呢?彌勒菩薩在兜率內院,是等覺菩薩了,他們這些大菩薩為什麼還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能夠聽聞阿彌陀佛講法,能夠親近到阿彌陀佛,親近到觀音、勢至這些大菩薩。能夠獲得佛的知見,即是佛的三德,涅槃三德:解脫德,般若德,法身德。我們能夠親近這些諸上善人,那我們時時刻刻知見就跟佛的三德相應。最關鍵的一點是,阿彌陀佛曾經在因地發了大願,要讓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能夠快速成佛,這也是一個亮點,吸引這些大菩薩,深位菩薩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些菩薩在這個地方是做影響眾,影響我們。有些人覺得自己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覺得淨土法門是老太婆念的,我們這些有文化的,有知識的,為什麼要去修這樣一個簡單的法門?所以他去在宗門教下做文章。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彌勒菩薩、文殊師利菩薩,這些深位菩薩他們都求生淨土,何況我們這些業障凡夫呢?由此可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我們末法時期這些業障凡夫最好的歸宿。你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學什麼也非常容易,為什麼這樣講?你要學唯識,在我們娑婆世界修學,非常費腦子;你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彌勒菩薩是唯識學的專家了,他也在西方極樂世界給大眾講唯識學啊,到了那個地方,你想學習,親近他老人家,所以極樂世界是我們最好的歸宿。
丁三、天人眾
『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
【釋提桓因,此雲能為主,即忉利天王。等者,下等四王,上等夜摩、兜率、化樂、他化,色、無色無量諸天也。大眾俱,謂十方天人八部修羅人非人等無不與會,無非淨土法門所攝之機也。通序竟。】
這部經不但有聲聞眾、菩薩眾,還有天人眾。釋提桓因,是忉利天天主,忉利天又名三十三天。忉利天主未來也將成佛,號無著尊佛。佛經有這樣一個記載,在迦葉佛時期,有一位貧女,她看到佛像上面的金箔掉下來了,就發心為佛像貼金,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她沒有這麼多資金,就勸導其他三十二人一起來為佛像裝金,她因為裝金的福德就成為忉利天的天主,就是三十三天的天主,其他三十二人也成為三十二天的天主。
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共有二十八天,忉利天是欲界第二層天,底下是四天王天,上面有焰摩天、兜率天,兜率天內院是彌勒菩薩所居之處,外院是天眾所居。還有化樂天、他化天,至此是欲界的六天。六欲天的天神與我們人道的眾生一樣,有身體,也有種種的需求和享樂,整天沉溺於飲食男女的欲望之中,所以稱為欲界,欲界眾生最大的特點就是欲望特別強烈。欲界還包括我們人道的四大部洲、阿修羅以及三惡道的眾生。
色界有四禅十八天,初禅有梵天、梵眾天、大梵天。二禅有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三禅有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四禅有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無極天,四禅的前四天是凡夫,後五天無煩惱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是初果阿那含人所居住的,又稱五淨居天。色界天神沒有財、色、名、食、睡等欲望,但是也有殊勝的形色、精神上的愛情、國家的型態、社會組織等現象,這裡的眾生以禅悅法喜為食,所以稱為色界。
無色界有四天,空處天、識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無色界的天神已經完全超越了男女飲食、身體形質的障礙,沒有色身了,只有純粹的精神生活,和色界一樣,以禅悅為食。這二十八天雖然果報各有優劣、苦樂的差別,但是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不出輪回。《法華經》講“三界無安,猶如火宅。”三界裡面猶如著火的房子,我們住在裡面要受種種的痛苦,所以我們現在修行就要超越三界。依照通途法門的修學方式,是豎出三界;我們現在按照淨土法門的修學是橫超三界啊,無比殊勝。你不必斷煩惱,只要信、願、行具足就可以出離三界,這個淨土法門是多麼殊勝。
“無量諸天”就是來聽這部經的不但是這二十八天的天人,而且包括了他方世界的聽眾,數字不可統計,所以稱為無量。“大眾聚”就是指的八部鬼神,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皆來聽這部經,這就顯示我們修學的淨土法門收機之廣啊。不但是等覺位置的深位菩薩求生淨土,聲聞眾求生淨土,天、人以及惡道眾生,他方世界的天主都要求生到極樂世界,真正的是凡聖皆收,三根普被,所以淨土法門真正的是無比殊勝!
乙二、別序,發起序也。
【淨土妙門,不可思議,無人能問,佛自唱依正名字為發起。又佛智鑒機無謬,見此大眾應聞淨土妙門而獲四益,故不俟問,便自發起。如《梵網》下卷自唱位號雲我今盧捨那等,智者判作發起序,例可知也。】
前面我們講了序分當中六成就的通序,接下來講別序。別序顧名思義,就是跟其它經典不一樣的地方。別序又稱發起序,是一部經的發起因緣。一般的經典是由佛陀的弟子向佛提問,佛再為之而解答。但是本經,我們看看經文,沒有人提問,是佛主動向大眾介紹這樣殊勝的法門。何以故呢?有兩方面的原因。
第一、因為淨土妙門非常殊勝。“妙”就是我們修學的淨土法門在一切通途法門當中是無比的殊勝。我們不但是仗自力,而且是仗阿彌陀佛的大願力。我們念佛就能成佛,即便煩惱沒有斷,只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得三不退。而且到了極樂世界一生成就,就能成佛,我們在娑婆世界還要退轉,所以一般的行人他是不相信。佛的慈悲心現前,不等眾生提問,就像大眾介紹這樣無比殊勝的信願念佛法門。
第二、佛為利益眾生故。佛具足了一切種智,他轉八識為四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他用妙觀察智觀察到我們這些眾生欣聞淨土念佛法門的因緣已經成熟,所以無問自說來跟大眾宣講,大眾能夠聽聞這個信願法門得四悉檀。佛說法皆是具足四悉檀義。一、世界悉檀,得歡喜益。佛在彌陀經中,向大眾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七重欄楯,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合成,無有眾苦等等,是我們娑婆世界沒法比的,所以讓大眾生歡喜。二、為人悉檀,得生善益。大眾聽聞佛講解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就生起無比殊勝之心,生起信願心,執持名號,就能夠多善根福德因緣,方知念佛能增長善根。三、對治悉檀,得破惡益。如果我們能夠依照阿彌陀經中所講的,執持阿彌陀佛名號,保持我們的身口意三業跟佛相應,則一切惡業、一切惡的行為會離我們而去,我們的三業能夠保持清淨。第四、第一義悉檀,得入理益。我們依照佛所教導的,一心不亂執持這句名號,時間久了,就能夠把我們見思二惑、見思二煩惱斷盡,再執持下去就必然能夠斷塵沙煩惱、無明煩惱,最後成就圓滿菩提,這樣就得到了實相第一義谛的真理。佛不等眾生啟請,就無問自說,把這樣的阿伽陀藥直接告訴我們這些末法眾生,讓大眾能夠依此修行方式早點解脫,故不俟問。
蕅益大師對彌陀經發起序的分法,是參照智者大師對梵網經下卷發起序的分法,此地舉梵網經為例,說明彌陀經發起序的判法是有章可循的。《梵網經》分為上卷跟下卷,上卷描繪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這些菩薩的境界,非常深奧難懂;下卷講菩薩的十重四十八輕戒。智者大師在注釋梵網經的時候沒有注釋上卷,他注釋的是下卷。智者大師在下卷把“我今盧捨那,方坐蓮華台,周匝千華上,復現千釋迦。”等自唱位號這一段,作為梵網經下卷的發起序,彌陀經也是依照這樣的分法。
『爾時佛告長老捨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淨土法門,三根普攝,絕待圓融,不可思議。圓收圓超一切法門,甚深難信。故特告大智慧者,非第一智慧,不能直下無疑也。】
淨土法門三根普被,不管是上、中、下三種根性的人,皆可攝入,非常簡單,只要具足信願,執持一句佛號,就可以橫超三界,一生成就,絕待圓融。“絕待”,就不是凡夫的對待,我們凡夫是生活在對待之中,有能所那就不是佛法。佛菩薩已經超越了對待,絕待就是是一不二,這個就是實相,實相就沒有任何障礙,能夠做到理事無礙跟事事無礙,決定圓融。所以我們一般的人很難相信信願念佛法門,非常不可思議。
圓收圓超一切法門者,釋迦佛一生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余會,所講的經典不出戒、定、慧三學,戒定慧三學是我們修學佛法的綱要。修學信願念佛法門就包含了戒定慧三學。我們能夠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就是身、口、意三業保持清淨,不犯眾業。我們念佛把身口意都跟佛菩薩相應,三業就沒有機會造惡了,所以能不犯眾戒。如果我們能夠念到事一心不亂,就是見思惑斷盡;再去執著地念,把塵沙惑也斷盡,開始斷無明惑的時候,就已經證得了理一心不亂,這就是定學。當能夠了知能念之心不可得,所念之佛亦不可得。能念之心念念相續,所念之佛歷歷分明。佛即是心,心即是佛,能所兩忘,我們的大智慧就能夠現前,這就是慧學。所以信願念佛法門具足了佛法的修學綱要——戒定慧三學,故曰圓收一切法門。古來大德都講,八萬法門念佛第一,又講到淨土念佛法門是捷徑中的捷徑,是故圓超一切法門。
甚深難信者,信願持名念佛法門。一般人覺得很簡單,執持一句佛號,一心不亂,就能夠到西方得三不退,一生成就,所以很難生信,覺得非常不可思議。佛為了勸導大眾生起信心,在彌陀經中把六方諸佛都請過來贊歎這樣的法門。對這樣的法門有兩種人能夠生信,一種是像捨利弗這樣大智慧的人,能夠深解淨土法門的深意,這樣的人能夠在淨土法門當中成就。一種是那些比較木讷,能夠老實念佛,能夠聽話的。這些人已經知道了世間的苦,明白世間是苦,閱歷很豐富,對這個世間沒有留戀了,他聽善知識講解西方極樂世界的殊勝,就能夠老實念佛,求生極樂世界,能夠成就。介於這兩者之間的那些眾生,很難生起信心。一是因為不解淨土深意,分別執著很厲害。二是因為輕視這樣一個法門,瞧不起念佛法門,覺得念佛法門是阿公阿婆念的,自己有文化應該去修學宗門教下,習習禅,學學教,他學習佛法學成了障礙,學成了所知障,不能安心去修學。我們做不到像捨利弗一樣大智慧的人,但是一定要做一個老實念佛的人,這樣的人我們完全可以做到。
【西方者,橫亘直西,標示現處也。十萬億者,千萬曰億,今積億至十萬也。佛土者,三千大千世界,通為一佛所化。且以此土言之,一須彌山,東西南北各一洲,同一日月所照,一鐵圍山所繞,名一四天下。千四天下名小千世界,千小千名中千世界,千中千名大千世界。過如此佛土十萬億之西,是極樂世界也。】
這裡講極樂世界的位置。《華嚴經》講到,每一個世界有二十層,每一層當中有無量諸佛土,極樂世界跟我們娑婆世界同在第十三層,所以這裡講“橫亘直西”。平橫地過去,極樂世界跟娑婆世界有多少距離呢?有十萬億佛土。有些人一聽不得了了,這麼遠,我們知道一位佛所教化的國土已經是非常遠了,十萬億國土是有多遠啊,我們平時從上海到彌陀寺都覺得挺遠,那到極樂世界這麼遠,有些人害怕了,還是不想去了。大家不要害怕,只要我們一心念佛,當下就能成就,當下就是淨土。十萬億是煩惱障礙我們的距離,如果我們能夠成就,淨土即此方,此方即淨土。
十萬億,“億”這個數詞,我們講萬萬曰億。但是在佛經當中對“億”有四種解釋,有十萬曰億、百萬曰億、千萬曰億、萬萬曰億,這裡蕅益大師講千萬曰億。佛經當中記載最高的山就是須彌山,中文翻作“妙高山”,它在海底有八萬由旬,出海面亦有八萬由旬(一由旬按中國裡數來講是四十裡),眾寶所成,故名妙高山。須彌山四周圍繞著香水海,香水海四周圍繞著黃金山,黃金山四周圍繞著鹼水海,鹼水海四周圍繞著鐵圍山。須彌東有東勝神洲,西有西牛貨洲,南有南瞻部洲,北有北俱盧洲。上至六欲天為色界初禅天所覆蓋,一個天陽一個月亮所照耀的地方,這是一個小世界。在這個小世界當中,我們住在南瞻部洲,南閻浮提。一千個小世界,上至初禅為二禅天所覆蓋,是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上至二禅天為三禅天所覆蓋,是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上至三禅為四禅天所覆蓋,是一個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佛所教化的國土。從娑婆世界到極樂世界有十萬億個三千大千世界的距離。
【問:何故極樂在西方?答:此非善問。假使極樂在東,汝又問何故在東,豈非戲論。況自十一萬億佛土視之,又在東矣,何足致疑。】
有些人故意找茬,來問難,說極樂世界為什麼在西方呢?蕅益大師對這個問題這樣回答的,假如說極樂世界在東方,那你又要問何故在東方呢?對於我們娑婆世界來講,極樂世界是在西方,如果我們超過了這十萬億佛土,到了十一萬億佛土,那極樂世界又在它的東面。所以這個問題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我們不要把心思花在這個上面,在這方面產生疑惑。
【有世界名曰極樂,序依報國土之名也。豎約三際以辨時劫,橫約十方以定疆隅,故稱世界。極樂者,梵語須摩提,亦雲安養、安樂、清泰等,乃永離眾苦第一安隱之謂,如下廣釋。】
這是解釋依報世界。我們中國文化是離不開佛教文化的,現在很多詞語都是來自於佛教,比如“世界”就是佛教詞匯。世,是從世間上講,遷流義,從豎的角度講過去現在未來。界,是從空間上講,方位義,橫遍十方。橫遍十方,豎窮三際,就是世界。
“極樂”,梵語“須摩提”,中文翻作“安養”,極樂世界即是安養之地。我們彌陀寺安養院就是從這兒取名而來,但是極樂世界比我們這邊殊勝多了,思衣得衣,思食得食,無有眾苦,非常適合我們去安養。也叫“安樂”,在極樂世界沒有煩惱,沒有是非人我,沒有貢高我慢,都是法喜充滿。又名“清泰”,住在那個地方非常清靜康泰。總而言之,極樂世界是永離娑婆世界的三苦八苦無量諸苦,極樂世界是我們最好的安養處,是我們居家養老,安養成佛之處。我們要移民,就要移民到極樂世界去,那個地方是最好的移民處了。
【然佛土有四,各分淨穢。凡聖同居土,五濁重者穢,五濁輕者淨。】
按照天台宗的思想,把十方剎土都分為四土,極樂世界也不例外。四土即是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無障礙土(亦名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這四土並不是阿彌陀佛分的,它是根據我們念佛功夫的深淺,以及斷煩惱的程度所分的。在四土當中,各有淨穢之相。凡聖同居土,顧名思義,在這一土當中有凡人,有聖者。“五濁重者穢,五濁輕者淨。”佛在《楞嚴經》中對“濁”進行了解釋,經中講到“譬如清水,清潔本然,投以塵土灰沙之倫,土失留礙,水亡清潔,容貌汩然,名之為濁。”這是比喻我們清淨的佛性被外面的五欲六塵染污了。我們常講的“五濁”惡世,即是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一、劫濁。劫是時代,時代本身並無清濁之分,因為眾生具足了底下四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在這一時期當中大的環境不好,稱為劫濁。二、見濁。見是知見,我們的見解、對這個世間的認識有問題。我們認為世間常、樂、我、淨,而佛陀告訴我們一切都是苦、空、無常、無我的,在見解認識上出現了問題,這叫見濁,也就是見惑。三、煩惱濁。是思想上出現的問題,我們因為有了錯誤的見解,對世間的一切產生了常樂我淨的思想,就執著於世間一切的實有,想要得到,產生貪、嗔、癡、慢、疑,這些煩惱就來逼迫我們的身心,煩惱濁就是思惑。四、眾生濁。因為我們具足了錯誤的見解與思想,就導致身、口、意三業造作種種的惡業,產生的業力就成為輪回生死的根本,招感了五蘊有漏之身,色心二法是苦、空、無常、無我、不淨的,這是眾生濁。五、命濁。命是壽命,我們的生命由色心二法組合而成,心經中我們講到五蘊,就是物質上的色法和精神上的心法組合而成。如果沒有色法,八識之心就沒有依托;如果沒有心法,我們的色身會腐朽,沒有生命力,一個死人他沒有心法,這個色身就成為屍體了,不會長久。眾生的生命(色身)是無常變化的,此起彼伏,不恆常,這就是命濁。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的三輩九品是怎麼確定的呢?就是根據五濁的輕重。五濁重者在下,感召的是穢土;五濁輕者在上,感召的是淨土。這裡淨、穢是相對而言,它這個穢土比我們娑婆世界好得不得了了,哪怕我們往生到凡聖同居土的下品下生,也是得三不退。
【方便有余土,析空拙度證入者穢,體空巧度證入者淨。】
方便有余土,“方便”就是已經斷除了見思惑,在娑婆世界見思煩惱斷就是阿羅漢,阿羅漢只是一個化城而非究竟,還有塵沙煩惱、無明煩惱等著去斷,余下來了煩惱要斷,故“有余”。它的穢土修的是析空觀,析是分析。對一切法進行分析,比如一個人是由四大五蘊和合而成,本身沒有一個獨體存在,是因緣所生法。對物質進行細分,現在研究到一切物質分到最微細的就是誇克,再微細的就是波動,這樣去分析也可以把見思煩惱斷掉,見思煩惱斷了就是阿羅漢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到方便有余土。這是藏教所修的析空觀,證入方便有余土的穢土。體空觀,不壞諸法之存在而觀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是大乘佛教之空觀,為通教所修,證入方便有余土的淨土。
【實報無障礙土,次第三觀證入者穢,一心三觀證入者淨。】
實報莊嚴土的眾生已經把見思、塵沙煩惱斷盡,開始斷無明煩惱,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都是法身大士,真實見到了佛性,他的自性清淨莊嚴都顯現出來了,所以叫實報莊嚴土,沒有障礙了,所以叫實報無障礙土。此土中,別教修次第三觀:先空觀,次假觀,後中觀。先看到一切法的空相,再發起菩提心修假觀度化一切眾生,最後修中觀。可以依次斷見思、塵沙、無明,得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而圓教認為一心當中就具足空、假、中三觀,無需次第修行。次第三觀者證入實報穢土,一心三觀者證入實報淨土。
【常寂光土,分證者穢,究竟滿證者淨。】
常寂光淨土就是佛的境界了,是我們的老家,我們現在都想到常寂光淨土去。常、寂、光是佛的涅槃三德,常為法身德,寂為解脫德,光為般若德。此土以滿證和分證而分淨穢。斷無明煩惱的時候,從第一品無明煩惱到四十一品,已經開始分證常寂光淨土。分證者在常寂光淨土的穢土;究竟滿證者,最後一品生相無明煩惱斷了,就在寂光土的淨土。
【今雲極樂世界,正指同居淨土,亦即橫具上三淨土也。】
彌陀經主要是針對我們這個世界眾生講的,因為我們這個世界眾生在現在這個末法時期,想靠自己的力量把見思惑斷盡不容易,見思煩惱沒有斷盡,我們信願具足老實念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在凡聖同居土。所以這裡藕益大師清清楚楚告訴我們“今雲極樂世界正指同居淨土”。我們到了凡聖同居土,可以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這些諸上善人是誰啊?阿彌陀佛,觀音勢至,清淨大海眾。阿彌陀佛是什麼地方的?常寂光淨土。也有實報莊嚴土、方便有余土的聖眾。我們長期跟這些佛、大菩薩在一起,那我們的見解、我們的認識都是跟他們一樣的,所以同時又具足了上三淨土的功德,感受到上三土的境界。
【有佛號阿彌陀,序正報教主之名也,翻譯如下廣釋。佛有三身,各論單復。法身單,指所證理性。報身單,指能證功德智慧。化身單,指所現相好色像。法身復者,自性清淨法身,離垢妙極法身。報身復者,自受用報身,他受用報身。化身復者,示生化身,應現化身。又佛界化身,隨類化身。】
前面介紹了極樂世界的依報,這段開始介紹極樂世界正報教主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無問自說,倡導正報教主之名。此地蕅益大師介紹了佛三身的意義。身者,積聚之義,凡夫積聚業障為身,四大五蘊和合的色身就是痛苦的根本,是有漏法。因為有身體的存在,我們為了滿足它的欲望,而造作殺盜YIN妄酒種種的業。佛有三身,但跟凡夫是不一樣的。一、法身。積聚理性以為身,這是指性德,佛的法身是盡虛空遍法界。二、報身。積聚智慧以為身,是從修德角度講的,修德圓滿智慧顯現。三、應化身。積聚機緣以為身,是從利益眾生角度講的,為了利益眾生示現種種的應化身。法身好比天上的月亮,是月亮的本體,報身好比反射的月光,化身就像水中映月,三身本為一體。下面從單復兩個層面對三身分別做介紹,分析的比較細致,我們平時誦阿彌陀經覺得很簡單,它是字字句句都含無量義,你不用心就很難體會。
法身單,是如如理,指眾生本來具有的清淨佛性。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佛的時候,講到“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個智慧德相就是我們本來具有的佛性。在聖,成為羅漢、菩薩、佛,這個佛性沒有增加;在凡,因為迷惑成為天、人、阿修羅、三惡道眾生,佛性也沒有減少。佛性是不變的,這是如如理。諸佛菩薩證得了這個清淨佛性,他圓滿佛道。報身單,是如如智。眾生哪一天得度因緣成熟了,我們的始覺之智開始動了,開始知道要修行、要解脫、要出離輪回了,修德圓滿智慧顯現,是以智慧為身。報身有微塵相好,我們凡夫、二乘不能看到佛的報身,只有大菩薩才能見到佛的報身。化身單,佛是福德智慧最圓滿的“兩足尊”,從他的法身報身當中流露出來的應化身,就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清淨莊嚴。
下面從體用兩個層面來介紹三身。法身復者。一、自性清淨法身,就是前面講的眾生本來具有的清淨佛性。二、離垢妙極法身,是從修德層面講的。眾生雖然本來具有佛性,但是我們的佛性上面有無明、妄想、執著,有分別,沒有辦法顯現出來。好比在礦之金,需要提煉的過程才能得到真正的純金。要顯現出我們的佛性,我們也要修行。離垢就是要離一切煩惱,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妙極,就是得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對於我們修學淨土的同修,就是要信願念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能夠最終得到離垢妙極法身。
報身復者。一、自受用報身,顧名思義,就是自己享受的實報無障的寂靜涅槃之樂,永遠離開了凡夫的分段生死,以及二乘跟緣覺菩薩的變異生死,遠離兩種生死,得到清淨快樂的涅槃之樂。二、他受用報身,這是佛有慈悲心,從根本智起後得智去度化大菩薩,他起的報身為十地以上的菩薩才能真正受用,二乘凡夫是不能看見的。
化身復者,一、示生化身,佛從報身當中感受到眾生得度的因緣成熟了,就示現經過八相成道,度化利益眾生。像釋迦牟尼佛,感覺到我們這個世界眾生學佛因緣成熟,所以示現到這個世間,就是生化身。二、應現化身,隨順因緣,沒有固定的形式示現,能夠示現聖應身和劣應身來度化眾生,甚至可以示現到畜生道、餓鬼道去度化眾生。隨類化身,就是隨九界之類,觀察到眾生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去救度。
【雖辨單復三身,實非一非三,而三而一。不縱橫,不並別,離過絕非,不可思議。】
這一段義理非常深,大家要慢慢去體會。上面辨別了佛的單三身和復三身,怕我們不明理性,生起情執去執著三身,所以這裡講“實非一非三”,又怕人執著於“非一非三”,又倒過來講“而三而一”,上句遮了,下句再照,遮照同時就是圓融中道。從它的現象來講,還是具足而三而一。
不縱橫,不並別者。是佛的涅槃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這三德秘密之藏是一切法的本源、一切眾生的慧命。《涅槃經》中說三德秘密之藏猶如梵文伊字∴之三點,不能把它豎起來擺布,也不能橫著擺布,也不能並在一起,也不能分散開來,否則都不成伊字。就像摩醯首羅天,面上三只眼睛(∴狀排列),才成伊字。佛亦如是,解脫之法亦非涅槃,如來之身亦非涅槃,摩诃般若亦非涅槃,三法各異亦非涅槃。安住如是三法,為眾生故,名入涅槃。這是佛所證的三德秘密之藏。
佛的三身也如涅槃三德,像伊字一樣很難表達,是“離過絕非,不可思議”。“離過”是離四句之過,絕百句之非。我們認識一切事物,都離不開四句:有、空、即有即空、非有非空。每句當中又含四句,就是四四十六句,依過去、現在、未來,就是四十八句,又已生起跟未生起,就是九十六句,再加根本四句就是一百句。只要排遣開根本四句,百句的過失就自然斷絕了。“不可思議”,就是離語言相、文字相、心緣相,不能用語言文字,不能用意識心去理解佛的三身,以及中道實相之理。
【今雲阿彌陀佛,正指同居土中示生化身,仍復即報即法也。】
這是從修德層面理解的。剛剛講到,這部經主要是針對我們這些眾生講的,沒有斷見思煩惱,往生極樂世界到凡聖同居土,所見的阿彌陀佛是法身、報身還是化身呢?同居淨土見到的是化身,但這個化身也是從阿彌陀佛的法身跟報身當中流露出來的。正如月亮、月光、水中月看似三者,其實本為一體。所以化身“仍復即報即法也”。
【復次世界及佛皆言有者,具四義:的標實境,令欣求故;誠語指示,令專一故;簡非乾城陽焰,非權現曲示,非緣影虛妄,非保真偏但,破魔邪權小故;圓彰性具,令深證故。】
這裡重釋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二報不是過去的、未來的,是現在那裡真真實實存在的。我們現在往生到極樂世界就可以見到清淨大海眾,見到那殊勝莊嚴的依報環境,見到正報教主阿彌陀佛。佛講法具足四悉檀義,這裡就是用四悉檀讓我們得到真實利益。
一、世界悉檀,得歡喜益。“的標實境令欣求故”,西方極樂世界是真真實實存在,無比殊勝,依正莊嚴,無有眾苦。我們在娑婆世界這麼長時間,知道三苦、八苦、無量諸苦,種種的苦惱,聽到還有這麼好的地方等著我們,極樂世界黃金為地,在我們這兒黃金相當珍貴,無有眾苦,思衣得衣,思食得食,這麼殊勝的環境,眾生一聽就生起歡喜心,欣求之心。
二、為人悉檀,得生善益。“誠語指示令專一故”,在經中,釋迦牟尼佛及六方諸佛都勸導我們要一心求生極樂世界,為什麼叫我們專一呢?因為娑婆世界的眾生有一個很強的劣根性,總是看著那山比這山高,心始終不定。覺得別人的地方都是好的,自己在一個地方待長了覺得這個地方不好。聽別人講彌勒淨土好,馬上又要到彌勒淨土去;聽別人講藥師琉璃淨土好,又要到藥師琉璃淨土去,最後什麼地方都得不到利益。
三、對治悉檀,得破惡益。“簡非乾城陽焰,非權現曲示,非緣影虛妄,非保真偏但,破魔邪權小故”,這是給我們打預防針。末法時期有種種邪見,特別是對極樂世界的認識沒有深入理性,不理解。蕅益大師很慈悲啊,早預料到可能出現的問題,提前寫出來,不讓邪見障礙我們對極樂世界的信心。“簡非乾城陽焰”,簡是簡別。乾城是乾達婆城,是海市蜃樓,虛幻不實的。極樂世界不同乾達婆城,也不是陽焰。陽焰,特別在春天,大晴天,我們在田野裡可以看到飄浮的焰,遠看像水,近看什麼東西也沒有,口渴的野鹿看到焰以為是水,奔過去什麼也沒有,上當了。“非權現曲示”,權是權巧方便。這裡蕅益大師特別舉了一個例子,唐代李通玄長者,他在華嚴經上很有見地,但對淨土法門不了解,認為西方極樂世界是一個權巧方便,接引小根性的人令其求生,這種見解是不正確的,蓮池大師、蕅益大師及歷代淨土祖師都在破斥他這個邪見。“非緣影虛妄”,就是第六意識心,緣慮心。緣慮心跟外塵接觸後,把這個影子投入在阿賴耶識裡面,舉體皆妄,它不是真實的。凡夫把第六意識心認作真心,因而覺得極樂世界在心外,這是錯誤的知見。“非保真偏但”,上面是破邪魔之見,底下破權小之見。保真,是藏教阿羅漢證得的保真涅槃。偏,是藏教偏真涅槃。保真涅槃、偏真涅槃也是化城,不究竟,沒有真實見到佛性。但,是別教但中,執著於這個中。極樂世界是圓中之妙有,非偏非但。蕅益大師防止我們落入這些邪見,提前寫出來讓我們明白,能有免疫能力。
四、第一義悉檀,得入理益。“圓彰性具令深證故”,圓融彰顯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實不出我當下一念,因為這些是自性裡面本來具有的。比如阿彌陀佛,是無量壽無量光,自性裡面本來就具有無量壽無量光;觀音菩薩大慈大悲,自性裡面本來就具有大慈大悲;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自性裡面本來具有啊。法藏比丘在因地圓滿的修行,就彰顯了果地上的圓滿。所以我們現在求生西方,通過事相上有淨土可求,來顯現出我們的自性清淨莊嚴,從而契入中道實相之理。
【今現在說法者,簡上依正二有,非過去已滅,未來未成,正應發願往生,親觐聽法,速成正覺也。】
所謂“佛在世時我沉淪,今得人身佛滅度,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人身難得,佛世難值。我們娑婆世界過去有迦葉佛,現在有釋迦佛,未來有彌勒佛,釋迦佛雖然稱為現在佛,但他已經離我們而去了,我們也沒有福德因緣去親近他老人家了。但是我們現在還有機緣,就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在那邊“今現在說法”。有些人擔心,釋迦牟尼佛講彌陀經的時候,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今現在說法”,我們現在往生到極樂世界去,阿彌陀佛會不會圓寂了,白念佛了?不要擔心,放一百個心,阿彌陀佛是無量壽,雖然是有量的無量,但他老人家成佛以來在西方極樂世界於今十劫,才十劫的時間,跟無量壽比起來太短暫了,剛剛開始。我們現在往生到極樂世界去,將來就是極樂世界的元老。不但現在如此,將來彌勒菩薩成佛,阿彌陀佛還是今現在說法。
【復次二有現在,勸信序也;世界名極樂,勸願序也;佛號阿彌陀,勸持名妙行序也。復次阿彌序佛,說法序法,現在海會序僧。佛法僧同一實相,序體;從此起信願行,序宗;信願行成,必得往生見佛聞法,序用;唯一佛界為所緣境,不雜余事,序教相也。言略意周矣。初序分竟。】
阿彌陀經的核心思想是什麼?信、願、行。這也是我們淨土法門的核心思想。整部阿彌陀經就是講的信願行,先講極樂世界如何殊勝,依正如何莊嚴,讓我們對它生起信心,然後勸導我們發願“眾生聞者應當發願”,發願之後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執持名號,這個是行。不要覺得發起序就這麼簡單的幾個字,但是它已經把信願行表現出來了。先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依正二有,有世界、有阿彌陀佛,讓我們生起信心。“有世界名曰極樂”,極樂就沒有痛苦;娑婆世界叫我們忍,是因為有痛苦。娑婆世界是苦的,極樂世界是快樂的,這是讓我們發大願心。“有佛號阿彌陀”,我們只要念了阿彌陀佛,就得無量的壽命、無量的智慧、無量的神通,所以眾生要力行念佛,這就是行。
發起序中不但含有信願行,也含攝了佛法僧三寶。“阿彌陀佛”是佛寶,“今現在說法”所說之法是法寶,聽眾“清淨大海眾”是僧寶。
也含攝了五重玄義。佛法僧三寶是住持三寶之名,是序名。住持三寶跟一體三寶是理,相與理是同一實相,這是體,實相為體。從實相之體,起信、起願、起行,是序宗。我們信願行具足,往生到極樂世界就得阿鞞跋致,能夠見佛聞法、圓滿菩提,這就是用。淨土法門讓我們系緣唯一佛界為所緣境者,惟念一佛,即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就是一真法界。凡夫的心總是向外攀緣,如能跟阿彌陀佛相應就是跟佛法相應。不雜余事,把心安住在佛號上面,那其他九法界跟我們沒有關系了,都是多余的。如果我們的心跟五欲六塵相應,所感召的就是三惡道的果報。把心安住在阿彌陀佛佛號上,就是跟佛相應,就是一真法界,所以一真法界為教相。
發起序看起來文字雖短,但是內容很豐富。它含攝了整部彌陀經的思想,也含攝了淨土宗的思想。所以我們講佛經,包括這部要解,都是字字句句含有無量義,需要耐心地去體會。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