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藕益大師:《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十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導言

  淨土宗五經一論分別指:《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普賢菩薩行願品》,淨土五經通常與《往生論》並稱五經一論,為淨土宗之核心經典,《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由淨土宗泰斗印光大師增編合為五經。其中《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三經專談淨土緣起事理。其余諸大乘經,亦與淨土密切相關。在這五經當中,以《阿彌陀經》最為大家所熟悉,多能熟背如流。但對它的義理,很多人都不甚了解。歷代大德對於這部經的注解有很多,最著名的有——明末幽溪大師所著的《彌陀圓中鈔》,蓮池大師所著的《疏鈔》,及我們要學習的藕益大師所著《彌陀要解》。《彌陀要解》是印光大師極力推薦的一本關於《彌陀經》的注解。大師稱贊此注解是“自佛說此經以來第一注解,妙極確極,縱令古佛再出於世,重注此經,亦不能高於其上矣”。大家都知道: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再來,大勢至菩薩如此贊歎此注解,可見藕益大師不是普通人,不是阿彌陀佛再來,也是觀音菩薩再來。

  《要解》雖然精當簡捷,但是其中涉及很多比較專業的天台名相以及天台思想,且以文言文寫成,這對同修來講,確實有點困難。近代的寶靜法師以及圓瑛法師又先後對《彌陀要解》進行了注釋,寫成了《親聞記》以及《講義》。雖然兩位大師所處年代離我們較近,但他們所注解的這些講義,在一些初學佛的人看來仍然比較吃力。由此我們連載通俗易懂又精准解釋的本源法師開示,今天繼續登載講義(十二),敬請恭敬耐心體會,佛法從恭敬心中得。

  《藕益大師: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十二)

  乙三、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

  丙初、正示無上因果

  『捨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捨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這段經文是教我們往生的方法。佛告訴捨利弗尊者以及大眾,往生西方的條件是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換句話講,少善根福德因緣就不能得生彼國,多善根福德因緣才能往生極樂世界。所謂善根,就是能對淨土法門深信不疑,福德就是能夠發願念佛,所以講念佛人是世出世間第一大福德之人。人天的福德少,世間人聞到這個法門能夠生起信心,但是為什麼往生難呢?根本原因就是福德少,情執太重,放不下六親眷屬、財產等等,對世間的一切放不下,這就是福德不夠。二乘跟權教菩薩是善根少,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他們不能生起信心,是小乘思想,覺得他們根機很好,應該修學依仗自力斷惑證真的法門,就是難行道法門;念佛法門很簡單,就念一句阿彌陀佛,是阿公阿婆念的。所以小乘根機的人不具足這樣的善根。因緣也非常重要,就是要理解淨土的深意。五逆十惡之人臨終能蒙善知識開示,生起信心發起往生大願,是他宿世的善根成熟,福德具足,遇到善知識開示就是因緣具足。我們在座的淨土行人,能夠聽聞淨土經典,理解淨土深意,這就是因緣具足。具足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就必定往生,那如何才能令其加深呢?很簡單,我們現在要多聽經,發大願,多念佛,善根福德因緣就必定加深。如何修學這個法門呢?經中講到“善男子善女人”,什麼樣的人才稱得上善男女?這裡善者,是指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之人,簡單地說就是具足真信、切願、力行,以此為標准。“聞說阿彌陀佛”,這個“聞”非常有講究,意義深廣,不僅是聽聞,於聞中要能生起深信,且發大願,深信發願就具足了善根福德。“執持名號”,執就是執著,從這裡我們看出淨土法門與其他法門不同,其他法門教我們放下執著。釋迦佛在菩提樹下悟道的時候講,大地眾生本具的佛性之上覆蓋了無明妄想執著,叫我們破除執著,但是這裡叫我們執著這句名號,而且要持續不斷地執著。前面講到,所念佛號不可思議,法藏比丘因地發大願,六度萬行成就了這句萬德洪名,我們把萬念轉化為佛號這一念。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這句名號也要捨棄,最終圓滿佛果。我們現在沒有到西方極樂世界,還是要執持這句名號。《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有“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就是執持的意思。我們修學這個法門,就是要將萬念轉化為阿彌陀佛這一念,所謂都攝六根,意根要想著阿彌陀佛,舌根要把一句阿彌陀佛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要聽得清清楚楚,身根自然恭恭敬敬,眼根也不會東張西望,鼻根也不會亂聞了。平時我到佛堂門口一站,裡面人眼睛都唰地一下往外看,這就沒有都攝六根,外境來了心也跟著飛出去了。經常有人問到,不念佛時覺得自己沒什麼妄念,念佛之後妄念怎麼多起來了?要知道,妄念不是因為念佛而增多的,其實是我們本來就有的,以前沒有用心去觀察,現在正因為念佛的緣故妄念才顯現出來。我們不要去管它,繼續攝心,時間久了妄念自然就減少了,用它個三五年保持這一念,那功夫決定成就。當然,在念佛之前一定要持戒,戒是降伏妄念最好的方式。在念佛過程當中,如果遇到殊勝的境界也是自然的,不要去執著,我們講過七菩提分,要捨去一切境界。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這是克期取證的方法,我們現在打精進佛七就是從彌陀經這兒來的,定七日為一期,七日當中萬緣放下,專心念佛,以求一心不亂,果能念到一心不亂就成功了。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清淨海眾現在其前,慈光攝照,往生之人正念昭彰,心不顛倒,亦不昏沉,如入禅定,跟隨阿彌陀佛清淨海眾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下面請看藕益大師的注釋。

  【菩提正道名善根。即親因。種種助道施戒禅等名福德。即助緣。聲聞緣覺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業福德少。皆不可生淨土。唯以信願執持名號。則一一聲悉具多善根福德。散心稱名。福善亦不可量。況一心不亂哉。】

  “菩提正道名善根。即親因。”菩提是梵語,中文翻作覺悟。正道即八正道,修學無漏深法,通達涅槃。菩提正道,就是覺悟一切世間的真相,發菩提心,修學無漏大法,了生脫死,圓滿佛果。這是一般的講法,無論哪一個法門都適用。對淨土法門來講,善根親因就是深信極樂世界的真實存在,深信阿彌陀佛的大願不可思議,深信釋迦牟尼佛介紹的淨土法門、極樂世界不可思議,這種深信就是往生西方的善根,就是親因。“種種助道施戒禅等名福德。即助緣。”修學淨土法門有正道法與助道法,正道即念佛,執持這句名號,助道是輔助正道的。“施戒禅等”講的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包括三皈五戒、四攝六度萬行是往生西方的助道法,是福德。不但這些,就是我們生活中做一點小小的善事,布施錢給乞丐,乃至一切善行善心皆是往生西方的助道法。三皈五戒、四攝六度、六度萬行種種助道法,都可以回向往生西方,成為往生西方的資糧。“聲聞緣覺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業福德少。皆不可生淨土。”聲聞緣覺是二乘人,只斷了見思煩惱,沉空滯寂,享受涅槃之樂,視三界如牢獄,不肯發心出來救度眾生,沒有菩提心,菩提善根少。人天道的眾生沒有斷見思煩惱,所修的是人天福報,福報與福德是有差別的,福報是有為法,福德是無為法,無為法就是出世法。二乘的善根少,人天的福德少,這兩種人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如何才能多善根多福德呢?藕益大師告訴我們“唯以信願執持名號。則一一聲悉具多善根福德。”我們是二乘根性的人,人天道的人,我們善根少福德少不要緊,大師告訴我們的方法,只要具足真信切願執持這句名號,即是多善根多福德。信願持名就是多善根,名號具足了彌陀萬德,念這句名號就是將阿彌陀佛的功德轉化為我們的功德,那我們就多福德,每念一句佛號皆具無量的善根福德,如果我們把所念之佛的功德回向給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福德更加不可思議。“散心稱名。福善亦不可量。況一心不亂哉。”以散亂心稱念這句名號,福德也不可思議。散亂心稱念名號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全無信願,像有些人到寺院來游玩,他聽到阿彌陀佛隨口也念一句佛號,雖然未必相信,但已在他的阿賴耶識裡種下了金剛種子,種下了得度的因緣,即便這輩子不能往生,他跟阿彌陀佛已經結下了緣,待機緣成熟他會念佛求生西方。還有一種人是具足信願,散亂念佛,可以往生。藕益大師告訴我們,得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在於持名功夫之深淺,只要具足信願,散亂心稱念也可往生。散亂心稱佛都有這樣不可思議的功德,那一心不亂稱念佛號功德更加不可思議,一心不亂稱名就是多善根多福德。

  【故使感應道交。文成印壞。彌陀聖眾。不來而來。親垂接引。行人心識。不往而往。托質寶蓮也。】

  “故使感應道交。”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我們在這邊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也在念我們,我們至誠懇切在念佛,阿彌陀佛也在懇切念我們,善根福德具足了,就能與阿彌陀佛心心相應。“文成印壞。”古時候印刷用泥模,只能使用一次,文字印好的同時泥模就壞掉了。這裡以文成印壞為喻,我們信願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功夫成就,蒙阿彌陀佛接引往生西方,我們的色身,這個娑婆世界的業報身就謝掉了,同時在極樂世界蓮花化身也便成就了。“彌陀聖眾。不來而來。親垂接引。行人心識。不往而往。托質寶蓮也。”謂不來而來,不往而往,從事相上來講有來往,阿彌陀佛確實要來接引我們,我們確實要往生到極樂世界去。但從理性上來講沒有來往,西方極樂世界不出我當前一念心性,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是凡夫心識所變現的,唯心淨土,哪裡有什麼來往呢?這就是理事圓融的講法。“行人心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是我們這個色身去往生,而是心識去往生,“心”就是真心,“識”是我們的妄心,阿賴耶識。帶業往生西方沒有斷煩惱,沒有轉識成智,真心與妄心皆有,往生之時是真心跟妄心去往生,就是心識往生。前面我們講過,心識是真妄不二。好比大海水,風平浪靜時就是我們的真心,境風一吹起了波浪就是妄心,其水性無二。哪一天我們覺悟了,知道一切法皆是空相,此心不隨外面虛假的空相境界所轉,如如不動,心得平靜,就能轉識成智。由此我們知道,臨終之時一定不能為外境所轉,如果臨終時沒有好因緣,身邊子女哭哭啼啼,心隨外境所轉,不能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那就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臨終之時的因緣非常重要,千萬不能顛倒妄想,身邊一定要有善知識開導,正念提起,這樣就可以心識去往生,即是煩惱未斷,帶業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臨命終時,福德少的人身體虛弱不能講話,但是正念能夠提起。福德大的人身體健康,也能講話,能夠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福德更大的人預知時至,這樣的人不生病。現在有一種觀念,人死之後還去給他助念,其實這非常難,人活在世的時候都迷惑顛倒,死後更加迷惑顛倒,很難助念成功。往生是在活著的時候往生,死後再助念不容易成功。

  【善男女者。不論出家在家。貴賤老少。六趣四生。但聞佛名。即多劫善根成熟。五逆十惡皆名善也。】

  彌陀經中善男女的標准是具足信願。善男子善女人包括六道一切眾生,哪怕是一只公雞具足信願念佛,他也稱為善男子。大師在這裡講得很清楚,不論出家人還是在家人;不論身份之貴賤,或王侯將相或乞丐流氓;不論年齡之長幼,或七老八十或年幼無知;不論六趣四生,六趣就是六道,有天道、人道、阿修羅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四生是出生的方式,有胎生、卵生、濕生、化生。一切眾生只要具足信願,皆可以稱為善男子善女人。“但聞佛名。即多劫善根成熟。五逆十惡皆名善也。”五逆十惡之人臨命終時蒙善知識開導,具足信願,稱念阿彌陀佛名號,也可以稱為善男女。

  【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以名召德。罄無不盡。】

  名是假名,德是實德。阿彌陀佛這句名號是假名,但是能夠感召真實的功德,就是把阿彌陀佛的功德轉化為我們的功德,一德不漏。為什麼能轉呢?前面講過了,這是法藏比丘因地發大願修萬行所成就的。我們現在念他就是啟迪自性本具的阿彌陀佛,自性彌陀,這樣就能轉化為我們自己的功德,我們的自性跟阿彌陀佛沒有差別,就是前面講的自他不二。

  【故即以執持名號為正行。】

  修學這個法門以持名為正行,其他方便善巧為助行。我們現在做點經忏佛事也不妨礙,善巧方便度眾生,眾生喜歡做經忏佛事,就先以這個來接引他,最後還是要把他引到念阿彌陀佛來。修學淨土法門的人,念阿彌陀佛是我們的正行,其他誦經、持咒、做一切善事是我們的助行。藕益大師在文中告訴我們,這句佛號統宗教而無外,宗教即宗門教下,宗門指禅宗,教下就像華嚴、賢首、三論宗,圓收圓超一切法門,這句阿彌陀佛具足了一切法門,持名是修學淨土法門的正行。

  【不必更涉觀想參究等行。至簡易。至直捷也。】

  “不必更涉觀想參究等行。”其他一切法門不必再去費心了,修學念佛法門非常簡單,但念這句佛號即可,上至七老八十的人,下至牙牙學語的小孩都可以念。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生成佛,念佛成佛,不走彎路,是謂直捷,很難相信。

  下面別釋聞思修三慧。按照一般講法,聞慧是聽聞經教而生的智慧,思慧是思維經典義理而生的智慧,修慧是通過修學禅定而生的智慧。藕益大師依照三慧對持名念佛進行了解釋。

  【聞而信。信而願。乃肯執持。不信不願。與不聞等。雖為遠因。不名聞慧。】

  聽聞釋迦牟尼佛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感悟到娑婆世界的苦,知道了阿彌陀佛的大願,能夠發起信心發起大願念佛,這就是往生的條件具足了,信願行三資糧具足了,就是聞慧。如果聽聞淨土法門的殊勝卻不能生起信心發大願,與不聞有什麼差別呢?雖然種下了金剛種子,但是不知什麼時候才能成為得度的因緣,就不算是聞慧。

  【執持則念念憶佛名號。故是思慧。然有事持理持。】

  “執”是執著於這句阿彌陀佛名號,“持”是不間斷。我們對一切世間法都放下了,但對這句名號執著念去,念念不間斷就是智慧。現在一般的淨土同修,到了念佛堂才能生起念佛的心,回到生活中早就把念佛的心拋之腦後了。真正念佛的人任何時候都要念佛,行也念坐也念睡覺也要念,清淨的地方出聲念,不清淨的地方默念,一直持續不間斷,這樣必然成就。工作的時候也可念佛,淨土聖賢錄就有一則案例。古時衡州有一位姓王的鐵匠,一家四口以打鐵為業,一日不打鐵生活就沒著落。王打鐵感到人生如何這般苦啊,便很想修行了脫生死。一天一位出家人從他家門前經過,他就請出家人進來喝茶,進而請教了生死的方法。因為鐵匠目不識丁,出家師父就介紹了最簡單的方法,教他信願具足念阿彌陀佛。此後打鐵拉風箱時,他拉一下就念一句阿彌陀佛,推進去也念一句阿彌陀佛,每打一聲鐵亦念一句阿彌陀佛。別人跟他講,你打鐵已經非常辛苦,再加念佛不是更辛苦嗎?實則是他有了這種信願心,邊打鐵邊念佛便不覺辛苦了。念了幾年功夫出來了,有一天跟妻子講我要回家了,妻子說這就是你的家了,他說不是,西方極樂世界才是我的家,妻子以為他開玩笑說那你去吧,他又開始打鐵,打了一會兒,自在往生,站著往生,往生之前說了一首偈子,“叮叮當當久煉成鋼,太平將近我往西方。”印光老法師也教導我們,“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教他消滅。”念佛人時刻不能忘記這句佛號,干淨的地方出聲念,也能利益其他眾生,但聞彌陀名號,即使不能生起信心,種子已經種下去了;不干淨的地方,廁所裡,可默念這句佛號。“然有事持理持。”念佛也有兩種修法,事持和理持。

  【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彌陀佛。而未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決志願求生故。如子憶母。無時暫忘。】

  “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彌陀佛。”從事相上講,要確信實有極樂世界,確有阿彌陀佛在說法,我們一定要求生。“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出自觀經,凡有心者皆能作佛,佛是由心事造而成,修行人以佛為榜樣,發現與佛不相應之處就加以改正,這便是修行。當修德圓滿,性德顯現,心就是佛。這就是心即是佛,佛即是心的道理。“但以決志願求生故。如子憶母。無時暫忘。”如同一個孝子,不管走到天涯海角都想念著母親。事持之人雖不知淨土法門深意,不明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道理,但能信願具足,老實念佛不間斷,這樣的人決定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事持是對修學淨土法門的中下根來講的,中下根性的人一定要從事持下手。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印光大師教導我們除一句佛號不起別念,那如何才能專志於佛號呢?從前一個國王問出家人,念佛怎樣才能專心?出家人請國王找來一位即將行刑的死囚,叫死囚端滿滿一碗水繞皇宮四周步行一圈,同時讓一群宮女在大道兩邊載歌載舞,如果水沒溢出來,就赦免他的死刑。死囚聽了非常高興,就照吩咐端著滿滿的一碗水,走過坑窪不平的道路,他目不轉睛地盯著手上這碗水,繞皇宮一圈花費了幾個小時,走下來碗中水竟一滴未灑。皇帝便問他,你是如何做到的呢?死囚說我端的哪裡是水,是我的性命啊。出家人告訴國王,這就是專心,念佛就要像這樣專心才可以。如此專心念下去,時間長了就能夠得到一心不亂。

  【理持者。信西方阿彌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為系心之境。令不暫忘也。】

  這裡講自性彌陀與唯心淨土。理持之人明白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不出當下一念心性,正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師所言“何期自性,本來具足”,自性當中具足一切萬法,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不出當前一念,乃至十方世界皆不外當前一念心性。謂“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一切法由心想生,一切法是自性所造。在玄義中講過,心能造百界千如,當前一念心能造三惡道,也能造佛法界,三世一切諸佛都是我們心念所造,故華嚴經謂“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為系心之境。令不暫忘也。”明了彌陀萬德洪名是自性本具,自性所造,這是解悟,及至證悟就要執持這句名號。修學淨業的人,一定要將我們的心拴住這句自性所造的萬德洪名,阿彌陀佛為我們這個心所系念之境,念到心外無佛可念,也沒有念佛的這個心,能所兩忘,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這個時候就成就了。事持跟理持相上面是沒有差別的,都是要勇猛精進去執持這句名號,結果也是一樣,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前面講了,修學淨土法門兩種人成就,上智和下愚,上智的人就是理持,下愚的人是事持。事持的人聽善知識講極樂世界好啊,娑婆世界確實感受到苦,像我們老菩薩,不懂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但是他確確實實感受了這個娑婆世界的苦,聽了別人講樂,他就能夠發起這個心,這就是事持,決定可以往生。理持的人就是上智,能夠懂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心即是佛佛即是心,這樣的人執持這句名號一定能夠往生極樂世界。所以事持也好理持也好,皆是以心系念這句佛號,這個屬於思慧。

  【一日至七日者。克期辦事也。利根一日即不亂。鈍根七日方不亂。中根二三四五六日不定。又利根能七日不亂。鈍根僅一日不亂。中根六五四三二日不定。】

  “一日至七日者。克期辦事也。”克期,指克期取證,就是限定一個時間,在此期間用功精進辦道,能夠成就。辦事,乃承辦生死大事。對於淨土行人來講,規定一段時間精進念佛,爭取在這期間能夠成就,就是克期辦事。那要多長時間呢?彌陀經中告訴我們,七日就可以辦生死之大事。經文有若一日乃至若七日,修學這個法門,只要用心,七日就可以成就,這是一切法門不能與其相媲美的。很多人不相信七日就能成就,在《淨土聖賢錄》與《往生傳》中,七日成就的例子很多。宋朝有一位瑩珂法師,這位出家人是一個污道沙門,造了種種的惡業,《地藏經》講的好,“偽作沙門,心非沙門”,這樣的出家人將來要墮阿鼻地獄。有一天他明白了這個道理,知道將來肯定要墮惡道,生大怖畏,就去向同參道友請教有什麼辦法能不墮地獄。同參道友就給他介紹淨土法門,五逆十惡的人只要臨命終時發起信願心也能夠往生,他聽了這個法門很歡喜,就把自己寮房門關起來,坐在裡面精進念佛三天三夜,終於把阿彌陀佛念來了。阿彌陀佛跟他講,你還有十年的陽壽,十年後我再來接你。瑩珂法師跟阿彌陀佛講,我這個人根機很差,十年當中會造很多惡業的,我還是不要這十年了,您抓緊時間來接我吧。阿彌陀佛看他發了這樣的大願心,就跟他講,既然你心意已決,我三天後就來接你。瑩珂法師聽後很歡喜,便走出寮房告訴大家,阿彌陀佛三天之後來接引我,你們來助念送我一程。其他人聽了覺得他在吹牛,在說笑話,這種破戒的出家人阿彌陀佛也會來接引?大家雖不相信,但也不妨一看,將且答應了。三天後,他就叫出家人做早課念阿彌陀經回向給他,送他一程。念了十幾聲佛號,真的捨色西歸,這是七天成就的例子。我們現在做佛七,就是從這段經文來的,七日克期取證,念佛念到一心不亂。有人說我也參加過佛七,也一直在念佛,我怎麼就沒有達到一心不亂呢?其實大家心裡很清楚,我們在這兒念佛的時候,有沒有把心用在這上面?絕大部分是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嗓子也枉然啊。定慧不均,要麼就昏沉,入睡覺定,流口水;要麼就是人在佛堂裡面,心早已出去了。所以寺院舉行佛七,就是定在七日當中要克期取證,以期達到一心不亂的程度。“利根一日即不亂。鈍根七日方不亂。中根二三四五六日不定。”根機好的人在七日取證當中,一日就能證到一心不亂;根機差的人七日能夠證到一心不亂;中根的人二三四五六日不定。“又利根能七日不亂。鈍根僅一日不亂。中根六五四三二日不定。”這是另外一種講法,利根的人在七天當中,每天都能保持一心不亂;鈍根的人只有一天能保持一心不亂;中等根性的或六五四三二天保持不亂。彌陀經是以七日為一期,在其他經典中有所不同。比如《無量壽經》定的十日,“齋戒清淨,一心常念,十晝夜不絕者,命終必生我剎。”這是針對在家眾的。《鼓音王經》也講十日,經文有“若受持彼佛名號,堅固其心,憶念不忘,十日十夜,除捨散亂,必得見彼阿彌陀佛。”《大集經》中定四十九日,經文有“若人專念一方佛,或行或坐,至七七日,心神即得往生。”《般舟三昧經》是定的九十日,經中講到“若人自誓,九十日中,常行常立,一心系念,於三昧中,得見阿彌陀佛。”《文殊般若經》也是定的九十日,“九十日端坐西向,專念於佛,即成三昧。”這是各經之中克期時間不相同,但其目的都是一樣的,就是要達到一心不亂。能夠保持一心,生死就自在,往生就有把握了。

  【一心亦二種。不論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煩惱。乃至見思先盡。皆事一心。不論事持理持。持至心開見本性佛。皆理一心。事一心不為見思所亂。理一心不為二邊所亂。即修慧也。】

  前面多次講過了,一心有兩種,分別是事一心不亂和理一心不亂,是由念佛斷煩惱的程度來劃分的。念佛斷除見思煩惱得事一心不亂,斷除見思、塵沙開始破無明煩惱,就得理一心不亂。“不論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煩惱。乃至見思先盡。皆事一心。”這是講事一心。我們前面講過,念這一句佛號有事持與理持之分,事持者不明白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但能認識到娑婆是苦,極樂是樂,進而能夠發願執持阿彌陀佛名號,往生極樂世界。這是下愚根性的人,我們一般的人都是事持。若能明了西方極樂世界不出現前一念心性,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去執持這一句名號,就屬理持。事持和理持從表相來講是一樣的,都要發信願心執持這句名號,都要專注一境,把心安住在一句阿彌陀佛名號之上,別無他念,如此行持下去就有定力,能夠伏斷見思煩惱。所謂念佛有定力,就是有智慧能夠伏斷煩惱,在生活當中就可以檢驗。伏煩惱就是心不隨境轉,舉個例子,我們在佛堂裡面念佛,家裡哪個親人中了五百萬,如果你的心能夠如如不動,那你就伏住這個煩惱了;如果你心生喜悅,煩惱就沒有伏住,喜悅也是煩惱,是順境。如果遇到逆境,打佛七的時候家裡某個親人過世,你的心裡面非常難過,這時煩惱也沒有伏住。真正達到一心,不為境界所轉,不管順境逆境都保持這一念,這是伏煩惱。斷煩惱就要有智慧了,面對順境或逆境,就用智慧去觀照,這一切都是因緣所生法,因緣所生法就是空相,所以修淨土法門還需要用般若智慧去觀照,幫助我們伏斷煩惱。從這裡可以看出,修淨土學習《金剛經》不是雜修,它能幫助我們放下,幫助我們明白世間的道理。所以斷煩惱必須要用智慧,伏煩惱要用定力。念佛能夠念到斷除見思煩惱,就是事一心不亂,如果只是伏住見思煩惱,這個功夫比較淺,叫伏惑事一心,能夠達到伏惑事一心也是非常不容易啊,這就是經常講的念佛功夫成片。你現在念佛有沒有把見思煩惱伏住?伏住了將來也非決定能往生。如果臨命終時遇到逆境,沒有好的因緣,伏住的煩惱遇到逆緣又會現前,你又會隨著欲望而走。斷除見思、塵沙開始破無明煩惱,就得理一心不亂。按照天台圓教的教判,伏見思煩惱就是圓教五品位的菩薩,初信位就要斷盡三界八十八使見惑,圓教七信位就斷盡了三界八十一品思惑,思惑是漸次斷盡的,這時才是斷惑事一心。斷見思惑的程度不同,所證的位置也不盡相同。按照天台宗六即佛來講,伏住見思煩惱屬於觀行即佛,斷除見思煩惱屬於相似即。“不論事持理持。持至心開見本性佛。皆理一心。”不論是事持這句佛號還是理持,持至心開,這個心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就是同生性,就開始破無明煩惱,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時我們的法身、般若、解脫三德秘密之藏,這個心就打開了。這個心,我們的真如本性,無始劫以來一直被無明妄想執著覆蓋於上,一旦開始破無明就是明心見性,這就是理一心。按照天台圓教的教判,圓教初住以上,別教初地以上的菩薩就是理一心。按照天台六即佛來判,就屬於分證即。“事一心不為見思所亂。”為什麼凡夫總有是非矛盾,大家雖然在學佛,但相聚到一起還是會有矛盾,就是為見思煩惱所亂。見思煩惱就是我執心,講得明了一點就是自私自利心,什麼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沒有站在對方的立場。見思煩惱重,我執心就強;見思煩惱輕,我執心就輕。臨命終時,至少要伏住見思煩惱,不為見思煩惱所亂,如如不動。“理一心不為二邊所亂。”二邊是對立的二邊。羅漢有對立,有生死有涅槃,凡夫更有對立了。到了理一心,法身大士的境界,就不會產生對立,生死即涅槃,不會落入空有二邊,真空妙有。“即修慧也。”上面所講的七日克期取證及這段事持與理持,是介紹修行過程中,如何用一句佛號得到事一心與理一心。得到一心不亂就是得到了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啊,所以稱念佛是無上深妙禅,就是從這兒來的。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對於修學念佛法門的人,不管是事持還是理持這句佛號,在臨命終時一定要能夠保持一心不亂,轉萬念為一念,心不能顛倒。心不顛倒為所感,阿彌陀佛與諸聖眾就現在其前接引,是所應。從這段經文可以看出,一定要心不顛倒,一定要一心不亂。

  【不為見思亂。故感變化身佛及諸聖眾現前。心不復起娑婆界中三有顛倒。往生同居方便二種極樂世界。】

  “不為見思亂。”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在臨命終這一刻是相當的重要,這個時候念佛一定要有功夫,就是不能被見思二煩惱擾亂。見思二煩惱就是前面講過的五種邪見及貪嗔癡慢疑,臨命終時至少要伏住見思煩惱,不讓它現前。從這裡可以看出,修學淨土法門的行人,臨命終的場所很重要,遇緣很重要。如果臨命終時在家中,已經有念佛成片的功夫,能夠伏住煩惱,但是逆緣來了,兒女捨不得你走,抱著你痛哭,就把你的煩惱又調出來了,會被見思二煩惱擾亂,這時心就不清淨,心隨境轉了。所以臨命終時一定要有殊勝的因緣,有善知識開導,有一個地方能夠助念。如果能夠伏住見思煩惱,有殊勝的因緣不讓見思煩惱現前,就能召感阿彌陀佛的化身佛以及觀音勢至清淨大海眾前來迎接。“心不復起娑婆界中三有顛倒。”三有即是三界之生死,欲界稱為欲有,色界稱為色有,無色界稱為無色有。簡單地說,就是不會再貪著三界之內的一切快樂,欲界有五欲之樂,色界有微妙色身及四禅定的快樂,無色界有四空定的快樂。臨命終時一定不能貪著這個世間的一點點快樂,如果一留戀就沒有辦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貪戀一起,相應的就是三惡道。“往生同居方便二種極樂世界。”不起一切妄念,始終保持一念,見思煩惱未斷但能將其伏住,就往生到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如果斷除見思煩惱,就往生到極樂世界方便有余土,這是事一心不亂的果報。

  【不為二邊亂。故感受用身佛及諸聖眾現前。心不復起生死涅槃二見顛倒。往生實報寂光二種極樂世界。】

  “不為二邊亂。故感受用身佛及諸聖眾現前。”淨業行人如能念至理一心不亂,就不會為空有二邊所擾亂,就能感召阿彌陀佛報身佛的他受用身來接引,其他的清淨大海眾也與佛一樣的相好莊嚴前來接引。“心不復起生死涅槃二見顛倒。往生實報寂光二種極樂世界。”理一心不亂的人到臨命終時,不會起生死涅槃兩種邪見。凡夫執著於生死見,著有;阿羅漢執著於涅槃見,著空,執著於空、有都是邪見。證理一心不亂的人不會有生死涅槃二種顛倒之見,生死即是涅槃,西方即是此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如果破一品至四十一品無明煩惱,就是在實報莊嚴土,分證常寂光淨土。斷除四十二品無明煩惱,就在究竟常寂光淨土。這是念佛理一心所召感的果報。

  對於淨土行人,我們一直講要發心,要放下,要真正地修持。我們平時為什麼要這麼辛苦,到廟裡面來做這麼多功德,念這麼多佛號?目的就是為了臨終那一念。臨終一念相當的重要,如果跟阿彌陀佛相應就能夠往生,如果不能跟阿彌陀佛相應,那肯定是往生不了。從教理的角度講,一定要伏斷見思煩惱,要麼伏住,要麼斷除。那如何才能達到這種程度呢?就是取決於當下。我們現在就要開始發心,現在就要開始放下,真干實干,老實念佛,臨命終時心才不會顛倒,才會有福德因緣。臨終的因緣也很重要,前面講過,臨命終時沒有斷除煩惱,只是伏住,如果遇到不好的因緣煩惱還會現前,你還是隨著它走。我們伏住煩惱的同時,還要遇到一個好的因緣,心才不會顛倒。我們善根少、福德少、因緣少不要緊,當下就發心,信願執持這句名號,現在要跟所有的人廣結善緣,這樣就會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將來必定往生。反之,現在不肯發心念佛,一念佛就這兒疼那兒痛,廣結惡緣,這就是少善根少福德少因緣。“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一定要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就是你要真干,發起深信切願,廣結善緣,老實念佛,到了臨命終時阿彌陀佛一定會來接引我們,我們的心識從頭頂離開身體。所以我們現在臨終助念判斷是否往生,都要去測試他的體溫。頭頂熱的,頭頂最後保持有熱度的就是往生,眼睛發熱的到天道去了,最後熱度在心髒位置就在人道,熱在腹部是到了餓鬼道,膝蓋部位就是到畜生道,腳底板發熱到地獄道了,這是最後檢驗是否往生的一個標准。我們只要現在發真心,老實念佛,廣結善緣,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最終蒙阿彌陀佛的化身佛與清淨大海眾來接引,我們的心識就直接往生極樂世界,這當中沒有中陰身。如果往生其他道還有中陰身。娑婆世界的身體不要了,極樂世界蓮花托胎,這叫“文成印壞”。

  【當知執持名號。既簡易直捷。仍至頓至圓。以念念即佛故。不勞觀想。不必參究。當下圓明。無余無欠。】

  這是蕅益大師苦口婆心,在要解中反反復復講這個法門的殊勝。“當知執持名號。既簡易直捷。”修學這個法門非常簡單,上到七老八十的老人,下到剛會說話的小孩,都可以念這句佛號,個個都能修學。謂直捷,只要一心稱念這句佛號,念佛成佛,一往生就圓證三不退,所以不走彎路。“仍至頓至圓。”往生就能橫出三界,了生脫死,圓證三不退,等同佛果,所以稱頓超圓證。“以念念即佛故。”這是所念之佛不可思議,名是假名,德乃實德,名以召德,我們念這句佛號,就能把阿彌陀佛的功德轉化為自己的功德,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久而久之必定成佛。所以念力相當不可思議,我們反觀一下自己每天在念什麼,在念阿彌陀佛嗎,有沒有跟阿彌陀佛相應?我們是不是每天在念貪嗔癡,在念貢高我慢?如果念佛就能夠成佛,念貪嗔癡貢高我慢將來就是三惡道。“不勞觀想。不必參究。當下圓明。無余無欠。”如來的一代時教無非就是觀想參究,我們念這句佛號不要再去觀想了,不要再去參究了,一句佛號就成就。這句佛號即包含了釋迦佛的一代時教,也就是包含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教導,是大總持門。

  【上上根不能踰其阃。下下根亦能臻其域。其所感佛。所生土。往往勝進。亦不一概。可謂橫該八教。豎徹五時。所以徹底悲心。無問自說。且深歎其難信也。】

  “上上根不能踰其阃。下下根亦能臻其域。”阃是門檻。上上根指等覺菩薩,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普賢,這些眾生都在求生范圍之內。下下根包括了地獄、餓鬼、畜生道的眾生。可以看出淨土法門的殊勝之處就在於攝機之廣,上至等覺菩薩,下到三惡道眾生都是他攝受的對象。“其所感佛。所生土。往往勝進。亦不一概。”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根據自己修行的功夫、斷煩惱的程度,所感來接引的佛不一樣,前面講過,有些是化身佛來接引,有些是報身佛的他受用身來接引。所生的土也不盡相同,沒有斷見思惑的在凡聖同居土,斷了的在方便有余土,破無明的到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這是按照娑婆教理來判斷。但是在極樂世界往往會勝進,沒有斷見思的可能生到方便有余土,所以是不按娑婆教理來定的。“可謂橫該八教。豎徹五時。”天台宗的智者大師,將如來一代時教分為五時八教,橫有頓、漸、秘密、不定、藏、通、別、圓八教,豎有華嚴、阿含、方等、般若、法華涅槃五時。念這句佛號就包含了五時八教,換言之,如來的一代時教不出這句佛號。“所以徹底悲心。無問自說。且深歎其難信也。”念佛法門是佛徹底大悲心所講,他哀憐我們這些末法眾生障深、慧淺、福薄,所以佛無問自說,不似其他經典都是有人發起因緣,只有這部經是佛無問自說。世尊深感末法眾生遇此殊勝法門難生信心,所以在底下經文中多次講到其“難”。上面是解釋經文,底下蕅益大師為了破除眾生的懷疑,設了幾個問答。

  【問。觀經專明作觀。何謂不勞觀想。答。此義即出觀經。彼經因勝觀非凡夫心力所及。故於第十三別開劣像之觀。而障重者猶不能念彼佛。故於第十六大開稱名之門。今經因末世障重者多。故專主第十六觀。當知人根雖鈍。而丈六八尺之像身。無量壽佛之名字。未嘗不心作心是。故觀劣者不勞勝觀。而稱名者並不勞觀想也。】

  這段是解釋為什麼不勞觀想。“觀經專明作觀。何謂不勞觀想。”觀經就是《觀無量壽經》,淨土三經之一。有人讀過觀無量壽經會產生疑問,觀經當中專門教我們修觀,這裡蕅益大師叫我們不勞觀想,觀經是佛說的,言下之意是不是與佛所說相矛盾?“答。此義即出觀經。彼經因勝觀非凡夫心力所及。”答字很清晰地回答到,不勞觀想就是出自觀經。觀無量壽經從第一觀日想到第十二觀普觀想,都是講的觀想念佛,這些殊勝之觀法不是凡夫所能修的。比如第九觀,觀阿彌陀佛報身之相,阿彌陀佛的報身相在贊佛偈裡描繪得很清晰,“白毫宛轉五須彌,绀目澄清四大海。”阿彌陀佛眉間的白毫有五座須彌山那麼高,一座須彌山的高度有八萬四千由旬,是我們的一百六十八萬公裡,五座須彌山就是八百四十萬公裡。我們這個世間最高的喜馬拉雅山大概是八九公裡,而阿彌陀佛眉間的白毫有八百四十萬公裡,那凡夫怎樣去觀想?绀目,阿彌陀佛報身的眼睛是青色的,有四個大海那麼大,那他的面孔有多大?這個不是我們凡夫所能觀想的。“故於第十三別開劣像之觀。而障重者猶不能念彼佛。”佛在觀經中說到“如先所說。無量壽佛。身量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所以又開第十三觀劣像之觀,就是觀想阿彌陀佛的劣應身,這是觀像念佛。觀佛的丈六金身,最矮的也有八尺金身,這是阿彌陀佛的劣應身,勉強可以觀想。但是對於末法業障深重的眾生,修觀像念佛猶為困難。“故於第十六大開稱名之門。”第十六觀就是為末法眾生所設,教我們持名念佛。“今經因末世障重者多。故專主第十六觀。”這部彌陀經就是專主第十六觀,執持阿彌陀佛名號非常契合末法眾生的根機,就是持名念佛,不勞觀想。“當知人根雖鈍。而丈六八尺之像身。無量壽佛之名字。未嘗不心作心是。”末法眾生雖然根機遲鈍,但是我們的心體與諸佛沒有兩樣,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只是我們迷得很厲害,業障深重,福報淺薄。我們的心性也能夠具造百界千如,觀像念佛之像即是諸佛之心作心是,無量壽佛其名字亦是心作心是。是心是佛像,是心作佛像;是心是名字,是心作名字,從理上講沒有差別。“故觀劣者不勞勝觀。而稱名者並不勞觀想也。”所以修劣像觀的人不需要修勝觀,修持名的就不需要修觀想,因為理上都是一樣,像與名字皆是心作心是。

  未完待續

 

上一篇:滋補粥
下一篇:怎樣學佛更合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