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太上感應篇圖說118:散棄五谷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經文:散棄五谷。

  【原文】

  莫道一盞飯,農夫汗血成。

  顆顆皆至寶,粒粒是奇珍。

  得則腹斯飽,弗得命斯傾。

  王黼殘五谷,災害及其親。

  注:五谷,天地之所生,農夫勤苦之所成。《書》曰:食為民天。安可不珍護愛重之?散棄者,或在田而拋撒,或在倉儲而朽蛀,或投之糞穢之中,或委諸踐踏之地,或食其精而遺其粗,或因其多而置其余,種種暴殄,皆足以致凶荒饑馑之報。

  案:政和間,王黼以谄媚事徽宗,久膺顯爵,攬權納賄,勢傾中外。家口千余人,皆口厭肥甘,尚方品物莫能過也。廚房鄰相國寺,每日從溝中流出白米香飯,如玉粒珠顆。寺僧省徹率沙彌輩用竹筐撈起,河中淘淨曬干,除大眾食用外,積剩十三囤。金人破汴,二帝北狩,王黼誅於貶所,遺母吳氏年八十余流落京城,無人養贍,沿街求乞。有舊役見而憫之,仍呼為老太太。母曰:“我乞化老婆子,官人布施數文,稍延殘喘,便是莫大功德,無用尊稱也。”役曰:“相國寺煮粥濟貧,老太太至彼就食,豈不勝似乞化?”乃偕至寺中,見山門外粘貼,上書:“王府余糧,煮粥接眾,糧盡即止。”僧省徹知是王老夫人,亦不勝歎息曰:“此原是太尉口祿。應該老夫人享用。”遂撥房一間,與之居住。每頓隨眾吃粥。一日,母碗中飯粒忽變為蛆,母懼而傾之。另盛一碗,仍是蛆,尚蠕蠕而動,眾皆驚。省徹曰:“一粒米皆地之精英,農夫汗血。王太尉不知愛惜,散棄過多,上天震怒,累及其母。正內典所雲,作惡之人殃緣七祖是也。”乃命母至佛前忏悔,念佛百聲,始舉箸,即不復變。後母病殁,破衣中虮虱攢嘬,以蔽席裹屍埋之。

  附:陳鑒,父孟玉,好善,重五谷若珍寶。嘗登廁,見有鍋底飯一片,在廁旁,拾取滌淨食之。是夕夢帝君曰:“汝好善惜福如此,當賜汝貴子,以大家門。”尋生僖敏公,仕至太子太保,贈翁如其官,母封一品夫人。(《曉漏編》)

  戒棘闱惜谷說:士人欲敬惜谷食,無過闱中,飯有存余,不妨帶出。若與號軍,在士子原是憐恤其饑餓之意,無如為號軍者,每不知愛惜飯粒,食之不盡。始則置於屋上,遇雨盡入泥溝,而炊飯之鍋,切不可付號軍洗淨,號軍洗淨,必將鍋底飯粒傾入溝中,至晚間則諸公小便及之矣。奉勸入闱君子,勿吝勞微,每食畢,問號軍取開水一盞,入鍋數沸,則鍋巴一齊俱下,取而吃之,不過兩三口耳,而積福甚大。何可以養生護命之物,與穢溺污泥合為一處乎?雲路欲登,務依苦口。(《全人矩矱》)

  各省貢院中,每逢大比,散棄飯粒,目不忍睹。為士子者,當隨己之食量用米,切勿過多,食則不留余粒,庶免洗潑踐踏。向號軍講明其故,多加賞錢,婉詞勸谕,使知愛惜。識者幸留意焉。

  【譯文】

  注:五谷是天地所生,農夫勤苦勞作而成。《尚書》講民以食為天,怎麼可以不珍惜敬重愛護呢?所謂“散棄”是指,或者在田地裡拋撒,或者在倉庫中朽壞,或者扔到糞土中,或者委棄到地上踐踏,或者吃精棄粗,或者因為糧多把余糧閒置起來。種種暴殄天物的行為,都足以招至凶荒饑馑的報應。

  案:宋朝政和年間,王黼依靠阿谀奉承取得宋徽宗的歡心,長久擔任重要官職,弄權納賄,勢傾中外。家裡養著千余口人,都已經吃膩了肥膩和甘甜的食品,即使皇家的物品也比不上他家的。他家廚房與相國寺相鄰,每天把吃剩的白米香飯倒入溝中流出來,就象珠玉顆粒一般,相國寺僧人率領眾小沙彌用竹筐撈起來,在河中淘干淨,曬干,除了眾僧食用外,還積存下十三囤。後來金人攻破汴京,徽、欽二帝被擄北去,王黼也被誅殺於流放的地方。留下老母吳氏,八十余歲,流落到京城,沒有人贍養,就沿街乞討。有一個過去他家的傭人看見後覺得很可憐,仍然尊稱她“老太太”。那吳氏說:“我是個乞丐婆子,官人施捨幾文錢給我,稍可苟延殘喘幾日,便是莫大功德,不必尊稱什麼老太太。”那個傭人說:“相國寺煮粥救濟貧民,老太太到那兒找飯吃,豈不比乞討要飯更好。”於是就把她領到寺中,見山門上貼著告示:“王府剩余糧食煮粥接濟窮人,吃盡為止。”僧人省徹知道她是王老夫人,也不勝感歎說:“這原本是王太尉的食祿,老夫人享用是應該的。”就拔出一間房讓她居住,每頓飯都和眾人一起吃粥。有一天,吳老太碗中的飯粒忽然都變成了蛆,老太太大驚,倒掉另盛一碗,仍然變成蛆,還在蠕蠕而動,眾人皆驚恐不已。省徹說;“每粒米都是大地的精華,農夫的血汗。王太尉不知愛惜,正如佛經中所說的作惡的人會殃及七祖。”就命老太在佛像前忏悔,念佛百遍,才下筷,就不變蛆了。後來老太太病死,破衣服中虮子、虱子爬滿了,用破席裹了屍體埋掉。

  附:陳鑒的父親陳孟玉好善,把五谷看作珍寶一般。曾有一次上廁所,看到一片鍋底飯在廁所旁,就拾起來洗干淨吃了。那天晚上夢見帝君說;“你如此好善、惜福,要贈給你一個貴子,光大你的家門。”不久就生下了陳僖敏公(陳鑒),後官至太子太保。封贈他父親的官位也和他一樣,母親封為一品夫人。

  戒棘闱惜谷說:讀書人敬惜糧食,什麼也比不上在考場中,吃飯有剩余時,不妨帶回來。假如給了那監護考場的號軍,在讀書人來說,原來是出於憐恤他們饑餓之意。誰知道那號軍是最不懂得愛惜飯粒的,他們吃不完,開始還放在房頂上,遇到雨就都沖到泥溝裡了。做飯的鍋也千萬不要讓號軍洗,號軍一洗,必定把鍋底飯粒倒入溝中,到了晚上就粘上諸公的小便了。奉勸入試院的各位君子,不要吝惜舉手之勞,每次吃完飯,向號軍要一盞開水倒入鍋中,煮沸幾次,鍋巴就一齊下來了,拿來吃了,不過兩、三口,卻積福不淺。怎麼能把那養生護命的東西和髒尿、污泥混在一處呢?要想平步青雲,務必從苦口做起。

  各省貢院每逢大考之日,散棄的飯粒多得目不忍睹。作為一個讀書人,每餐應根據自己的食量用米,切忌不要過多,吃飯時不剩下,才可避免洗潑踐踏掉。也要向號軍講明原因,多加給他們些賞錢,用好言勸谕,使他們懂得愛惜。有識之士應該留意於此。

 

上一篇:淨空法師:社會亂了,如何能對治?
下一篇:淨空法師:從什麼地方看到你真信切願?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