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向是佛教修學過程當中,非常重要的一種修行功夫。所謂‘回向’是將自己所修的功德,不願自己獨享,而將之‘回’轉歸‘向’與法界眾生同享,以拓開自己的心胸,並且使功德有明確的方向而不致散失。
佛說回向
《大正藏 第 44 冊 No. 1851 大乘義章·大乘義章卷第九》(遠法師撰):言回向者。回己善法有所趣向。故名回向。
《大乘論·第1196部·彌勒菩薩所問經論七卷》(元魏天竺三藏法師菩提流支譯):若回余處善根功德向佛菩提。是名回向。
《此土著述·第1508部菩薩戒義疏二卷隋天台智者大師說門人灌頂記》:用己善法趣向菩提。故名回向。
《此土著述·第1511部四教義六卷隋天台山修禅寺智顗禅師撰》: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己功德普施眾生。事理和融順入法界。故名回向。
《此土著述·第1487部四念處四卷隋天台山智者大師說門人章安灌頂記》: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己濟他。故名回向。
《地藏菩薩本願經》:復次,地藏,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佛形像、菩薩形像、辟支佛形像、轉輪王形像,布施供養,得無量福,常在人天,受勝妙樂。若能回向法界,是人福利,不可為喻。
復次,地藏,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大乘經典,或聽聞一偈一句,發殷重心,贊歎恭敬,布施供養。是人獲大果報,無量無邊。若能回向法界,其福不可為喻。
復次,地藏,若未來世中,有善男子、善女人,遇佛塔寺、大乘經典。新者,布施供養,瞻禮贊歎,恭敬合掌。若遇故者,或毀壞者,修補營理,或獨發心,或勸多人同共發心。如是等輩,三十生中,常為諸小國王。檀越之人,常為輪王,還以善法教化諸小國王。
復次,地藏,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所種善根,或布施供養,或修補塔寺,或裝理經典,乃至一毛一塵、一沙一渧,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樂。如但回向自家眷屬,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樂,捨一得萬報。是故,地藏,布施因緣,其事如是。
地藏名字人若聞,乃至見像瞻禮者,香華衣服飲食奉,供養百千受妙樂,若能以此回法界,畢竟成佛超生死。是故觀音汝當知,普告恆沙諸國土。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唐罽賓國三藏般若奉诏譯):復次,善男子!言普皆回向者,從初禮拜乃至隨順所有功德,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願令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諸眾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眾生,悉得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菩薩如是所修回向,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回向,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
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復然。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三世諸佛所稱歎,如是最勝諸大願。我今回向諸善根,為得普賢殊勝行。
《大乘單譯經·第0467部·佛說甚深大回向經一卷》(劉宋失譯師名出祐公錄):明天菩薩即白佛言。雲何菩薩少修善本而獲大果。或多作功德福報無量
……
所有功德果報。悉與一切眾生共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明天。菩薩作如是回向者。是為菩薩少修善本獲大果報。多作功德福報無量。佛告明天。是菩薩成就無量功德時。持是功德回向無量智慧。又共一切眾生。盡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功德三種。有三種回向。何等為三。謂過去空。亦無回向法。亦無回向處。菩薩摩诃薩當作是回向。作是回向時三處皆清淨。以此清淨功德。與一切眾生共。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作是回向者。無有凡夫及凡夫法。亦無信行亦無法行。亦無八人。亦無須陀洹向須陀洹。亦無斯陀含向斯陀含。亦無阿那含向阿那含。亦無阿羅漢向阿羅漢。亦無辟支佛向辟支佛。亦無有佛及向佛者。何以故。法性無緣不生不滅。無所住故。是故菩薩摩诃薩應以是三種回向三種清淨功德。與一切眾生。共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菩薩作是回向已。
《華嚴經·十回向品》
印光大師:回向是重要的修行法門
《大乘義章》卷九之中,曾提出三種回向,即(1)菩提回向:謂回自己所修一切善法,以趣求菩提的一切種德。(2)眾生回向:謂深念眾生,故願回自己所修一切善法給與他人。(3)實際回向:謂為滅有為,趣求實際,以回自己的善根,求平等如實法性。印光大師在其文鈔中多回向多所開示,除了采取了一般回向的意義,又具有淨土宗的鮮明特色,下面試概述之。
一、回向的一般含義
印祖在增廣文鈔復永嘉某居士書九中開示:“每日功課回向,一一當與法界眾生。若此功課為此,彼功課為彼,亦非不可。然必又有普回向之願,方為與三種回向相合。三種回向者:一回向真如實際,心心契合。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圓滿。三回向法界眾生,同生淨土。人各有志,人各有業(業謂職業)。但隨緣隨分即可,不必與一切人皆同也。”此說三種回向與《大乘義章》相同,而同生淨土為歸宿。
二、淨宗中回向的含義
淨土宗以信願念佛求生淨土為宗旨,所以淨宗之回向必指歸往生淨土。所以,印祖在與增廣文鈔卷一與陳錫周居士書中開示:“又舉凡禮拜讀誦大乘經典,及作一切於世於人有益之事,悉皆以此回向西方。不可唯以念佛回向西方,其余功德,另去回向世間福報,則念不歸一,便難往生。須知真能念佛,不求世間福報,而自得世間福報(如長壽無病、家門清泰、子孫發達、諸緣如意、萬事吉祥等)。若求世間福報,不肯回向往生,則所得世間福報,反為下劣。而心不專一,往生便難決定矣。”淨宗回向以發願求生淨土為本,這是觀經三心之一,回向發願心的要求。印祖開示:“其心中但具願生之念,即是常時回向。”(增廣文鈔復永嘉某居士書四)。
三、回向與菩提心
回向就是菩提心的體現和修法,可以上契佛心,結緣釋怨,成就大乘勝行。印祖在與徐福賢女士書中開示:“然須發菩提心,誓願度生。所有修持功德,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回向。則如火加油,如苗得雨。既與一切眾生深結法緣,速能成就自己大乘勝行。若不知此義,則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見,雖修妙行,感果卑劣矣。”印祖在文鈔三編卷一復楊慎予居士書中又開示:“須知無論誦經持咒,均以恭敬至誠為主。均以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回向西方,則其利大矣。若世間無知之人,事事為己,則其利益隨心力而下劣矣。譬如一燈,燃百千燈,其燈光明了無減損。若不相燃,其光亦不增大與久。回向時當知此意。不但為自己父母恩人如是,即怨家亦如是。方能上契佛心,下結眾緣而解眾怨。”印祖對一位受魔擾的居士開示:“病與魔,皆由宿業所致。汝但能至誠懇切念佛,則病自痊愈,魔自遠離。倘汝心不至誠,或起邪YIN等不正之念,則汝之心,全體墮於黑暗之中,故致魔鬼攪擾。汝宜於念佛畢回向時,為宿世一切怨家回向,令彼各沾汝念佛利益,超生善道。此外概不理會。彼作聲,也不理會作怕怖。不作聲,也不理會作歡喜。但至誠懇切念,自然業障消,而福慧俱皆增長矣。”(增廣文鈔卷二復某居士書)
四、回向之功德無量
在增廣文鈔卷一復周孟由昆弟書中大師又開示:“佛所以教人,凡誦經、持咒、念佛、作諸功德,皆為法界眾生回向。平時尚為無干涉之法界眾生回向,況母殁而不至心為母念佛乎?以能為一切眾生回向,即與佛菩提誓願相合,如一滴水,投於大海,即與大海同其深廣。如未到海,則勿道一滴,即長江大河,固與大海天地懸殊也。是知凡施於親,及一切人者,皆屬自培自福耳。知此義,有孝心者,孝心更加增長,無孝心者,亦當發起孝心。”在三編卷三復章道生居士書一中又開示:“念佛當發志誠心,深信心,回向發願心。(謂以己念佛功德,回向法界一切眾生,悉皆往生西方。)若有此心,功德無量。若只為己一人念,則心量狹小,功德亦狹小矣。譬如一燈,只一燈之明。若肯轉燃,則百千萬億無量無數燈,其明蓋不可喻矣。而本燈固無所損也。世人不知此義,故止知自私自利,不願人得其益。”
有一種疑問:聖者有功德回向,凡夫有什麼可回向的呢?印祖在增廣文鈔與徐蔚如居士書三中回答了此疑:“讀太夫人汲汲流通《大藏》,刻印契理契機之書,直欲愧死。而朝暮禮誦時回向,乃摅我愚誠。尚望太夫人慈愍,挽彌陀聖眾,以速度我,何可謂為法施?然不妨借此緣事,以增長自利利他之心。故博地凡夫,當禮誦時,尚為諸佛回向,況示居凡位,於理又有何妨。”
五、回向的具體修法
印祖開示:“念佛、回向,不可偏廢。回向即信願之發於口者。然回向只宜於夜課畢,及日中念佛誦經畢後行之。念佛當從朝至暮不間斷。其心中但具願生之念,即是常時回向。若夫依儀誦文回向,固不得常常如是。”(增廣文鈔復永嘉某居士書四)
六、回向是導聖道修行歸於淨土的紐帶
1、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回向求生極樂世界,既顯示了淨土法門的高尚地位,對治驕慢知見,又成就淨土法門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之義,還成為末凡的指路明燈。印祖開示:“須知淨土法門,正攝上上根人。是以善財已證等覺,普賢菩薩猶令以十大願王,回向往生,以期圓滿佛果。且以此普勸華藏海眾。是知回向往生淨土一法,乃圓滿佛果之末後一著也。世有狂人,不審教理。以愚夫愚婦皆能修習,遂謂之為小乘而藐視之。不知其為《華嚴》一生成佛之成始成終第一法門也。”(增廣文鈔卷三樂清虹橋淨土堂序)。又開示:“良以末法眾生,自力微弱,匪仗佛力,決難即生解脫。華嚴會上,華藏海眾,等覺菩薩,尚以十大願王,回向往生,況末世之學者乎。”(上海世界居士林《佛學研究叢書》序)
2、回向成就助行和圓修的往生意義。印祖在增廣文鈔復高邵麟居士書三中開示:“佛愍眾生無力斷惑,難了生死,故特開一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之橫超法門。無論斷惑與否,若具真信切願,持佛名號(此是正行),及修行眾善,回向往生(此是助行),無一不得生者。” 修行眾善,回向往生是助行。在《近代往生傳》序中開示:“或圓修萬行以回向,或專持佛號以求生。”善巧回向可使一切行門成為淨土助行,如在徐福賢女士書中開示:“至於日用之中,所有一絲一毫之善,及誦經、禮拜種種善根,皆悉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如是則一切行門,皆為淨土助行。猶如聚眾塵而成地,聚眾流而成海,廣大淵深,其誰能窮。”我們注意到凡開示回向必與信願念佛正行之外的種種助行關聯,按照善導大師弘願與淨土要門的判教,就可以知道,信願念佛正行全仗佛力,自然往生,而定、散諸善則必須通過回向發願才能變成往生淨業。故回向求生淨土對於淨土要門自他二力行者要而又要。印祖開示:“然無論誦何經持何咒,皆須念佛若干聲回向,方合修淨業之宗旨。”(增廣文鈔復周智茂居士書)。
淨土要門的具體內容就是觀經說的淨業三福,也可以代表一切聖道門的修行,這些修行未到斷盡見思惑地位,不能了分段生死,而回向求生淨土,就可以仗佛慈力,帶業往生。從這裡可以看出印祖之所以說淨土法門統攝一切禅教律之義。印祖在陳聖性貞女貞孝淨業記中開示:“按《觀無量壽佛經》,淨業正因有三: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此四種屬世善。二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此三種屬戒善。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此四種屬慧善。前二大小隨人,此則唯屬大乘。此十一事,若全若半,乃至一事,以深信願,回向淨土,皆得往生。”
星雲大師:回向之妙
古德說:“三寶門中福好修,一文施捨萬文收;不信但看梁武帝,曾施一粒管山河。”回向之妙,能不信乎! “回向”是佛教的專有名詞,在佛教的道場裡,每天做過早、晚課誦後,必定要“回向”;偶爾信徒家有婚喪喜慶的佛事,最後也都要“回向”。往生佛事有往生的回向偈,祈願祝禱有祈福的回向偈,究竟什麼叫“回向”呢?一般人都不容易了解,回向就是“寄存”的意思。你有了錢,放在家裡不安全,把它存到銀行裡;做了功德,希望帶給父母健康、家人平安,希望讓往生者得生佛國,這就是“回向”的意義。
“回向”的含義非常豐富,非常深奧,也非常地討便宜,所以修福慧的人,不能不懂得“回向”。試說其意義如下:
一、回自向他:
我把參與修橋鋪路的功德,回向給父母長命百歲;我把誦經拜佛的功德,回向給子女聰明智慧。所謂“自他兩利”,就是“回自向他”的意義。
二、回小向大:
我給你一塊面包,我給你一包餅干,雖是小小的布施,但當我給你時,我心裡在回向:我願這塊面包、這包餅干,能讓天下的人解除饑餓之苦,獲得溫飽。本來只是一塊小面包,經過這一回向,普天之下的人都能獲得這個功德,是多麼奇妙的真理。
三、回有向空:
回向一定都有個目標,目標都是有限的,你能從有限變為無限,就是“回有向空”。世間上什麼東西最大,就是“空”。虛空能包容萬有:照見五蘊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所以“有形歸無形、有為歸無為”,回向的心理,等同虛空,等同法界。
四、回近向遠:
我現在做的好事,我把它回向到未來才享用,就好像我現在讀書,為了將來聰明能干,報效國家:我今生的善行,不一定只在今生受益,也能儲存到來生受用。所謂“心能轉境”,你心中有這種意願,必定能得到回響。
五、回事向理:
你拜佛三拜、十二拜、一千零八拜,都是有限的;布施1干令吉、1萬令吉、100萬令吉,也是有數的,事相上都是那麼一點點,假如你“回事向理”,就能普施一切。如你點亮一盞油燈,分燈給他,他再點亮別人的一盞燈。如此燈燈相傳,分燈無盡,你的一盞燈,點亮了萬千的燈,但是你原來的一盞燈,光明並沒有減少絲毫,所以“無盡燈”最能說明“事理圓融”的意義。
六、回因向果:
我們現世今生,所行所做,都是在“因地” ;但是現世今生既有“因”,當然未來或來生必定有結“果”。就如春天播種,秋天收成;今年播種,明年收成。今生種善因善緣,何怕未來沒有豐富的果實呢?所以“回因向果”是必然的道理,不容置疑。
以上“回向”的意義,我們了解之後就會知道,這是多麼討巧的法門,所以古德說:“三寶門中福好修,一文施捨萬文收;不信但看梁武帝,曾施一粒管山河。”回向之妙,能不信乎!
南懷瑾:回向的真正含義
回向是佛學專有名詞,這個很難解釋。比如說我年輕的時候,向法師頂禮,法師馬上給你回禮而且會說:「回向十方一切眾生」。也就是說他不接受,把你的功德回轉給一切眾生。
什麼是回向?我們這個世界都有回向,回向就是果報。你在這裡丟出去一個東西,它轉一個圈還是回到你這裡。你想害人最後是害自己。你能處處恭敬人,最後是恭敬自己。
回向是物理作用,你到太空就知道了,太空裡真空的時候,你在太空把這個玻璃杯丟出去,它一定回轉到你這裡來。所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也是回向,那是必然,這是回向的道理。
我們修行人怎麼回向?一上坐就發願,我要成就,我成就不是為我自己,我有任何一點功德,全都回向給一切眾生,我自己不要,都給大家,修行是為大家修的。
回向的觀念在佛教裡是個重要的課題,我以前也常提到這方面的道理。你們當中有人認為回向就是回轉過來,雖然修行人將所有功德善業回向某齋主或一切眾生,其實這些功德善業最後還是回歸到修行人自己身上,反之惡業亦同。
這個說法大致可以,但還是僅止於理上的解釋。又有人說回向就像現在流行的飛盤,用個方法丟出去後,它在空中飛行一下必又回旋回來原處。這樣講算不錯,比較生動切實些,然而仍屬比量之論。
有位同學某次精誠專注念誦心經,當他末了動念以此回向給某位遭逢意外的道友時,竟看到一道光明從自己身上射出老遠,最後又回旋掉落自己身上,感到非常奇怪。大家想想,對於回向的道理,此例一舉不就有點不言而喻了嗎。
回向二字,其理至深,若要詳述,答案也不僅止於上述一端,其中還牽涉到佛法許多形上與形下相關的問題,簡單而言,就是整個宇宙與生命的輪回。輪回說是三世,三世其實是同時,所以你一起心動念,一言一行,不管是善是惡,當下便是同等的報應。
你大力拍桌一下,桌子已同時分毫不差地回敬你所拍之力,這是因果同時,因即是果,果即是因。在此希望諸位特別警惕,你我日常生活上種種貪瞑癡慢疑的表現,在第一個念頭、第一個動作出去之時,同時第一個得利或遭殃的就是自己。比如,你跟別人大發脾氣,別人尚未吃虧,你自己那種意識憤然,心神晃動,血壓升高,心髒跳動加速,氣息混亂澎湃的身心作用,早已大大地傷害了自己,何苦來哉?!因此,回向的意義也就是一念之間的果報。
易有雲:“無平不坡,無往不復。”平路走了一陣,再來必定是上坡或者下坡,上坡或下坡過了,接著又會平坦之路出現,這種反反復復的現象是自然之理,如何出去的便如何地回來,發善念則感善果,做惡事必得惡報,這之間的因果循環纖毫不爽,切莫將回向變成佛法上的口頭禅,有口無心。
回向即是大布施,徹底布施,學佛者一天修行下來,或者一月一年一輩子,生生世世,所有修習的善行功德,悉數毫不保留地回向給一切眾生,不求回報,甚至一切眾生的苦難全都轉到我身上來,無邊業苦一肩挑,學佛若能具備這麼大氣魄的回向力,那不得了,當下便得成就,當下即是普賢,這是何等的慈悲與智慧呢!
嘎瑪仁波切:為何要一再強調做功德回向
我們是凡人,一旦離開了佛堂,很快就會忘記自己是修行人,所以面對很多世俗的事情時,難免會產生煩惱;一旦有了煩惱,貪、嗔、癡、嫉妒、傲慢等就會自然表露出來,壞習氣會變成心上的賊,它們會像小偷一樣偷走我們辛辛苦苦積累的功德福報。為了不讓“五毒”把我們的功德燒掉,必須進行回向。
如果現在你只有一杯水,當把這杯水放入大海,除非大海干涸了,你可以永遠自豪地對別人說:“大海裡面,有我的一杯水。”一樣的道理,我們只要把所做的功德回向給眾生,就不會因為亂發脾氣、嗔恨心燃起時把功德燒掉;就算燒起來也沒關系,因為只燒了屬於自己的一部分,回向給眾生的功德還是會成熟在我們身上。所以,佛陀說:“為利益眾生而成就自己。”一個人為眾生著想,最後成佛的是他;眾生只為自己著想,所以會墮落。
回向可以真正地得到福報,讓福報真實成熟在我們身上。修行了很久,如果不好好地將功德回向,修跟沒修不會有太大差別,因為你很快會把功德都燒掉。保存功德的唯一方式,就是將功德存入眾生的福報銀行裡,這樣才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這是功德回向的修學與益處。
回向後大家再幫自己發願,願力也很重要。我們希望得到快樂,希望在事業上有所成就、家庭美滿,希望自己可以脫離輪回、往生淨土等等,都可以在回向給眾生後,再自己發願。
我們因聞思修佛法而累積功德,很多業力會被淨化。用我們的菩提心,淨化自己的心,利益自己,更要無私利益更多眾生。自利可以成就法身,他利可以成就報身、化身。所以為了自利利他要把所有的功德回向給天下一切有情眾生,整個功德才圓滿!